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琪雪
現在我面對著這個充滿了星光與默示的夜,第一次向這個冷漠的世界敞開了我的心扉。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融洽,覺得自己過去曾經是幸福的,現在仍然是幸福的。為了善始善終,功德圓滿,為了不感到自己屬於另類,我期望處決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來看熱鬧,他們都向我發出仇恨的叫喊聲。——《局外人》
第一次看《局外人》就被默爾索冷漠、疏離的處世態度而觸動。一開始以為默爾索是一個庸庸碌碌對生活毫無激情的人。可是最後,卻發現他不是沒有激情,不是不熱愛生活。而是在荒誕的世界裡,他格外的清醒,一眼看透事物本質,卻沒有足夠的情感動力事件作出反應。他對生活態度,有點像我們中國古代常說的「入世」,即對一切俗事漠不關心的態度。
小說一開頭便是:「昨天,我的母親死了。也可能是前天。」默爾索用一種客觀陳述的語氣敘述了一件在旁人眼裡極度悲傷的事情。而這種不穿插感情的態度,最後也成為他被判處死刑的依據。
整本書無時無刻不透露著荒誕,因為在母親死後沒有哭,所以說明默爾索是一個冷漠無情的人;因為在母親死後第二天就和女友約會,所以說明默爾索是一個沒有道德底線的人;因為和一個「劣跡斑斑」的人交朋友,所以他同樣是一個「劣跡斑斑」的惡人。眾人將主觀的臆斷當成現實真實存在的事物,強加給默爾索,並將其作為判刑的依據。對默爾索的定罪的過程,與其說是審判的過程,不如說是「排異」的行為,是人們自發排除與大眾格格不入的「局外人」的舉動。
有時候我在想,究竟是什麼讓默爾索們一步一步成為局外人?現實社會真的容不下人的本真嗎?想要融入社會,融入大家,就一定要犧牲真實的自己嗎?我們為何不能尋找到自己的定位,有邊界地融入社會?
什麼是局外人?
在我的理解裡, 「局外人」是指突然失去了解釋世界與自我存在合理性能力的人。他們不再依戀生命,因為他們感受到生存缺乏依據性和痛苦的無用性以及人類的荒誕性。他們無法從現實生活中,獲得一絲的幸福感。
還記得《月亮與六便士》 中,有這麼一句話「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逐以溫飽的六便士。」
在生活中,大多數人都默爾索一樣,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裡,做著這份自己並沒那麼喜歡的工作,來維持溫飽。仿佛如同一個機器,每天重複著相同的工作,走著相同的路線。如果願意,他們似乎可以預見自己每天的生活。在他們的世界裡,每一天除了「生活」,別無他物。
有人說,現實生活對他們而言毫無幸福可言,因為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還有人不停地追求物質的富裕,希望用物質帶來的快感,讓自己獲得內心的釋然,感受到久違的幸福感。可是,這樣的幸福是真正的幸福嗎?
不丹前總理吉美.廷禮曾說這樣的話:「獲得幸福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以自我為中心,向外尋求,從刺激反應中滿足自身。通過五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獲得幸福的來源,這種滿足是靠外在刺激得來的,不僅短暫,而且危險。另一種是透過內省獲得平衡,透過對心靈本質的了解,由內而外滋生的滿足感和幸福感,這種幸福感不依賴任何物質。」
也就是說,真正的幸福,來源於自我內在的豐盈。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生活並沒有那麼富裕,可是卻常常笑容滿面。而有的人,生活富裕,卻總有一種莫名的空虛感,臉上也常帶著倦意。
在日常瑣碎中,很多人覺得自己被生活壓的喘不過氣來,並將一切歸因於外在因素。其實不然,真正覺得累的原因是他們對回饋內心的過程被打破了。或許他們的物質會因為他們的勤奮而有所改變,可是他們的內心情感卻在這過程中一點點流失。又無法從日常生活中獲得幸福感,回饋內心,導致內心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於是,內心情感逐漸枯竭,變成了一個【情感動力不足】的人。
而書中的默爾索就是如此,當女朋友問他,「願不願意和他結婚」時,他回答「如果你想的話,那就結婚」;雷蒙問他「願不願意和他做朋友」時,他認為做不做他朋友都行;當雷蒙問他願不願替自己作證時,他認為怎麼樣都行。無論做什麼,會出現怎麼樣的結果,默爾索都不在意。
【情感動力不足】的人,對於生活中一些事物沒有及時反饋的能力,他們的情緒平穩如一條直線,沒有大喜大悲。對任何事都用一種漠然的態度去對待,仿佛全世界都與他無關。這些【情感動力不足】的人就是我們所說的【局外人】。
很多人看完《局外人》之後,都認為默爾索是追求本真的勇者,認為如他一般無視現實,向死而生,堅持本心,才能獲得本真。
可我卻認為,像默爾索這樣追求的本真並非真正的本真。保持本真並不是必須要拋棄社會的契約,甚至要和社會契約對抗。相反,我認為本真和社會契約是協調統一的。只有將本真與社會契約相融合,才能獲得在現實意義下的本真。也就是說,在社會契約之下保持的本真,才是真實的本真。
什麼叫自我?什麼叫本真?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將「我」分為3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先天的本能,是人最原始的欲望。而本我也是由欲望所組成的系統,其中包括各種生理需要。
【自我】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於超我,遵循現實原則。
【超我】是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是一種追求完善的境界。弗洛伊德認為,超我不僅包含道德良心部分,實際上還包括自我理想。
【自我理想】是指自我渴望達到的成就目標,也就是自己想要努力實現的理想,即想成為什麼人,個體為自己所設的行為價值標準。
只有將【本我】【自我】【超我】組成相統一的「我」,才能算得上「本真」。
可人們往往對「本真」有所誤解,認為只有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是真實的自己。其實不然,沒有邊界和原則,為所欲為做事情的「我」,是最原始的「本我」而非「自我」,更非「本真」。想要打破社會契約,做無需的自律的「我」,是不可能的。這種割裂「自我」和「超我」的行為,只是在放大自己原始的欲望。而人們將「本我」說成「自我」,只是為了讓自己自私的行為看上去合情合理的假面具。
而我們所說的社會契約,代表的是人類文明,是人們為了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平等的自由而制定的規則。倘若,一個人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卻導致其他人無法自由享受生活,那麼這樣的自由並非真正的自由。這樣行為下的「自我」,也非真實的「自我」。
遵守社會契約,並非是讓你放棄自己的邊界和原則;融入社會,也並非讓你將「自我」與「超我」割裂,一味用規則約束自己。社會契約下的「本真」,是讓你在生活中尋找到自己的定位,有原則,有邊界地融入社會。
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的ABC理論,認為讓你覺得不開心或者不舒服的並非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對這件事情的態度。
ABC理論中,A是指誘發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性事件後產生的信念(Belief),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境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後果(Consequence)。對於同一事件A,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C。這是因為不同人對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B導致的結果。
也就說,當我們採用不同的態度對待規則,我們從中獲得的感受也將不同。
因此,只有當你開始改變自己對待規則的態度,你對生活的態度才能發生改變。你才能夠從生活中尋找到心靈的契合點,才能夠從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才能夠完成從生活中回饋內心的正向循環。
書中的默爾索,之所以會變得麻木,茫然,除了因為無法進行內心正向回饋外,還因為不了解自己,不清楚自己的邊界。他對待很多事請無所謂的態度,與其說是遵循本心,不如說是沒有邊界感。
在他心裡似乎沒有明確的對錯,做一件錯的事,一件對的事,對他而已,都行。他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不知道什麼才能讓自己心活起來,更不知道自己應該向哪個方向使力。
不了解自己,就無法通過自身行為來獲得內心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也就無法更好進行內心的正向反饋。沒有反饋,就不能根據社會契約和自身感受進一步修正自己的信念,明確自己邊界,讓自己信念適應環境的需要。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說的就是人需要明確自我,畫清自己邊界。倘若人人都以「局外人」心態面對生活,人云亦云,沒有自己主見和立場,那麼我們社會如何才能進步成為文明的社會?和稀泥般融入社會,又如何找準自身在社會的定位?
所以,想要尋找的自身的定位,就必須深入了解自己,明白自己想要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嚮往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是自己能夠接受的底線。從自身出發,確定自己的邊界,然後堅定信念,朝著自己想成為的人一步步邁進。
英國歷史學家西·史密斯:「交際是人生的一大樂趣。」因為人是群居性物種,是需要在群體中尋找歸屬感的。而這份融入群體歸屬感,可以讓我們內心獲得一份安全感。
我想起了上個學期,我剛進入課題組時候的境遇。剛進課題組的我,特別渴望融入大家。每次看到其他小夥伴在有說有笑,而自己只能在一邊看著,感覺自己就像個局外人,被大家排斥。那段時間我過得格外煎熬,在課題我無法找到歸屬感,也沒辦法明確自己的定位。對於社交,也倍感壓力,每次都戰戰兢兢,害怕自己說錯話,做錯事,給她們留下不好印象,更加沒辦法融入他們。
後來,我把我的困擾告訴了帶我的師姐,師姐對我說了這樣一句話:「對於自己融不進去的圈子,就不要強行融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沒必要為了迎合他人,而改變自己行為準則。而是要通過社交,尋找到同類的自己。」
我這才恍然大悟,人不是在任何一個群體中,都能找到歸屬感,而是要在自己適合的群體中才能體會到。如果你不幸地出現在不適合自己的群體中,你不應該為此改變自己的邊界,而是應該尋找屬於自己的群體。
和同類人交朋友,不但可以讓你無壓力進行社交,還可以讓你在同類人之中尋找到自己的價值,找準自己的定位。
還記得我之前發過的一篇文章《無問西東|這世界90%的痛苦,來源於沒有做真實的自己》,那時候,我認為做真實的自己就應該不受身邊條條框框的制約,做一個灑脫的自己。可是,在這邊文章中,有一位網友的留言,讓我眼前一亮,對真實定義有所改觀。
他說:「之所以有社會的存在,是因為人已經成為群居動物,不可能隨心所欲按照個人喜好生活,必須顧及他人,因此主觀上有道德有習俗有觀念,客觀上有法律有秩序有組織。要約束自己很累,肯定是做真實的自己最輕鬆。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只能在不傷害社會和其他人情況下,儘量做到真實。」
不考慮現實的真實,只存在理想的世界,而在社會契約下的真實,才是真正的真實,是存在於現實的真實。
當你覺得現實處處桎梏你,不如試著轉換一下看待「本真」和「社會契約」之間的態度,用新的眼光看待生活。學著了解自己,明確自己的邊界,然後再從社交入手,尋找到自己的同類,融入社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只有用心感悟生活,才能從生活瑣碎中尋找情感的來源,實現內心的正向反饋。並且,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找自身真實性與社會真實性相統一的途徑。
--END--
我是琪雪,一個愛閱讀愛寫作的理工女,如果你也如此,那就關注我吧@ ,和我一起探討閱讀和寫作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