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丨「新聞+創意」:構建主流媒體融合發展「新常態」

2021-02-08 新華社

(圖片來源於網絡)

▲點擊圖片上方「新華社發布」訂閱

提要:

目前,大數據挖掘、詞雲圖、信息可視化、「果殼問答」等已經成熟地應用於日常報導、集成報導、融合報導中,新華社集成融合產品體系已經蔚為大觀。「新聞+創意」,作為新華社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常態,也將是主流媒體拓展新媒體空間的一種常態。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黨中央著眼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傳統媒體在數字革命和新興媒體的強烈衝擊下,應對全球傳媒格局變化、提升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新常態」:融合發展是傳媒變革必然趨勢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對新形勢下如何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進一步為媒體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這表明,媒體融合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可以說,融合發展將是今後一個時期媒體業必須適應的「新常態」。

媒體融合是全球傳媒發展趨勢使然。當前,隨著新科技革命浪潮的迅猛衝擊,新聞信息產品的內容和結構、傳播終端的形態和功能、受眾的心理和習慣,都在發生革命性變化。特別是隨著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迅猛發展,網際網路生成輿論、影響輿論的能力日漸增強,年輕一代更是將新媒體作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傳統媒體面臨著市場被壓縮、影響力下降,輿論引導和主導能力越來越脆弱的問題,有的甚至淪為微博、微信的「印刷體」。

據統計,在2013年前100大熱點事件的傳播中,由網絡「大V」等首發或主導的佔了近一半,傳統平面媒體首發或主導的不足三成。新媒體在內容生產和信息發布方面的表現更為搶眼。目前,傳統媒體新聞信息的首發率已經不到三成,七成左右為新媒體首發。新興媒體的裂變式發展,改變了傳統的輿論引導和傳播格局,輿論生態更加複雜,對新聞宣傳工作帶來全方位、深層次的影響,傳統媒體被邊緣化,主流媒體難以真正掌控主流輿論,主流輿論難以有效傳播主流聲音的問題已經出現。

任何媒體形態都有可能被替代而「死亡」。但是,新聞不死。如果抓住機遇、戰勝挑戰,就能拓展發展新空間、贏得發展新優勢。反之,可能處處被動、日漸式微,甚至淪為自娛自樂、自拉自唱、自說自話的「卡拉OK」,也就談不上影響力,更沒有資格奢談話語權和輿論引導力,媒體要有救亡圖存的緊迫感。能否以浴火重生的膽識、你行我更行的氣度實現媒體融合、加快轉型步伐,檢驗著新聞媒體履行職責的使命擔當,也檢驗著新聞媒體本身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水平。

「新聞+創意」:新華社融合發展之探索

儘管傳統媒體為融合發展進行過多種嘗試,希望藉助新媒體彌 補讀者大量流失而造成的損失。但是,從國內外主流媒體多年的實踐經驗來看,簡單地將平面媒體內容搬上新媒體的所謂融合不但沒有帶來1+1>2 的預期效應,反而使傳統媒體將大量內容資源無償地「為他人作嫁衣」。這種模式持續下去,最終結果很可能是,自己成為自己的「掘墓人」。

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網際網路思維,是媒體融合發展成功的關鍵。在「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通訊社」的年代,傳統媒體在話語權競爭的 諸多方面不佔優勢,越來越難以適應傳播生態的劇烈變化。如果簡單地將紙媒與新媒體技術嫁接,就以為融合大功告成,顯然是幼稚的,在實踐中也是難以為繼的。 必須強化網際網路思維,從新媒體的傳播方式、話語體系等規律中汲取養分,「反哺」傳統媒體並推動其改革創新,鞏固和壯大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媒體環境正在出現一種新的生態,新媒體語境也在形成中。「有理不在聲高」,在新媒體環境下,說什麼、怎麼說、何時說,都需要摸索。新媒體 交互、平等、開放的特點決定了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過去一些傳統媒體的習慣性做法,以「我說你聽」的單向傳輸形式,直接搬到新媒體終端上。在新媒體的語境下, 光有滿腔熱情還不夠,要把握好時度效,把握好傳播的科學性、藝術性和有效性,要理直氣壯,更要潤物無聲;要正面出擊,也要學會迂迴作戰。在許多場合許多議 題上,居高臨下的說教、刻意拔高的「完美」,在新媒體輿論場往往激起逆反心理,甚至捅婁子、幫倒忙,放大負面影響。主流媒體的新媒體風格,應該是大氣謙 和、開放包容,心平氣和、平等以待。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競爭沒有第二隻有第一,搶新聞就看誰首發多、獨家多,而比創意就看誰的點子新、誰的吸引力強。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新華社貫徹落實李從軍社長提出的「集成服務」理念,應用前沿的數字傳播技術努力創新、創意、創造,做了很多有益嘗試,引領全球傳媒之先。「新聞+創意」已成為新華社探索媒體融合發展的成功之路。比如,陸續推出了《三北造林記》《面向未來的趕考》《治國理政一年間》《中國夢 追夢故事》《上海自貿區》《改革時代人物誌》等三十多個大型多媒體集成報導產品和「輕應用」產品,創造性地實現了「沙畫新聞」「萌圖新聞」「動圖新聞」等 創新,受到新媒體用戶歡迎,產生了強烈社會反響,實現了在新媒體、全媒體時代的傳播引領。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設計製作的國內首部沙畫新媒體融合產品《「山神」劉真茂:我用一生護青山》巧妙運用我國傳統的沙畫藝術,並與新媒體手段相結合,以創新的藝術形式講述了傳奇人物劉真茂在大山深處守山護林的感人故事。這部沙畫特刊兩天內點擊量超830萬。

《萌圖:跟「習大大」學儒學經典》以漫畫和動圖形式,對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講話和《之江新語》一書引述的儒學經典語句 進行了形象化釋義。首次實現了移動融合產品的「動圖」特效,大大提升報導貼近性和閱讀體驗;而且時效性強,在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全文播發不到5小時,畫刊就 在「新華社發布」客戶端上重點推出。畫刊推出不到一天時間點擊數超過960萬,用戶對習近平主席引經據典的講話內容和「動圖+萌圖」雙重特效的新媒體表現 形式好評如潮。

由新華社總編輯何平點題創意的《獻禮新中國65周年特刊》,以10幅「奇幻照片」為素材,以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國》為配樂,將新華社「老」照片與 「新」技術無縫融合,突出「靜」變「動」的神奇,運用介於視頻與圖片中間的新技術,集「照片」高精畫質和「視頻」靈動真實於一身,達到靜中有動、動中有 意、意中有趣的奇幻效果,讓讀者在經典與趣味中重溫共和國走過的足跡,共同見證新中國的築夢歷程。

此前,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和國際部、國內部、攝影部、音視頻部等共同推出的《習近平主席出席上合杜尚別峰會和出訪「兩亞」四國全掃描》《雪域天路60載》《習近平政協重要講話典出何處》等一系列適合新媒體媒介和用戶閱讀習慣的輕量型視聽產品,平均點擊突破500萬,最高點擊數突破2000萬,在新媒體輿論 場產生熱烈反響。

目前,大數據挖掘、詞雲圖、信息可視化、「果殼問答」等已經成熟地應用於日常報導、集成報導、融合報導中,新華社集成融合產品體系已經蔚為大觀。「新聞+創意」,作為新華社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常態,必將是主流媒體拓展新媒體空間的一種常態。

自己的平臺:重構採編發流程,拓展融合發展新空間

新媒體時代,更需要我們善於觀大勢、謀大事,把握好時、度、效,審時度勢、蓄勢而發。只有因勢、應勢、順勢,才能如高山滾木、勢不可當。近年來,按照社黨組和李從軍社長的部署,新華社一直致力於從傳統通訊社向現代全媒體機構轉型,特別是把打造新聞信息集成服務作為重要抓手,接連推出一系列重大主題集成報導,打造自主掌控的新媒體平臺。作為新華社最年輕的部門之一,新媒體中心是新華社推進戰略轉型的「排頭兵」、新媒體建設發展的「先行者」。按照新華社黨組的部署,新媒體中心解放思想、大膽探索、銳意創新、攻堅克難,在產品融合、終端融合、渠道融合、平臺融合等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逐步摸索出了一條具有通訊社特色的 媒體融合發展的可持續之路。

2013年兩會期間,新華社以全國兩會報導為契機推出新媒體專線,首次實現向用戶提供文字、圖片、圖表、漫畫、動漫、音視頻等多媒介融合的集成產品。因為 「我們始終相信:即使在內容提供者受到巨大挑戰的新媒體時代,有銳度的新聞,依然不可替代」。一年多來,專線「新銳靈動」的報導,多次受到中央領導同志表 揚和新媒體用戶的好評,也受到市場歡迎。新媒體專線形成「1+N」的協作發稿模式,實現了更有效的多媒體協同報導,實現了通訊社核心職能新媒體化和向新媒 體領域拓展延伸。

今年6月11日,「新華社發布」客戶端正式上線,標誌著新華社集全社之力打造的全國最大的「黨政企客戶端」集群正式亮相。「新華社發布」上線當日,單條稿件最高點擊超過1130萬人次,頁面瀏覽量超過5000萬。「新華社發布」一經推出,立刻引起手機用戶和媒體的廣泛關注。輿論認為,「新華社發布」的上線,給傳統媒體轉型提供了新思路。「新華社發布」客戶端是一款具有革命意義的新媒體產品,最大的特點就是「聚合性」,深度融合了新華社眾多新媒體平臺,充分體現出新華社作為現代全媒體機構的資源優勢和專業優勢。

「新華社發布」上線以來,在新媒體領域的輿論引導力初顯。在眾多重大時政新聞、社會新聞和突發事件等報導中的新聞推送速度早於新浪、網易、騰訊等新聞客戶端,得到受眾好評。「新華社發布」重大時政新聞、高端解讀新聞權威及時,專業獨到,有效引導了新媒體輿論。在眾多社會熱點報導中,「新華社發布」客戶端始終堅持客觀、公正的報導立場。「新華社發布」充分發揮新華社信息採集優勢,第一時間實時多媒體滾動播報,弘揚正能量,引起新媒體「點讚」熱潮,直觀地展示 了新華社強大的新聞信息採集能力,充分體現新媒體實時、快捷的特點。

「新華社發布」客戶端受到媒體和用戶高度評價,成為新華社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旗艦產品。到今年年底,新華社將為全國黨政企客戶建設900個 -1000個客戶端。各地客戶端以「新華社發布」總客戶端為總入口、總龍頭、總集成、總發布、總平臺,互聯互通,融合發展,逐步建成國內最大的黨政企移動 客戶端集群,成為地方黨委政府開展移動政務的新媒體載體,各地群眾便捷獲取信息服務的新媒體平臺。

更重要的是,通過打造一系列自主掌控的新媒體傳播平臺,通過整合、聚合新華社優質資源,優化配置,形成了集群效應,大大提升了新華社在新媒體輿論場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如新華社新媒體專線報導實現了與微博、微信、微視等新媒體終端有機融合發展。黨政企客戶端集群明確「自主平臺優先」戰略,形成了全社微博、微信、客戶端新媒體一體化發展模式,使「新華社發布」成為全社新媒體內容的聚合平臺、傳播平臺和用戶匯聚平臺。

以新媒體思維改造提升傳統採編業務,通過調整工作重心、改造重塑採編發流程、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形成了「市場倒逼採編」的內容生產機制,推動傳統業務部門轉型升級、新媒體業務部門探索突破、相關部門職能調整轉變。以黨政企客戶端項目建設為突破口,促進新聞信息採編發流程和傳播發布模式優化、重塑,增強了新 聞信息發布、傳播、使用等各環節的交互性,激發新華社優勢採編資源中蘊含的巨大潛力,實現傳統業務與新媒體內容共享、形式互通、形成合力,融合發展。

新興媒體要做大做強,離不開與市場的融合。「新華社發布」黨政客戶端集群正在積極推進公司化、資本化運作,力爭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以混合所有制增強發展活力,借戰略合作夥伴實現優勢互補,不斷提升服務水平、技術運維和商用開發能力,打造成新型主流媒體的先鋒隊和移動網際網路領域的排頭兵。

當前,新聞媒體遇到的挑戰一點兒也不亞於傳統百貨店較之於電商、傳統銀行較之於網際網路金融。戰勝挑戰就是機遇!主流媒體必須以改革創新的勇氣,主動適應國內外輿論環境變化,遵循新形勢下新聞傳播規律,敢於發聲、善於發聲、巧於發聲,以「新聞+創意」打造主流媒體融合發展「新常態」,在持續創新中搶佔媒體融 合的一個個制高點。(文:慎海雄)

↓↓↓↓獲取更多消息請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2021年新聞傳播學八大刊研究熱點|媒體融合&主流媒體
    參考文獻:[1][3]黃楚新,文傳君.2019年媒體融合研究熱點綜述[J].媒體融合新觀察,2020(03):4-9.[2] 彭蘭.新媒體傳播:新圖景與新機理[J].新聞與寫作,2018(07):5-11.[4] 馮建華,王建峰.辯證把握媒體融合發展的歷史邏輯[J].當代傳播,2021(01):37-40.
  • 獨家丨媒體融合時代新聞行業著作權的保護
    其中,強調網絡環境下智慧財產權運用、保護以及繁榮網絡文化的重要性,主要體現了對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商業模式等創新成果的保護以及傳統媒體與移動新媒體的深度融合發展;要求增強網絡管理能力、完善管理體制以及強化法治保障,明確文化、新聞出版廣電等有關部門的監督責任,以全方位地構建網際網路體系的運營監管制度。
  • 融合發展背景下 媒體面臨的新挑戰新機遇、職責與使命
    下面,我結合人民日報社融合發展實踐,向大家作三點匯報。一、人民日報社推進媒體融合的新進展  一年來,人民日報社推進融合發展的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融合發展對新聞傳播的效果不斷彰顯。  第一,我們堅持以加速網際網路化為方向,以全面一體化為目標,著力夯實支撐融合的基礎架構。
  • 研究論文| 「5G+」技術背景下媒體深度融合的新趨勢——基於中央主流媒體5G實踐的研究
    摘要:隨著中央將「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寫入「十四五」規劃,媒體融合進入朝縱深發展的新階段。本文以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這三大中央主流媒體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5G、AI等多種媒介技術的疊加運用對媒體融合的影響。研究發現,5G技術目前在傳媒領域的應用有兩個特徵,即傳播渠道平臺化與內容形態視覺化。
  • 青記獨家丨傳統新聞媒體的數位化生存
    由於網絡與新媒體發展帶來的衝擊,傳統新聞媒體的生存狀況變得較為嚴峻。為了應對這場以技術進步為原初動力的傳播變革,傳統媒體紛紛推進媒介融合戰略,藉助網絡與新媒體技術,通過數位化手段,以網際網路思維為指引,開發符合新聞受眾需求的內容形態,構建新媒體傳播平臺,力圖在新的傳播生態下獲得新生。
  • 2019媒體融合發展論壇開幕式側記:投身深度融合這場智慧革命
    招商局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胡建華認為,「科技貴在『融』和『用』,只有當先進科技與現實應用實現深度融合,才會誕生出新業態、新模式,才能找到發展的新機遇、新動能。」  「人工智慧幫助我們從簡單的重複勞動中解放出來,更多地從事創意等智慧勞動。」新華社新媒體中心主任陳凱星認為,人工智慧應用到新聞領域,可以大幅提升生產能力和生產效率。
  • 構建新型主流媒體的策略與思考 ——以「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為例
    26年來,我國媒體主動擁抱網際網路,從中央到地方,傳統媒體紛紛「觸網」,不停地摸索、適應、調整、變革、創新,加快媒體融合步伐,打造新型傳播平臺,努力建設新型主流媒體,搶佔網絡輿論新陣地。黨中央高度重視媒體融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
  • 媒體融合背景下報紙創意廣告及其問題
    新媒體的興起和發展,使得紙媒的生存空間日益逼仄,廣告投放量呈下滑趨勢。嚴峻的生存壓力客觀上要求報紙從業人員開始探索廣告創新之路。不少報紙在創意廣告上花心思,試圖力挽頹勢。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報紙在創意方面雖然有所突破,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新問題。本文基於對當下報紙創意廣告的分析,對其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梳理和探討。
  • 「新聞短視頻」正決定著媒體融合的成敗!
    新聞短視頻成為傳統媒體轉型的關鍵突破口,也正決定著媒體融合的成敗。電視臺短視頻影響力已超微信、微博CSM推出的2019年上半年省級電視臺電視新聞媒體融合傳播指數顯示,多家省臺的網絡傳播表現趕超電視大屏傳播水平,媒體融合使得各省臺置身新賽道開始了新一輪的比拼。
  • 媒體融合語境下的短視頻|傳統媒體|快手|央視頻|短視頻|媒體融合
    作者 | 騰訊研究院陳孟、孫怡、沈嘉、王子喬隨著視頻化的信息傳播走向主流,短視頻不斷改變著傳統的新聞報導與生產方式,重塑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並逐漸成為媒體融合重要的推動力與競技場。近年來,微視、快手、抖音等綜合性短視頻平臺發展迅猛,資訊類短視頻也快速興起。
  • 廣西雲融媒體平臺v2.0通過專家評審組驗收|廣西在全國率先打造省級媒體融合「一張網」
    專家組認為,該平臺研發理念和多項創新處於國內先進水平,其通過實施中心圈、緊密圈、協同圈、共建圈「四圈深融」戰略,推動全區努力實現「融入一朵雲、共建一矩陣、織就一張網、形成一盤棋」的「四個一」深化媒體融合布局目標,在全國率先打造全區媒體融合「一張網」的省級技術平臺的做法,為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闖出了一條西部地區媒體融合發展新路徑
  • 「媒體深度融合」十一談:央視網創新「三部曲」為深度融合賦能
    《意見》指出,要以先進技術引領驅動融合發展,用好5G、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革命成果,加強新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前瞻性研究和應用,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由此,打造全場景「智能+」體系,成為央視網不得不面對的選擇!
  • 新興媒體產業融合 天府成都勇立潮頭
    新經濟的蓬勃發展,為新興媒體發展插上了一雙「翅膀」。近年來,成都在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大潮中,創新傳播載體和手段建設,利用新技術新應用大力驅動新興媒體產業融合,湧現了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新興媒體。而大會的永久落戶,也必將進一步推進成都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進程,推動媒體改革創新和深度融合發展,提升主流媒體傳播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 新興媒體產業融合,天府成都勇立潮頭
    新經濟的蓬勃發展,為新興媒體發展插上了一雙「翅膀」。近年來,成都在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大潮中,創新傳播載體和手段建設,利用新技術新應用大力驅動新興媒體產業融合,湧現了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新興媒體。而大會的永久落戶,也必將進一步推進成都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進程,推動媒體改革創新和深度融合發展,提升主流媒體傳播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 黃楚新:當前我國媒體融合發展狀況、存在問題及趨勢
    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強調「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2月25日,媒體融合會議提出要順應全媒體的發展趨勢。因此,深度融合不僅是我國現實所需,是媒體行業生存的路徑,更是新聞輿論工作未來發展方向。  在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全媒體格局勢在必行,將重塑整個媒體行業生態系統並推動媒體融合進程。
  • 淺析媒體在融合發展中與用戶的關係
    對受眾的研究是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的前提與重點。本文立足於新媒體時代的受眾新特徵,探討媒體與受眾間相互影響的關係,解析媒體性質的變化對受眾身份屬性、媒體使用行為及需求的影響,提出傳統新聞媒體融合發展應以用戶為中心,重視用戶體驗,不僅要滿足用戶需求,而且要堅持新聞的專業主義立場,進行傳播手段的創新與多元化的內容生產,以解決傳統新聞媒體用戶體驗差、傳播力弱的長期痛點。
  • 報告丨媒體正從戰術性創新向戰略性融合邁進
    2020年,媒體融合作為我國國家戰略推進已邁進第七個年頭,主流媒體已進入深度融合發展階段,身處深水區和攻堅區,怎麼往前走成為需要解答的緊迫課題。在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上,中國記協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黨委書記曾祥敏,發布了由中國記協新媒體專業委員會編撰的《中國新媒體研究報告2020》。
  • 媒體融合 詳解湖北廣電集團與新興媒體的融合路徑
    基於這種共識,湖北廣電集團堅持一體化融合發展理念,以內容建設為根本,以機制創新為動力,以重點項目為抓手,從五個方面積極探索媒體融合發展之路。(本文作者系 湖北長江廣電傳媒集團總經理張海明)強化融合頂層設計,構建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在組織架構上,湖北廣電集團成立了以臺長為主任,班子成員為副主任的臺(集團)媒體融合發展委員會,作為媒體融合的領導機構。成立了以總工程師為組長的新媒體技術專家組,負責新媒體技術規劃及支撐。
  • 央地聯動推動媒體深度融合,新華網又出「新玩法」
    媒體融合自2014年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以來,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從「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到「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再到如今的「推進媒體深度融合」,融合進程不斷加快發展。要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重點要統籌處理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的關係。
  • 融媒體時代來臨!Bingbon冰棒理論對媒體融合的發展路徑剖析
    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技術同如今的網絡媒體加以融合,成為媒體發展的方向,Bingbon冰棒理論認為這樣不僅可以打破傳統媒體刻板單一的固有模式,也在人力、平臺、資源等各個方面進行了互補整合,從而使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優點發揮到最大限度,形成資源共享、利益互聯的媒體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