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不想當局外人的我們該如何有邊界地融入社會?

2020-08-27 琪雪

文|琪雪

現在我面對著這個充滿了星光與默示的夜,第一次向這個冷漠的世界敞開了我的心扉。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融洽,覺得自己過去曾經是幸福的,現在仍然是幸福的。為了善始善終,功德圓滿,為了不感到自己屬於另類,我期望處決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來看熱鬧,他們都向我發出仇恨的叫喊聲。——《局外人》

第一次看《局外人》就被默爾索冷漠、疏離的處世態度而觸動。一開始以為默爾索是一個庸庸碌碌對生活毫無激情的人。可是最後,卻發現他不是沒有激情,不是不熱愛生活。而是在荒誕的世界裡,他格外的清醒,一眼看透事物本質,卻沒有足夠的情感動力事件作出反應。他對生活態度,有點像我們中國古代常說的「入世」,即對一切俗事漠不關心的態度。

小說一開頭便是:「昨天,我的母親死了。也可能是前天。」默爾索用一種客觀陳述的語氣敘述了一件在旁人眼裡極度悲傷的事情。而這種不穿插感情的態度,最後也成為他被判處死刑的依據。

整本書無時無刻不透露著荒誕,因為在母親死後沒有哭,所以說明默爾索是一個冷漠無情的人;因為在母親死後第二天就和女友約會,所以說明默爾索是一個沒有道德底線的人;因為和一個「劣跡斑斑」的人交朋友,所以他同樣是一個「劣跡斑斑」的惡人。眾人將主觀的臆斷當成現實真實存在的事物,強加給默爾索,並將其作為判刑的依據。對默爾索的定罪的過程,與其說是審判的過程,不如說是「排異」的行為,是人們自發排除與大眾格格不入的「局外人」的舉動。

有時候我在想,究竟是什麼讓默爾索們一步一步成為局外人?現實社會真的容不下人的本真嗎?想要融入社會,融入大家,就一定要犧牲真實的自己嗎?我們為何不能尋找到自己的定位,有邊界地融入社會?

【日常瑣碎與情感需求】日常瑣碎是追求物質的過程,當它打破了你從現實回饋內心過程時,會使得內心情感需求無法滿足,而逐步成為漠然的局外人。

什麼是局外人?

在我的理解裡, 「局外人」是指突然失去了解釋世界與自我存在合理性能力的人。他們不再依戀生命,因為他們感受到生存缺乏依據性和痛苦的無用性以及人類的荒誕性。他們無法從現實生活中,獲得一絲的幸福感。

還記得《月亮與六便士》 ​​​​中,有這麼一句話「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逐以溫飽的六便士。」

在生活中,大多數人都默爾索一樣,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裡,做著這份自己並沒那麼喜歡的工作,來維持溫飽。仿佛如同一個機器,每天重複著相同的工作,走著相同的路線。如果願意,他們似乎可以預見自己每天的生活。在他們的世界裡,每一天除了「生活」,別無他物。

有人說,現實生活對他們而言毫無幸福可言,因為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還有人不停地追求物質的富裕,希望用物質帶來的快感,讓自己獲得內心的釋然,感受到久違的幸福感。可是,這樣的幸福是真正的幸福嗎?

不丹前總理吉美.廷禮曾說這樣的話:「獲得幸福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以自我為中心,向外尋求,從刺激反應中滿足自身。通過五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獲得幸福的來源,這種滿足是靠外在刺激得來的,不僅短暫,而且危險。另一種是透過內省獲得平衡,透過對心靈本質的了解,由內而外滋生的滿足感和幸福感,這種幸福感不依賴任何物質。」

也就是說,真正的幸福,來源於自我內在的豐盈。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生活並沒有那麼富裕,可是卻常常笑容滿面。而有的人,生活富裕,卻總有一種莫名的空虛感,臉上也常帶著倦意。

在日常瑣碎中,很多人覺得自己被生活壓的喘不過氣來,並將一切歸因於外在因素。其實不然,真正覺得累的原因是他們對回饋內心的過程被打破了。或許他們的物質會因為他們的勤奮而有所改變,可是他們的內心情感卻在這過程中一點點流失。又無法從日常生活中獲得幸福感,回饋內心,導致內心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於是,內心情感逐漸枯竭,變成了一個【情感動力不足】的人。

而書中的默爾索就是如此,當女朋友問他,「願不願意和他結婚」時,他回答「如果你想的話,那就結婚」;雷蒙問他「願不願意和他做朋友」時,他認為做不做他朋友都行;當雷蒙問他願不願替自己作證時,他認為怎麼樣都行。無論做什麼,會出現怎麼樣的結果,默爾索都不在意。

【情感動力不足】的人,對於生活中一些事物沒有及時反饋的能力,他們的情緒平穩如一條直線,沒有大喜大悲。對任何事都用一種漠然的態度去對待,仿佛全世界都與他無關。這些【情感動力不足】的人就是我們所說的【局外人】。

【本真與規則】本真是最真實的自己,規則是社會契約,社會契約下的本真,才是現實真實存在的本真。

很多人看完《局外人》之後,都認為默爾索是追求本真的勇者,認為如他一般無視現實,向死而生,堅持本心,才能獲得本真。

可我卻認為,像默爾索這樣追求的本真並非真正的本真。保持本真並不是必須要拋棄社會的契約,甚至要和社會契約對抗。相反,我認為本真和社會契約是協調統一的。只有將本真與社會契約相融合,才能獲得在現實意義下的本真。也就是說,在社會契約之下保持的本真,才是真實的本真。

什麼叫自我?什麼叫本真?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將「我」分為3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先天的本能,是人最原始的欲望。而本我也是由欲望所組成的系統,其中包括各種生理需要。

【自我】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於超我,遵循現實原則。

【超我】是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是一種追求完善的境界。弗洛伊德認為,超我不僅包含道德良心部分,實際上還包括自我理想。

【自我理想】是指自我渴望達到的成就目標,也就是自己想要努力實現的理想,即想成為什麼人,個體為自己所設的行為價值標準。

只有將【本我】【自我】【超我】組成相統一的「我」,才能算得上「本真」

可人們往往對「本真」有所誤解,認為只有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是真實的自己。其實不然,沒有邊界和原則,為所欲為做事情的「我」,是最原始的「本我」而非「自我」,更非「本真」。想要打破社會契約,做無需的自律的「我」,是不可能的。這種割裂「自我」和「超我」的行為,只是在放大自己原始的欲望。而人們將「本我」說成「自我」,只是為了讓自己自私的行為看上去合情合理的假面具。

而我們所說的社會契約,代表的是人類文明,是人們為了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平等的自由而制定的規則。倘若,一個人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卻導致其他人無法自由享受生活,那麼這樣的自由並非真正的自由。這樣行為下的「自我」,也非真實的「自我」。

遵守社會契約,並非是讓你放棄自己的邊界和原則;融入社會,也並非讓你將「自我」與「超我」割裂,一味用規則約束自己。社會契約下的「本真」,是讓你在生活中尋找到自己的定位,有原則,有邊界地融入社會。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在生活中尋找自己定位,有邊界地融入社會?

首先,我們需要改變我們處世的態度,將「本真」與「社會契約」對立態度,轉化為協同態度。

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的ABC理論,認為讓你覺得不開心或者不舒服的並非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對這件事情的態度。

ABC理論中,A是指誘發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性事件後產生的信念(Belief),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境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後果(Consequence)。對於同一事件A,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C。這是因為不同人對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B導致的結果。

也就說,當我們採用不同的態度對待規則,我們從中獲得的感受也將不同。

因此,只有當你開始改變自己對待規則的態度,你對生活的態度才能發生改變。你才能夠從生活中尋找到心靈的契合點,才能夠從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才能夠完成從生活中回饋內心的正向循環。

其次,了解自己,堅定信念,畫清自己的邊界。

書中的默爾索,之所以會變得麻木,茫然,除了因為無法進行內心正向回饋外,還因為不了解自己,不清楚自己的邊界。他對待很多事請無所謂的態度,與其說是遵循本心,不如說是沒有邊界感。

在他心裡似乎沒有明確的對錯,做一件錯的事,一件對的事,對他而已,都行。他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不知道什麼才能讓自己心活起來,更不知道自己應該向哪個方向使力。

不了解自己,就無法通過自身行為來獲得內心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也就無法更好進行內心的正向反饋。沒有反饋,就不能根據社會契約和自身感受進一步修正自己的信念,明確自己邊界,讓自己信念適應環境的需要。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說的就是人需要明確自我,畫清自己邊界。倘若人人都以「局外人」心態面對生活,人云亦云,沒有自己主見和立場,那麼我們社會如何才能進步成為文明的社會?和稀泥般融入社會,又如何找準自身在社會的定位?

所以,想要尋找的自身的定位,就必須深入了解自己,明白自己想要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嚮往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是自己能夠接受的底線。從自身出發,確定自己的邊界,然後堅定信念,朝著自己想成為的人一步步邁進。

最後,學會無壓力社交,從社交入手融入社會,尋找自己定位

英國歷史學家西·史密斯:「交際是人生的一大樂趣。」因為人是群居性物種,是需要在群體中尋找歸屬感的。而這份融入群體歸屬感,可以讓我們內心獲得一份安全感。

我想起了上個學期,我剛進入課題組時候的境遇。剛進課題組的我,特別渴望融入大家。每次看到其他小夥伴在有說有笑,而自己只能在一邊看著,感覺自己就像個局外人,被大家排斥。那段時間我過得格外煎熬,在課題我無法找到歸屬感,也沒辦法明確自己的定位。對於社交,也倍感壓力,每次都戰戰兢兢,害怕自己說錯話,做錯事,給她們留下不好印象,更加沒辦法融入他們。

後來,我把我的困擾告訴了帶我的師姐,師姐對我說了這樣一句話:「對於自己融不進去的圈子,就不要強行融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沒必要為了迎合他人,而改變自己行為準則。而是要通過社交,尋找到同類的自己。

我這才恍然大悟,人不是在任何一個群體中,都能找到歸屬感,而是要在自己適合的群體中才能體會到。如果你不幸地出現在不適合自己的群體中,你不應該為此改變自己的邊界,而是應該尋找屬於自己的群體。

和同類人交朋友,不但可以讓你無壓力進行社交,還可以讓你在同類人之中尋找到自己的價值,找準自己的定位。

還記得我之前發過的一篇文章《無問西東|這世界90%的痛苦,來源於沒有做真實的自己》,那時候,我認為做真實的自己就應該不受身邊條條框框的制約,做一個灑脫的自己。可是,在這邊文章中,有一位網友的留言,讓我眼前一亮,對真實定義有所改觀。

他說:「之所以有社會的存在,是因為人已經成為群居動物,不可能隨心所欲按照個人喜好生活,必須顧及他人,因此主觀上有道德有習俗有觀念,客觀上有法律有秩序有組織。要約束自己很累,肯定是做真實的自己最輕鬆。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只能在不傷害社會和其他人情況下,儘量做到真實。」

不考慮現實的真實,只存在理想的世界,而在社會契約下的真實,才是真正的真實,是存在於現實的真實。

當你覺得現實處處桎梏你,不如試著轉換一下看待「本真」和「社會契約」之間的態度,用新的眼光看待生活。學著了解自己,明確自己的邊界,然後再從社交入手,尋找到自己的同類,融入社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只有用心感悟生活,才能從生活瑣碎中尋找情感的來源,實現內心的正向反饋。並且,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找自身真實性與社會真實性相統一的途徑。

--END--

我是琪雪,一個愛閱讀愛寫作的理工女,如果你也如此,那就關注我吧@ ,和我一起探討閱讀和寫作的那些事

相關焦點

  • 《局外人》:我們做不了「局中人」,自始至終都是「局外人」
    註定要帶上面具,扮演該扮演的角色,過該過的一生。如機器,按設定的程序執行著,從開始到結尾。可是,我們也在不斷地掙扎。在這約定俗成的世界裡,不斷地掙扎。不管是「拒絕遊戲」,還是「同流合汙」,我們終究是個局外人。」
  • 做一個《局外人》我們是否有這樣的勇氣?
    》以前看書,關注點更多是是書裡的情節,人物關係,華麗的詞藻,現在反而更喜歡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以及他在書中的代言人是如何詮釋出來他的思想~首先,了解一下《局外人》小說創作背景,醞釀於1938-1939年,恰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然則他的父親在他十個月大時,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此時26歲的加繆在他親友的資助下完成了大學學業,專業是哲學。
  • 局外人|沒有人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
    這本書是跨時代的巨作,對我們現在面對社會現實與正視自己的內心世界仍然具有啟示意義。就像餘華在《活著》裡說道,我們活著只是為了活著,沒有任何其他的意義,也不需要有。他不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他是一個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的人,他不想說謊,他用自己的誠實與整個社會的虛偽做對抗。
  • 《局外人》淺談強光的意象|生而為人,我們身不由己
    《局外人》的種種荒誕發生在炙熱的夏季,它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一個名叫默爾索的青年經歷了為母親下葬,與女友嬉鬧,幫助好友寫勒索信,誤殺阿拉伯人,被帶去審判並定為有罪的故事。強光意象始終貫穿全文,主人公的一切行為在強光下荒誕地進行著……陽光炙熱中的葬禮沉默默爾索收到了養老院發來的電報被告知要去參加母親的葬禮。
  • 《局外人》:我們始終願意選擇,站在大多數
    ,又與當時那個時代所追求的精神文化思想有著天差地別差異的一個「局外人」形象,其實這本書教會我最多的是,讓我懂得了在這個魚龍混雜的「大染缸」社會裡,該不該因為利益金錢,地位名利以及種種原因,而變得唯利是圖,被這個「大染缸」改造的面目全非,去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 尋找《局外人》——一本書的前世今生
    加繆的文學,還不完全屬於那種屬於未來的,因為,在他作品一問世,他便躋身那個時代最著名的作家行列,而且加繆本人還很帥,放在我們這個時代,就是妥妥的流量扛把子。外界一直有一種看法,也是本書作者所認同的:加繆太耀眼、太迷人——他是一位政治活動家,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這令其寫作生涯與他的人生故事相比黯然失色。假如他相貌平平或為人凡庸,或許人們會更關注他的寫作。
  • 成人世界,謊言有多虛偽,真實就有多魔幻;到底誰才是局外人?
    俄羅斯方塊告訴我們:你合群了,你就消失了。當今社會,有多少人為了合群而扎堆,把自己融入人流,成為這個芸芸眾生的千百分之一。這些人丟掉了自己的初衷,徒留一身狼狽在人海浮沉。是啊,這樣也許能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卻永遠無法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我們的耳朵總是能聽到來自各個方向的聲音,不管在什麼年齡段,都無法概莫能外。
  • 永遠懷抱生活熱情的加繆|無處容身的《局外人》默爾索
    殺人償命,自古皆然,但為了自保而殺人,卻遭遇靈魂的審判,最後被推上斷頭臺的默爾索,加繆筆下這個悲情人物,再一次讓我檢視了自身,人生該如何走才是正確的道路?加繆曾這樣總結《局外人》:「在我們的社會裡,任何不在他母親葬禮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處以死刑。」默爾索是特立獨行的,他對母親去世,表現得太過超然。他拒絕瞻仰母親的遺容,更沒有哭泣,連傷心的表情也無,整個過程都有些漫不經心,甚至葬禮過後就與情人私會。
  • 豆瓣9.1分《局外人》:人人都是默爾索,人人又不是默爾索
    ,其實他是一個真正特立獨行而活出自己的人 之所以默爾索被看成是社會的「局外人」,是因為在社會規則中,他是一個不遵守規則而表達真實自己的人。 加繆曾把《局外人》的主題概括為一句話:「在我們的社會裡,任何不在母親葬禮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處以死刑。」 默爾索被判了死刑,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是一個真實的,敢於活出自我的人。我們知道,在現實社會中,能夠活出自己想法的人少之又少。
  • 局外人: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一、「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默爾索在人生在事業在感情在未來方面抱著一種滿不在乎的態度,冷淡孤僻,不懂得人情世故,作風散漫,交友不慎,無追求無激情無頭腦。加繆本人對這種態度呈現一種不加掩飾的讚揚,他在某版的序言裡誇讚默爾索「不耍花招,因而成了所處社會的局外人」,「他拒絕說謊,拒絕矯飾自己的感情,於是社會就感受到了威脅」,「他是窮人,是坦誠的人,喜愛光明正大」,「一個無任何英雄行為而自願為真理而死的人」。僅僅從表面去看默爾索這個人,你會對加繆的讚揚感到奇怪。
  • 豆瓣9.0分《局外人》|荒誕的世界裡,你我都是當局者
    這便是認同了默爾索有罪。默爾索依舊被告誡少說話,甚至根本不徵求他的意見,他無從表述他的內心與本心,他被定了死罪。在這場審判中,默爾索是個局外人。 2、默爾索是世俗社會的局外人,也是當局者。在為自己辯護時,律師請他表示極力掩飾悲傷而非不悲傷,他拒絕了,他只想遵從自己的內心說話,「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這也是所謂常人難以理解的。他不信奉上帝,拒絕了神甫多次,最後一次神甫依舊試圖想讓他來懺悔自己的罪孽,但他依舊遵從本心,這讓所有人都感到不解。
  • 局外人:加繆的另類幸福
    加繆小說《局外人》的開頭是一句看似非常奇怪的話:「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在昨天,我搞不清。」隨後,很輕巧地繞開了這個話題,這使我不禁驚訝加繆的才華,而且那種繞開的方式也很符合主人公默爾索的性格。默爾索在為媽媽守靈時沒有哭泣,由於無聊遞給門房一支煙抽,他自己也抽了煙。第二天的葬禮他依然沒哭過,殯儀館的人問他媽媽多大歲數,他不清楚。
  • 《局外人》:一切特立獨行的人格,都意味著強大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未經許可便依然來帶,來到了這個世界,便不得不按照這個世界的規則去行動,如果不能和這個世界融為一體,我們便是真正的局外人。1957年,44歲的加繆憑藉一本《局外人》,登上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舞臺,也成為這個獎項最年輕的獲獎者,在《局外人》中,加繆形象地表現出了關於「世界荒謬」的觀念。默爾索收到養老院的來信說:「母死。明日葬。專此通知。」
  • 《局外人》默爾索荒謬的一生
    誰又可知我們這些人在他眼中不是悲劇呢?審判者都認為他是罪大惡極的危險分子,上帝也無法感化他。跟平時一樣,當我想擺脫一個我不願意聽他說的人時,我就作出贊同的樣子。默爾索在他母親的葬禮上沒有看她最後一眼,更沒有哭泣,整個過程像陌生人一樣。如果不是她母親,他不會在炎熱的天氣參加這樣一個葬禮。
  • 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一定要讀《局外人》
    我是被這句話吸引來看《局外人》這本書的。身在人群中,哪怕再開朗的人,也總會有一個半個感到格格不入的「局外人」時刻。帶著找同盟的心情,我用兩個晚上的空閒時間,靜靜地將書看完後,最深的感受是:原來我一直都是「局內人」。
  • 加繆《鼠疫》:我們不是局外人,現在不是,未來更不是
    我們知道,加繆的「三部荒誕之作」,即中篇小說《局外人》、劇本《卡利古拉》和哲學隨筆《西緒福斯神話》,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相繼發表,自成荒誕理論體系。按理說,哲學論述與文學形式這樣相互支撐和印證,效果已經相當可觀了,然而,這個體系總括來說,只論述演繹了荒誕性,尚缺乏與之相制衡的反抗,於是有了長篇小說《鼠疫》。
  • 一個在母親葬禮上不哭的人有罪嗎一一解讀加繆的《局外人》
    最後以「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看,對我發出仇恨的喊叫聲」結束。全書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按時間先後順序敘述,以一種冷靜舒緩的語氣來描述他的所見所聞,完全是莫爾索內心意識的流露,並無任何抒情。小說開始寫了莫爾索的母親死了,他去參加葬禮,在葬禮上他沒有哭,他親眼目睹了眾人在葬禮上的表現,他顯得格格不入,但他並不覺得自己奇怪。
  • 《局外人》生活一成不變,世界與我無關
    但他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可能說謊。無論那個真相怎麼樣,會不會傷害別人,或者會有什麼後果,他也不願意說謊。只是有時為了避免說更多的話,於是敷衍了事。他也沾染了世俗的東西,只是他的靈魂還是乾淨的。不願意說謊,也不願意追名逐利。當他老師告訴他可以出國,帶薪度假,他也不會覺得開心,覺得在哪裡都一樣,感覺他原來生活的地方也不錯。
  • 《局外人》:荒誕掩蓋事情的真相,法律淪為殺戮的武器
    文|靜瑤123《局外人》是加繆小說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於1942年出版,出版後引起了讀書界廣泛而熱烈的興趣,報界、評論界對它的讚美絡繹不絕。《局外人》的規模不大,篇幅不長,它的內容即不豐富,也沒有波瀾壯闊場景。
  • 黃渤飾演的牛結實,是中國版的「局外人」
    《局外人》是法國阿爾貝·加繆創作的中篇小說,是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小說通過塑造莫爾索這個行為驚世駭俗、言談離經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這個世界的荒謬性及人與社會的對立狀況。莫爾索的種種行為看似荒謬,不近人情,實則正是他用來抗擊這個荒謬世界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