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3月蘋果會開春季發布會,發新款ipad pro。而ipad pro大概率使用的A14X/A14Z應該是M1的閹割版,因為通過ipad pro、macbook air、macbook pro13、mac mini的銷量足夠將M1晶片成本攤到很低(成本降低並不意味蘋果會降價,因為今年的M1版mac並沒有降價)。
並且在舊版的A12X和A12Z處理器上就率先通過閹割來區別:A12X比A12Z少一個顯卡核心。與這次低配版macbook air比macbook pro13少一個顯卡核心一樣。
在現有的種種爆料中大部分提到的是將Macos的生產力軟體移植到Iipados上,而非讓Macos移植到ipad上,所以目前看來IPADOS和MACOS將會長期共存。
2020年ipad air較給力的升級,加上ipad pro版較擠牙膏的升級,和ipad數字版正常更新,可以看出未來蘋果有意將平板的擔子放到:ipadmini、ipad數字、ipad air上。而ipad pro很有可能會通過整個產品定位的提升,將ipad pro漸漸放到蘋果的「surface」這個位置上。
2020年升級的Magic Keyboard很大程度就是在配合ipad pro的新地位來實現更多的生產力,所以2020年的宣傳語「你的下一臺電腦何必是電腦」,當然事實證明「下一臺電腦還得是電腦」。
爆料稱ipad pro12.9會升級mini-led,ipad pro11會升級oled。不管mini-led是全系升級(不太可能)還是先給頂配版升級,未來蘋果肯定會逐漸普及mini-led的(蘋果的Pro Display XDR就有用類「mini-led」的新技術,但是這款顯示器並未完全符合mini-led的定義,所以蘋果並未標註使用的是mini-led)。
oled屏尤其是符合蘋果標準的oled屏被三星壟斷太嚴重,蘋果這個產業鏈掌控狂魔早在2014年就收購了MicroLED顯示器廠商LuxVue,所以蘋果未來全面換裝mini-led是有備而來。不過micro-led目前還不現實,作為過渡性質的mini-led會先頂上一段時間。
在未來蘋果設備的顯示屏方面很有可能會加快升級頻率,直到最終的micro-led。不會像過去成熟的LCD屏那樣:幾年升級一次,一次升級用幾年。
還有apple pencil,實際上apple pencil二代在主要性能上並未與一代有區別,重點是升級了無線充電,所以很期待apple pencil三代的更新,有稱蘋果會給三代筆配備攝像頭,不過我認為不太可能,因為沒什麼場景需要筆有攝像頭,而且pencil體積這麼小塞過多的東西,成本和續航很難平衡。
ipad mini、ipad數字、ipad air不出意外就是正常升級(處理器、屏佔比等),而且為了與ipad pro區分,會在偏生產力的方向上進行閹割。
未來的ipad pro會繼續升級大家幾乎不用的攝像頭+雷射雷達。因為蘋果是堅定的押寶AR這個方向,據傳蘋果的AR眼鏡也將面世。
手機已經為了環保不送充電器了,平板還送充電器是不是也太不環保了?做好ipad以後也不送充電器的準備吧。
M1版本的macbook air和macbook pro13已經發布,除了處理器更換以外並沒有其他明顯升級。接下來的重頭戲就在新款macbook pro16和macbook pro14上,據傳也是會用上mini-led。還有爆料稱未來的macbook會移除touch bar、恢復MagSafe充電以及增加更多接口。
還有爆料稱AMD顯卡也有可能步英特爾後塵被蘋果拋棄,如果這個也成為事實的話,那蘋果筆記本基本上就是掌握了所有的核心零部件和技術供應。不過拋棄AMD顯卡我認為還需要較長時間,尤其是在RDNA2架構有巨大提升之後。
未來的macbook沒有太多好說的,我個人關心的是三個點:1、macbook12是否還會更新?M1的超強功耗表現,非常適合12寸的無風扇設計。2、touch bar會繼續保留還是像3D touch那樣被拋棄?這個近幾年都傳聞說要被淘汰,屬於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設計。3、蘋果飽受讚譽的觸控板基本升級到頭了,未來是否會像靈耀Deluxe那樣用一塊觸控螢幕來代替老舊的觸控板?我認為把觸控板升級成觸控屏要比touch bar這個「尺子屏幕」要有意義的多。
並且從現有爆料來看蘋果的摺疊屏專利似乎是為了iphone或ipad準備的,並未打算上macbook使其變為摺疊屏。
iMac今年應該也會看到新模具,現有的大黑邊已經完全落後時代了,新款全面屏的外觀應該會比較接近之前發布的Pro Display XDR顯示器。iMac的晶片完全可以跟macbook pro16用同一個,只需要把功耗提高、散熱提高就能拉開差距了。
macbook pro和iMac可以共用處理器,用功耗頻率、散熱來區別。iMac pro、Mac pro的定位決定了必須要再升級晶片,而它們的售價決定了用戶數量小眾,所以很好奇蘋果如何解決自研晶片成本平攤的問題,可能類似AMD用「膠水」大法?還是類似英特爾的「雙路志強」?
總得來說MAC整個系列短期的重點應該是系統和軟體適配方面,官方說是兩年的過渡期,所以時間是比較緊張的。不同於華為、谷歌都在研發麵對5G物聯網的下一代系統,蘋果明顯不換系統而是統一硬體(ARM)來迎接5G時代。
對於有macbook pro、iMac購買需求的用戶,都等到這個時候了,建議再等一等,等新款全面屏。
最後給個買ipad的建議:如果你買ipad就是為了影音娛樂,就建議選擇ipad mini、ipad air和4G時代的平板巔峰:ipad pro A12Z版來買,不建議你買A12Z處理器之後的ipad pro了。
未來新的ipad pro很大概率會漲價而且會著重提升在生產力方向上,對於「買後愛奇藝」的用戶來說未來的ipad pro會越來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