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工程師領導了中國首次成功的火星任務,該任務於今年抵達火星並在火星表面著陸。
5月 15 日,當中國的火星探測器安全降落在火星赤褐色的沙質平原上時,作為總設計師的張榮橋擦了擦眼淚,說道:「我壓力太大了」。
這次著陸標誌著張榮橋和中國國家航天局充滿危險的4.75億公裡旅程的結束,他們之前從未成功地向火星發送過任務。
張榮橋說,這次登陸讓他領略了中國的一句老話——十年磨一劍。中國是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在火星上放置探測器的國家。
在如此陌生而複雜的環境中,中國團隊面臨著許多未知數。作為首席設計師,張榮橋負責協調一個由數萬人組成的負責天問一號火星任務研發和運營的團隊。天問一號由一個軌道器、一個著陸器和一個名為「祝融」的火星車組成。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的天體生物學家David Flannery說:「巨大的責任壓在他肩上」。
哥本哈根大學的行星科學家Lu Pan表示,在中國國家航天局決定將軌道飛行器、著陸器和火星車一次運送到火星的決定中,張榮橋可能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使中國成為第一個這樣做的國家。研究人員還表示,張榮橋考慮了他們在選擇儀器和著陸地點方面的投入,這將有助於確保該任務產生儘可能多的研究。
天問一號於2020年7月23日發射升空,2月抵達火星,5月拋下著陸器和火星車。其著陸地是火星上一個名為Utopia Planitia的巨大撞擊坑——它十分平坦,因此相對安全。著陸後,火星車向南行駛了1200多米,拍攝了全景圖像以及在網上廣為流傳的自拍。
9月中旬,由於太陽妨礙了火星和地球間的通信,祝融號進入休眠狀態,但在10月下旬恢復工作。現在,它正朝著一個可能曾為古老海洋海岸線的區域行進,研究人員將在該區域尋找火星演化的線索。
目前,該任務產出的科學成果有限,但火星車和軌道飛行器收集的部分數據已與中國二十多個團隊共享,結果也在陸續公布。
Pan表示,要在深空任務中取得重大科學飛躍,中國需重新聚焦科研推進,而非工程展示。在中國的月球任務中,這種轉變已經顯現。「但仍需要一定時間」。Flannery說,中國真正的科研財富,將在下一輪行星任務啟動後到來。中國計劃在2024年針對小行星Kamoʻoalewa發動樣本返回任務,並在2030年前啟動火星樣本返回任務,木星是下一個目標。
研究團隊表示,天問一號也推動了中國新興行星科學領域的發展。
「這一任務正在塑造新一代科學家」,Flannery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