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一定要看這本書。」
我是被這句話吸引來看《局外人》這本書的。
身在人群中,哪怕再開朗的人,也總會有一個半個感到格格不入的「局外人」時刻。帶著找同盟的心情,我用兩個晚上的空閒時間,靜靜地將書看完後,最深的感受是:
原來我一直都是「局內人」。
這兩句話放在故事開篇,牢牢吸引住了讀者的眼球。
是什麼樣的人,才能不知道自己媽媽的確切死亡時間?又或者,他與媽媽的感情有多麼不融洽,才沒能及時得知媽媽的死訊?
不賣關子,直接揭曉謎底:主人公默爾索,在三年前將年老的母親送到養老院中,死訊是由養老院傳達的,並沒有告知具體的死亡時間。
但如果因此認為默爾索是個不孝的孽障的話,這批評也未免太不講道理。
在他看來,自己收入微薄且無暇去陪伴母親,不是能夠讓母親安享晚年的好歸宿。而在養老院中,母親有專人照顧、有年齡相仿的夥伴,比在自己家中來得更暖心且安全。
這是一個出自理性的決定。
同樣出於理性,在母親的葬禮上,默爾索沒有掉一滴眼淚,甚至第二天還跟女伴瑪麗去遊泳及做羞羞的事情,因為覺得死亡對母親來說是種解脫。
這樣不符合世俗倫理道德的行為,在他失手殺死人之後,成為了他被判死刑的最後一根索命稻草。
在世俗的眼光中,親人去世,哭泣、傷心都是寄託哀思的表現形式,哪怕你不是真正的傷心,也必須做出個傷心的樣子來,否則會遭人唾罵,嚴重影響個人聲譽,甚至阻礙個人在社會上立足。
也正是因為這些約定俗成的規矩,真小人偽裝成假君子,利用規則保護自己,行跡鮮少有人認出。而真君子從心而行,只做自己覺得對的事,往往會在觸犯到世俗認知邊界時,被大力地捆綁起來,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這般用世俗道德來衡量一切是非的做法,不會永遠正確。
默爾索是個活得很真,也活得很較真的人。
母親葬禮哭不出來就不哭,葬禮隔天就去發洩慾望、後來順手幫朋友解決威脅,這樣的人是無法用世俗道德來規正,更無法評判罪與罰的。
在文學博士張博的解讀中,默爾索是個冷漠、被動卻又勇敢的矛盾結合體。他既冷漠到不願自我辯解,也樂於按照人們的看法去定義自我,卻又獨自守護著屬於自己的「真相」,並將它貫徹到底。
如此的他,不在局內,也不在局外,更像是在人生這盤棋局的上方,俯瞰著自己及眾生的命運,冷漠而清醒地看著這世間的庸庸碌碌。
真正成為「局外人」,是在行刑前的某個夜晚,他在與神父的爭論中,才意識到一直將人群視為無物的自己,也會有肉體上的欲望,也會嚮往精神上的歡愉,依然還是個凡人。
在這一刻,他才真正從棋局上方落入局外,變成一個嚮往美好人性卻被人群踢出局的局外人。
哪怕如此,他依然還是選擇坦誠地面對自己及人群,在結尾處,默爾索想著:
「為了讓一切有個了結,為了使我不感到那麼孤獨,我還是希望我被處決的那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用仇恨的喊聲來歡迎我。」
命運的棋局即使只剩一盤死局,默爾索仍堅持把這盤棋下完,這不僅是給自己一個交代,也是他給自己一直信奉的「真理」交出的最滿意的答卷。
這也是我最佩服默爾索的地方,因為一個人哪怕有勇氣堅持做自己,卻也往往會陷入固執己見的陷阱中,進退維谷。
但默爾索不,只要是自己覺得對的事情,哪怕推翻了他以往的經驗及信仰,他還是會選擇接受,而不是假裝看不見,假裝自己還是那個對的自己。
既堅持做自己,也能夠坦誠自己,人生在世,他從不演戲作假。
在人群的眼光中,默爾索的人生可能過得沒有什麼「意義」:既不功成名就,也不家庭美滿,世俗意義上的幸福好像與他都不太沾邊。
然而,一個人人生的意義,不是只能靠這些東西來稱量。默爾索人生的意義,在於他生活的每一個當下。
在牢中,神父一直在勸說他皈依上帝,只有如此他才能獲得原諒,來世才會有福報。
然而對於神父的話,默爾索一個字都不信,這一世都沒走完,就想著下一世,這樣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
相比在愛犬走失後一直懷念過去的老薩利馬諾、執著於來世福報的神父,「過去」和「未來」這樣的字眼對他來說都太過遙遠,他總是「為將要到來的事操心勞神」,著眼於「昨天」、「今天」、「明天」這樣細微的當下,不去懷念以往的美好時光,也不去看尚遙遠的來世。
過去已是過去,未來終究未來,重要的,是著眼於一餐一飯的當下。
能認真過好眼下的生活,已經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人類世界有太多要操心的事情,哪怕游離世外如默爾索,也會有他需要操心的事情:一日三餐的飲食、與瑪麗交往、幫助桑泰斯……
這其實也說明了他對人性的美好還是嚮往的。
即使他冷漠而清醒地看著世間,卻對美好的肉體有發自本能的渴望,也曾有過對婚姻的嚮往,這種渴望與嚮往引導著他混跡人群,他不是人群中冷漠殘忍的劊子手,只是一個過於清醒的人間看客罷了。
阿爾貝·加繆(是不是很帥~)
《局外人》是法國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得主——加繆的代表作,不同於一味的悲觀,加繆是從局外人的視角,將默爾索的悲劇平靜地呈上來,游離世外固然會遭到人群排擠,但默爾索卻從人性的美好中獲得救贖。
在人群中總是感到格格不入的我們,只要對人性的美好仍有嚮往,生活就仍有光芒,不必在乎「局內」還是「局外」,享受生活便是。
或許這個世界還不夠好,但我們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
這是我從書中得到的最大感受。
*參考資料:《作為起點的<局外人>》張博
文/拾光 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