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懷抱生活熱情的加繆|無處容身的《局外人》默爾索

2020-09-11 坐看雲開

我也曾有心無力,面對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感到無處容身;

我也曾站在熟悉的街口,卻仿佛外來人,精神無處依託。

這個世上,除了死亡,沒有誰能將生命與世界真正割裂,誰都不是徹底的局外人,經過歷練,完成自我,也許這就是生存的意義。

《局外人》作為加繆筆下荒誕系列的核心,其文學價值,文化影響力,帶來的反省,早已超越了國家、種族、語言的界限,成為當世經典。

小說短短五六萬字,並無繁枝茂葉,相反極為簡約精煉,但它所帶來的迴響卻意蘊深遠。

殺人償命,自古皆然,但為了自保而殺人,卻遭遇靈魂的審判,最後被推上斷頭臺的默爾索,加繆筆下這個悲情人物,再一次讓我檢視了自身,人生該如何走才是正確的道路?

1

心靈上永遠的異鄉人,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局外人。

加繆曾這樣總結《局外人》:「在我們的社會裡,任何不在他母親葬禮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處以死刑。」

默爾索是特立獨行的,他對母親去世,表現得太過超然。他拒絕瞻仰母親的遺容,更沒有哭泣,連傷心的表情也無,整個過程都有些漫不經心,甚至葬禮過後就與情人私會。

但這不代表他不愛母親,而是他認為:「如此接近死亡的時刻,媽媽也該感到解脫,並準備好把一切從頭來過了,沒有人有權利為她哭泣。」

他認為每個人都活在當下,母親將自己的人生走完,身後的一切事,對她已毫無意義,只是活著的人的表演。母親的死亡既是解脫,也是新生,誰都無權定義應該哭泣。

默爾索不屑於掩飾自己的感覺,他拒絕撒謊,拒絕妥協於世故人情的虛假表演,從這個層面來說,他是我們中難得的勇者,拒絕迎合哪怕是全社會約定俗成的遊戲規則。

我們大多數人,會偏向有利於自己的話說,選擇性省略不利的部分,我們每天都在迎合著大眾的審美與觀念,過著眾人認可的生活。

但默爾索顯然不這樣。他追求一種絕對的真實,沒有遮攔,不設防護,赤身裸體展示著絕對的純粹,但這份純粹卻讓眾人心驚,更讓規則的制定者恐慌。

「他們說,媽媽死了,我沒哭,這是無情,該死。隔天就和女友廝混,這是不孝,該死。挑撥朋友仇家互鬥,這是不義,該死。我合該天地不容,人神共憤......」

默爾索對眾人七嘴八舌的批判,不知如何應對,也疲於應付,只能以冷漠視之,案件的審理早已偏離了主線。

整個審判過程像一場衛道士的大表演,沒有案件的細節,只有對默爾索在母親葬禮上離經叛道行為的控訴。荒誕的是,這份精神控訴卻生拉活拽,在大庭廣眾之下,給與之無關的殺人案件定了罪。

無論是檢察長、法官,還是後來的神父,都想讓默爾索為自己的罪行悔恨,但默爾索只感到厭煩,他拒絕一切所謂的救贖,他知道自己的靈魂比他們乾淨。

就像「皇帝的新裝」中說真話的小孩,被世人嘲笑,但真正可笑的卻是所有虛偽的表演。

默爾索這樣一個不妥協於遊戲規則的人,也必然讓衛道士們感到威脅,他不是因殺人被判死刑,而是因蔑視遊戲規則被其消滅。

他是一個「心靈上永遠的異鄉人,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局外人」。

2

對荒誕的抗拒與不妥協是一種勇敢,但陷入不作為的逃避也是種懦弱。

加繆說:「確認生命中的荒誕感絕不可能是一個終點,而恰恰是一個開始。」

每個人都在忙忙碌碌,但是否有人想過,忙碌本身成了我們偽裝的人生意義?

當人們被無處不在的遊戲規則裹挾時,默爾索清醒地看到了它的荒誕,所以他不遵守這個遊戲規則,拒絕附和虛假的套路,成為了全社會的異類。

他的勇敢在於敢於做真實的自己,但這只是一個開始,之後的他卻陷入了一種消極,用無所謂、滿不在乎的態度,過著他自己都覺得毫無意義的人生。

從這個層面來看,默爾索的不作為是在逃避,逃避內心的無力感,逃避付出,這又是他的懦弱。

當瑪麗提議結婚時,他說「我怎麼都行。」關於婚姻,關於愛情,默爾索看透了被欲望驅使的實質,在他看來,女人只為滿足他的性慾,瑪麗與其他任何女人無異。

他洞察了世事,發現做了也改變不了什麼,都是徒勞,於是消極對待。他對一切都不上心,當然也無法感受到真情的意義,他的漠視,讓他與他人、與現實生活的鴻溝越來越大。

法官在判處他死刑後,詢問他有什麼說的,即使面對自己的生死,默爾索也只沉默了數秒,就選擇了放棄。

他拒絕向教導神父懺悔,接受了命運,卻沒有強烈願望在現實與真實之間找到生的意義。人性的複雜,會將我們導入命運,但是否保有掌舵的生命激情,始終是我們自己的決定。

人生中,我們為了抵禦孤單與他人抱團在一起;同時又為了安全,有意無意維持著距離。每個人與世界都有著或多或少的格格不入,但逃避猶如死亡,活出生命力才是活著有力的證明。

3

荒誕與真實之間有一條成長之路,通向與自然、天地和諧統一的自我完成。

小說第六節有一個細節。

海灘盡頭的小木屋中,默爾索看到馬松和他妻子的相處,第一次正視了結婚的想法,這是他精神上的一次甦醒。

在那一刻,他感受到婚姻也有美好的價值,而不再只將結婚當做可有可無的形式。這個瞬間,默爾索與世界產生了小小的聯繫,他接納並認可了這種聯繫慢慢滋長。

其實,默爾索並不是離群索居的孤僻人,他只是忠於自己的感受,拒絕虛假的形式罷了。加繆在序言中稱默爾索:「不是沒有感覺的人,他的內心被一股堅韌不折而意蘊深厚的激情驅使,驅使他追求一種絕對和真實。」

行刑前夜,曾與世界無比疏遠的默爾索,回溯過往一生,發現自己始終不是一個徹底的「局外人」,除了死亡,沒有誰能將生命與世界真正割裂。

他望著星空感慨,「現在我面對著這個充滿了星光與默示的夜,第一次向這個冷漠的世界敞開了我的心扉。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有愛融洽,覺得自己過去曾經是幸福的,現在依然是幸福的。」

那一刻默爾索獲得了一種真正的平靜,不同於以往的冷漠與消極,他的生命甦醒了。他敞開胸懷,接納了這個冷漠的世界,完成了生命的自我構建,最終達至了和諧幸福。

每個人的生命到最後,終將有一個與自然、天地和諧統一的自我完成,這是誰也無法替代的自我成長之路。

這也是作者加繆為默爾索尋找的出路,但在我看來,這並不是加繆理想中最佳的道路。

4

從荒誕走向反抗,生命正確的路是通向生存之陽光的道路。

若要稍稍體會加繆的思考,不得不回溯他的一生。

加繆出生貧寒,在貧民窟長大。在只有謾罵鞭打,沒有文化的環境裡,童年的苦難,加繆沒有抱怨,他獲得了另一種滋養,他在廣博的大自然中領略到生命無處不在的美好。

在經歷1930年那場險些喪命的肺病,以及從事記者工作,婚姻的失敗之後,加繆對生命的殘酷與荒誕有了切身的體悟。生存還是滅亡,如何向死而生?他年輕的心在動蕩中迅速成長。

24歲的加繆曾說:「有兩件事對我極為珍貴,我也難以將它們分離:我對光明與生命的熱愛,以及試圖描述絕望經歷的隱秘執念。」

對光明的嚮往,與難以擺脫的絕望感,是這一時期加繆思想的矛盾統一,也成就了默爾索這個另類的人物。

加繆用他的創作,克服著現實的荒誕,去抵達真實的生活。默爾索的成功與失敗,加繆所賦予他的靈魂,也讓我們照見了自己。

《局外人》宛如一種象徵,默爾索象徵我們心底深處不妥協的部分,而生活又需要我們在不妥協與融入社會二者間尋求平衡。

《局外人》完成之後數月,加繆又完成了《西西弗神話》,從默爾索到西西弗,在去除矯揉造作的裝飾、虛無飄渺的假象、所謂善意的面具,還原生活殘酷的真相後,西西弗面對荒誕,依然有朝著幸福邁進的強大生命力量。

加繆說:「生存本身就是對荒誕最有力的反抗。」加繆的思想從《局外人》,走到了《西西弗的神話》,從荒誕走向了反抗,再一次詮釋了生存的價值。

加繆告訴我們:「如果人類困境的唯一出路在於死亡,那我們就是走在錯誤的道路上了。正確的路是通向生命、通向陽光的那一條。」

就像《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眾所周知的荒唐舉動,他卻矢志不渝,哪怕窮幾代之力。他的生命力比面前的大山更加旺盛、更加強大。

現實中,我們的生命力是否也能比困境更強大?

生命到最終,在穿越一切苦役之後,依然保有強大的生命毅力,這是生命之光最強烈的綻放。這時,路盡頭的結果已不重要,因為生命的過程,每個當下的堅持,早以豐滿了我們的人生。

加繆如他筆下的西西弗,在苦難的生活中依然堅持前行,他清醒的認識世界的本質,依然懷抱熱情,並用自己的筆啟發著迷失的靈魂。

他告訴我們:「沒有希望並不等同於絕望,生命既是必然要消逝的,同時也是可以儘量加以開發的,人應該而且能夠在這個世界中獲得生存的勇氣,甚至幸福。」

雖然我們力量微弱,在荒誕的現實面前有時不堪一擊,但依然想如加繆般,懷抱對生活的熱情,堅持前行,為自己、為他人,發出自己的點點微光。

相關焦點

  • 在荒誕的世界面前,他怎麼成了荒誕的存在|加繆「局外人」默爾索
    法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阿爾貝·加繆的中篇小說《局外人》是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小說主人公默爾索是個言談行為荒誕不經的「局外人」,小說揭示了世界的荒誕及人與社會的對立。真實的默爾索,其言行看似荒誕,不近人情,實則正好印證了這個世界是個荒誕的存在。
  • 局外人:加繆的另類幸福
    加繆小說《局外人》的開頭是一句看似非常奇怪的話:「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在昨天,我搞不清。」隨後,很輕巧地繞開了這個話題,這使我不禁驚訝加繆的才華,而且那種繞開的方式也很符合主人公默爾索的性格。默爾索在為媽媽守靈時沒有哭泣,由於無聊遞給門房一支煙抽,他自己也抽了煙。第二天的葬禮他依然沒哭過,殯儀館的人問他媽媽多大歲數,他不清楚。
  • 豆瓣9.1分《局外人》:人人都是默爾索,人人又不是默爾索
    1957年,阿爾貝·加繆在諾貝爾獎頒獎晚宴上的演講中說:「無論我們作為個人有著怎樣的弱點,我們職業的高貴卻永遠紮根在兩個並不容易堅守的承諾裡:對於知曉的事,絕無謊言;對於任何壓迫,反抗到底。」 這是加繆對於作家使命的理解,我們從加繆的作品中看到他在堅守這兩點。 如果說《鼠疫》的主題講的是誠實與誠摯,那麼《局外人》則是二者兼有:這本書講述一個人,這個人叫默爾索,他從來不說謊話,對於知曉的事情直接坦白,但卻因表現得太過真實,而因此喪命。
  • 《局外人》默爾索:想做一個真實的自己,為什麼就那麼難!
    默爾索不是冷漠無情,不是麻木不仁,只是因為在他的內心深處,有著追求絕對和真實的執著和激情——加繆阿爾貝·加繆,法國著名的小說家《局外人》是其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憑藉這部小說,一度風雲法國文壇,是有史以來最年經的諾貝爾獎獲獎作家之一。中篇小說《局外人》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冷漠的語調,用簡潔、明快、樸實的文筆,講述了主人公默爾索從母親葬禮上的冷漠,到因陽光的原因而過失殺人,最後卻被法官以「懷著一顆殺人的心,埋葬了母親」的判決,被判死刑的故事。故事看似匪夷所思,荒誕無釐頭,但卻又真實的存在。
  • 真正耿直的人很難活,讀加繆《局外人》
    加繆在《局外人》裡麵塑造了一個真正的「耿直人」默爾索,他在書裡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他的世界觀可以說是純理性化的,就好像電腦一樣只有是或者否,永遠只做自己覺得對的事。但是,默爾索恰恰又是一個深情的人,對於世間的一切眼光真誠而又熱情。只是這種熱情從不與人說,只有在相處的時候才能感受。
  • 《局外人》:一切特立獨行的人格,都意味著強大
    他說:我知道這世界我無處容身,只是,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這是默爾索對這個世界的拷問,也是這個世界荒誕的責問!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未經許可便依然來帶,來到了這個世界,便不得不按照這個世界的規則去行動,如果不能和這個世界融為一體,我們便是真正的局外人。
  • 《局外人》無處容身的世界,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
    「我知道這世界我無處容身,只是,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封面上這句話深深震撼。加繆的這部偉大的作品同時被翻譯成《異鄉人》和《局外人》,我卻覺得《局外人》更為貼切。 主人公默爾索一直是個局外人,不管是事業還是感情上,都是一種冷漠,疏離的態度。
  • 局外人|沒有人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
    法國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加繆曾這樣評價他的成名作《局外人》:不耍花招,拒絕說謊,是什麼他就說是什麼。他拒絕矯飾自己的感情,善良寬和,不說廢話。看清生活的本質就要被「判死刑」翻開《局外人》,開篇第一句話就讓人印象深刻,「今天,媽媽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
  • 《局外人》: 沒有對生活絕望,就不會熱愛生活
    我們知道,加繆的「三部荒誕之作」,即中篇小說《局外人》、劇本《卡利古拉》和哲學隨筆《西緒福斯神話》,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相繼發表,自成荒誕理論體系。《局外人》唯一的主人公默爾索,在荒誕現實中是個獨醒者,正像加繆自己所說:《局外人》寫的是人在荒誕的世界中孤立無援,身不由己。加繆的作品在把荒誕看成是人類生存處境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對荒誕的一種否定和抗爭,通過這種抗爭,加繆就在荒誕的世界中建立了一種價值形態,一種反抗荒誕的生存哲學。
  • 局外人: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局外人》是法國作家加繆創作的中篇小說,故事情節很簡單。書中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從莫爾索的母親去世開始,到他在海灘上殺死阿拉伯人為止,是按時間順序敘述的故事。這種敘述毫無抒情的意味,而只是莫爾索內心自發意識的流露,因而他敘述的接二連三的事件、對話、姿勢和感覺之間似乎沒有必然的聯繫,給人以一種不連貫的荒謬之感,因為別人的姿勢和語言在他看來都是沒有意義的,是不可理解的。
  • 《局外人》生活一成不變,世界與我無關
    有時候,我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像加繆寫的《局外人》主人公一樣,對這個世界冷漠,好像永遠是旁觀者。當他老師告訴他可以出國,帶薪度假,他也不會覺得開心,覺得在哪裡都一樣,感覺他原來生活的地方也不錯。小說中還提到,默爾索的兩個鄰居,一個是倉庫管理員,一個是養狗的老頭。
  • 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一定要讀《局外人》
    我是被這句話吸引來看《局外人》這本書的。身在人群中,哪怕再開朗的人,也總會有一個半個感到格格不入的「局外人」時刻。帶著找同盟的心情,我用兩個晚上的空閒時間,靜靜地將書看完後,最深的感受是:原來我一直都是「局內人」。
  • 豆瓣8.9分的《局外人》:我格格不入,只為了建立更真實的生活
    這個驚世駭俗的開頭,來自加繆的中篇小說《局外人》。小說的主人公默爾索的冷漠與荒誕,一開始就讓我們很意外。但身為兒子的默爾索,卻渾然不知。他如此冷靜和置身事外,著實令人驚訝不已。這樣的開篇,也為小說奠定了荒謬的基調。當我們以為默爾索會悲傷,流淚,緬懷時,他卻冷靜地向老闆請假,在老闆不太情願地準假後,他莫名其妙地冒出一句「這不是我的錯」。
  • 《局外人》|別再說無所謂,看似佛系,卻將你拖入被漠視的深淵
    這是透明人的悲哀,也是加繆暢銷小說《局外人》中的主人公默爾索一步步滑向死亡的無奈。這位上帝的郵差在加繆的筆下是陽光,曬得人皮膚生疼的陽光。一切都從這一天開始了。表面上默爾索因為殺人即將面臨一種與以往不同的監禁生活,實際上是默爾索縫補現實與內心的那根繩子斷了。沒錯,《局外人》的第一部分終結於默爾索平衡的打破。他所有看起來的無所謂都是處理現實和內心的手段。
  • 加繆《鼠疫》:我們不是局外人,現在不是,未來更不是
    《局外人》唯一的主人公默爾索,在荒誕現實中是個獨醒者,而《鼠疫》中的裡厄、塔魯等人物,則構成了一個反抗的群體,代表了廣泛的社會階層。在他人看來,西西弗的存在就是荒誕的,但是加繆卻認為西西弗是幸福的。 生活著,就是使荒誕生活著,而使荒誕生活,首先就是要正視它。他認為西西弗周而復始的行為就是對荒誕的反抗,當西西弗走向巨石的時候,他成為了自己真正的主人,這也是加繆在小說中所倡導的,對所處荒誕境地的反抗,並在這種反抗中找到存在的意義。
  • 《局外人》陽光意象的荒謬:因陽光而殺人,卻受到倫理道德審判
    加繆《局外人》自1942年出版以來,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讀者的追捧,評論界的讚美,也絡繹不絕,加繆也得以此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最年輕的獲獎者之一。《局外人》之所以如此不同反響,在於塑造了一個與當時世界格格不入的局外人默爾索的形象,他對母親的死漠不關心,槍殺阿拉伯人,並歸結為是太陽惹的禍,最後卻依據「懷著一顆殺人的心,埋葬了母親。」起訴。看似不合理的情節,荒謬的行為,卻在法律的操控下,默爾索被迫接受道德審判,送上斷頭臺。
  • 一期一會|沒有人是局外人
    這是《局外人》的第一句話。一種不可思議的荒誕感。而這本書將這種開篇就明了的荒誕感延續的徹徹底底。01其實這本書所述的故事並不複雜。以主角默爾索的母親去世為開端,默爾索在母親去世後表現除了異於常人的漠然和冷靜,然而他這種在母親離世之後並沒有任何悲痛的行為被所有人不理解。
  • 《局外人》:我們做不了「局中人」,自始至終都是「局外人」
    不管是「拒絕遊戲」,還是「同流合汙」,我們終究是個局外人。」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不就是我們的真實寫照嗎?默爾索我對生活充滿熱情,我和這個世界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可是,我也是懺悔者,我利用他人,來愛我自己,同大多數人一樣。在這充滿謊言和虛榮的世界裡,人們只會審判他人,自己永遠無辜。這是多麼荒誕的世界。
  • ——加繆《異鄉人》
    默爾索還出結論:生活跟從前一樣,什麼都沒有改變。」而這後來成為了審判的有力罪行之一。而這也就是廝混,是不孝,是世俗所不允許的。人們會想,為什麼母親葬禮回來會先想到倒頭就睡,為什麼第二天就可以看喜劇滾床單,而不應該痛哭流涕麼?而事實上人們必須要一段時間裡深陷悲痛才算正常嗎?
  • 《局外人》淺談強光的意象|生而為人,我們身不由己
    來自豆瓣截圖《局外人》作為一部荒誕小說,它是加繆小說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這裡的「燈光」類似於「陽光」,是對如今社會的一種映射,默爾索始終是個「局外人」,他難以融入這個社會,很多人們默認以及習以為常的道德準則他都一竅不通。「燈光」就是這個「道德感強烈」的社會,我們都是這個「光」下身不由己的人。送葬當天,太陽一次次升高,強光一次次熱烈。對於默爾索來說,強光造成的難受,不止於肉體,更多的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