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上「雲」已成趨勢。在網際網路大背景下,銀行業務逐步線上化、移動化,而規模上量之後,對銀行 IT 系統峰值處理能力要求(如「雙11」時)勢必大大提高,如果還採用傳統封閉的 IT 系統,單筆交易的 IT 成本將會令人咋舌。而基於虛擬技術、具有彈性擴展的雲計算架構,能支持移動網際網路的高頻業務需求,也能降低運營成本。
人民日報指出:「雲計算不只是一個工具、一項技術,也是一種數字經濟時代的創新範式,可以對各個產業進行全新賦能」。回顧 2018 年,金融雲熱度持續遞增,成果案例頻出,大網際網路公司、大銀行、中小銀行、保險、證券公司等相互之間合作不斷。而銀監會還在年初牽頭 16 家金融機構成立了金融雲公司。
而伴隨著這一現象有一個政策背景是,2016 年銀監會在《中國金融業信息技術「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提出:截至「十三五」末期,銀行業面向網際網路場景的重要信息系統全部遷移至雲計算架構平臺,其他系統遷移比例不低於 60%。這從監管層面上對銀行業提出了「上雲」的要求。
對於風頭正勁的雲計算,商業銀行積極擁抱,這背後包含哪些重大意義?為此,中國電子銀行網採訪了青雲QingCloud 銀行業解決方案架構總監凌輝,凌輝認為商業銀行選擇雲計算的意義主要有四點:
凌輝強調,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和監管機構的要求是首要的。此外,監管曾提出的「銀行業面向網際網路場景的重要信息系統全部遷移至雲計算架構平臺,其他系統遷移比例不低於 60%。」,在銀監會的最終版文件中已經修改為「穩步實施架構遷移,到「十三五」末期,面向網際網路場景的主要信息系統儘可能遷移至雲計算架構平臺。」
網際網路時代,新的獲客渠道和業務模式層出不窮,業務變化和迭代的速度遠超以往,這對於中小銀行來說既是機會也是挑戰。凌輝表示,雲計算在交付方面的優勢能夠加速 IT 建設的步伐,使之支撐上層業務的快速發展,同時面向應用的解決方案也能夠支持新的業務架構,這對於搶佔市場先機是極為重要的。
凌輝指出,當前中小銀行缺錢少人,運維服務水平受限於 IT 投入,運維人員常年處於工作過飽和的狀態,而受管理的 IT 系統規模卻在快速擴張,而且歷史包袱重。雲計算通過自動化運維和智能化資源調度,能夠大大減輕人力負擔,有效降低總體運維和運營成本的同時,確保風險管理水平不受影響。
凌輝認為,以往傳統架構的建設經驗是提前進行長期的規劃和投入,這種方式在當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下,很容易陷入供給不足或資源浪費的兩個極端。雲計算的按需供應和橫向擴展能力大大緩解了這種矛盾,使中小銀行能夠付出相對較低的資金來獲取「夠用的」信息技術資源。
從另一方面講,即便沒有政策層面的督促,對於同時受累於經濟增速放緩、網際網路金融衝擊的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來說,上雲也成為「脫困」的不二法門。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41.18% 的金融機構已應用雲計算,46.80% 的金融機構計劃應用雲計算,已經或計劃應用雲計算的金融機構共佔 87.98%,接近九成。
但在上雲的進程中,各類金融機構對雲的選擇也出現了分化:
大型銀行出於安全可控的需求,再加上資金實力雄厚,其更傾向於搭建私有雲,同時成立子公司進行金融雲服務的輸出;中小銀行因「缺錢少人」而被限制住發展信息科技,所以更傾向於選擇公有雲或者行業雲。
對於銀行上雲,首先面對的就是安全問題。金融雲不同於其他的公共雲、行業雲,對可用性、安全性的要求更為嚴格。有金融行業調查顯示,100% 的受訪機構都將安全問題列為公有雲使用主要顧慮。
那麼,如何打消銀行安全顧慮,全面擁抱雲計算?又該如何保障金融雲平臺的網絡安全?
凌輝指出,安全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保障金融雲平臺的安全需要引入先進的安全技術方案和工具,也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管理體系,更需要監管機構機構的引導,以及銀行自身的積極嘗試和經驗積累。中國人民銀行去年發布了雲計算技術金融應用規範,在技術架構、安全和容災方面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要求,值得大家重視和實踐。
目前雲服務包含三類服務商:銀行系、網際網路系、傳統 IT 系。有觀點認為,銀行系優勢在於更懂得銀行,而網際網路系優勢則是其網際網路屬性。如何將這兩個優勢結合起來,做到對每家銀行進行個性化服務?
針對這個觀點,凌輝闡述了他的看法:銀行系更懂銀行以及網際網路系更具有網際網路屬性都不是絕對的競爭優勢。
當前,各家雲服務商都在互相借鑑,而雲計算的產品同質化也非常普遍,所以最根本還要看誰的方案更能切合客戶的需求、解決客戶的痛點。這需要積累,更需要服務商能夠放下自己所謂「懂銀行」抑或「懂網際網路」的身段,扎紮實實的深入客戶的場景提供有針對性的定製化服務。只有能夠在客戶的需求場景裡落地的優勢才是真正的優勢。
為了落實國家戰略,服務社會民生,以及贏得未來市場,各大國有商業銀行目前都正在積極推進「普惠金融」,積極面向中小企業展開金融服務。但是,中小企業的自身特點使得銀行對其展開金融服務非常困難。銀行上雲後,將如何打通普惠金融服務的最後一公裡?
今年 2 月份,習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抓住完善金融服務、防範金融風險這個重點,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凌輝認為,總書記提出的要求將對雲廠商服務金融有很大啟發。
普惠金融首先要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這就要求金融產品能夠充分個性化、差異化和定製化,正需要雲計算在推動創新、加速迭代方面的優勢。雲計算產品要與金融業務場景做更深層次的整合,提升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與供需匹配程度。
而防範金融風險,要運用科技手段和支付結算機制,通過雲計算及大數據、AI 等技術手段,適時動態監管線上線下的資金流向流量,提升風控體系體系建設。
我們也在探討與一些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合作,通過在自主可控的雲技術體系之上搭建面向小微企業和「三農」的網際網路貸款平臺,真正將普惠金融落到實處。
(作者:萬木 來源:中國電子銀行網)
相關閱讀
賦能B端、服務C端:金融科技賦能銀行業數位化升級
案例解讀|北京農商銀行構建雲端 DevOps 加速金融業務創新
從銀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銀行,商業銀行領跑雲端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