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s 10——Nature發布2021年幫助塑造科學的十人名單

2022-01-06 心儀腦

這位工程師領導了中國首次成功的火星任務,該任務於今年抵達火星並在火星表面著陸。

5月 15 日,當中國的火星探測器安全降落在火星赤褐色的沙質平原上時,作為總設計師的張榮橋擦了擦眼淚,說道:「我壓力太大了」。

這次著陸標誌著張榮橋和中國國家航天局充滿危險的4.75億公裡旅程的結束,他們之前從未成功地向火星發送過任務。

張榮橋說,這次登陸讓他領略了中國的一句老話——十年磨一劍。中國是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在火星上放置探測器的國家。

在如此陌生而複雜的環境中,中國團隊面臨著許多未知數。作為首席設計師,張榮橋負責協調一個由數萬人組成的負責天問一號火星任務研發和運營的團隊。天問一號由一個軌道器、一個著陸器和一個名為「祝融」的火星車組成。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的天體生物學家David Flannery說:「巨大的責任壓在他肩上」。

哥本哈根大學的行星科學家Lu Pan表示,在中國國家航天局決定將軌道飛行器、著陸器和火星車一次運送到火星的決定中,張榮橋可能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使中國成為第一個這樣做的國家。研究人員還表示,張榮橋考慮了他們在選擇儀器和著陸地點方面的投入,這將有助於確保該任務產生儘可能多的研究。

天問一號於2020年7月23日發射升空,2月抵達火星,5月拋下著陸器和火星車。其著陸地是火星上一個名為Utopia Planitia的巨大撞擊坑——它十分平坦,因此相對安全。著陸後,火星車向南行駛了1200多米,拍攝了全景圖像以及在網上廣為流傳的自拍。

9月中旬,由於太陽妨礙了火星和地球間的通信,祝融號進入休眠狀態,但在10月下旬恢復工作。現在,它正朝著一個可能曾為古老海洋海岸線的區域行進,研究人員將在該區域尋找火星演化的線索。

目前,該任務產出的科學成果有限,但火星車和軌道飛行器收集的部分數據已與中國二十多個團隊共享,結果也在陸續公布。

Pan表示,要在深空任務中取得重大科學飛躍,中國需重新聚焦科研推進,而非工程展示。在中國的月球任務中,這種轉變已經顯現。「但仍需要一定時間」。Flannery說,中國真正的科研財富,將在下一輪行星任務啟動後到來。中國計劃在2024年針對小行星Kamoʻoalewa發動樣本返回任務,並在2030年前啟動火星樣本返回任務,木星是下一個目標。

研究團隊表示,天問一號也推動了中國新興行星科學領域的發展。

「這一任務正在塑造新一代科學家」,Flannery說。

相關焦點

  • 2021年登上Nature封面的地球與行星科學發現
    該資料庫覆蓋了2000年至2018年的913次特大洪水,共使用了12719份解析度為250m的每日衛星圖像。研究團隊發現。約2.5億至2.9億人直接受到了洪水影響,在2000年至2015年間,居住在洪水多發地區的人口比例增加了近四分之一。氣候變化預測表明,這一比例將到2030年還會進一步上升,至少有57個國家預計會有更大比例的人口暴露於洪水風險中——如封面所示的今年中國洪水。研究團隊認為。
  • Nature 發布「2021 年十大科學新聞」
    2021 年 12 月 14 日,Nature 雜誌發布了 2021 年科學研究中的 10 個決定性時刻,以下為詳細內容:
  • Nature盤點:這些科學新聞塑造了2021年
    來源:微信公眾號「高分子科學前沿」2021年發生了太多的事,從疫情、火星探索到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的風暴,從CRISPR技術與倫理道德、AI人工智慧發展到極端氣候變化引發的災難,Nature新聞編輯在大事記中精選了塑造2021年科學研究中的幾個決定性時刻。
  • Nature's 10 十大科學發展關鍵人物,中國「天問一號"總設計師張榮橋上榜
    《自然》雜誌的十大科學發展榜單探索了今年科學領域的關鍵發展,以及在這些裡程碑事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一些人。這些人與他們的同事一起,做出了驚人的發現,並引起了人們對關鍵問題的關注。《自然》的10大獎項不是一個獎項,也不是一個排名。這本書由《自然》雜誌的編輯編輯,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來突出科學中的關鍵事件。
  • Nature中文摘要|10 September 2015
    這幅分布圖基於40多萬份地面測量的樹木密度數據而生成,它揭示了地域和全球尺度上樹木數量的分布模式。通過這張地圖,研究人員可估計目前全球樹木的總量約為3萬億棵。早期烏龜的顱骨經歷了從雙孔型(在顱骨上每個眼眶的後方位置存在一對顳顬孔)到現今封閉、無孔型的轉化,而這種推測的轉化過程目前仍未找到可靠的化石記錄。非洲正南龜(Eunotosaurusafricanus)是一種生活在2.6億年前的奇特爬行動物,其棲息地位於現今的南非地區。它的一個怪異之處就是寬廣外展的肋骨,這種特點可以一定程度上表明正南龜代表著龜鱉類動物(海龜和陸龜)的早期萌芽。
  • Nature 中文摘要 15 January 2015
    doi:10.1038/nature14045/nature14018.htmldoi:10.1038/nature14018Promoterless gene targeting without nucleases ameliorates haemophilia B in mice無核酸酶無啟動子的靶向基因治療減輕小鼠B型血友病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
  • nature 中文摘要 23 July 2015
    沒有發現全基因組純合性對血壓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或十個其他心臟代謝性狀有影響的證據。Parent–progenyse quencing indicates higher mutation rates in heterozygotes親子測序表明雜合子有更高突變率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3/n7561/full/
  • Nature 中文摘要 21 July 2016
    Alm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35/n7612/full/nature18927.html近期的研究突顯了菌群在人體健康中的作用,並且把人與人之間表現型的差別很大程度上歸結為個體內菌種的差異。但是可移動基因在同一物種的不同株系中可以有極度不同的表型。
  • 《Nature》影響2016的科學新聞事件
    分鐘內容簡介:英文頂尖學術期刊《自然》12月16日刊文《影響2016年的科學新聞事件》,基因慧原創編譯整理要點。隨後在八月份發布的更多數據證實了這點。至此,理論學家已經寫了數百篇文章,嘗試用各種可能的模型來解釋這些原始數據。擴展閱讀1)知乎:如何理解引力波,如何探測: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0796932世界各國新秩序對科學的影響
  • Nature發布「2021十大科學人物」
    12 月 16 日,頂級科學期刊《自然》(Nature)公布了 2021 年度十大人物榜單(Nature’s 10)
  • nature:發布,2021版礦物縮寫規範
    使用文本符號來縮寫元素周期表上列出的化學元素的科學名稱在化學中是一種被廣泛接受的做法,首先由瑞典科學家Jöns Jakob Berzelius
  • 《Nature》20211209日最新13篇前沿研究導讀(譯文)
    Bradley, Seth Flaxman計算機科學10. Nature發現:FABP4和核苷激酶的激素複合物調控胰島功能A hormone complex of FABP4 and nucleoside kinases regulates islet functionKacey J. Prentice, Gökhan S.
  • Nature's Care 鄭重聲明
    Nature's Care 的使命是生產"做給親人使用的健康食品" , 因此高標準的產品品質是Nature's Care 成立二十五年來一直堅守的原則
  • Nature中文摘要|24 March 2016
    Acceleration of petaelectronvolt protons in the Galactic Centre銀河系中心的千兆電子伏粒子加速HESS Collaboration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
  • Nature中文摘要|12 November 2015
    我們報導了反鐵磁材料Mn3Sn中帶有複雜異常排列構成磁矩的所謂反常霍爾效應。Widespread exploitation of the honeybee by early Neolithic farmers新石器時代早期農民對蜜蜂的普遍利用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7/n7577/full/nature15757
  • Nature中文摘要 4 December 2014
    htmldoi:10.1038/nature13976.htmldoi:10.1038/nature13920/full/nature14005.htmldoi:10.1038/nature1400510.1038/nature13977
  • Nature 中文摘要|31 March 2016
    Fischer, Richard D.Bunker…Henning Stahlberg & Nicolas H. Thomä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31/n7596/full/nature17416.html
  • Nature:他們在太空中做了近3000個實驗!
    該站上的大多數科學實驗旨在研究事物在微重力下的工作方式如何不同(例如,火焰燃燒的方式或小鼠細胞的發育方式),以評估這些研究是否可以應用於新技術。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在國際空間站上圍繞人類健康所做的大量研究。自太空計劃誕生以來,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在軌航天員的健康狀況,以確保他們不會減少太多的肌肉或暴露於過多的輻射中。
  • Nature 中文摘要 07 July 2016
    通過將腔體積縮小至低於40立方毫米,並且使用主客體化學排列1-10個保護性孤立亞甲基藍分子,我們實現了室溫條件和周圍環境下的強耦合機制。來自超過50個等離子體納米腔的色散曲線表明了光-物質的混合特性,10個亞甲基藍分子的拉比頻率可達300meV,單個分子降低至90meV,與量化模型一致。振動光譜時間序列和暗場散射光譜的統計分析提供了單分子強耦合的證據。
  • Nature中文摘要|15 October 2015
    andintegument evolution in early mammals一種白堊紀三尖齒獸目和早期哺乳動物外皮演化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6/n7573/full/nature14905.html該研究描述了一個來自西班牙的保存完好的三尖齒哺乳動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