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的荒誕-一個只願意為真實赴死的男人

2020-08-28 書生客棧

文|書生

這是一個只願意為真實赴死的男人的故事。如果你時常感覺自己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那麼你一定要看看這本書……

加繆《局外人》

他不參與遊戲,他徘徊在社會邊緣,他拒絕撒謊

主人公默爾索是一個普通的小職員,在生活中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我怎麼都行」先生,當女友瑪麗問他願不願意跟她結婚時,他說我怎麼都行,看到這裡你也許會覺得他很怪異,可是在默爾索的眼中,「婚姻」「愛情」這些被人濫用的詞早已空洞化,什麼意義也沒有。

在母親的葬禮上,他沒有假裝哭泣,當有人人問起時,他也從不掩飾自己的感覺,並竭力與這些虛假的常規保持著距離,於是社會馬上感覺受到了威脅。他游離在社會的邊緣,卻發現跳出局外,生命只剩下一片空洞與虛無。

在我們的社會裡,任何不在母親葬禮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處以死刑

之後,默爾索由於一樁殺人案被判入獄,在審判席上,檢察官慷慨陳詞,細數他的罪行:沒有在母親的葬禮上哭泣、守夜時抽菸、看費南代爾的電影……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母親,有預謀的殺人。

在這場看似激昂的審判中,他始終以一個局外人的視角看待這場荒誕的審判,一切都是那麼陌生,他想笑卻笑不出來。大家想讓他承認為自己的罪行悔恨,他卻覺得與其說是真的感到悔恨,不如說是覺得厭煩,就因為這一點他被處以死刑。

表面看似是因為殺人而被治罪,實則罪行卻是他的格格不入,他的冷漠和空虛。跳出局外,終究為「真實」的社會所不容,遭到了社會的拋棄。

在我所度過的整個荒誕人生中,未來的歲月並不比我已經度過的歲月更真實

在獄中最後的日子,望著漫天星鬥,他開始回憶自己一生的細節,充滿空虛與陌生。雖然在文中荒誕只在結尾處出現過一次,但荒誕卻無處不在。在小餐館吃飯時,他看見了一個「奇怪的小女人」,她就餐前後焦躁而忙碌的動作全是由習慣控制的機械行為,掩飾著靈魂的蒼白與空虛。這是荒誕的,但也是日常普通人中的一個。

他發現了這種異常,由此與社會產生了隔閡。什麼對於他來說是真實的,過去和當下才是能夠感覺到的,是有意義的,也是真實的。未來的歲月並不比他已經度過的歲月更真實。

這就是默爾索所確信的,堅持真實拋棄虛假,衝破社會的種種束縛,去追尋終極的理想。從這點看,他是一個英雄,願意為真實赴死的英雄。

確認生命中的荒誕感絕不可能是一個終點,而恰恰是一個開始

可是逃離了荒誕卻是一片虛無,該何去何從?抬頭看到漫天星鬥,嗅著大地與海洋的氣息,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與這個世界隱秘而又真實的聯繫,在生命最後一刻終於向這個世界溫暖的冷漠敞開了心扉。

也許你時常感覺自己與社會格格不入,感到生命和社會的荒誕性,但請不要放棄,面前的虛無是通往幸福的必經之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默爾索的身上檢視自己,重新定義我們的人生。面對荒誕,他選擇遠離,我們不能止步於此,理應肩負荒誕繼續前行找到那條充滿真理與陽光的路。

這裡是書生客棧,我是一介書生,如果喜歡本文的話,就給作者點個讚吧!

相關焦點

  • 在荒誕的世界面前,他怎麼成了荒誕的存在|加繆「局外人」默爾索
    小說主人公默爾索是個言談行為荒誕不經的「局外人」,小說揭示了世界的荒誕及人與社會的對立。真實的默爾索,其言行看似荒誕,不近人情,實則正好印證了這個世界是個荒誕的存在。每個人都戴著道德、宗教、世俗……各種面具,戴著有色眼鏡,構成了一個充滿謊言虛偽的荒誕的世界。而小說主人公默爾索卻是一個真實的沒有謊言和虛偽的存在,他反而成了這個荒誕世界中的荒誕者,成了社會的對立面。他是個異類,他的存在挑戰了這個荒誕世界的存在,挑戰了這個荒誕社會的常規,為這個世界所不容。在一個防衛過當的殺人案中被判處死刑。不正常的成了正常,正常的反而成了不正常!
  • 《局外人》:荒誕掩蓋事情的真相,法律淪為殺戮的武器
    寫的只不過是一個小職員默爾索,在母親去世的時候,並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悲傷的情緒,反而在母親葬禮期間抽菸、喝酒、與漂亮女人廝混、看電影,他對於媽媽的死表現的那麼無動於衷,異於常人。在默爾索平庸的生活中,他稀裡糊塗犯下一條命案,本應該可以從輕量刑,最後卻被法庭判處死刑的故事。
  • 《局外人》默爾索:想做一個真實的自己,為什麼就那麼難!
    《局外人》是其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憑藉這部小說,一度風雲法國文壇,是有史以來最年經的諾貝爾獎獲獎作家之一。中篇小說《局外人》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冷漠的語調,用簡潔、明快、樸實的文筆,講述了主人公默爾索從母親葬禮上的冷漠,到因陽光的原因而過失殺人,最後卻被法官以「懷著一顆殺人的心,埋葬了母親」的判決,被判死刑的故事。故事看似匪夷所思,荒誕無釐頭,但卻又真實的存在。
  • 豆瓣8.9分的《局外人》:我格格不入,只為了建立更真實的生活
    這個驚世駭俗的開頭,來自加繆的中篇小說《局外人》。小說的主人公默爾索的冷漠與荒誕,一開始就讓我們很意外。相反,他認為:如此接近死亡的時刻,媽媽也該感到解脫,沒有人有權利為她哭泣。是啊,死亡既是解脫,也是新生,誰都沒有權利來定義必須哭泣。這不禁讓我想起作者加繆自己曾經說過:「確定生命中的荒誕感,絕不可能是一個終點,而恰恰是一個開始。」
  • 豆瓣9.0分《局外人》|荒誕的世界裡,你我都是當局者
    《局外人》是我讀的第一部阿爾貝.加繆寫的小說,極簡的語言風格,以「我」來敘述,但仿佛又是第三人稱的解讀,一開始給以我留下疏離、荒誕、矛盾的感覺。 《局外人》講述了一個小職員默爾索在辦理完母親的喪事時,沒有展現出應有的悲傷,甚至不記得母親具體的年齡,依舊抽菸喝酒,第二天便去看電影開房,過自己的生活。
  • 做一個《局外人》我們是否有這樣的勇氣?
    理性主義、科學主義、樂觀主義被荒誕哲學所取代……荒誕哲學,是資產階級文明遭到嚴重衝擊的哲學表現☠️存在主義哲學對於「荒謬」觀念→人和世界的分離,世界對人來說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為力,因此不抱希望,因此對於一切事物都無動於衷
  • 成人世界,謊言有多虛偽,真實就有多魔幻;到底誰才是局外人?
    而今天為大家解讀的《局外人》,就是講述了一個「另類」的故事。這也奠定了加繆的創作風格,而《局外人》正是他名聲大噪的第一槍。天賦異稟的加繆在文學創作上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年僅44歲的他就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是迄今為止法國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加繆的文學作品和哲學隨筆中,「荒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籤。
  • 一部「局外人」的回憶,一個時代的「荒誕」,這本書讓我淚流滿面
    回憶蘇丹的童年和青少年時光,我發現,他在太原生活的18年裡,經歷了一次重要的蛻變——從時代的叛逆者(「局外人」)到時代浪潮之上的逆襲者。這個過程中,他沒有去迎合時代,也沒有迎合任何人,他成功逆襲的關鍵在於,他一直在做自己,他一直在傾聽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但這種蛻變,是隱藏在書的細節之中的。
  • 《局外人》|別再說無所謂,看似佛系,卻將你拖入被漠視的深淵
    其實,從整個案情來看,這並不是一個複雜的案件,雙方之前有過節,默爾索缺乏殺人動機,陽光的刺激下讓默爾索開了槍。所以,基本上,可以被判定為激情殺人。但是,默爾索逐漸發現,他之前維繫的現實和內心的平衡其實只是他自欺欺人的把戲。他以為參加完母親的葬禮就好了,但是他的表現卻早已為他埋下了殺機:你以為內心和現實平衡了,但是別人早就下了判詞,讓你在眾人眼中徹底失衡了。
  • 誰願意是局外人,無非只是等待戈多的遊戲
    「媽媽今天死了。也許是昨天,我還真不知道。」 「媽媽下葬的次日,我和女友瑪麗去遊泳、交歡、看喜劇電影。」 「後來有一天,我因過失殺人而入獄;我拒絕了律師的援助,接受了莫須有的罪名;最終死於絞刑。」 這就是加繆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局外人》。作品採用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主人公默爾索上述的一生。
  • 局外人:加繆的另類幸福
    加繆小說《局外人》的開頭是一句看似非常奇怪的話:「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在昨天,我搞不清。」隨後,很輕巧地繞開了這個話題,這使我不禁驚訝加繆的才華,而且那種繞開的方式也很符合主人公默爾索的性格。默爾索在為媽媽守靈時沒有哭泣,由於無聊遞給門房一支煙抽,他自己也抽了煙。第二天的葬禮他依然沒哭過,殯儀館的人問他媽媽多大歲數,他不清楚。
  • 局外人|沒有人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
    他是無任何英雄行為而自願為真理而死的人。一代理論宗師羅蘭巴特說,所有的人都會被這本書徵服,讀過的都能愛戀上它。看清生活的本質就要被「判死刑」翻開《局外人》,開篇第一句話就讓人印象深刻,「今天,媽媽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
  • 永遠懷抱生活熱情的加繆|無處容身的《局外人》默爾索
    荒誕的是,這份精神控訴卻生拉活拽,在大庭廣眾之下,給與之無關的殺人案件定了罪。無論是檢察長、法官,還是後來的神父,都想讓默爾索為自己的罪行悔恨,但默爾索只感到厭煩,他拒絕一切所謂的救贖,他知道自己的靈魂比他們乾淨。就像「皇帝的新裝」中說真話的小孩,被世人嘲笑,但真正可笑的卻是所有虛偽的表演。
  • 《局外人》|不想當局外人的我們該如何有邊界地融入社會?
    ——《局外人》第一次看《局外人》就被默爾索冷漠、疏離的處世態度而觸動。一開始以為默爾索是一個庸庸碌碌對生活毫無激情的人。可是最後,卻發現他不是沒有激情,不是不熱愛生活。而是在荒誕的世界裡,他格外的清醒,一眼看透事物本質,卻沒有足夠的情感動力事件作出反應。他對生活態度,有點像我們中國古代常說的「入世」,即對一切俗事漠不關心的態度。
  • 加繆《鼠疫》:我們不是局外人,現在不是,未來更不是
    我們知道,加繆的「三部荒誕之作」,即中篇小說《局外人》、劇本《卡利古拉》和哲學隨筆《西緒福斯神話》,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相繼發表,自成荒誕理論體系。按理說,哲學論述與文學形式這樣相互支撐和印證,效果已經相當可觀了,然而,這個體系總括來說,只論述演繹了荒誕性,尚缺乏與之相制衡的反抗,於是有了長篇小說《鼠疫》。
  • 《局外人》:我們做不了「局中人」,自始至終都是「局外人」
    不管是「拒絕遊戲」,還是「同流合汙」,我們終究是個局外人。」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不就是我們的真實寫照嗎?我趕到養老院為母親送葬,我看見母親的朋友們前來弔唁,他們都為母親的離世痛哭流涕。可是,我做為母親唯一的兒子,我整個葬禮都沒有表現出悲傷,甚至沒有哭過。我顯得和大家不同。可是我真切地愛著母親,只是我拒絕這種必須痛哭流涕的遊戲。
  • 豆瓣9.1分《局外人》:人人都是默爾索,人人又不是默爾索
    重讀《局外人》才真正看懂默爾索。看似加繆創作了一個「荒誕」的人物形象,其實細細品讀這本書發現,在默爾索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既感動於他作為平凡中「英雄」形象的作為,又對他「懦弱」的一面感到些許惋惜。 今天,我們從三個角度解讀默爾索的精神實質,看其中所蘊含的現實意義,及對我們人生的反思和警醒。
  • 《局外人》: 沒有對生活絕望,就不會熱愛生活
    我們知道,加繆的「三部荒誕之作」,即中篇小說《局外人》、劇本《卡利古拉》和哲學隨筆《西緒福斯神話》,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相繼發表,自成荒誕理論體系。《局外人》唯一的主人公默爾索,在荒誕現實中是個獨醒者,正像加繆自己所說:《局外人》寫的是人在荒誕的世界中孤立無援,身不由己。加繆的作品在把荒誕看成是人類生存處境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對荒誕的一種否定和抗爭,通過這種抗爭,加繆就在荒誕的世界中建立了一種價值形態,一種反抗荒誕的生存哲學。
  • 一個在母親葬禮上不哭的人有罪嗎一一解讀加繆的《局外人》
    世界跟他似乎無關,世界對人來說是毫無意義的,是荒誕的,人與世界是分離的,他只是一個局外人,對這個荒誕的世界無能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一切事物都毫無意義。這便是存在主義哲學「荒誕性」的體現。莫爾索覺得能與瑪麗結婚,談不上愛,沒什麼可激動的,「怎麼都行」,媽媽死了,他沒有哭泣,因為人總是要死的,誰人能阻擋死神呢?不哭沒什麼不妥。
  • 《局外人》:一切特立獨行的人格,都意味著強大
    這是加繆小說《局外人》裡面的一句話,也是人對於這個世界的荒誕的無能為力的一聲吶喊,世界是荒誕的,我們都是異鄉人。作為異鄉人,是難以在這個世界生存下去的,所以默爾索死了,他的死是必然的,也是荒誕的。1957年,44歲的加繆憑藉一本《局外人》,登上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舞臺,也成為這個獎項最年輕的獲獎者,在《局外人》中,加繆形象地表現出了關於「世界荒謬」的觀念。默爾索收到養老院的來信說:「母死。明日葬。專此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