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經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即給別人魚,不如教別人捕魚的方法。只有學會了捕魚的方法,魚才會源源不斷,自己也會自力更生。然而真的是這樣嗎?下面這個故事不禁讓人醍醐灌頂:
一天,一位得道高僧路過一個鬧饑荒的村莊,遇到兩個已經飢餓難耐的村民。於是高僧給與這兩人一根魚竿和一籃子魚。其中一人,要了一籃子魚,另一個要了一根魚竿。
至此,兩人分道揚鑣。得到魚的那個人,趕緊找柴火,就地生火烤魚。然而一籃子魚不到數日就被吃得精光,只剩下一個空蕩蕩的籃子。時間一長,此人也隨之餓死了。
而另外一個人,則頂著飢餓,步履艱難地走向河邊。然而等他終於到達河邊,還沒釣到一條魚,就餓得暈倒了,最後不幸被河水捲走,消失在了河水之中。
高僧繼續前行,來到另外一個村莊,同樣是鬧饑荒,又遇到了兩個飢餓的人。這一次,高僧依然施捨他們一根竹竿和一籃子魚。而這兩人並沒有馬上各奔東西,而是一起商討如何去找河流湖泊,路途有多遠,每餐吃多少魚等等。
於是他們倆一起去找河流,每次都只吃一條魚。經常長途跋涉,終於順利找到了河流。並且兩人開啟了捕魚的生活,同時在河邊各自安家,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親人。久而久之,他們也建造了自己的漁船,收入也不斷提高,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1.給你再多的魚,都敵不過歲月漫長。
2.給你再好的魚竿,卻未必能來得及發揮其作用。
3.魚和魚竿相互協調配合,才能源遠流長。
光有資本沒有技術,終究會戛然止步;而光有技術沒有資本,終究無法人盡其才。
當今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已經不是你光有家產萬貫卻無技傍身,或者才貌出眾卻身無分文能夠應對的。往往資本和技術的相得益彰才能走得更遠。
我們再看看,近些年高考狀元背景情況,不禁會感嘆寒門出貴子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更多的全面型人才不斷地湧現,成績好,家庭背景富裕已成為一種常態。而這一無不在表明全面性的重要性和時代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許在當今社會單單去比較「授人以魚」與「授人以漁」已經失去了現實意義。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魚」和「漁」的共同作用,才能產生出期望的結果。
畢,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