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LCD永不為奴」這句話成為了一部分消費者掛在嘴邊的口號。舉個典型的例子來說,LCD的擁護者們往往聲稱其色彩比AMOLED更準確,亮度比AMOLED更高,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是比AMOLED更加「護眼」。因此在他們看來,這一技術如今在業界的沒落,很可能是一種商業陰謀,而AMOLED則是商家為了將價格賣得更高耍的把戲。
三星S3的時代,AMOLED過曝、失真是事實,但是現在呢?講真,如果這番言論出現在十年前,我們的確可以認為它還是有一定合理性,畢竟那個年代初代AMOLED的問題還很多,而LCD技術則風頭正勁。但是如果有人在今天、特別是在LCD陣營剛剛又倒下一位巨頭之後,還依然抱持著「LCD最強」的觀念,那只能說明實在是太過於Out了。是的,我們提到了一位巨頭的倒下。大多數人聽到「LCD巨頭」,可能第一反應想到的是液晶之父夏普。不過,論頂級液晶顯示效果,夏普其實還只能算是民用領域的巨頭,在它之上還有活躍於更高端市場的其他大佬,比如說前段時間剛剛宣布將在2020年退出液晶市場的松下,就是這部分領域的領導者。松下的液晶技術有多強呢?從專業技術上來講,如果大家使用放大鏡觀察一般的IPS液晶顯示器或者手機,會看到屏幕上的像素點實際上是以類似「>」符號的形狀,這就是早期液晶技術的一大特徵。其缺點在於,像素點的這種特殊形狀導致每個像素之間都有著不小的空隙,而直觀反映在顯示效果上,就是黑色不夠黑,而且漏光嚴重,解析度(準確來說是像素密度)還上不去。我們現在的主流液晶還是2002年的技術,相比之下松下IPS Alpha領先不止一個世代但是,松下的IPS alpha面板早在2008年就已經實現了高對比度、極低漏光的矩形像素設計。這不僅意味著它的黑色深度可以做到通常IPS液晶無法想像的深邃程度,更重要的是只有這樣的技術,才能做到專業影視和醫學監視器所需的超高對比度。打個簡單的比方來說,像X光片那種僅能通過黑白深淺程度來辨識畫面細節的場合,使用普通的液晶顯示器是無法勝任的。不僅如此,可能有的朋友聽說過前段時間某面板廠商發布了名為「BD Cell」的雙層液晶技術,號稱能在液晶電視上實現接近OLED的百萬對比度畫面。但可能很多人不清楚的是,松下早在2017年就已經有了原理相同,但定位高端得多的類似技術,並且也早早的就已經實現了商用量產。當然,它的目標使用場景可不是電視,而是影視領域上遊的專業監視回放設備,比如說售價需要面談才能確定的藝卓CG3145,其實就是松下雙層液晶面板的代表作。很顯然,明眼人都能看出,松下的液晶面板技術早已遠遠超出了行業平均水準,並普遍應用於專業影視、醫療、工業等等領域。與一般的消費電子市場不同,這些超高端、專業向的市場,普遍對於新技術更加寬容,也不那麼「差錢」。但是即便如此松下的液晶技術,最終還是沒能實現如預期的盈利,最終不得不頂著行業最強技術大佬的光環黯然退場,那麼這意味著什麼呢?以後可能再也沒有頂級液晶顯示器,也不會再有旗艦液晶手機首先,正如我們在前文所述的那樣,松下的退場意味著頂級液晶技術發展的一次重大挫折。要知道,雖然IPS-Alpha面板的顯示器當前定價依然高高在上,但如果沒有這些超越時代的先進技術探究,就不會有後面的普及、降價以及普遍的產品品質提升。可以說,如果松下的液晶技術無人接盤,那麼液晶面板要想在未來再一次實現顯示效果相比於OLED的超越,技術之路無疑就窄了許多。其次,如果身為行業最上遊、代表著最高端市場的領頭羊都不能賺錢,那麼對於其他的液晶面板廠商來說,這意味著他們如果要想生存,可能就只能選擇低端走量、薄利多銷。體現在實際的產品上,就是高端液晶電視、頂級液晶面板的手機會越來越少。君不見隔壁夏普都開始主推AMOLED屏幕的新品手機了嗎?而隨著這種趨勢的演進,「液晶屏幕=低端設備」也將很快就變成行業共識。上為某高端液晶手機,下為Dynamic AMOLED手機,兩個亮度均為最大的情況下相機屏攝的效果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早期的AMOLED確實亮度很低、確實壽命不長、確實嚴重偏色,但是相關廠商這些年客觀上也已經在非常努力地通過技術改進解決這些問題。就拿今年初出現的「Dynamic AMOLED」來說,它的亮度已經可以達到主流液晶手機屏幕的兩倍甚至三倍以上,色彩準確度和色域甚至超越了許多液晶專業顯示器。更不要說AMOLED本身還有著低功耗、低發熱、可彎曲,以及可支持屏下指紋的優勢了。試想一下,如果未來的液晶技術因為松下的退出而後繼乏力,與此同時AMOLED卻得益於市場優勢而有著充足的資金繼續進化的情況下,可能不需要多久,「LCD為奴」就已經不只是一句單純的調侃,而是會變成席捲整個上下遊消費電子行業的事實了。【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對於任何一款產品而言,「能用」顯然才是第一位的。
藍牙是罪歸禍首?可能又是自己嚇自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