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一分為二了;IBM倒貼15億美元把晶片製造業務送到Globalfoundries處了,X86的伺服器也賣給聯想了……與很多傳統工業相比,IT業算得上是個年輕的產業,但競爭分外激烈,併購、重組、拆分、破產等並不少見。今天,小Z帶大家扒一扒IT界的那些重要分分合合,這些恩怨情仇,你都知道嗎?
叛逆的精英們 肖克利的門徒與仙童
195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了三個人:肖克利以及他的學生巴丁以及布拉坦,頒獎原因是他們發明了電晶體。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的半導體研究,到現在改變的是整個世界。即便是今天,我們動輒集成電晶體上億的CPU、顯卡,也是這些的電晶體的高度集成而已。
肖克利的另外一個偉大成就是創辦了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頭頂諾獎光環,實驗室吸引了無數精英。不過肖克利本人用今天的話來說,情商EQ不高,最後結果是導致了8叛逆(The Traitorous Eight)的出現——8個最傑出的弟子離他而去。
下圖8叛逆左起分別是:Gordon Moore, C. Sheldon Roberts, Eugene Kleiner, Robert Noyce, Victor Grinich, Julius Blank, Jean Hoerni and Jay Last。
這8個人,當時和東海岸的Fairchild攝影器材店合作,成立了Fairchild Semiconductor,這個公司我們這裡用的譯名是仙童半導體,當然也有譯名是飛兆半導體。1958年初,IBM給了仙童第一筆訂單——生產100個電晶體,到了1958年底,仙童的營業額已經達到了50萬美元並且有了50多個員工。1959年2月,德州儀器的基爾比(Kilby)申請第一個關於集成電路的專利,但是基爾比的問題是生產工藝,而仙童的諾伊斯正好擅長這一點。諾伊斯也去申請專利,這個官司一直到1969年才塵埃落定,法院認為基爾比和諾伊斯同時是集成電路的發明人,但是基爾比的名聲大一些。
下圖是仙童公司最早的辦公地址。
此後,仙童半導體的名聲越來越大,而當初投資的仙童攝影器材卻源源不斷的把利潤拿去填補攝影器材。這導致了危機。當初的8叛逆以及陸續離開仙童的精英們,改變的是整個半導體工業的格局:斯波克擔任了國家半導體的CEO,不過後來國家半導體在2011年被德州儀器以65億美元收購;八叛逆之一的桑德斯當時是仙童的銷售部主任,帶著7個人出走,成立了高級微設備,也就是AMD。當然名聲最響的是諾伊斯和摩爾,他們帶著格魯夫,創辦了英特爾,摩爾定律的宣布的時候,摩爾還在仙童。
下圖是英特爾三巨頭格魯夫、諾伊斯與摩爾在1978年的合影:
下圖則是AMD在1975年的合影,左起第六人為桑德斯:
賈伯斯說,「仙童半導體公司就象個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這種創業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再到後來,仙童被著名的油田服務公司斯倫貝謝(Schlumberger)收購。
車庫走出矽谷 惠普的分分合合
如果現在還有一個公司能見證整個矽谷的成長史,恐怕非惠普莫屬。1939年,來自史丹福大學的兩位畢業生生,威廉·休利特和大衛帕卡德創立了惠普,創業地點是休利特家的車庫,車庫創業的文化也成為了矽谷精神的象徵,並被加州設為歷史文物。惠普公司的名字,就是兩個人姓氏的首個字母,而順序則是扔硬幣來的——休利特贏了。在惠普早年的商標裡面,還能看到這兩個人的姓氏。
來看休利特、帕卡德與已經成為美國歷史文物的創業地:車庫的合影:
惠普的第一個產品,是音頻的測試儀器,裡面開創性的使用了震蕩電路。後來惠普在六十年代開始生產計算機,具有開創性的產品叫做9100A,只是當時惠普管這個東西,叫做{「Desktop Calculator」,而不是Personal Computer,在歷史上與命名「個人電腦」擦肩而過。比爾休利特回顧的時候說,當時不叫Computer,是因為當時的客戶拒絕稱之為Computer。到了八十年代,惠普開始銷售印表機以及基於RISC技術的伺服器。
很多蘋果用戶不知道的是,當年蘋果的聯合創始人之一,沃茲尼亞克,也就是Apple電腦之父,發明Apple I的時候,還是惠普的員工,沃茲尼亞克當時給了惠普AppleI初代電腦的優先購買權,可惜惠普的當時的目光放在了商業市場。
1995年,惠普收購了Apollo Computer,這是IT業內最早發明工作站的計算機公司,公司的成立時間要比Sun還要長。在惠普的跨世紀併購之前,我們先來說說之前的併購,也就是康柏收購DEC。康柏成立於1982年,最早開始生產IBM PC的兼容機。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全球出貨量最大的PC品牌。DEC則是一個成立在麻省、擁有大牛無數的企業,1998年,DEC將大部分資產賣給康柏,但是它下面的StrongARM卻是賣給了Intel,不過英特爾卻在2006年把ARM賣給了Marvell,這可能是英特爾作出的最錯誤的決定……
1999年,卡莉擔任惠普總裁期間,她將惠普的業務主要轉向了IT領域,把惠普起家的測量、醫療儀器拆分出去,這個公司就是我們熟知的安捷倫科技。
在2002年,卡莉通過投票,惠普正式發起了IT業內最讓人震驚的併購之一:惠普併購康柏電腦。當然在這之後很多年,惠普依舊在推出使用康柏商標的筆記本電腦,並且惠普在很長的時間內,一直是全球最大的PC企業。
拆出去的安捷倫科技也並不消停,安捷倫是一個把自己定位在幾百億美元市值的「小公司」,過去玩滑鼠都知道安捷倫的微動開關最好,2005年,安捷倫拆分出了自己的半導體業務部,這個部門就是今天的安華高。
而安捷倫並未停止拆分的腳步,隨著醫療設備的壯大,安捷倫又把測量儀器拆分出去,成為Keysignt,而這也是惠普成立初期的原始業務。
前不久,惠普在另一位女領袖的帶領下,開始了新的拆分:把列印以及PC等業務,也就是現在的惠普PPS部門獨立,依舊叫惠普公司,而雲計算、大數據等部門,則稱之為惠普企業。
有意思的是,惠普、仙童、蘋果等等這些公司距離都很近,惠普創立初期的車庫文化與精神,成為了矽谷精神的象徵。史丹福大學,利用學校富有的土地資源幫助學子創業的模式,也為人樂道,創造了矽谷(半導體業)近半個世紀的輝煌。
拆賣不停的藍色巨人:IBM
為何惠普是矽谷的符號而不是IBM?因為IBM的總部一直在紐約。1914年成立的時候,公司並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做Computing Tabulating Recording Company,簡稱CTR,在1924年才正式改名IBM。早年的IBM生產了很多鐘錶以及編碼記錄設備。
在1957年,IBM開發出了軟體FORTRAN(FORmula TRANslation),話說九十年代讀大學的,計算機二級考試,還有FORTRAN77的科目。而在1964年,IBM開放了著名的System/360,這一系統能勝任從小到大的任意規模的需求,直到今天,IBM仍存在這一產品線。
1991年,IBM把旗下的印表機業務剝離出去,這個公司就是今天的利盟國際,依舊專注於印表機業務。而在拆分的當時,利盟是業內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噴墨與雷射列印業務的企業。2005年,IBM把著名的PC業務賣給聯想,最近兩年,聯想重要成為全球PC領域的第一名。
今年9月,IBM又把X86伺服器業務賣給聯想,售價21億美元,而IBM本身則更加專注於軟體與服務(不代表IBM沒有硬體)。為了更專注,前不久,IBM又倒貼15億美元,把旗下的晶片業務送給了Global founderies。
雖然不斷的在賣出業務,但是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IBM在整個歷史長河中,這家企業似乎始終都能把握住未來十年的發展潮流,保持企業的領先。從沃森到郭士納接手,IBM也曾有過巨額虧損,有過處在拆分邊緣的時候,但是IBM走了過來。而IBM一直是美國科技界的精神象徵,《經濟學人》曾經總結到:「IBM的失敗就是美國的失敗」。今天,IBM依舊是個成功的企業。
當然IBM也不是只賣不買,比較大規模的收購包括1995年收購Lotus軟體、2002年收購PWC的諮詢部門以及2008年50億美元收購商業智能企業Cognos。
IBM的商標是藍色的,這也影響了其它IT企業,藍色的企業標誌,是IT界最醒目的符號。
購物狂埃裡森:Oracle的收購史
Oracle的創始人拉裡埃裡森,是個狂人,富有的狂人。他宣稱自己是鋼鐵俠的原型,並且在鋼鐵俠2裡面還客串了一下;他的遊艇長達138米;他擁有夏威夷6個島嶼等等。
當然,埃裡森的狂還表現在言行上,沒了他,新聞界會寂寞很多。比如同為軟體公司,埃裡森說過,我不介意開著噴氣式戰鬥機(他有戰鬥機駕駛的執照……)在微軟總部扔下一顆炸彈。當然最著名的還是與惠普的交惡。前些年惠普辭退CEO馬克赫德,埃裡森就說這是蘋果的白痴董事會辭退賈伯斯以來最糟糕的人事任免。而他看重的馬克赫德,現在是甲骨文的聯席CEO。
「八卦」一下,同樣性格派的賈伯斯和埃裡森是好朋友。在賈伯斯人生的最後歲月,陪伴他的就有埃裡森,可謂英雄相惜。
Oracle公司歷史上最著名的收購,要數2009年,Oracle收購Sun,當時價格為74億美元,而之前Sun與IBM的收購談判失敗了。而Sun,曾經是開源精神的象徵。說到Sun,它的隕落還與Oracle有關,那就是Oracle9i RAC可以運行在X86系統上,而Sun沒有X86,只有Solaris和SPARC。當然Sun還有著名的JAVA,只可惜Sun並未從Java上面賺到多少錢,最大的一筆是2004年,微軟用16億美元了去了和Sun的JAVA企業級授權官司,而因為安卓使用JAVA,Oracle還起訴了谷歌,而且勝訴,打開了API可能侵權的潘多拉盒子,這可能是開發者的噩夢。
埃裡森本人是購物狂,收購Sun只是Oracle眾多收購其中之一,因為Sun的名氣太大,並且市值一度超過2000億美元……2008年,Oracle收購了著名的中間價企業BEA;2005年,收購了管理軟體PeopleSoft(仁科),而其它大小不等的企業,Oracle收購了有數十個,這也是Oracle在資料庫等領域獨步天下的原因,一直通過收購來保持核心競爭力。
在資料庫市場,能和Oracle掰手腕的,SAP也是通過收購Sybase來確保自己的市場地位……現在,埃裡森已經辭去了Oracle的董事長和CEO,繼續逍遙,而Oracle成為所有的大系統繞不過去的心病:大家都在喊去IOE,但是哪裡那麼容易。
手機三劍客:風流雨打風吹去
行動電話剛開始有的時候叫大哥大,那時候一個大哥大遠比今天的iPhone6稀有得多,因為那時候大家掙的都很少,只有有錢的老闆或是公家給配才用得起。但是在移動通信領域,早期的三個巨擘:摩託羅拉、諾基亞以及愛立信,他們今天都已經遠離了主流終端市場,而他們在巔峰時期的2000年前後,三家加一起佔據了移動通信終端的絕大部分市場。
諾基亞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不過公司最初的業務是伐木、造紙這些,還做過橡膠生意。在整個諾基亞的歷史上,雖然也有收購,但是沒有太多的大手筆。2003年的時候,諾基亞曾經收購了sega.com,並且在當時推出了非常受年輕人歡迎的遊戲手機N-gage;另外一次出名的運作是2006年和西門子合資成立的諾基亞-西門子,做移動通信的網絡設備。至於諾基亞的衰落,有人戲稱為中了木馬。現在諾基亞的手機部門被微軟併購,並且諾基亞這一品牌也將退出歷史舞臺。
摩託羅拉的歷史也很長,成立於1928年,曾經是個產品線非常長的公司,產品種類很多,所以摩託羅拉的歷史也是一個分家史,直到被收購。摩託羅拉早年製造過電視和廣播,不過這個業務早在1974年就賣給了松下。政府和防務業務,摩託羅拉在2001年前後出售給了通用動力。摩託也曾經是半導體領域的大廠,不過在1999年分拆了半導體元器件業務成為安美森半導體,而之後又在2004年把半導體業務徹底拆分出去,拆分的公司叫做飛思卡爾半導體。
2011年初,摩託羅拉拆分成了摩託羅拉移動,後來在同年9月以125億美元現金被谷歌收購;而另一部分稱之為摩託羅拉解決方案,該事業部被斑馬以「蛇吞象」的方式,用35億美元收購。谷歌收購摩託羅拉,明眼人都知道是為了專利,果不其然,很快的摩託羅拉的手機業務就以29億美元賣給聯想,聯想擁有專利的使用權。
相比之下,愛立信的現狀好得多,起碼到今天,愛立信依舊是全球最大的移動通信基礎設施供應商,擁有大量的專利並參與制訂了很多標準。九十年代末期,愛立信屈居摩託羅拉和諾基亞之後,全球排名第三,當時在中國播放的廣告由明星劉德華、關之琳代言,「一切盡在掌握」。
愛立信也是百年老店,不過很早,愛立信就從事通信領域,人類的第一個越洋長途電話就是在愛立信的設備上完成的。不過進入到本世紀以後,愛立信的手機業務衰落的很快,眼見市場地位不保,很快和索尼成立了聯合公司索尼愛立信,到了2012年,乾脆把持有的股份都賣給索尼,於是索愛又變成了索尼移動。而愛立信的歷史上大規模的出售和併購不算太多,比較大的有2002年以4億美元把半導體器件業務賣給了英飛凌;2005年收購了英國的通信巨頭馬可尼;並在同年把軍事雷達元器件業務賣給薩博微波系統;2009年從北電手中收購CDMA和LTE業務,加上自身實力,成就了現在3、4G通信基站的巨頭……
Adobe:離不開的設計巨人
Adobe公司比前面說的那些巨頭們小得多,前面那些公司,除了歷史久遠的仙童,其它都曾達到過一千億美元以上的市值。但是無論我們ZOL做網站還是你們看Flash視頻,Adobe都是我們離不開的。尤其是攝影愛好者和美眉,Adobe的Photoshop軟體能化腐朽為神奇。
Adobe公司在1982年由John Warnock和Charles Geschke創立,當時他們是從施樂Parc離職,這是施樂的一個子公司。他們是計算機圖形圖像領域的先驅者。當時的計算機列印存在一個問題:字體怕放大。Warnock和Geschke創造出了PostScript字體。這種字體的特色是字符使用貝塞爾曲線來描述,由於是數學計算出來的,所以不怕放大,現在你們看到的電腦字體,無論漢字、英文還是其它字符集,都是用貝塞爾曲線來描述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Adobe開放出來了軟體Illustrator,這是一種用PostScript來製作字體的軟體,運行在蘋果的Macintosh平臺上,這也奠定了蘋果在桌面出版領域的地位。當時蘋果還從佳能OEM了一大批雷射印表機,是當時列印質量最好的產品。1989年,Adobe發布了初代Photoshop,依舊是運行在Macintosh系統上。1994年,Adobe收購了Aldus,其實收購的是現在著名的PageMaker和After Effects,並且還是TIFF格式的擁有者。1999年,Adobe收購了Golive,並且發布了InDesign用來取代PageMaker。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另外一個公司名聲鵲起,那就是MacroMedia。這個公司的著名產品就是當年家喻戶曉的網頁製作三劍客:Dreamweaver、Flash以及Fireworks。這成為Adobe的心腹大患。2005年12月,Adobe與MacroMedia達成驚天交易:Adobe以34億美元收購了MacroMedia,從此Adobe在出版、設計等領域再無對手,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工具。
寫在最後:
篇幅有限,我們只能是選取一些角度和重要的企業,來講述IT企業在歷史上的演變。但是我們回顧這些歷史,我們看到IT領域集中了過去幾十年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投身其中,技術革新、產業變化非常快,一文不名的公司可能幾年後市值千億,也有市值千億的絕對巨人領袖企業,幾年時間內走向幾十億價格被人收購草草收場的命運。競爭的殘酷與精彩,受益的是我們每一個人:IT技術讓我們的生活與幾十年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質變,而顛覆性的質變,依舊在IT領域內持續的進行著,在未來,我們必然還會看到更多的IT企業的併購、重組,公司的興起與沒落。但無論後浪前浪,我們都該感謝這些企業和這些天才的人。
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