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家書,幾十年前的往事,又從塵封中被打開,記憶的閘門猶似黃浦江的潮水, 在我腦海翻滾,令人不堪回首。有道是「家書抵萬金」,我當年代寫的謊言家書,真乃「一紙淚千行」。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同一大隊同學,西村的陳阿寶,差不多與我同時「闖」進了大上海。我被熟人介紹進虹口一家木材廠當練習生,練習生三年出師後,做職員。阿寶則在楊樹浦路一家小廠當學徒工,學徒出師後,當機修工。兩個小老鄉,住得不遠,能常來常往。
當時,工廠還沒有公私合營,所以我們都是私營老闆單位裡的打工仔。阿寶是個孝子,家裡只有一個老母親。他爹在土地改革分田後當天,就一命歸西,留下他們娘仨,他還有一個大他三歲的姐姐。阿寶來上海時姐姐已經出嫁,嫁在同一村。
在上海當學徒的三年,因未出師,只每月寫一封信回家,到春節回鄉才給家中寄二三十元。出師當了老師傅後,經濟好轉了,他每月5號,總會到附近的郵局匯款15元回家,母親平時的生活由其姐姐照顧。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意外突然降臨到阿寶身上。五十年代末的一個年底,廠子派他去南京東路的銀行辦事,回廠途中,在外白渡橋出了車禍,他騎的自行車與電車相撞。他被送進醫院後,卻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就這樣結束了他25歲的生命。
老闆束手無策,連夜與我商量怎麼辦?我打長途電話到生產大隊,大隊書記是我的堂叔,他告訴我,得先保密,因為阿寶68歲的母親,患了老年憂鬱症,弄得生產隊也很頭痛,如果再雪上加霜,肯定會出人命。
他要我慢慢告訴他的家人,以後再想好的辦法。每月寫信寄錢,先叫我代一代。因為公交公司和老闆有賠償,按月寄十五元錢,問題不大,難的是每月寫信。信是他姐姐拆閱,讀給他母親聽,萬一筆跡看出來,不就糟了嗎?
我含著淚,揣摩阿寶的家書底稿,他的文化成都沒有我高,我也得歪歪斜斜地依樣畫葫蘆。一連學了七個晚上,總算有點像,內容不敢發揮,開頭只是搬內容,後來才敢寫點楊浦有趣的見聞,就這樣持續了多年……
後來忽然有一天,大隊黨委書記茂元叔突然來單位告訴我,年過七旬的阿寶娘查出了晚期胰腺癌,醫生說頂多再活兩個月,天天在呼喚阿寶,大罵阿寶是個孽子,從來不回家看看,讓我不要再瞞了。
他已經透露給他姐姐關於阿寶的一些情況。於是我向當時的單位請了假回到家鄉,沒有先進自己的家門,直奔阿寶家去,隊裡的幹部早就等候在那裡了。看到骨瘦嶙峋的阿寶娘,我頓時熱淚盈眶,撲向床邊:「媽!阿寶回來看您啦!」 「你不是阿寶,你是前村的大侄子……」她微微抬手,用無力的拳頭頻頻敲我的背!
當時阿寶的姐姐也哭了,勸的人很多,也用不著我來辯解,大隊黨支書茂元叔把前後因果全講清楚了。
回到家,我連夜從銀行拿出了所有阿寶名下的存款:當年共獲得賠償補助2.1萬元,除每月支付生活費外,加上利息合餘1.1萬元,我交到了阿寶母親的手裡……
一晃又幾十年過去了,阿寶娘、茂元叔他們早已作古,但當年含淚寫家書的往事,還歷歷在目,流水的年華和記憶,是無法被時光衝刷的!
——END
你可能還記得十年前的那場雨
你可能還記得二十年前的那頓早餐
你可能還記得三十年前那個夏天的溫度
四十年前的一次告別
五十年前的心動
六十年前的曾經迷茫
一些瞬間
就這樣留在了心底——
時代變遷
滄海桑田
你的故事
也是我們的故事——
歡迎來到《我們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朗讀者曉陽
通過每位老人的講述,打開他們封存在記憶裡的過往和這個時代變遷中相互碰撞出的生活點滴。從這些最真實的講述中,還原那些似曾相識卻又各不相同的經歷。在屬於這一代人的故事中關照他們當下的生活,讓那些人那些事在電波裡被記住,被感動。
從事廣播工作17年,熱愛音樂和文字,知道世界的廣闊遼源和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美好是成就生活最珍貴的禮物。希望通過《我們的故事》,在追憶中為中老年聽眾朋友帶來更多美好生活的新理念,並成為大家日常生活的溫暖陪伴。
《我們的故事》與您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