我的月嫂雲姐屬於金牌月嫂,價格有些貴但貴有貴的道理。除了日常照顧產婦和新生兒很有章法和條理,還會順帶採用聊天的方式幫助產婦解決很多家挺問題和情緒問題。一來二去,我們不僅是僱傭關係,還成了朋友。我對雲姐的原生家庭也有了一些了解。
雲姐常常慨嘆:投胎是個技術活。投到誰肚子裡去是技術,投胎的先後順序更是技術活兒。像我這種家裡當二女兒的,總歸多少是個陪襯。
原來雲姐家有三個孩子,大姐是老大,偏從小生得聰明伶俐,讀書超好,因為是家中第一個孩子,即使是女孩,但足夠優秀,備受父母重視。哥哥是第二個孩子,雖然不及姐姐聰明好學,偏偏是個男孩子,還是長子,父母自然也是極為看重的。
到了雲姐這裡,這孩子生得就像充話費送的。家裡資源從錢財到父母關注度都被姐姐和哥哥掠奪殆盡,絲毫沒有因為是最小的孩子,而受到什麼特別的寵愛。
雲姐讀書時成績中規中矩,不算優秀,比不了姐姐,可比哥哥強一些。家裡缺錢,媽媽說,你也讀不出個名堂,不似你姐姐有出息,不似你哥是個男孩子要多讀些書,不然沒出息不好娶媳婦。你一個女孩子就別念了,回家和媽媽幹活吧,幹活多自由啊,也不用早起,不用寫作業,不用考試的。
年紀不大的雲姐,自然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初中畢業沒念高中,就跟著媽媽在家做家務,在地裡幹活,等著到了可以結婚的年齡,找個不太遠地方的男人嫁了,農村女孩挺多都是這麼活的。
待到結婚生子,為人父母之後,雲姐才覺得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人生和成長,完全沒有特別培養之心,更無特殊培育之意,倒像養個小貓小狗,隨意得很。心中對父母和家生出了一些埋怨,但始終生不出恨意,倒無行中比姐姐哥哥為家付出更多。
姐姐讀書好遠走高飛去了外地,嫁人好生孩子好,有一個同樣聰明的女兒。媽媽嘴裡沒有一樣不好的姐姐,一直是家裡的驕傲,但是這份驕傲並沒有生成家裡過日子的實惠,頭疼腦熱心情不好時候,聰明的姐姐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哥哥讀書沒讀出名堂,娶妻生子也是一般人水平,自己掙錢能力一般,偏偏連生兩個兒子,成為負擔比較重家庭,錢不富裕,精力也不富裕。
於是媽媽住院雲姐跑前跑後,哥哥住院也是雲姐陪著,雲姐自己有孩子要帶,常常是帶著孩子陪床照顧自己的家人。雲姐和我說:我這種家裡當二女兒的人,就是賤骨頭。
我倒不覺得雲姐這樣的人,是她自稱的「賤骨頭」,這種經歷和性格,其實只是我們日常很常見的「討好型人格」,不過是各個人身上輕重表現略有不用而已。影視劇裡也不乏這種角色人設。
《看了又看》的妹妹銀珠,因為家庭情況,從小被寄養在奶奶家,不同於姐姐養在父母身邊的嬌裡嬌氣,從小銀珠就是不斷的幹活和善解人意。偏偏嫁人時,陰差陽錯的和姐姐嫁到一個家裡。銀珠嫁的是哥哥,姐姐嫁的是弟弟。於是在娘家是妹妹照顧姐姐,到了夫家,自己又當了大嫂,姐姐又成了弟妹,自然還是得照顧著。銀珠這個二女兒,莫不是為了照顧人而生的?
《請回答1988裡》中女主德善也是這種二女兒人設。家裡窮,資源不足,父母雖然沒故意偏心,姐姐強勢學習好,弟弟是男生又最小,她夾在中間,學習也不好,只能通過懂事乖巧來贏得父母的愛和關注,好東西都讓給姐姐和弟弟吃。因為和姐姐生日差3天,連過生日都被迫和姐姐一起過。
在第一集中,首爾奧運會,德善被選作當舉牌禮儀小姐,她也確實用功,夏天排練,再熱再累都沒有遲到和放棄。偏偏自己舉牌的國家中途放棄參加奧運會,滿心的期待和滿滿的努力,再次被放棄被辜負。恰好趕上爸媽根本不聽自己的意見,姐姐過生日吹完蠟燭,拔了三根,再點上,又敷衍著和她說:今年一起過,明年再分開過。德善終於爆發了,大哭大鬧一場:為什麼只有對我這樣,是因為我好欺負嗎?
在這段拍攝花絮中,飾演德善的演員李惠利發揮得特別好,順利結束。飾演姐姐的演員結束拍攝後也哭了,說:難受,我在家也是妹妹,我特別知道這種委屈。
有一句歌詞是這麼寫的: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討好型人格的典型特徵是:害怕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喜歡主動道歉,會迎合他人,不懂得拒絕,沒有原則和底線。
讓人心疼的是,這些家中不被重視的「二女兒們」,覺得自己之所以沒有得到平等的愛和關注,是因為自己做得還不夠好,越是做越是心寒,越是委屈了自己。
除了這些家中的「二女兒們」,那些習慣於為家裡考量犧牲自己「苦老大」們,全職媽媽們,那些職場的「背鍋俠」們……也許大家不是時時處處是討好型人格,但總歸有一些時刻會選擇討好他人,甚至為這種委屈自己討好他人而深感憋屈。
羅斯福夫人埃莉諾.羅斯福曾經說過一句話:除非你願意,否則沒有人能傷害你。
這不是冠冕堂皇的雞湯,而是可以引出討好型人格的兩條完全不同的自我救贖之路。
第一,主動改變。
當意識到自己這種總是討好他人的行為模式,帶給自己的怨懟遠遠多於滿足和意義,是時候和過去徹底告別。
有一部豆瓣評分很高的日劇《凪的新生活》講的就是28歲極端討好型人格女性大島凪從討好媽媽開始,到討好男朋友,討好同事,最後在工作中暈倒,發現竟然沒有人關心自己是死是活,是好是壞,決定以往28歲以前的生活重新來過,從買菜算錯錢向買菜人提出異議開始,從學會拒絕說不開始,開啟了發現自我的人生之旅。
討好型人格改變起來,不妨借鑑做這些事:
接受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也接受不被一些人喜歡是正常的事。本來人們喜歡什麼人和事,即使有原因,也大多是主觀的。主觀是不講道理的,你也沒法和主觀講道理,只能說和這些不喜歡自己的人沒緣分。
學會說不,逐步建立邊界。其實說不,並沒有那麼嚴重的後果,很多人只是自己想太多,覺得對別人說不會影響人際關係。有人給出兩條變相說「不」的方法,第一是,態度很好的說「好的」卻不行動,讓要求者自己知難而退。第二是,說「好的」,但是要提出條件。比如同學讓你周一佔座,你說「好的」,但附加一句,那周三你來幫我佔座吧,我那天要去食堂吃愛吃的餛飩,吃完才能到教室。
與拒絕別人的內疚感和解。這種愧疚感很容易讓人放棄自身的原則和底線。更是因為太在意別人的感受的副產品。
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擅長的事,提高自信。如果人的專注力專注到自己身上和自己喜歡的事上,就更容易在意自己,而逐漸降低對別人意見的重視程度。
第二、 主動釋然。
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是悅納自己就是這樣一種性格的人,不必和自己較勁。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說提到的第一個習慣,就是積極主動。這種態度不僅指的是行事的態度,還意味著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只有真正接受了「我昨日的選擇決定了今日的我」的觀念,才可能說「我有權另做選擇」。
有人會說,我為了父母,選擇了不喜歡的學校不喜歡的專業,我為了孩子,放棄了喜歡的工作喜歡的生活,但是你在這種討好的同時,是不是也收穫了父母對你懂事的放心,孩子對你情感的親近呢?
說到底,這終歸是你的選擇,不過這個選擇有好有壞,情緒不好,遇到不順的時候,拿壞的來搪塞自己當時做選擇時的不理智,和不敢堅持自我的怯懦。
所以人性的本質是主動的。人類不僅能針對特定環境選擇回應方式,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環境。這不全等同於膽大妄為,惹是生非或自是挑釁,而是要讓人們認為自己有責任創造條件。
這種創造既有前面所說的自我行動改變,也有這裡所說的心性改變。我就是這樣一種人,我對別人好,犧牲自己也要幫助照顧他們,也許並不是他們值得,而是我本心就是這樣的。如果我不這麼做,我會良心不安,坐立不寧,也許我做了會委屈、會吃虧,但這是我自己的選擇,我不必和自己較勁,也不必覺得自己不夠好。
人有千算,天只有一算。天也許不會一直好人有好報,對糊塗的好人更不會仁慈,但是人活一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活,也挺自在的。至少比既改變不了自己的討好,又厭惡自己的討好而積極主動一些吧。
最後再說一所以上二女兒們的結果。
雲姐生了一兒一女,兒女雙全。自己因為心好行動力強,市總工會婦聯到他們村裡組織扶貧項目搞月嫂培訓,很多人都參加了,只有雲姐一個人合格並被正式錄用,後來雲姐堅持做到金牌,拿到了她這個學歷能拿到的高薪。
人生雖然辛苦,但是她安排得挺好,兒女小時候她自己既沒靠娘家,也沒靠婆家,全靠自己帶。等兒女都長大上學,她平日出來入戶做月嫂,寒暑假不接單,會拿著掙來的錢好好陪孩子們。因為自己對父母一碗水端不平深有感觸,對自己的孩子一視同仁,用心教導培養。孩子們健康快樂的長大,女兒上大學,兒子當大隊長,日子不大富大貴,但好在衣食不愁,有所期待。
銀珠得遇良人,也生了可愛的孩子。德善嫁給一直愛自己的人,一生順遂。
他們說這不是好人有好報的雞湯嗎?好假。但我想說,對善良人最好的回報不是不辛苦,不委屈,而是善良本身。如果善良沒有好報,最該先反思的,一定不是善良的人或善良本身,讓這種善良沒好報出現的環境和人更該受到譴責才對。
原創 / 大諾小言
圖源/ 網絡
你好,我是@大諾小言,資深寶媽,職場多年。一筆寫育兒,一筆寫成長。給平常生活加點思考和可親可愛的色彩。來吧,一起!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