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清王士禎 《<聊齋志異> 題辭》)
《聊齋志異》可謂是中國文學上文言文小說的巔峰,裡面有著鮮活的人物,有著跳脫的故事情節,奇事怪事都完美的與現實生活聯繫在一起,蒲松齡在創作故事,更是在訴說著人情。
我們在閱讀書中的故事的時候,往往會忽略的書中的男性角色,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女性角色的身上,其實《聊齋志異》中的男性角色亦是十分值得我們去剖析。
蒲松齡筆下的男性形象種類繁多,各個階層的人物皆有涉及,書生、官吏、商人、神仙,男妖以及平平凡凡的普通人等等。
這裡面的每個人物值得我們去自己細細品味,慢慢推敲。以出場率較高的&34;以及&34;為例子。
1、 聊齋世界的知識分子——書生
《聊齋志異》中許多男一號都是以書生形象而存在。書生這一形象可謂是在故事中出現過最多的一個男性角色。而作為一本奇書,無論是在何種故事情節&34;從不缺席。例如蒲松齡筆下的&34;葉生。
故事的開篇便寫到&34;葉生非常有才華,但卻&34;。
所謂&34;,這時處於困境的葉生也找到了自己的伯樂那邊是丁縣令。書中寫道&34;
雖然葉生得到了縣令的幫助,但是他依然沒有通過鄉試。這對他來說是極大的打擊,使他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
之後,丁縣令在調職的時候,突然發現葉生成為了自己孩子的老師。而在葉生的教導下,丁縣令的孩子也在科舉考試中取得了十分優異的成績。
於是丁縣令十分的感謝葉生,為此還再一次幫助葉生,使他在鄉試中奪得魁首。當葉生在鄉試中取得第一名後,便想著回到自自己的家鄉去看看自己的妻兒。
但是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
葉生&34;但是沒想到&34;
看到妻子的反應,葉生百思不得其解,隨後妻子才解釋道
&34;
葉生聽了妻子的話後&34;
在當時的時代,考取功名是多少寒門子弟的理想。
他們為了能夠得取得功名寒窗苦讀,就好似現在的我們,用12年的時間,為了兩天的高考,為了給自己拼得一個美好的未來。
葉生執著於獲得功名,即使是已經去世,還依然努力奮鬥,即使已化為亡魂,也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葉生這個人物形象在當時也是許多書生的真實寫照,多少寒門子弟為了取得功名,用一輩子的時間而努力著,最後只能鬱鬱而終,又有多少寒門子弟因為無法取得功名而年少離世。
從中我們更能感受到當時寒門子弟的心酸,也要慶幸自己出生在擁有著高考的年代。有了高考,我們有了更多改變自己未來,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機會。
2、 聊齋世界的&34;——官僚階層
在中國的古代社會中,腐敗的官僚階層可謂是封建社會的&34;,他們濫用職權,利用自己的權利吸光老百姓的&34;。
官場上的黑暗,官場上的潛規則隨處可見,毫無還手之力的老百姓只能任他們&34;。
而正是因為如此,在許多文人的文學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他們對當時社會的批判以及諷刺。在《聊齋志異》中,蒲松齡更是讓官場的黑暗暴露無遺。
他把真實的歷史人物,真實的世界與妖魔鬼怪的異靈世界相結合,並且在人鬼以及人妖的轉換交替中,單刀直入剖析封建官場的黑暗,這其中最讓我們能夠直接感受到的便是當時官員們對於百姓的壓迫。
例如《石清虛》這一故事,男主人公刑雲飛一生好施,&34;,
有一天&34;
於是&34;他更是願意用自己的壽命來換取好石,但石頭的真正主人出現在他的面前時,&34;天下之寶,當與愛惜之人。此石,能自擇主,僕亦喜之,然彼急於自見,其出也早,則 魔劫未除。實將攜去,待三年後,始以奉贈。
既欲留之,當減三年壽數, 乃可與君相終始。君願之乎?&34;願。&34;購以百金。&34;雖萬金不易也。&34;陰以他事中傷之。邢被收,典質田產。
尚書託他人奉示其子。子告邢,邢願以死殉石。妻竊與子謀,獻石尚書家。邢出獄始知,罵妻毆子,屢欲自經,家人覺救,得不死。&34;豺狼虎豹&34;為人民服務&34;淨化&34;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嗟乎!驚霜寒雀,抱樹無溫;吊月秋蟲,偎闌自熱。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34;《孤憤》之書,而是記載了一段關於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人生理想的心酸旅程。
生活是文學創作的來源。蒲松齡在塑造人物形象的過程中,毫無疑問會把自己的經歷以及自己的情感夾雜在人物身上,而通過人物的故事表現出來。
當我們想要更深入的了解人物形象時,我們必須先從準確的把握作者的創作心理,這樣才能更好地正視人物的內心世界。
在《聊齋志異》中,鬼怪這一類的形象更是數不勝數,這與蒲松齡個人對於鬼怪故事的濃厚興趣息息相關。
同樣在《聊齋自志》中,蒲松齡也直白地告訴讀者,他對於神怪故事的喜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正是由於他對鬼怪故事的喜愛,也讓他的文學創作有著豐富的素材。他的許多文學作品都是在鬼怪的基礎上創作,從而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除此之外,當時的社會環境對於蒲松齡也有著極大的影響。蒲松齡生活在一個極其動蕩年代——明末清初。朝代的更迭免不了戰爭以及動亂。
蒲松齡出生於沒落的地主家族。他親眼看到百姓受到戰爭的折磨,親眼看到他們受到自然災害的困擾,正是因為如此,他更能深刻的體會到百姓的困苦,對於百姓也更加的同情。
但是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敗又讓他感到憤怒,自己的無能為力也讓他多了許多的無奈。
他對官場有著極大的渴望,意圖在官場中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而黑暗腐敗的官僚制度卻又讓他充滿了失望。
在《聊齋志異》中,蒲松齡便於用了大量的篇幅敘述政治的腐敗與官場上的黑暗,而這對於整本小說來說是十分重要的這一部分通常是通過男子的形象來表現出來。
蒲松齡積極&34;,與眾多學子一樣,希望能夠在考場上考取功名,但奈何終究抵不過命運,他並未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科舉的失敗也成為了他心裡的創傷。
於是他便在書中得到慰藉,圓他考取功名之夢。就好似文章中的書生們,哪怕已不在世上,哪怕已化為亡魂,作者都要藉助他人的力量來幫他們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這從另一方面也使得自身的科舉之夢得以圓滿。
儘管如初,作者雖身處黑暗境,但是他也希望告訴讀者&34;。
許多故事情節中,作者也表達了世間亦是有愛和有善的,而他所塑造的美好形象也給當時身處於黑暗社會中的百姓們一絲慰藉、一絲希望,並且也直接反映了蒲松齡對待當時所產生的社會問題的種種思考。
《聊齋志異》裡面的男性形象更像是蒲松齡筆下的自己,蒲松齡借其中的男性形象來表達自己對於當時社會以及自己人生的感悟。
他渴望追求理想的內心,他對於社會的失望與憤懣,都在這些男性形象中都得以抒發。《聊齋志異》中的這些男性形象是一座待我們開發的寶庫,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挖掘。
我是小楚,一個有態度°的文史科普作家。歡迎您的關注、點讚、收藏、評論四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