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登上Nature封面的地球與行星科學發現

2022-01-02 科普科幻作文大賽

 點擊上方「藍字」,帶你進入科普科幻的世界

Volume 589 Issue 7842, 21 January 2021 Bolts of blue

封面的藝術再現圖描繪了從國際空間站看到的藍色噴流(blue jet)。藍色噴流是一種能從雷暴雲頂部向上進入平流層的特殊「閃電」。這些噴流的持續時間不到一秒,還未得到充分表徵,形成過程也存在爭議。Torsten Neubert和同事報導了國際空間站上一設備對藍色噴流的觀測結果。研究人員利用該設備對這類事件的無遮擋觀測,發現了一個從雷暴雲頂部明亮藍色閃光開始的藍色噴流,持續時間約10微秒。根據研究團隊的分析,這道閃光可能與啟動雲內閃電的無線電波的負窄雙極性脈衝是光學等效的。

封面圖片:DTU Space,Mount Visual/Daniel Schmelling

文章連結:

Neubert, T., Chanrion, O., Heumesser, M. et al. Observation of the onset of a blue jet into the stratosphere. Nature 589, 371–375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03122-6

Volume 590 Issue 7844, 4 February 2021 Salt-freeArctic seas

封面所示為冰島的鑽石海灘和傑古沙龍冰河湖。研究人員認為北冰洋的大部分面積曾被冰架覆蓋,但一直很難得到這方面的明確證據。Walter Geibert和同事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最近的兩次冰期中,北冰洋和旁邊的北歐海曾主要由淡水組成,還被一個很厚的冰架覆蓋。研究人員分析了海洋沉積巖芯中的釷-230——釷-230來自鹽水中的鈾衰變。作者發現,北冰洋和北歐海的多個巖芯層中都缺少釷-230,並認為這意味著不存在鹽水。研究團隊認為,冰架起到了大壩的作用,隔開了大西洋的鹽水湧入。這過程導致該地區在7萬-6.2萬年前以及15萬-13.1萬年前充滿了淡水。

封面圖片:Aleksandar Tomic/Alamy

文章連結:

Geibert, W., Matthiessen, J., Stimac, I. et al. Glacial episodes of a freshwater Arctic Ocean covered by a thick ice shelf. Nature 590, 97–102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186-y

Volume 591 Issue 7848, 4 March 2021Deep-sea diver

由於極端條件的限制,深海一直是地球上有大量未知等待探索開發的區域。Tiefeng Li等人描述了一個能在水下近11000米作業的軟體機器人。他們機器人的設計靈感來自於深海獅子魚(Pseudoliparis swirei),該機器人的各個電子元器件分布全身,並整體封裝在一種柔性有機矽材料中,幫助其承受深海的極端壓力。在測試中,研究團隊成功讓機器人在中國南海海面下3224米和馬裡亞納海溝10900米的深度工作。封面的藝術再現圖描繪了這個機器人和它的靈感來源——深海獅子魚。

封面圖片:李鐵風/浙江大學

文章連結:

Li, G., Chen, X., Zhou, F. et al. Self-powered soft robot in the Mariana Trench. Nature 591, 66–71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03153-z

氣候驅動的候鳥遷徙路線變化以及基於記憶的長距離遷徙

Volume 591 Issue 7849, 11 March 2021Flight of the falcon

封面所示為一個佩戴GPS定位追蹤器的遊隼。對於什麼決定了鳥類在北極地區的遷徙路線,人們知之甚少。Xiangjiang Zhan(詹祥江)和同事們研究了遊隼(Falco peregrinus)從北極繁殖地到歐亞大陸不同越冬地的遷徙路線。研究人員將56隻遊隼的衛星追蹤數據與35隻遊隼的基因組分析數據相結合,並利用古氣候數據重建了遊隼過去的繁殖地和越冬地分布。他們發現,遊隼的遷徙模式從末次盛冰期(22000年前)結束以來,主要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研究團隊還確定了一種或對遊隼有益的遺傳因素——遷徙距離更長的遊隼攜帶ADCY8優勢等位基因,作者認為該基因可能與長期記憶的形成有關,從而幫助遊隼保留了部分遷徙路線。

封面圖片:Andrew Dixon

文章連結:

Gu, Z., Pan, S., Lin, Z. et al. Climate-driven flyway changes and memory-based long-distance migration. Nature 591, 259–264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265-0

Volume 596 Issue 7870, 5 August 2021 High and rising

洪災對人們造成的危害比其他任何環境災害都多,而且這種風險還在不斷上升。BethTellman和她的同事將衛星圖像和人口數據結合,開發了全球洪水資料庫(Global Flood Database),揭示了洪水風險上升的程度。該資料庫覆蓋了2000年至2018年的913次特大洪水,共使用了12719份解析度為250m的每日衛星圖像。研究團隊發現。約2.5億至2.9億人直接受到了洪水影響,在2000年至2015年間,居住在洪水多發地區的人口比例增加了近四分之一。氣候變化預測表明,這一比例將到2030年還會進一步上升,至少有57個國家預計會有更大比例的人口暴露於洪水風險中——如封面所示的今年中國洪水。研究團隊認為。該洪水資料庫或有助於指導規劃和適應政策,以緩解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

封面圖片:China Daily via Reuters

文章連結:

Tellman, B., Sullivan, J.A., Kuhn, C. et al. Satellite imaging reveals increased proportion of population exposed to floods. Nature 596, 80–86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695-w

Volume 597 Issue 7875, 9 September 2021 Filling the gaps

封面描繪了一個最新發現的來自三疊紀的蜥狀生物,名為Taytalura alcoberi。鱗龍類動物包括有鱗目(蜥蜴和蛇)和喙頭目(喙頭蜥),但代表爬行動物演化歷史的鱗龍類化石記錄一直殘缺不全。Ricardo Martínez和同事用Taytalura的化石頭骨填補了這一空白,該化石頭骨發現於阿根廷,可追溯至約2.3億年前。這個保存完好的頭骨屬於有鱗目和喙頭目分化前演化出的一個支系,因此代表了迄今已知最早的鱗龍類動物之一。研究團隊指出,Taytalura的頭骨與現代喙頭蜥有一些共同特徵,說明之前被認為只在喙頭目中存在的多個解剖學特徵必定在鱗龍類動物的演化早期就已出現。

封面圖片:Jorge Blanco

文章連結:

Martínez, R.N., Simões, T.R., Sobral, G. et al. A Triassic stem lepidosaur illuminates the origin of lizard-like reptiles. Nature 597, 235–238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834-3

Volume 589 Issue 7842, 21 January 2021 Bolts of blue

封面所示為鄂爾多斯附近的一座煤場正在進行露天開採作業。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 26 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於10月31日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所有目光都在關注世界各國能否達成共識,就應對氣候變化不力的現狀做出改變。這期雜誌聚焦不同措施的實施效果,以及還有哪些工作需要完成。

封面圖片:Markus Sepperer/Anzenberger/eyevine

文章連結:

doi: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1-02846-3

Volume 598 Issue 7882, 28 October 2021 Horse code

封面展示了三座迪盧瑟(Duruthy)馬形雕像中的一個。這些雕像發現於法國索爾德拉拜(Sorde-l』Abbaye),可追溯至1.7萬年前的馬格德林文化中期。家馬的遺傳譜系尚不明確,現代家馬的馬類祖先不詳。Ludovic Orlando和同事對歐亞大陸各處的273匹古代馬進行了DNA分析。利用這些信息,研究者發現了約公元前2700年之後,下伏爾加河-頓河地區(現屬俄羅斯)有一個馴化中心。研究團隊的數據表明,騎馬和使用輪輻戰車支持了這些新馴化的馬擴散開去,在約500年裡,這些馬不斷繁育,取代了歐亞大陸各地此前所有的本地馬種。

封面圖片:Ludovic Orlando/Abbaye d』Arthous, Collection du Département des Landes (France)

文章連結:

Librado, P., Khan, N., Fages, A. et al. The origins and spread of domestic horses from the Western Eurasian steppes. Nature 598, 634–640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018-9

Volume 599 Issue 7885, 18 November 2021 Matters of the heart

被囊動物(如海鞘)與脊椎動物的親緣關係最近。這類海洋生物大部分在幼體時能自由遊動,但在變成定棲的成體後會固著、無法移動。然而,尾海鞘綱的被囊動物不會發生這種轉變,終身都能自由遊動。被囊動物的固著起源以及這與尾海鞘綱的關係引發了許多爭議。Cristian Cañestro和同事對被囊動物的演化提出了新的認知。研究團隊聚焦尾海鞘綱的心臟發育,發現它們的心咽部基因調控網絡因大規模基因丟失而「拆解」。團隊認為,這種拆解導致其失去了原始被囊動物特徵性的固著生活方式。這種拆解或許與「住屋」這類幫助尾海鞘綱從固著生活方式過渡到如今狀態的演化適應有關,住屋是這類生物特有的一種膠質濾食結構,如封面所示。

封面圖片:Alfonso Ferrández-Roldán

文章連結:

Ferrández-Roldán, A., Fabregà-Torrus, M., Sánchez-Serna, G. et al. Cardiopharyngeal deconstruction and ancestral tunicate sessility. Nature 599, 431–435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041-w

Volume 599 Issue 7886, 25 November 2021 Peak flow

封面展示了一場季風暴雨穿過亞利桑那州東南部時產生的一道閃電。在夏季,一個強降雨帶沿墨西哥西海岸延伸至美國西南部、長達1000多公裡,構成了北美季風。現在普遍認為季風產生的原因是太陽對海洋和陸地加熱不均。這會導致氣壓變化,最終形成的風會拖動涼爽潮溼的海洋空氣在陸地上產生降雨。William Boos和Salvatore Pascale用研究表明北美季風會有所不同。這裡的季風來自被山脈轉向的風。墨西哥的馬德雷山脈令急流轉向,結果抬升了暖溼空氣,形成了對流型降雨。研究者指出,儘管確實存在地面加熱,但其影響不足以解釋北美季風,這意味著北美季風應是在機械強迫作用下形成的。

封面圖片:John Sirlin/Alamy

文章連結:

Boos, W.R., Pascale, S. Mechanical forcing of the North American monsoon by orography.Nature 599, 611–615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978-2

Volume 600 Issue 7888, 9 December 2021 Armed response

我們了解甲龍具有尾部武器,其中包括劍龍屬的棘刺和甲龍屬的尾錘。Alexander Vargas和同事報導的一個新種甲龍擁有類似於阿茲特克(Aztec)戰錘的奇異尾部武器。這個甲龍類恐龍名為Stegouros elengassen,其近乎完整的骨架被發現於智利南部,約生活在7500萬年前。它巨大的尾部武器由7對扁平的骨化物融合而成,形成類似蕨葉的結構。研究人員鑑定出Stegouros與澳大利亞發現的岡瓦納古陸盾龍屬(Kunbarrasaurus)甲龍和南極發現的南極甲龍屬(Antarctopelta)具有親緣關係。作者認為,當勞亞古陸和岡瓦納古陸在晚侏羅世最終分離後,這兩個超級大陸上可能生活著甲龍譜系的不同分支。

封面圖片:DTU Space,Mount Visual/Daniel Schmelling

文章連結:

Neubert, T., Chanrion, O., Heumesser, M. et al. Observation of the onset of a blue jet into the stratosphere. Nature 589, 371–375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03122-6

2021 年度十大人物榜單(Nature's 10)

Volume 600 Issue 7890, 23 December 2021One year. Ten stories

2021年最後一期雜誌通過十大科學人物回顧了過去的12個月,這十位人物參與見證了這一年的科學發展。封面展示了地球上不同生命形式之間存在內在聯繫——從海洋、陸地到空氣,從微生物到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地球脆弱性是今年非常突出的一個主題,國際社會紛紛開展全球性協商,旨在保護生物多樣性、防範氣候變化的最壞後果。

在地球科學方面有為森林原住民權利和生物多樣性問題奔走的 Victoria Tauli-Corpuz、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的總設計師張榮橋以及投身於研究極端天氣事件研究的Friederike Otto。

封面圖片:Elena Galofaro Bansh

參考:

1. https://www.nature.com/nature-portfolio 

2.https://www.nature.com/nature/volumes  volumes:589-600

3.https://www.nature.com/immersive/d41586-021-03621-0/index.html

(註:本文圖片來源於轉載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END-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管理員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登上 Nature 封面!「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進化的認知
    文 | Rachel 當地時間 2020 年 3 月 11 日,《自然》雜誌(Nature)發表了一篇名為 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的研究論文。3 月 12 日,這篇論文登上了當期《自然》雜誌封面。
  • 中國天眼新發現登Nature封面:恆星形成速度比我們想像快10倍
    「中國天眼」FAST又有新的重大發現,而且還登上了最新一期的Nature封面。這一次,由國家天文臺慶道衝、李菂領導的國際合作團隊,利用FAST測量了450光年外星雲內部的磁場。「如果要抵禦密度增加100倍帶來的引力,磁場需要更強,但這並沒有發生」,李菂說。
  • 探索書籍《之前的美國》:彗星撞擊地球+2017年封面
    加利福尼亞大學(位於聖巴巴拉)的地球科學教授,詹姆斯·肯尼特博士告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這些結果與早先報導的,北美地區生態系統突然變化、巨型動物滅絕,以及人類文化變革和人口減少等是一致的。這些變化是巨大的、突然的和史無前例的,早期的調查人員在「危機時刻」記錄並發現了這些變化。
  • 最新Nature:比鄰星的類地行星,機器章魚,量子糾錯,朊病毒蛋白功能,早期工業與氣候16年8月25日刊
  • Nature 發布「2021 年十大科學新聞」
    2021 年 12 月 14 日,Nature 雜誌發布了 2021 年科學研究中的 10 個決定性時刻,以下為詳細內容:
  • ​Nature:數據驅動地球系統科學的深度學習與過程理解
    2021 229個
  • 地球不再完美?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比地球更宜居
    地球附近發現巨型「超級地球」據發布在《科學》雜誌的科學報告,科學家結合凌日法和徑向速度光譜的綜合技術,分析了用西班牙1.52米高的卡洛斯·桑切斯望遠鏡上的MuSCAT2相機採集到的數據,結果發現距離地球大約26億光年遠的宇宙深處有一顆「超級地球」。
  • 科學家發現24個行星,比地球的生態環境還要好,或存在生命
    不管是從宇宙浩瀚的角度還是從宇宙138億年的年齡來看,外星生命的存在是不用懷疑的,可是科學家付出了半個多世紀的努力,直到現在仍然發現任何地外生命的蹤跡。儘管如此,科學家仍然堅信外星生命是存在的,只不過太陽系只有地球這一顆美麗的生態星球,可能只有地球這一顆生命星球。想要尋找外星生命,我們還是需要將目光放在太陽系之外的星海中。
  • | 科學加
    △望遠鏡儀器平臺垮塌瞬間(圖片來源:businessinsider.com)阿雷西博望遠鏡於1963年建成,口徑305米,在其主鏡盤上方接近150米的高處,懸吊著重達900噸的科學設備平臺。周期性發射脈衝訊號的天體「脈衝星」於1967年被發現,天文學家原本認為它們屬於白矮星。但是1968年,阿雷西博望遠鏡發現了蟹狀星雲中心一顆脈衝星發出的33毫秒間隔脈衝——如此驚人的速度不可能是白矮星發出。阿雷西博的這一發現,使「脈衝星是快速旋轉的中子星」理論得到堅實的支持。
  • 首個室溫超導體登上 Nature 封面!15°C 刷新紀錄,超高壓下展現超導特性
    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Nature)封面上,也寫著一串激動人心的英文單詞:Superconductivity finally reaches room temperature(室溫下也終於能實現超導特性了)。
  • 詳細圖解TRAPPIST-1——有著史上最多宜居帶類地行星的行星系統
    7顆地球尺寸大小的行星,很可能都是巖石行星,很可能表面都有水;其中3顆行星可能處在宜居帶範圍內,表示其上面的溫度剛剛好,可能存在液態水。 據發布會上介紹,該系統中的七大行星都是和地球尺寸相當的類地行星。相比較而言,太陽系中有4顆類地行星(把地球也算上),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 可能已經發現了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行星|德克·舒爾茨...
    它的發現者稱,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冷的一顆類海王星行星。但是也有不少行星與它們的恆星距離位於「宜居範圍之內」,或者說它們與恆星的距離「恰到好處」,可以維持適宜生命演化的表面溫度,既不會太冷也不會太熱。舒爾茨-馬庫奇和他的同事們意在發現最有可能成為「超宜居」的系外行星。也就是說,除了在宜居範圍之內,它們還具有其他特點,使其成為生命繁衍的好地方。
  • 天文學家發現恆星和行星與太陽和地球驚人地相似
    天文學家在重新檢查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存檔數據後發現一顆可能適合居住的系外行星及其恆星,它與地球和我們的太陽比任何已知的行星對都更相似
  • 請回答2015:發現另一個地球
    大家好,我是Steed,我是果殼主筆,也是業餘天文學家,在航天和天文領域已經持續關注了很多年,今天我們來聊一聊2015年發生的事情。2015年7月23日下午,在很多媒體以及自媒體平臺上都流傳著這樣一個消息: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做出了重大發現,並且會在當天晚上的12點召開新聞發布會來公布這個發現。
  • NASA新發現一顆地球大小的宜居行星:曾被錯誤分類,高中生糾錯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其凌星系外行星巡天衛星,也是被譽為「行星獵人」 的 TESS (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在其觀測的恆星宜居帶中發現了第一顆與地球大小相當的行星,並推測其星球表面可能存有液態水
  • 天文學家發現三顆宜居行星:和地球差不多大溫度適中
    但這還是我們首次在褐矮星周圍發現行星。雖然這顆褐矮星離地球很近,但它太暗、太紅,無法用肉眼觀察,甚至用大型業餘望遠鏡也很難看見它。比利時列日大學的麥可?吉倫(Micha?l Gillon)指出,它們組成的行星系統看上去更像圍繞著木星旋轉的衛星,而不像我們傳統印象中的太陽系。「這些行星與中心恆星的距離比地球到太陽近20到100倍。」
  • Nature's 10——Nature發布2021年幫助塑造科學的十人名單
    哥本哈根大學的行星科學家Lu Pan表示,在中國國家航天局決定將軌道飛行器、著陸器和火星車一次運送到火星的決定中,張榮橋可能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使中國成為第一個這樣做的國家。研究人員還表示,張榮橋考慮了他們在選擇儀器和著陸地點方面的投入,這將有助於確保該任務產生儘可能多的研究。天問一號於2020年7月23日發射升空,2月抵達火星,5月拋下著陸器和火星車。
  • Nature盤點:這些科學新聞塑造了2021年
    來源:微信公眾號「高分子科學前沿」2021年發生了太多的事,從疫情、火星探索到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的風暴,從CRISPR技術與倫理道德、AI人工智慧發展到極端氣候變化引發的災難,Nature新聞編輯在大事記中精選了塑造2021年科學研究中的幾個決定性時刻。
  • 天文學發現第九大行星?
    主頁君覺得還是有必要再多八一下Mike Brown這哥們的……Long long ago,那還是十多年前,當冥王星還是九大行星的時候。由於冥王星在軌道、大小各個方面的與眾不同,再加上1992年柯伊伯帶的發現,關於冥王星是否是行星的爭議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冥王星不是行星而只是柯伊伯帶的星體之一。最後的臨門一腳來自Mike Brown。
  • 【科學種子科學英語】行星由什麼組成?
    太空中有第二個地球嗎?隨著新技術不斷擴大,我們對太空的注視,我們對遠距離行星系統的了解不斷增加。迄今為止,已經在太陽系外發現了3,700顆行星。這些系外行星的行星質量和半徑可用於推斷它們的平均密度,但不能確定它們的確切化學成分和結構。因此,關於這些行星看起來像什麼的有趣問題仍然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