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自己對平板電腦,尤其是華為平板的理解,主要從硬體方向。
記得是剛上小學時吧,那個時候擁有一個Walkman是一件非常時髦的事情。然而自己生在小縣城,身邊能擁有此神物者寥寥。對隨身聽的了解還是停
留在電視和書本上。
後來到了高年級時,隨身聽不再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了,那個時候是MP3的時代。其實在功能上MP3和隨身聽差不多,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區別是MP3可以通過電腦往裡拷歌,不用插磁帶,體積就小很多。
初中時開始有了一種叫做MP4的東西,和MP3比最大的區別是多一個屏幕。能拷的東西從歌變成了電影。隨時隨地看電影,那真的是很讓人激動的一件事。
初中升高中的暑假,讓我印象特別深刻,身邊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同學,似乎一夜之間齊刷刷的配上了蘋果的4S。也是在同時刻,我接觸到了曇花一現的MP5。我看到的MP5基本都是比MP4更大,屏幕也更大,有上網功能。這裡就不放圖片了,因為現在去網上搜MP5搜到的全都是衝鋒鎗了。站在現在這個時代,用腳趾頭想也知道一定是一個會被滅亡的產品。但是當時還是挺有市場的,原因很簡單,那時的智慧型手機,尤其是蘋果,真的還是太貴了。一款便宜的諾基亞+一臺MP5,似乎是更香的選擇。不過回頭想想,MP4和MP5完全可以說是智慧型手機和平板的雛形。平板是一個介於筆記本電腦和手機之間的產物。這是廢話。那這個產品的初衷就應該是為了補足手機和筆電之間的間隙,在這兩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當然僅僅補足間隙是不夠的,在充分的迭代和發展之後,應該還能夠提供這兩者都不具備的功能。筆電痛點:重、大;交互過於重型(需要找個地方,擺好,端坐著使用),續航短。早期電腦還偏貴。手機痛點:續航短(相對而言短);屏幕小導致交互不便;性能孱弱;其他還有一些諸如揚聲器弱等相對不明顯的痛點。所以早期的平板就很好定義了。續航強,屏幕大,交互便利,性能介於電腦和手機之間,相對輕和便攜,價格要友好。至於獨立功能,蘋果給了很好的答案——手寫筆。於是開會議、記筆記再也不用捧著筆電或者拿著紙了。我以上說的基本都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是提醒自己這些最初的「初心」,有助於我更好的思考深層次的問題。華為matepad pro作為華為生產力平板的初代機,我認為他是非常成功的。雖然華為口口聲聲說自己要做生態1+8+N,但是似乎這個生態並沒有怎麼照顧平板——向上,華為的matebook系列筆記本越做越輕薄,上了觸控螢幕而且還越做越好(當然這對產品本身來說肯定是好事),國內筆電市場的反饋已經說明了其成功。但是我覺得這樣的做法一定會擠壓自家平板的生存空間。向下,摺疊屏手機第二代開始蠢蠢欲動。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第一代摺疊屏展開有8英寸,第二代如果再做大一點,再做便宜一點,mpp完全不用賣了。相比較之下,ipad的生存空間就舒服的多。macbook pro寧可在鍵盤上放一個扁扁長長的小觸控螢幕做交互,也不肯把它的寶貝視網膜屏做成觸控的,iphone別說摺疊了,都沒有一點往大屏做的意思。完全不會威脅到平板的地位。而且ipad相對於蘋果手機和蘋果本子而言,性價比極高(我是說相對自家的其他產品),我身邊不乏一大票非蘋果手機非蘋果電腦,卻單獨買一個ipad的人,絲毫不覺得沒有享受到蘋果的生態虧了冤枉錢。
表格前三個是我找的菊廠、果廠、炸彈廠的三個平板的數據。這三個平板1.都是各自的旗艦平板2.機身重量和屏幕大小都比較接近3.發布時間接近。所以有對比的價值。第四個榮耀V6不是旗艦而且硬體較前三者落後,第五個是手機不是平板。這兩個數據純粹是用來陪跑的,不具備對比的價值,看著玩就好。
為什麼mpp電池容量弟弟?我理解的原因是平板內部空間被用於幹別的事了。
無線充電。
無線充電需要什麼?線圈。這是一個不怎麼重卻很佔體積的傢伙。
震動。
好傢夥。要拖動一個帶上平板套重量接近1斤的玩意兒震起來,這個馬達的體積會相當可觀。
3.四邊窄邊框
嚴格來說窄邊框不算是「佔用了空間」,但是的確把本來可以給到電池的空間給砍掉了。
但是這個問題見仁見智,不太好給一個確切的好或者不好的結論。
mpp有7.6mm,ipp5.9mm,S7+5.7mm。mpp居然是最厚的。
1.如果這個比值固定,則機器越大,續航越牛逼。因為影響續航的最大的點是屏幕。屏幕的耗電速度和面積有關,即正比邊長的平方;電池的容量和體積有關,即正比邊長的三次方。單純考慮屏幕,容量/耗電速度=續航時間,和邊長一次正相關。有說法說解析度和幀率也會影響耗電速度——這個說法不嚴謹。準確說應該是影響CPU和GPU的功率,屏幕的耗電主要是亮度和大小。2.雖然看起來ipadpro2020的比值並不比mpp高多少,但是要知道ipp的重量是有原因的——塞了一顆雷射雷達在機身裡。ipp可以塞東西,mpp就不能塞東西?不是雙標,從商業的角度出發,雷射雷達可以拿來做賣點大大的宣傳,而像充電線圈、震動馬達這種東西好像不太能夠說服本來想買ipad的人來買matepad……
再說多屏協同,我感覺華為筆記本似乎才是多屏協同的最大受益者。商務的同事都讚不絕口。但是實際使用中平板並不怎麼用得到。回到上文說的出發點,平板應該拿來補足手機和電腦之間的過渡帶,感覺這個功能還是沒那麼強的需求。
說說我的理解。
儘快把不同擋位的產品鋪開。僅靠matepad pro和matepad兩款是不夠的。至少三檔。低端的入門級matepad mini,中端的matepad air,高端的matepad pro。高端機重量和尺寸要拉起來(ipadpro12英寸難道很便攜麼),有了空間才能做些花裡胡哨的東西往pro上扔,但是最重要的,電池要拉起來。mini和air做功能取捨,搞清楚「不要做什麼」比搞清楚「要做什麼」更重要。
手寫筆,手寫筆。
產品線產品線,不要再自家人打自家人了。
其他老生常談的問題,晶片,軟體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