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歐·亨利《一毛不拔的情人》,出乎意料的是,第一遍沒看懂,不知道這位文風狡黠的作家在叨叨些什麼。心中有些氣餒,但沒有因此服輸,看了第二遍,第三遍,邊看邊琢磨,突然間,「門當戶對」四個字不知從腦袋的哪個縫隙間冒了出來。不過,將小說從頭至尾再捋一次,發現這個詞真的很貼切。
很多人都贊成「門當戶對」是婚姻得以幸福的重要因素,我也舉雙手同意。卡特出場時,歐·亨利是這樣描述他的:一個集畫家、詩人、旅行家、駕車能手於一身的百萬富翁,而且很孝順,抽出時間陪母親來商場買小物件。而另一個主人公梅希,在小說一開頭作者就點明了她的身份、美貌和性格。是商場眾多女售貨員中的一個,長得明眸皓齒,是容易讓男人一見鍾情的美人,而且聰明機敏,輕易不會上當受騙。明眼人很快看出,這對男女顯然不在一個檔次,離「門當戶對」的指標也很遠。
當然,此處的檔次和「門當戶對」是指兩個人身份、地位和家世上的巨大差異,也就是我們談婚論嫁時常考慮的條件。但是,歐·亨利表面看著不動聲色,內裡卻詼諧幽默,他要告訴讀者的,恐怕不止這麼簡單。就好像要進入一個山洞探險,作者舉著火把走在前面,作為讀者的我們緊隨其後,再加上大腦緊張地飛速地轉動,才能在不經意間恍然而悟,原來「門當戶對」在這個故事中,另有所指。
01
卡特既然是一個百萬富翁,他的社交場所肯定是正式的,而商場豔遇女售貨員,不在他以往的相親範疇,但這個小夥子是機靈的,他剛開始討厭旁邊那幾個同女售貨員調情的花花公子,當他意識到自己也產生了同樣的、甚至比他們更熱烈的情感時,立馬認同了他們的做法,並加以效仿。所以,完成買手套的交易之後,他對梅希一見鍾情,難以自拔,在想像和揣測中做出了在正式的社交場合、在以往的社交經驗中沒有做過的冒昧舉動——將自己的名片遞給梅希,並真誠地提出請求:我請求做你的朋友,你可以接受嗎?
梅希顯然是個老手,她解釋說,女性的矜持讓她理當拒絕,可是女士應有的禮貌又不得不讓她答應。
卡特作為正式場合的社交老手,到了商場這個非正式場合,就成了一個菜鳥,被商場這個特殊場合的社交老手梅希拿捏得死死的。在情勢懸殊如此之大的狀況下,雙方還是順利地定下第一次約會時間與地點。
這裡的情勢,可以說是兩個相愛的人必備的情感勢力。此時,梅希是得意的,有種抓住獵物般的得意洋洋。而且,對同事的羨慕和提醒的不屑一顧,極不耐煩。卡特呢,激動不已,感激不盡,心頭隱隱作痛,為梅希家中擁擠的現狀疑慮忡忡,這些反應都是喜歡上一個人之後,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
02
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展現了卡特與梅希第二次約會的情景。
梅希在約會中的表現無可挑剔,溫柔、可愛,耐心地傾聽。不像某些俗不可耐的姑娘,頻頻向卡特發問,想要翻出他的家底。多數情況下,都是卡特在表白,內容概括起來有三個:第一,我是多麼愛你,我真心誠意地向你求婚,我發誓,一定要娶你為妻。第二,我不在乎咱們倆的差別。我想卡特指的是一個百萬富翁,一個詩人、畫家與家境貧寒的售貨員的差別。第三,我承諾讓你過上富有的生活。
可是,兩個人的差別還是不可避免地顯露出來了:卡特真誠地表白著,梅希覺得你就是一個花言巧語的騙子。卡特詳盡地描述兩人在一起的美好前景,梅希一刻也沒有鬆懈,她心領神會地得出結論:他所描繪的、他曾經作為旅行家實地漫遊過、有著真實觸感的浪漫海灘,在她看來,只不過是距他們所在的曼哈頓第八大道約一個小時路程的科尼島。根據以往的經驗,她覺得他承諾的去歐洲、去印度、去日本的旅行,都不過是海市蜃樓一場空,因為他只是在熟食店或者跑馬場幹活的夥計而已。
我想作者試圖用想當然的「門當戶對」混淆讀者的視聽與思維,因為讀者極有可能犯與梅希一樣的經驗主義錯誤。還有一個原因是,卡特與梅希在約會的對話中,前者的描述時而太過模糊,時而又太過具象。因為他覺得兩人的身份差別於梅希來說是一個敏感話題,所以能不說儘量不說。而他所描述的那些旅遊經驗又太過具象,這是因為作為旅行家的他,必然遍遊世界各地,但他描述得越是真實可觸,梅希就越發感到他的演技可嘉、騙術高明。加上我們對小說中的地名缺乏直觀了解,就被弄得暈頭轉向,不明所以。
03
第二天上班之後,由梅希和同事露露的對話,可以明確得知,梅希決定徹底放棄卡特。
當我們回過頭來,再來找尋梅希拒絕卡特的緣由,就可以看出作者真正要表達的「門當戶對」是什麼。
「門當戶對」中的「門」和「戶」皆指一個人的開放程度,一般用眼界與認知來代表。
作為有著諸多頭銜的卡特,他的眼界無疑是開闊的,這不止是因為他是一個旅行家,去過很多地方,還有他對於自己以往認知和經驗中沒有的事情,不是一味地排斥和拒絕,而是覺得未知和未經驗代表著可能性,能夠給他的人生和生活帶來愛情和幸福,帶來新鮮感和愉悅感。
相對來說,梅希的眼光過於短淺,這與她從事的售貨員工作以及她的家庭狀況有很大關係,因為迄今為止她所交往的人,限制了她的想像,她覺得自己不可能遇到如此完美的高富帥。但工作和家庭不是決定一個人眼界的最大因素,主要是她的認知呈固著狀態,以已知經驗推斷面臨的人事物,很容易將自己局限於狹窄的範圍內,從而失去逆襲和翻盤的機會。
在現實生活中,像卡特這樣的人,更容易遇到真愛,獲得幸福。因為他們對現有的生活不設限,不設防,給予自己更多的機會去體驗,收穫自然是滿噹噹的。
很顯然,梅希和卡特在「門戶」方面存在在很大的差異。
「門當戶對」中的「當」和「對」是指雙方對待情感的基本態度要匹配,在這裡作者隱喻真誠與虛偽、信任與欺騙。
我們從作者擅長的細節描寫中:
「感到他那貴族式蒼白的臉上熱辣辣地升起了紅暈,他臉紅不是出於一種靦腆,而是出於一種理性的覺醒。」
「想到這兒,他的一顆心不禁怦怦直跳,然而內心的激動卻給了他勇氣。」
「他心頭隱隱作痛,下意識地咬住嘴唇。已經二十九歲的他,有生以來第一次懂得愛情已經來到身邊。」
可以清晰地看到,卡特對梅希真的是一見鍾情,他對她的感情是真摯的、不摻假的,不嫌棄她的身份和地位,這是無條件喜歡一個人的明顯特徵。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感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屬於稀缺品。
記得著名主持人竇文濤曾說過,相愛的條件總是在沒有愛上的時候才會有。沒有遇到真愛時,為了讓自己的愛情看起來更合理,為了說服自己,往往會在乎和在意對方的一些條件,比如長相、身份、地位、財富等等。
心理學家李子勳說,真正的愛往往都是不期而遇的,並且明顯地帶有對自己的反叛。就這一點來說,卡特明顯地反叛了他以往的經歷、現有的認知,以及他所處的階層對婚戀對象的嚴苛要求,充分地說明他對梅希的愛情是不夾雜功利成分和外在條件的。
所以,當他以己之心來看待和推斷梅希時,不可避免會產生幻象,覺得梅希是信任他的話的,她的心正逐漸向他靠攏。
但是,梅希並非卡特想像的那樣,她被偏見蒙蔽了雙眼,認為卡特是不值得信任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子。而在約會過程,她所表現出來的溫柔和順從不過是對這種不信任的偽裝,也可能她所受的教養認為,即使我知道你正在欺騙我,我也要保持一個淑女應有的風度,不當場揭穿,不表達憤懣。而且,從頭到尾,她將自己的虛偽投射到卡特的一言一行中,想當然地覺得他就是騙子。
04
歐·亨利在小說開頭說梅希是狡黠的,聰明機敏的,是為後面的情節所埋設的伏筆。狡黠映射了她的虛偽,而聰明機敏,具有反轉和諷刺意味,最終梅希不過是「機關算盡太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這篇小說更大的反轉在於,與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的騙子橋段不同,是說一個拜金女郎為了防止自己被欺騙,反而錯失了一個良人和一段良緣的可笑故事。
再來看看小說的標題「一毛不拔的情人」,梅希認為卡特是「一毛不拔」的情人,其實她才是不願付出半毛錢真情的那個人。
我們可以照此推理一下,那些影視劇或者真實生活中發生的所謂「愛情悲劇」,其實不過是因為不具備以上兩個「門當戶對」的條件,所以陰差陽錯地錯過了。當彼此的眼界、認知,以及對情感的篤信和真誠相互匹配時,一段美好的姻緣就水到渠成地達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