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教育的目的

2021-02-14 立品圖書

(接續)

二、金錢、教育和民主思想

那麼,這種毀滅性的競爭為何沒有減少的跡象?原因當然在經濟。如同查爾斯·莫瑞明確地陳述:「大腦在市場上變得非常有價值。」他的說法有憑有據。根據布魯金斯學會的羅恩·哈斯金斯與伊莎貝爾·索希爾所做的一項研究,現今美國典型高中中輟生來自於年收入二萬八千美元的家庭;一般高中畢業生,家庭年收入四萬兩千美元;一般大專畢業生,七萬五千美元,而一般碩博士生則來自年收入九萬三千美元的家庭。學歷愈高,不平等的狀況愈明顯。正如莫瑞的分析顯示,將近一半美國頂尖大學(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畢業生住在他稱之為「超級郵遞區號」的高級住宅,這些人的收入和教育程度都在全國前百分之五,平均家庭年收入是十四萬一千四百美元。這仿佛是「一具大學篩選機器徹底把自己複製成一具住宅篩選機器」。加入這新的上層階級最穩當的方法,就是念菁英大學——此一事實凸顯了進入這些學校的競爭是如何激烈。

我們或許會問:「這有什麼不對?」資本主義經濟應該獎賞那些聰明而且努力工作的人。假設菁英學校畢業生確實比其他學生更聰明、更有紀律,他們賺更多錢是合乎常理的——尤其是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環境中,這些人卓越的認知能力能增加更多的價值?如果每個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這或許就是個合理的問題。不幸的是,美國的大學入學方式根本就不平等。《特權的力量》作者約瑟夫·索爾指出,一九九〇年代有百分之七十九的第一級大學學生來自社經地位前四分之一的家庭。然而只有百分之二的學生來自社經地位後四分之一的家庭。如果也考慮到大學學費近年來高漲的情形(二〇一一年,在美國一年私立大學學費一般定價是四萬二千二百二十四美元)我們就能明白,高等教育已經不像以往,是社會流動的動力。事實上,現在它是富人永遠掌握特權的主要方式之一。今天的情況,和杜威首次發表於一九一六年的開創性著作《民主與教育》中描述的理想進步主義教育大異其趣。

杜威撰寫此書的目的之一,在於消除人文教育與職業訓練之間的人為差異,而正是這樣的差異將前工業化社會的階級區隔具體化。杜威追溯人文教育的起源至古希臘時期,當時有一小群市民被免除勞力工作,因而能自由地將全副精力用於追求知識。其他人口,包括大多數女人與奴隸,都接受訓練,只能從事「有用的」勞力。簡而言之,有閒階級與勞動階級分別對應到以下兩種教育模式:前者為自由的或知識的教育,後者有用的或手工的教育。這種區分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因為封建社會中擁有土地的貴族也認為「從事實用工作的」勞工地位在他們之下,自己則過著「觀察、深思與推論的生活」。

然而,到了杜威的時代,如此區分已經過時。擁有土地的貴族早已被企業家所取代,實際上農奴與奴隸制度已經結束。民主思想在美國社會中日漸茁壯,一九二〇年婦女獲得投票權正是民主成就的象徵。免費公立學校教育體系日趨完善,並迅速普及。難怪杜威想要廢除「實用的」和「人文的」教育之間的區分,因為這樣的區分使工人階級的孩子永遠停留在工人階級。他認為根據民主思想,教育必須改善不平等的狀況,而非使其加劇。

……目前的工業化社會就和史上曾經存在的每一個社會一樣,充滿了不平等。進步教育的目的,是參與改正不公平的特權與剝削,而非讓不公平永久存在。

對杜威而言,平等的教育是帶來真正民主社會的要件。藉由提供平等的機會,平等教育完全廢除了階級的特權。它也反覆對更多大眾宣揚公民道德——如果想要公民在民主制度下充分盡到公共責任,這就是必要條件。從這個觀點來看,今日金錢和教育愈來愈強的連結顯然更有問題,因為這種情況有可能破壞民主社會的根本。

我們能如何處理教育中不平等的鴻溝?立即的回應大概是制度上的改變。伊莉莎白·華倫與艾蜜莉亞·泰吉(華倫的女兒)在《雙薪陷阱》一書中提出幾個令人信服的建議:公立大學學費凍漲;小孩三歲就進入學齡前幼兒學校;以發放教育補助券的方式將學校和住家位址的關聯性分開。以上做法在美國社會背景中看來仿佛很有道理,但它們並沒有真正處理核心問題,也就是教育軍備競賽,而教育軍備競賽是基於教育層面逐漸拉大的收入差距所引發。顯然恢復大眾對公立學校的信心應該是當務之急,此舉依然是確保社會上某種程度機會平等的最佳辦法。然而,除此之外,我們很難阻止有經濟能力的家長花大錢讓孩子念私校和請家教,因為他們得設法讓孩子在這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儒家學說傳統上總是和過度熱心的教養方式有某種關係,正如蔡美兒在她具爭議性的著作《虎媽戰歌》中傳神的描述,她的說法無疑有部分真實性。正如蔡美兒的觀察:「在今日中國,就算是年幼的孩子也往往從早上七點到晚上十點不斷地讀書與練習,他們的成績會被公布出來,而且沒人聽說過睡衣派對。」所有其他儒家社會情況都是如此,包括日本、韓國、臺灣、越南和新加坡等國,有無數孩子每天晚上都參加補習班和課業輔導。在傳授一套既定知識這方面,東亞教育或許相當有效率——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年刊《二〇一一年教育概覽》的資料,學生表現最好的前五個國家中有四個是儒家社會國家——但這些國家的過度依賴死背、教學方式由上到下,以及讓學生與家長都耗盡心力的統一入學考試等現象,也飽受批評。

金錢和教育的關係愈來愈緊密是中國的問題,也是美國的問題。我們已經提到在美國學區依住家的郵遞區號分配;中國也有類似問題,它的配額體系也是以住宅區為依據。根據一項估計,一名住在安徽省的學生進入北京大學的機會是七千八百二十六分之一,然而北京學生的機會卻是一百九十分之一。富裕城市與省份的居民也能享有教育優勢,因為最好的學校往往都集中在這些地方。同時,有錢人想盡辦法讓孩子走在最前面。送孩子到昂貴的國際學校。當英格蘭享有盛名的哈羅公學宣布該校計畫在香港成立新校區時,申請者蜂擁而上,「教育公債」(一種讓申請者優先入學的股本憑證)價格飆高到三百萬港幣,大約為四十萬美金。即使如此,名單上的人還是要排三年之久。另一個香港國際學校啟歷學校在網站上建議申請者應該購買該校的「基礎信用債券」(時價為一千萬港幣,可退費)或「基礎憑證」(時價為五百萬港幣,不可退費)。想想看,只為了要被排進名單上,就必須付出這樣一大筆錢!結果之一是,即使有錢的投資銀行,都很難把員工從歐洲調來香港。糟糕!

在這一章裡,我們不會直接處理金錢和教育的問題,而是運用儒家的學習理論重新定義教育的目的和本質。藉此我們希望說服讀者接受以下兩點:第一,無法進入菁英大學的人,未必要以失敗者身分度過餘生,因為就算沒有鍍金學位或者沒有超高智商的人,還是能成功而且快樂。這是儒家最根本的平等主義,儒家學說堅持,只要做出選擇並努力去做,任何人都能成為聖賢。第二,社會化、情緒和體能的教育應該和知識教育一樣重要。在目前的環境下,有太多所謂頂尖大學畢業生最後變成「單向度的人」,只會解開複雜的等式,卻缺乏處理人生中重要問題的道德能力。以上兩點將會使我們明白,人生中有比取得學位更重要的事,並有助於我們化解高度教育競爭之下約焦慮。

三、重新定義教育的目的

傳統上,大多數人受教有的地方不是在家中(學習如務農、縫紉和畜牧業等一般技能),就是在工作坊中(學習專門技藝如烘焙、裁縫和金屬製造)。在前工業社會,國家必須讓所有人免費接受教育的概念似乎十分荒謬。那麼國家為何和教育扯上關係?經濟是主要動機。平民教育誕生在歐洲,是為了響應工業革命。工廠取代了工作坊,國家發現他們需要穩定提供具有基本讀寫計算能力的工人。因此,初等義務教育誕生於十九世紀末期,隨後在二十世紀中期出現普及的中等教育。現在有些歐洲國家也提供免費的大專教育。

時至今日,受教育的理由通常還是以經濟詞彙表達。例如佛裡曼與曼德鮑如此描述美國二十一世紀教育的挑戰:

由於全球化與資訊科技革命兩者的交融,在美國學校中提升學生數學、科學、閱讀與創意程度,是促進經濟成長的決定性因素……難怪歐巴馬總統宣布:「如果國家今日沒有教育我們,明日就會讓我們失去競爭力。」

我們可以接受在現代社會中教育是經濟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的說法。然而,把教育的目的局限在此,我們卻不以為然。首先,教育和經濟成長之間的關聯並非如某些人所說的那樣直接,即使在所謂知識經濟的領域也並非如此。如張夏準指出:「幾乎沒有什麼證據顯示國民受更多教育能讓國家更繁榮。」舉例來說,一九六〇年的臺灣識字率只有百分之五十四,而菲律賓的識字率卻是百分之七十二。顯然教育的鴻溝並不重要,因為臺灣成為全世界經濟成長最快的地區;現在它平均每人的國民生產總值是菲律賓的十倍。另一個是張夏準提出瑞士的例子,該國是富有國家中大學入學率最低國家(百分之四十七)但經濟情況勝過教育程度高的其他國家如希臘(百分之九十一)。在一篇常被引用、名為《教育去了何處?》的研究報告中,哈佛大學的蘭特·普裡切特振振有詞地告訴讀者,許多人所以為的教育和經濟成長之間的聯繫,其實相當薄弱。

此外,獲得技能不過是在真實世界裡成功的部分因素。毫無疑問,熟練數學、閱讀和科學,以及創意和批判思考都非常重要,但學生的個性和紀律又如何呢?佛裡曼與曼德鮑主張,現代的僱主要尋找的員工,是「能夠進行批判性思考,能夠完成非例行性複雜任務,能夠與辦公室中或其他國家的工作團隊成員相互合作」——而且這些是最初步的要求,滿足以上要求的人「只能得到面試機會」。根據佛裡曼與曼德鮑的說法,這意味著每個人都必須成為「創意創造者」或「有創意的服務者」。不然就會被淘汰。依照以上的定義,今日教育者的挑戰似乎令人望之卻步。然而,在諸多對於高度連結世界的誇張形容之中,我們忍不住懷疑真相是否更為平凡無奇。世界或許變了,但也沒變那麼多。如果今天要僱人,我們還是會優先考慮這個人的工作倫理以及他是否值得信賴,而不是新奇的分析或溝通技巧。

一般而言,我們可以主張,現代教育傾向於過度強調獲取知識和技能,但為此卻犧牲了人格塑造。前者主要是觀念性的,而後者是社會、情緒和體能性的。把焦點放在國家競爭,以其作為教育目的,可說是必然會忽略後者,損害社會長遠的健全狀態。我們的論點在於現代教育必須重新發現培養人格的重要性,把它列為首要目標之一——這時候就需要藉助儒家理論。

節選自《大同》The Great Equal Society: Confucianism, China And The 21st Century

【韓】金容沃、金定奎◎著  何修瑜◎譯  貓頭鷹出版

 

相關焦點

  • 擺脫中產的教育和育兒焦慮:重新定義「何為教育」| 不合時宜057
    如今,李梓新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身處國內教育焦慮的漩渦中,而三明治也已成為了一個「十年都沒火」、卻在特定人群中頗有口碑的媒體和教育機構,試圖通過寫作和創意表達工作坊,幫助中國的少兒和成年人探索自我、獨立思考。有感於近年來圍繞都市中產家庭的教育和育兒焦慮,我找李梓新聊了聊。時常在媒體上撰寫文章分析教育現象的他,如何理解當下的「教育焦慮」?
  • 音樂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他們都認為,教育不僅要培養強壯的身體,還要追求卓越的靈魂;不但要追求勇敢,還要追求智慧。並且,身體教育要以靈魂教育為目的,實用教育要以高尚教育為目的。若過於強調身體或實用,那麼不僅無益於高尚,甚至會導致有害的後果,「處處尋求實用是對自由大度胸懷的極大歪曲」。因此,亞氏認為,在必需或實用的教育之外,「應當有一種教育,依次教育公民的子女,既不立足於實用也不立足於必需,而是為了自由而高尚的情操」。
  • 【對話】張明傑:教育的目的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名人面對面」,未經授權不得二次轉載主持人田川:您說我們的國力變強了,但教育的目的沒有變得更好,那個目的您指的是什麼?張明傑:我覺得這個世界因為有各種各樣的人,才變得美麗。如果我們只有一種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都像一個人,對每個人不利,對社會發展也不利。
  • 遊戲正在被重新定義
    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馬曉軼,知名主持人竇文濤,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歷史作家馬伯庸,Epic Games大中華區總經理吳灝,以及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以《遊戲連接的未來》為主題,對遊戲的本質定義、遊戲與人的關係,以及遊戲對未來社會的影響展開深入探討。
  • 「千克」被重新定義
    據美聯社11月13日消息,11月16日,四年一度的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將在巴黎凡爾賽宮舉行,屆時,數百名科學家將以精確穩定的物理常數重新定義「千克」。美聯社稱,11月16日的新一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科學家們準備讓「大K」卸任,以量子力學中用於計算光子能量的普朗克常數作為新標準,並使用最精確的瓦特天平(Watt Balance)重新定義「千克」。其原理,是將移動質量1千克物體所需機械力,換算成可用普朗克常數表達的電磁力,再通過質能轉換公式算出質量,精度可達3.4×10^-8,比起「大K」穩定了至少1百萬倍。
  • Verizon: 5G重新定義世界
    演講主題是「5G重新定義我們的世界」。Vestberg首先介紹了5G的一些特點,包括超高帶寬、超低延遲、支持萬物互聯、超高速移動(500km/h)狀況下的良好網絡狀態、高能源效率等。在教育方面,藉助5G的強大功能,可以彌合各個年齡段的學生和學習者的數字鴻溝,幫助所有人以全新的方式體驗藝術和文化。在文化方面,通過高帶寬5G驅動的AR / VR,全世界博物館中保存的歷史文物可以提供給全世界的學生。隨著城市變得更加智能和緊密聯繫,5G功能可以推動新的創新,使生活更高效,更便捷。
  • 【行業資訊】馬雲:新零售在重新定義零售 新製造必將重新定義製造
    他認為,這次技術革命所帶來的變化遠遠超過想像,未來30年智能技術將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改變傳統製造業、服務業,改變教育、醫療,我們所有的生活都是離不開智能製造。「未來不是我們這些網際網路公司的天下,而是用好網際網路公司、用好智能技術公司的天下。」馬雲認為,新零售以後最重要的是新製造,新零售在重新定義零售,新製造必將重新定義新的製造。
  • 前沿 重新定義媒體
    如今,手機無時無刻不在你身邊,據研究,如果它距你超過1.5米,你就開始焦慮;你的所有社會關係、作息習慣、興趣愛好,以及隱秘的潛在欲望,它都知道,它了解你甚至可能超過你了解自己;購物、送餐、上門美容、上門做飯,即使足不出戶,你只要有手機,只要卡裡有錢,生活個幾年不成問題。手機不再僅僅是通訊工具,它被重新定義了。不僅手機如此,實際上我們周圍的行業都在重新定義自己。
  • 質量單位——千克的重新定義
    作為唯一實物基準的國際千克原器的穩定性受到科學家們的質疑,科學家們開始致力於質量單位的重新定義。有科學家提出,可以使用自然界中的基本物理常數來重新定義質量單位。因為這些物理常數的定義不會改變,用它們來定義包括千克在內的基本單位,就再也不用擔心隨時間推移會影響單位的量值了。
  • 任天堂重新定義了遊戲,美股股價上漲……
    2017年3月3日發售的任天堂Switch遊戲機,徹底改寫了人們對於遊戲的定義。在這個設備發售之前,任天堂經歷了公司歷史上賣得最差的 WiiU 遊戲機的徹底失敗。這個開賣只有三年就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的遊戲機,讓很多媒體甚至開始建議任天堂只做軟體。而NS的發售讓所有人都被立刻打臉。
  • 百度開放雲:「網際網路+3600行」的核心是三個重新定義
    9月8日,百度世界大會明確了百度「索引真實世界,連接3600行」的未來發展方向,而去年9月才宣布推出的百度開放雲,是百度「連接人與服務」戰略轉型的技術支撐,在百度開放雲分論壇上,百度開放雲總經理劉暘認為,當下3600行都在經歷著一場以技術突破為驅動
  • 重新定義大屏價值,酷開網絡如何讓營銷「箭無虛發」
    營銷目的是需要樹立品牌形象,與消費者產生更緊密的聯繫?還是刺激需求達到促進轉化的效果?似乎成為了目前家庭網際網路平臺發展中遇到的繞不過的瓶頸。在剛剛結束的GFIC 2020 5G全球家庭網際網路大會上,酷開網絡執行副總裁封保成所針對這一難題給出了範本:品牌是戰略,轉化是戰術,大家千萬不要捨本逐末。
  • 打造智慧共享「雲課堂」,英特爾定義未來教育
    英特爾正努力使數字課堂更具價值,重新定義未來教育。2016年11月19日,南寧——以「智慧教育,從芯開始」為主題的英特爾智慧教育高峰論壇暨新品發布會在第71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期間開啟,英特爾和教育行業合作夥伴齊聚南寧,共同探討中國教育行業發展趨勢和未來教育模式,為雲課堂的推廣和教育資源共享獻智獻策。
  • 賈凡:重新定義每天2/3的時間
    而在這一實力背後,是蜜蜂科技切入市場的獨特角度佔據了優勢:探索和重新定義人們每天2/3的時間(8小時工作+8小時生活)該如何度過。大概創業者都有一些過人之處,他們對潛力市場機會的把握非一般人能比。作為一名繪畫功底深厚的90後,賈凡在大學期間就開始餐飲創業並小有成就。
  • 你需要重新定義「學習」
    申晨老師讓我了解到內容營銷的技術架構和發展趨勢,呂世浩從人文角度和思辨精神重新解釋了兵法的爭與算,俞朝翎老師以目標為核心定義了結果導向的銷售團隊管理體系,蘇牧老師帶大家發現電影美學和探索意境表達之道,黃執中則用3個多小時講了「對人不對事」的顛覆性情緒思維。
  • 喬納森·布洛:重新定義遊戲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喬納森從來都不是在做一款給人玩玩而已的遊戲,他重新定義了遊戲,把遊戲變成了表達自我的手段。《時空幻境》的誕生受到了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啟發。1945年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時,作為負責人的奧本海默興奮的說道:「我們成功了!」,他的同事班布裡奇卻說道:「不,我們都成了混蛋」。後來,奧本海默認同了班布裡奇話。他曾經在聯合國大會上說道:「我的雙手沾滿了鮮血。」
  • 活動|4月走起 看矽谷新秀重新定義兒童科技
    4月17-24日,我們將開啟矽谷兒童科技領域的交流考察,與這些暢遊藍海的新銳大牛面對面,拜訪用人工智慧技術革新玩具的ToyTalk和Anki、被谷歌收購的兒童應用Launchpad Toys、構建兒童應用及內容開發生態平臺的Fingerprint、重新定義學校的Altschool、關注兒童減肥的Kurbo
  • 戰略 | 超越股東利益,重新定義企業社會責任​
    商業圓桌會議19日在聲明中重新定義「企業的使命」,一改往年首重股東報酬的立場,而是將「所有利害關係人」一併納入考量。左二為摩根大通執行長戴蒙(James Dimon)。我們面臨的挑戰是,由於教育、借鑑等各方面的原因,相當多的企業家(包括新生代企業家)在涉及到企業戰略規劃、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領域的知識儲備、思維架構方面,存在著嚴重陳舊、老化或缺失(依舊將自己禁錮於上個世紀60年代的安索夫戰略管理體系之中,而對自上個世紀80年代之後興起的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 行業先驅 美的重新定義嵌入式蒸烤箱
    定義是一種權力,它來源自身實力和廣泛的公眾認可。  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之中具備為某個品類下定義的權力,必定要遵循這一邏輯。就如同曾經的蘋果之於智慧型手機、海爾之於防電牆熱水器——定義者以強大的實力顛覆既有產品並創造出新的概念和外延,形成新的標準並被公眾廣泛認可。  美的近期推出的能夠實現蒸烤同步的嵌入式雙腔蒸烤箱,正在做這樣的事情。
  • 華為P30,重新定義手機廣告 | 營銷分析
    據了解,此次上市的華為P30系列超級影像手機,不僅重新定義了手機攝影,讓手機在各種複雜光線環境和移動場景下的拍照和視頻表現媲美專業相機,更是從根本上改寫了影像技術的基本規則。 而從P30系列最近頻繁被刷屏的影視廣告來看,華為不僅僅是重新定義了手機攝影,更是重新定義了手機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