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刑事辯護】基於雙方合意的高利放貸行為並無非法佔有的不法目的,因此沒有侵犯個體的財產權,不應論以敲詐勒索等財產犯罪.

2022-02-02 益陽律師諮詢

  當前,各級司法機關正在對非法放貸違法犯罪行為進行打擊,這無疑非常必要。但是,實踐中碰到一個突出問題:使用恐嚇手段催收高利貸的行為,是否構成敲詐勒索罪?

  這裡所說的高利貸並不屬於虛假借貸的套路貸犯罪,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於辦理「套路貸」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的規定,「套路貸」,必須是基於非法佔有的目的,採取虛假的借貸關係,獲取所謂的債務人財物。如果存在真實的借貸關係,債務人明知要支付高額的利息,那就不屬於「套路貸」意見所打擊的套路貸行為。

  然而,有相當比例的高利貸行為所獲取的利息遠遠超過法律所能容忍的年利率36%的底線,本文討論的就是,採取恐嚇手段索要超出法律容忍的利息收入的行為,是否構成設施勒索罪。

  我國刑法學界普遍認為,敲詐勒索罪是一種侵犯財產法益的犯罪,如果行為人擁有正當的權利基礎,那麼行使權利的行為就不成立敲詐勒索罪,但是錯誤的行權方式可能構成其他犯罪。比如以非法拘禁或故意傷害的手段去行使權利,無論是否有正當的權利基礎,這些不正當的手段都可能單獨構成非法拘禁或故意傷害罪。對此問題,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也持相似立場。比如美國《模範刑法典》對於財產性犯罪規定了「權利行使」這個一般性的辯護理由。「……如果行為人真誠地認為他對某種財產或服務具有取得或處置的權利」,就可否定財產犯罪的存在。同時,在敲詐勒索型的財產犯罪中,《模範刑法典》具體列舉了揭露犯罪、暴露他人隱私、損害商譽等各種威脅手段,同時也明確指出:如果行為人真誠地認為採取上述行為,是為了索取相應的賠償,那就屬於積極的辯護理由。

  問題在於,索要超出法律容忍的利息收入是否屬於正當的權利基礎呢?

  權利不能僅僅限定為法定權利,否則就會導致刑罰觸角的無限延伸,不可避免地造成機械司法。這裡最典型的案件就是2006年的黃靜案,黃靜是一位女大學生,購買了質量不合格的華碩筆記本電腦,在送修過程中,又發現對方使用了測試版的處理器,於是以向媒體曝光為籌碼,向華碩索賠500萬美元。後黃靜及其代理人卻因此被控敲詐勒索,拘押長達十個月之久。2007年11月,檢察機關做出「不起訴決定」。2008年6月16日,檢察院發給黃靜的《審查刑事賠償申請通知書》中稱:黃靜採用向媒體曝光的方法,將華碩公司使用測試版CPU的事件公之於眾,並與華碩公司談判索取賠償,該方式雖然帶有要挾意味,但與敲詐勒索罪中的脅迫有質的區別,黃靜在自己的權益遭到侵犯後,以曝光的方式索賠,索要500萬美元屬於維權過度,但不是敲詐勒索犯罪。

  有種觀點認為,只有法律規定的權利才是權利。因此,索賠必須嚴格根據法律規定來確定數額,只要超出法律規定的一分一毫,那就可能涉嫌犯罪。比如在黃靜案中,有人就認為,筆記本電腦存在質量問題,那就應該按照《產品質量法》的規定來賠償損失。如果超出了這些數額,就系法外行權,強行索賠就有可能以敲詐勒索罪論處。

  這顯然是對權利的重大誤解,權利不僅包括法定權利,還包括道德生活所許可的各種自然權利。法律沒有規定我有吃夜宵的權利,但我一天想吃幾頓就可以吃幾頓;法律也沒有規定戀人之間有親暱的權利,但是戀愛中,只要雙方同意,法律就不能干涉戀人之間的親密舉動。如果人們只能擁有法律所規定的權利,這個社會該有多麼壓抑與可怕。法治的基本理念告訴我們:對私權而言,法無禁止皆可為。只是對公權力而言,才是法無授權不可為,不能顛倒過來。

  我國刑法雖然規定了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兩種排除犯罪性的事由。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可以看成是刑法所規定的權利規範,允許公民在緊急狀態下行使權利。但是,除了這兩種法定的權利以外,在刑法中,還有大量的道德權利可由民眾自由行事而不受刑罰幹涉。比如行為人在他處發現自己被偷的摩託車,沒有報警就自己騎了回來,表面上雖然符合盜竊罪的構成要件,但這屬於自救行為,是被許可的權利。

  當然,索要超出法律容忍的利息收入並不屬於道德生活所許可的權利,但是,這依然是一種私人自治的行為,法律並不能粗暴地進行幹涉。

  與自救行為相似,得到被害人承諾也是一種重要的排除犯罪性事由。如果法益是個人可以完全處分的,那麼同意就直接阻卻對方行為的違法性。比如,侵入他人住宅,如果居住者同意對方的進入,那麼住宅的安寧權也就沒有被侵犯,自然也就不符合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的構成要件。性侵犯罪也是一樣,如果個體同意行為人的性行為,就不符合性侵犯罪的構成要件。

  財產權顯然是個人可以完全處分的,當借款人在沒有欺騙和脅迫的情況下出於真實意思同意了出借方的高利條款,無論這種利息是否超出法律限度,這都屬於個人自決權的範疇,刑法沒有必要幹涉,自然不構成敲詐勒索等任何財產犯罪。一如羅克辛所說:在法益為了個人自由展開時,如果一個行為是以法益承擔者的處置為基礎的,那麼就不可能存在對法益的損害,因為這種處置並不損害他的自由展開,相反,這正是這種自由的表現。〔[德]克勞斯·羅克辛著:《德國刑法學總論》(第1卷),王世洲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58頁。〕如果以保護為由不尊重個體對財產的處置權,其實是把國民看成了嬰兒,也會導致財產權無法得到真正的保障,這種強家長主義在世界各國的刑法理論中基本上被拋棄。

  必須說明的是,採取恐嚇手段索要超出法律容忍的利息收入不構成敲詐勒索罪,但這並意味著它不可能構成其他犯罪。如果行為人的主張債權的手段行為符合非法拘禁罪、故意傷害罪、尋釁滋事罪的構成要件,自然可以其他犯罪論處。對此,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其實也一直都採取了這個進路,將財產犯罪的手段不法與目的不法區別開來,當無法證成目的不法的情況下,可以手段不法定罪量刑。

  比如,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為索取法律不予保護的債務,非法拘禁他人行為如何定罪問題的解釋》規定:「行為人為索取高利貸、賭債等法律不予保護的債務,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條的規定定罪處罰。」這個司法解釋認為,索取高利貸、賭債等法律不予保護的債務不具備非法佔有的不法目的,因此不構成綁架罪或搶劫罪,而應該追究其手段不法的刑事責任。又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搶劫賭資、犯罪所得的贓款贓物的,以搶劫罪定罪,但行為人僅以其所輸賭資或所贏賭債為搶劫對象,一般不以搶劫罪定罪處罰。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的相關規定處罰。」該解釋之所以認為搶劫其所輸賭資或所贏賭債不構成搶劫罪,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因為在這種案件中並不具備非法佔有的不法目的。在這類案件中,由於不具備非法佔有的目的,不宜追究財產犯罪的責任,但可以追究手段不法如非法拘禁或故意傷害的刑事責任。

  2019年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於辦理非法放貸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認為,嚴重的非法放貸行為可以構成非法經營罪,這個規定也正是意識到基於雙方合意的高利放貸行為並無非法佔有的不法目的,因此沒有侵犯個體的財產權,不應論以敲詐勒索等財產犯罪,但是它可能動搖既定的金融市場秩序,故可以非法經營罪追究刑事責任。

  打擊犯罪必須根據刑法所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進行判斷,罪刑法定原則始終是刑事司法的鐵律。法律人的一個必要訓練就是在入罪問題上要嚴格地區分法律與道德,法律判斷優先於道德判斷,非法放貸具有道德上的可譴責性,但它是否構成犯罪還是必須嚴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則。

相關焦點

  • 【律師實務】敲詐勒索罪的無罪辯護要點
    (一)被告人雖然使用了威脅、恐嚇等敲詐行為,但是其是為了索要債務、解決糾紛,而不是出於非法佔有目的,不構成犯罪敲詐勒索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且必須具有非法強索他人財物的目的。只有行為人明知財產不屬於自己而故意使用法律禁止的方式將該財物佔為己有的,才可認定為具有非法佔有目的。
  • 新罪名全解讀:採取跟蹤、糾纏、恐嚇、辱罵等方式催收正常債務不構成犯罪!
    筆者認為,本罪保護的是合法、正當的民間借貸秩序以及民間借貸關係中債務人的人身、財產不受侵犯的利益。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條第一款規定:「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這一規定意味著,只有合法的民間借貸關係才能受到法律保護,行為人通過高利放貸等方式產生的非法債務不受法律保護。
  • 採用恐嚇、威脅手段的維權行為,是否構成敲詐勒索罪?
    因此,信息維權便應運而生了。但是在利益的驅使下,信息維權領域也出現類似「買假打假」的情況,通過收集產商違法的信息,利用法律、政策的嚴厲處罰作為要挾的手段,向產商索取高額的賠償費用。這類案件到底構不構成敲詐勒索罪是最大的爭點。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他人實施威脅,索取數額較大公私財物的行為。
  • 採用恐嚇、威脅手段的維權行為是否構成敲詐勒索罪?
    因此,信息維權便應運而生了。但是在利益的驅使下,信息維權領域也出現類似「買假打假」的情況,通過收集產商違法的信息,利用法律、政策的嚴厲處罰作為要挾的手段,向產商索取高額的賠償費用。這類案件到底構不構成敲詐勒索罪是最大的爭點。 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他人實施威脅,索取數額較大公私財物的行為。
  • 刑事審判參考 | 利用網絡敲詐勒索與正當維權的界限
    崑山市人民法院認為,被告人周祿寶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通過在網際網路編制並發布或威脅發布被害人(單位)負面信息對被害人(單位)造成網絡輿論壓力的方式,敲詐勒索他人財物,數額巨大,其行為已經構成敲詐勒索罪。周祿寶在實施部分犯罪過程中,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系犯罪未遂,依法比照既遂犯從輕處罰。
  • 論詐騙犯罪中的財產處分行為
    內容提要: 被騙者是否基於錯誤認識而處分財物是詐騙犯罪客觀要件中的核心要素,而詐騙犯罪客觀構成要件要素中的「處分行為」是「不成文之構成要件要素」,被騙者必須具有居於財產處分的地位和權限,最高人民檢察院近期發布的司法解釋認為,拾得他人信用卡並在自動櫃員機(ATM機)上使用的行為,應以信用卡詐騙罪追究刑事責任。
  • 侵犯網絡著作權犯罪的認定及辯護要點
    侵犯網絡著作權犯罪具有隱蔽性、跨地域性等特徵,犯罪行為不易被發現、犯罪嫌疑人的真實身份也不易被確認,而且侵權技術手段更新快,侵權內容容易被刪改,原始證據容易滅失,證據材料收集、認定困難,也帶來一系列法律適用的疑難。針對這類案件的特點,辯護律師可以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辯護。
  • 最高法、公安部:套路貸是新型黑惡犯罪!定罪量刑標準大集合
    無抵押模式,該模式也是團夥作案模式,團夥內部分工明確,共同完成敲詐勒索行為,該團夥先由一部分人網上發布無抵押貸款信息,吸引被害人,確定好目標後在不給付或僅小額給付貸款本金的情況下,即以公司需要審核資信、貸款行業通行做法、無抵押需加倍擔保等為由,欺騙被害人在借條及協議上數倍填寫借款數額,而後犯罪嫌疑人便以借條數額進行敲詐勒索。
  • 信息網絡黑惡勢力犯罪、非法放貸等四個司法解釋出臺!附全文 | DataLaws
    認定利用信息網絡實施違法犯罪的黑惡勢力組織特徵,要從違法犯罪的起因、目的,以及組織、策劃、指揮、參與人員是否相對固定,組織形成後是否持續進行犯罪活動、是否有明確的職責分工、行為規範、利益分配機制等方面綜合判斷。
  • 這個涉黑團夥,強制猥褻、非法拘禁、敲詐勒索…欺壓殘害群眾100多人!
    他們拉掛橫幅、貼報噴字、播放哀樂、高音喇叭喊話……利用滋擾、糾纏、哄鬧、聚眾造勢等「軟暴力」違法犯罪活動,影響、限制人身自由,侵害人身財產安全。其行為嚴重影響社會秩序和他人正常生活生產秩序,共計作案60餘起,受害群眾達100餘人。
  • 利用寄賣行敲詐勒索 宣城鍾某等8人惡勢力犯罪團夥受審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9月4日,宣城市宣州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檢察機關提起公訴的被告人鍾某、閔某、江某、陳某詐騙、敲詐勒索,被告人樊某、唐某、鍾某鵬、王某敲詐勒索一案,該案全程進行網絡庭審直播。檢察機關指控,2014年,被告人鍾某和錢某(另案處理)合夥經營「小額貸款」。
  • 【規範整理】敲詐勒索罪刑法規範總整理(2019.9.13更新)
    (2)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強行索取公私財物,有組織地採用滋擾、糾纏、哄鬧、聚眾造勢等手段擾亂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同時符合《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規定的其他犯罪構成條件的,應當以敲詐勒索罪定罪處罰。對於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假借民間借貸之名,通過「虛增債務」「籤訂虛假借款協議」「製造資金走帳流水」「肆意認定違約」「轉單平帳」「虛假訴訟」等手段非法佔有他人財產,或者使用暴力、威脅手段強立債權、強行索債的,應當根據案件具體事實,以詐騙、強迫交易、敲詐勒索、搶劫、虛假訴訟等罪名偵査、起拆、審判。
  • 三角詐騙類票據詐騙案的行為人和受害人如何認定?
    刑法並沒有規定詐騙罪的犯罪構成只能由被害人陷於認識錯誤且基於該錯誤而交付財產,財產的處分人須是財產的所有人。相反,在三角詐騙類型犯罪中,受騙者基於錯誤認識,處分受害人的財產因而導致受害人財產損失的情形完全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可以將其定位詐騙罪。在三角詐騙類型的票據詐騙案中,受騙者和受害人不同一。如果一定要求詐騙行為只能存在於詐騙行為人和受害人之間,顯然有違生活常態,也出現了一些違背常理的判決。
  • 柏浪濤:敲詐勒索罪與行使權利的區分
    甲在行使權利,沒有非法佔有目的,不構成敲詐勒索罪。   判斷重點應放在行為是否符合敲詐勒索罪的構成要件。只要符合,就構成敲詐勒索罪。   第一,主觀上是否有非法佔有目的。如果行為人具有財產請求權,在行使權利,則表明沒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目的,不構成敲詐勒索罪。行為人要有請求權,需要有請求權基礎(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
  • 《檢察日報》:存款非法佔有的法益侵害本質及其處理(無罪說、盜竊罪說、侵佔罪說、詐騙罪說)
    所以,沒有前置法上的違法行為,不會有刑法上的犯罪行為;而沒有對前置法中的調整性規則的違反和對調整性法律關係及其法律秩序的破壞,也就不會有前置法上的違法行為的成立。  由此決定,丁某提取自己名下帳戶中他人9萬元存款一案的定性處理,必須解決好以下三個問題:  關於贓物與財產犯罪的犯罪對象之間的關係  財產犯罪的對象是財產或者財產性利益,而財產依其佔有方式是否基於原權利人意思或其真實意思
  • 【證據系列】敲詐勒索罪證據指引
    一、罪名: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被害人實施威脅或者要挾的方法,強行索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以敲詐勒索罪定罪處罰;(3)明知他人實施敲詐勒索行為而提供為其提供信用卡、手機卡、通訊工具、通訊傳輸通道、網絡技術支持等幫助的,以敲詐勒索罪的共犯定罪; (4)行為人僅以所輸賭資或者所贏賭資為敲詐勒索對象的,一般不以敲詐勒索罪認定,構成其他犯罪的,依刑法的相關規定處罰;(5)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以借貸為名採用暴力、脅迫手段獲取他人財物,符合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規定的
  • 編寫、銷售「吃雞」類遊戲外掛/輔助的行為構成什麼犯罪與辯護要點歸納
    因此,對於編寫、銷售「外掛」的行為應該按照第十一條的規定按照非法經營罪定罪。在該案例中,三名被告人的真實目的並非是單純的銷售外掛程序,更多的目的在於通過銷售外掛的名義,通過外掛中植入的木馬程序來獲取遊戲玩家的帳戶信息,並出售牟利。合議庭對於這種行為明確定性為是非法獲取了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傳輸的數據,符合了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的構成要件,構成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
  • 【百姓事,身邊法】以恐嚇、威脅或要挾方法,取得他人財物佔為己有,構成敲詐勒索罪
    >——趙某、王某1、劉某某敲詐勒索案【裁判要點】敲詐勒索罪是指行為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被害人使用恐嚇、威脅或要挾的方法,非法佔有被害人公私財物的行為。本罪侵犯的客體是複雜客體,不僅侵犯公司財物的所有權,還危及他人的人身權利或者其他權益。侵犯的對象是公私財物。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採用威脅、要挾、恫嚇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財物的行為。本罪以作為方式實施。行為人使用了威脅或要挾的手段,非法取得他人財物,即構成敲詐勒索罪既遂。
  • 成功案例 | 合同詐騙4800萬元,有效辯護獲無罪
    (產品數據、供述、合作時間長達數年、配出的成品質量和效果多年來一直很好),更沒有基於錯誤認識給付財物並遭受財產損失(比較是否遭受損失的參照系錯誤,與同時期購買其他產品相比價格更低、質量更好)等方面展開了論述,全面詳實地論證本案客觀方面與詐騙類犯罪的行為表現完全不符。
  • 員工敲詐勒索罪的處罰是什麼?
    >敲詐勒索罪與詐騙罪的犯罪主體都是一般主體,犯罪主觀方面都是直接故意,且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二罪的根本區別在於犯罪客體和犯罪客觀方面的不同:1.在犯罪客體上,本罪侵犯的是複雜客體,即公私財產所有權和公民人身權利或其他權益;詐騙罪侵犯的是單一客體,即公私財產所有權。2.在犯罪客觀方面,本罪表現為以威脅或要挾方法,迫使被害人因恐懼而被迫交付財物;詐騙罪表現為以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使被害人受蒙蔽而「自願地」交付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