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書籍《之前的美國》:彗星撞擊地球+2017年封面

2022-01-03 江東父老

通常,我們每天除了文章還會報導分析最新的突破消息,有些非標題內容也會穿插其中。我們當天編輯的內容,會在次日零點後發布,為避免某天文章突然不可見,敬請及時查閱,喜歡的文章請及時收藏或存檔。

有關各種通知和特輯內容,請留意文末介紹。最新簡報不定時在群裡發布,有些特別內容會隨後撤銷(會預告時間再展現一次)。

【探索書籍《之前的美國》:彗星撞擊地球】

弗蘭克·約瑟夫是當今美國學者,目前居住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的科爾法克斯。

約瑟夫是國際暢銷書作家,以及《古代美洲雜誌》主編。他是公認的史前文明研究權威,在人類史前文明研究領域做出了很大貢獻,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

其作品包括《失落的利莫裡亞文明:印度洋史前文明檔案》、《亞特蘭蒂斯的毀亡》、《亞特蘭蒂斯的倖存者》、《失落的朱巴王朝寶藏》、《史前美洲高級文明之旅:從阿登納王國到阿納薩吉文明》、以及《亞特蘭蒂斯之前》(2013年)等書。

本文部分內容摘自弗蘭克·約瑟夫的文章:《之前的美國:地球失落文明的鑰匙》。

早在我們被告知之前,人類就已經在美國了;而澳大利亞原住民,卻與曾經擁有大城市的亞馬遜地區的人有著遺傳聯繫。

這是弗蘭克·約瑟夫在研究格雷厄姆·漢考克的最新著作中,一系列新發現的部分內容。

格雷厄姆·漢考克是英國記者、考古歷史類暢銷書作家。1981年-1983年是英國金雞學人雜誌在東非的記者。

之前的美國

書籍摘要:在結束上一個冰河時代的全球大災難中,先進文明是否已被歷史遺忘?國際暢銷書作家格雷厄姆·漢考克畢生致力於尋找答案——在之前的美國一書中,他利用最新的考古和DNA證據為他的探索帶來了驚人的結論。

我們一直被告知,直到大約13,000年前,北美和南美都沒有人類——這是地球上由我們的祖先定居的最後幾大陸地之一。但是新的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這個長期存在的主流描繪的場景,我們現在知道,美洲在13萬多年前就有了人類——在人類定居點在其他地方建立之前的數萬年。

之前的亞特蘭蒂斯

書籍摘要:弗蘭克約瑟夫探索來自考古學、人類學和生物學的新興和被壓制的證據,挑戰傳統的進化理論、人類時代、文明起源和世界各地巨石的用途。

他揭示了在阿根廷已滅絕動物群的遺蹟中,發現的2000萬年前的石英巖工具,以及我們並非古代前人類文化的後代的其他證據。他將現代人類文明的起源追溯到75,000年前的印度尼西亞和中太平洋,這是由一場災難性的火山爆發引發的,該爆發使全世界的人類從兩百萬突然減少到幾千人。

本書全面探索地球的古老過去、人類的進化、文明的興起以及全球災難的影響。

• 探索水猿理論的生物學證據和2000萬年前的前人類文化證據,我們不是後裔。

• 將現代人類文明的起源追溯到75,000年前的印度尼西亞和中太平洋,在一次接近滅絕級別的火山爆發後。

• 檢查世界各地巨石的深刻相似之處,包括納布塔海灘(埃及新石器遺址)和哥貝克力石陣(土耳其新石器遺址),以揭示建造它們的跨洋文明。

弗蘭克·約瑟夫說,最近發布的有關前哥倫布時代可能性的材料,經常出現在我的面前。然而,我驚訝地發現格雷厄姆·漢考克的最新著作《之前的美國》與我以前出版的自己的書《之前的亞特蘭蒂斯》(2013 年)相比,不僅僅是書名相似。 

這兩部作品都涉及白令陸橋理論、天鵝座巨石排列、復活節島的摩艾石像、哥貝克力石陣、阿爾伯特·古德伊爾的發現、巴西的巨石陣、梅多克羅夫特巖石避難所、尼安德特人、克洛維斯第一次爭議、佩德拉富拉達等等。

《之前的美國》涉及的其他主題- 俄亥俄州的大蛇丘,北美土方工程,皮亞蘇鳥,卡霍基亞等。這在我之前的版本中也有詳細描述:發現古代美國的奧秘(2006年)、亞特蘭蒂斯和其他失落的世界(2008年)、發掘古代美國(2009年)、史前美國的先進文明(2010年),失落的古代美國世界(2012年)、失落的古代美洲殖民地(2014 年)和失落的古代美國歷史(2016年)。 

得出共同結論的獨立研究,往往會驗證在同一領域工作的不同研究人員的成果。其中,格雷厄姆·漢考克無疑是最著名的,這要歸功於他早期與《泰晤士報》、《獨立報》、《金雞學人》和《衛報》等著名期刊的合作。

(提示,我們將在會員特輯11.27,推出2017《金雞學人》特輯封面解讀。)

這使得漢考克能夠接觸到具有國際發行權的主要圖書出版商,例如聖馬丁出版社,這是他最新作品的出版商。

漢考克的《眾神的指紋》曾是全球暢銷書。在1995年發行時,批評者——即使是那些同情作者相信古代災難論的人,也都指責他只是修改了眾所周知但沒有廣為人知的信息。但他們不得不承認,漢考克讓數百萬讀者了解了,有關遙遠過去的其他被忽視的信息。 

《之前的美國》與《眾神的指紋》沒有什麼不同,因為它向國際觀眾介紹了學校或主流出版物中沒有的古代版本。

同樣,《之前的美國》也加入《之前的亞特蘭蒂斯》的論述,強調「大約在一萬二千八百年前冰河時代末期發生的全球性災難。一顆正在瓦解的彗星越過地球軌道,用一大群碎片轟擊了我們的星球。」

彗星越過地球軌道

熟悉《亞特蘭蒂斯的毀滅》及其續集的讀者知道,《亞特蘭蒂斯的倖存者》同樣講述了,在英國劍橋菲茨威廉學院開會的科學家們,如何提供了大量關於青銅時代,一個巨大彗星在全球範圍內造成破壞的物理證據。 

1997年,這些科學家以愛爾蘭沼澤和橡樹林的年輪、格陵蘭冰芯的灰燼沉積物、沿摩洛哥海岸的巨浪形成的撞擊線、從西歐到西歐的突然湖水位變化等形式,以及在南美洲發現的,由彗星碰撞使巖石受到強烈熱量而產生的小玻璃球,提供了不可否認的證據。

地球與天體劇變的周期性碰撞,是我們星球發生的天文界面模式,該模式突然終止了冰河時代,如《之前的美國》和更早的《之前的亞特蘭蒂斯》等書籍所述。

墨西哥中部的奎策奧湖底埋藏著一層薄薄的黑暗層,其中包含明確的證據,證明一個巨大的宇宙天體在新仙女木時期,以一種暴力轟炸的方式襲擊了墨西哥中部。

新仙女木是一個氣候變化的時期,約為12,900至11,700年之前。

在北美、格陵蘭島和西歐的許多地點,以前曾發現過幾乎相同的同一時期的沉積層。據《科學日報》報導,「數據表明,一顆彗星或小行星——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先前破碎的天體,直徑超過數百米——以相對較淺的角度進入大氣層。撞擊時產生的熱量燃燒了生物質,融化了地表巖石,並造成了嚴重的環境破壞。」

因此,奎策奧湖是撞擊產生的隕石坑,它的面積為120-150平方米,平均深度為27米。 

加利福尼亞大學(位於聖巴巴拉)的地球科學教授,詹姆斯·肯尼特博士告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這些結果與早先報導的,北美地區生態系統突然變化、巨型動物滅絕,以及人類文化變革和人口減少等是一致的。這些變化是巨大的、突然的和史無前例的,早期的調查人員在「危機時刻」記錄並發現了這些變化。影響發生的時間,恰逢墨西哥和中美洲在過去大約兩萬年裡發生的,最不尋常的生物和環境變化,正如其他人在幾個區域湖泊沉積物中所記錄的那樣。」 

撞擊範圍

地球科學教授詹姆斯·肯尼特博士和其他研究人員,他們研究了四大洲九個國家的18個地點的撞擊球粒以進行分析。根據證據推測,近12,800 年前,一顆破碎的彗星撞擊地球,導致氣候迅速變化、巨型動物滅絕、人口突然減少、文化轉變和廣泛的野火(生物質燃燒)。(圖源:新仙女木撞擊假說研究組)

請注意,我們之前提及的下一場火流星雨,將主要是在大西洋及兩岸,其依據部分來源於此。

在外星來臨的混亂期間,火隕石以高速撞擊地球。奎策奧湖的底部含有豐富的球體,它們與大量的六方金剛石樣本結合在一起——納米金剛石在受到大型隕石碰撞的壓力時會呈現出一種可識別的結構。湖底還有葡萄簇狀的灰燼,即由同一原因產生的粉刺狀灰塵殘留物。

肯尼特解釋說,「這些材料只能通過宇宙外星撞擊形成,而不是通過火山或其他自然陸地演變過程。」

儘管格雷厄姆·漢考克在《之前的美國》書中,重點探討了美洲的古老文明,但他確實提到了上一次彗星撞地球的全球大災難。

有關美洲先進文明是否已被歷史遺忘?澳大利亞原住民為何與南美原住民有相同的DNA?以及格雷厄姆·漢考克如何利用最新的考古和DNA證據,為他的探索帶來了驚人的結論--美洲在13萬多年前就有了人類等內容。

這不是一篇文章就能介紹的,讀者如有興趣,可自行查閱《之前的美國》一書。推薦理由:此書通過詳實的證據,揭示了不為人知的遠古人類真相。

【2017年封面】

隨著2021年12月的臨近,關於即將出現肉眼可見的彗星C/2021 A1的報導,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媒體上。

彗星C  /2021 A1

這顆彗星於2021年1月3日,由美國天文學家格雷戈裡·J·倫納德在萊蒙山天文臺發現。這顆彗星將於2022年1月3日通過地球軌道。

最亮的彗星

在北半球,這顆彗星將於2021年12月可進行肉眼觀測。根據最新預測,在距離地球最近的地方,它的亮度將達到+4米。考慮到前向散射的影響(增加塵埃尾部的亮度),預計它將在2021年成為最亮的彗星。

從天文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一切都非常有趣和精彩,但是,關於這顆彗星,很多人對另外一個東西很感興趣,即2017年金雞學人的著名封面。

封面局部圖像(八張塔羅牌)

在該雜誌印刷版的照片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到,封面上的一張塔羅牌描繪有一顆彗星狀天體,周圍環繞著墜落的行星、小行星或隕石。

由於該雜誌封面的「預言」並不是現在進行時,往往有些事件是「滯後」多年才會發生。儘管已過去幾年,但2017年封面內容仍值得探索,因為有些剛剛發生,有些還未發生。

2017年《金雞學人》封面是否預測了彗星、扎克伯格的元宇宙和大流行抗議?

由於該雜誌屬於過敏源,我們將在稍後的會員特輯裡,對2017年封面中部分塔羅牌進行解讀。

每天查閱我們的公號和特輯文章,你將獲得更多前瞻性的報導和分析。

裝備推薦:

對講機是SHTF早、中期階段的重要裝備,孤立無援的處境絕對糟糕,每個家庭和小組都應該配有至少一對半(3部)。

強光手電筒是生產者必需裝備,這款手電低配標準,建議自行採買進口高端產品,形成高低搭配的雙手電。

這款多功能戶外裝備,除了定位、羅盤,最重要的功能是具備海拔、氣壓和指南,它的作用非常巨大。

野外便攜淨水器,用途無須贅言。該裝備每人(小孩也是)最少2個同類物品(如生命吸管),另加2個以上濾芯。

防刺背心可以應對惡徒的銳器攻擊,贏得反擊惡徒的寶貴時間。

望遠鏡是必備物品,在生存場景中有多種作用。

在火隕石降落的那段時間,沒有防護面具將無法呼吸。在特定場景中,全面罩的作用非常巨大。

可抵抗極寒-30度的睡袋,是每個生存者必須的裝備,即便有庇護所,您也需要高品質睡袋。考慮到極端生存環境,保溫性能是最重要的,鴨絨必須大於商品標識-25度的充填量。

手搖發電多功能生存物品,有備無患!

有不少讀者已經購買了推薦裝備,您還需要為家人考慮。不管他們現在是什麼態度,您都應該悄悄為其準備,到時候會自豪自己的決定!

購物福利:

通過QQ聊天發送三件推薦裝備(文中連結)購物成功截圖(自行購買無效),您將免費獲得一篇特輯《生存套件指南》、《地區安全分析》或其他篇目(可任意指定),每三件可獲得一篇特輯。

提供至少12件推薦商品(文中連結)成功購物截圖的讀者,除了獲得更多免費特輯(含VIP特輯),還將有機會獲得生存團隊入團邀請!

如何獲取《會員特輯》,如何加入QQ會員讀者群:

 

1、《會員特輯》試讀30天--單次讚賞18元(可加QQ)。

2、《會員特輯》半年會員--單次讚賞90元(可入群) 。 

3、《會員特輯》一年會員--單次讚賞160元(可入群)。

註:日期以讚賞次日起計算;試讀轉會員日期疊加計算。

稍後,會員特輯11.27--2017《金雞學人》特輯封面解讀

感謝讀者@「星塵」、@「何雲峰」、@「快樂的舞步」讚賞。

相關焦點

  • 預測2126年彗星撞地球
    」和21世紀探索彗星的最新進展。對於2126年彗星撞擊地球,他讓市民不用擔心,因為人類已有辦法「對付」它。  地球經歷5次「世界末日」  昨日的講座一開場,孫維新就播放了電影《2012》的片段。對於電影中的「世界末日」論,他說完全是胡編亂造。不過他並沒有否認「地球末日」,並表示地球歷史上已經發生了5次世界末日,造成了地球上生物的滅絕。
  • 科幻電影《末日逃生》:彗星撞擊地球早有預言
    都是好萊塢災難片老套路,巨災將至,美國政府或是不信,或是封鎖消息,弄到最後時刻才採取措施,主角帶著家人歷經千難萬險成功逃生。總之就是故意製造緊張氣氛,所以災禍從來不嫌大。特大地震、特大火山、彗星小行星撞地球顯然最受青睞,還有暴冷暴熱暴雨暴風的氣象暴擊。像這回,彗星又被拉來充當背景板了,地球將被撞擊,何去何從?當然,這事在人類文明史上從來沒發生過,沒人見過!
  • 2003年彗星撞擊太陽事件,產生的影響讓人不寒而慄!
    作為來自柯伊伯帶的不速之客,彗星極度寒冷,在逐漸接近太陽的過程中,彗星上的冰會不斷融化蒸發,形成一個大大的尾巴。彗星有時會跟行星相撞,在地球的歷史上,就有不少彗星曾光顧過地球。 但是彗星撞向太陽的事件,你聽說過嗎? 實際上,彗星的軌道跟行星不一樣,它原本就受到行星引力的影響,尤其是土星和木星。
  • 彗星撞擊毀滅了最早的人類定居點之一?新證據:撞擊或導致超過2200度高溫
    但在湖泊形成之前,考古學家們曾仔細地提取並描繪了許多材料,包括房屋的一部分、食物和工具等,有大量證據讓他們能夠確認近 12,800 年前從遊牧向農業的轉變。而這是地球文明和環境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除了上述重要事件之外,現在科學家發現「Abu Hureyra」還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故事要講。
  • 彗星從何而來?探索奧爾特雲
    彗星被賦予了編號和名稱,天文學家可以計算出彗星何時會接近太陽和再次出現在地球的天空。每74到79年哈雷彗星就會在太陽附件划過,然後我們在地球就會看到這個神奇的天體。它上一次通過我們的地區是在1986年,直到2061年才會回來。長周期的彗星更神秘。這些天體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穿過太陽系內部,或撞向太陽,然後又拉回到深空。那麼它們從何而來?
  • 2017年,房子大小的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
    2013年2月於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市上空爆炸的流星直徑大小約為20米,爆炸造成了1500多人受傷,7000多棟建築受損。因此,小行星「2012 TC4」撞向地球極有可能造成更嚴重、更具破壞性的後果。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麥克唐納天文臺天文學家朱迪特-吉奧格耶-利斯表示,「我們還需要繼續觀測。根據它撞擊地點的不同,可能將會發生空中爆炸,這可能會造成建築物窗戶的損壞。」
  • 1994年彗星撞向地球,人類差點「滅絕」,科學家:幸虧有它暗中保護
    1994年彗星撞向地球,人類差點「滅絕」,科學家:幸虧有它暗中保護自從二戰結束後,隨著工業水平的不斷進步,人類對於外太空的探索可謂是越來越深了
  • 世界末日系列—小行星撞擊地球
    背景知識:近地天體NEO(near-Earth object)是對其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並因此有可能產生撞擊危險的小行星NEA(near-Earth asteroid)、彗星NEC(near-Earth comet)、太空巖石以及大型流星體的總稱。
  • 一項科學研究支持了2030年彗星撞地球將毀滅人類的說法!
    曾任東非財經記者的漢卡克先生在他的書《Magicians of the Gods》中提及關於這顆彗星的理論,並認為這毫無疑問地證明在11,600到12,800年前,我們居住的星球上曾有高度文明被連續不斷的隕石撞擊而慘遭滅亡。在他的書中,他警告地寫道他的研究預示了未來地球可能會歷史重演,將在2030年與恩克彗星(Encke)軌道重合時遭受到直徑達20英裡的怪物級彗星撞擊。
  • 堪比恐龍滅絕的彗星撞地球!木星:地球由我來守護!
    盛極一時的恐龍就在一次小行星撞擊事件中滅絕了。事實上,幾十年前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要不是木星,人類差點就消失了。一個恆星系在形成的早期是非常混亂的,比如我們太陽系形成初期,當時大約有100顆左右的行星,不同行星之間撞擊頻率非常頻繁。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行星都被撞得支離破碎,倖存下來的八大行星組成了如今的太陽系。
  • 傳言2012撞擊地球,毀滅人類的尼比魯星球,沒有出現,那未來呢?
    尼比魯星球的起源1995年,有一個叫Nancy Lieder的人,她聲稱接觸過外星人,並預言星球會撞擊地球並引發世界末日。她聲稱她的腦部被來自於齊塔網狀星系的外星人植入了接收器,這樣她就有了接收外星人信息的能力。在她的博客上,她寫道她是被外星人選中的幸運之星,來警告人類躲避即將到來的星球撞擊地球,人類毀滅日。
  • 3年後小行星將撞擊地球?威力相當於15顆原子彈?趕緊看看…
    新聞裡說,2022年5月6日將有一顆名為JF1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不過這可不是普通的小行星。都靈指數(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近地天體研究中心)簡單說就是——白色(0):無危險,說明該天體撞擊地球的機會率是零;綠色(1)
  • 揭秘1994年彗星撞擊事件,比滅絕恐龍的那顆還大,人類卻安然無恙
    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達6英裡(1英裡等於1609.344米)、速度超過40倍音速(20公裡/秒)的隕石向地球撞擊而來。
  • 彗星撞地球
    公元2139年,天文學家觀測到有三顆彗星將在3年後與地球相撞。其中兩顆彗星的直徑分別是110米和650米,它們不會對地球造成太大的影響,因此不需要幹預,而另外一顆的直徑為11千米,它比造成恐龍滅絕的彗星直徑還寬1千米,如果撞上地球,地球會面臨毀滅性的災難。因此,人類需要對這顆彗星的軌跡進行幹預,改變其現行軌道,防止對地球造成傷害。
  • 恐龍滅絕 | 太陽系星體還可能撞擊地球嗎
    著名的美國物理學家阿爾瓦雷茨(Luis Walter Alvarz)的出名不僅因為他獲得了 1968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更因為他首先提出 6500 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地球氣候變化,致使恐龍滅絕的假說。
  • 「2019 OK」小行星險些撞擊地球......
    就在上周(7月25日),一顆名為「2019 OK」的小行星悄悄與地球「擦肩而過」,令全世界天文學家們捏了一把汗,這小行星來得太「任性」太隱秘,科學家們直到前一天才發現。天體撞擊地球想像圖  網友們緊拍心口:「好險好險,『2019 OK』差點就把地球KO在2019了!」  一顆不請自來的「天外客」能造成什麼影響?
  • 人類探索太陽系50年 8大行星一覽無餘
    在過去的50年中,人類對太陽系開展了廣泛的探索,將許多機器人探測器送到太陽系中,去探尋太陽系的每個角落。過去的50年可以說是人類對太陽系探索的黃金50年。從1962年的「水手2號」飛過金星開始,美國宇航局和其他航天機構已經向太陽系的每一個行星(甚至還包括一些小行星和彗星)發送了探測器。50年間,這些探測器為人類太空探索事業做出了一個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貢獻。
  • 研究:彗星撞地球造成滅絕前,恐龍已出現衰退
    最新研究顯示,恐龍可能在彗星撞地球之前,就已經衰退。
  • 如果真的發生彗星撞地球,除了躲,其實沒有什麼好辦法
    ◎電影《你的名字》中彗星碎片分離墜入大氣層的瞬間然而,大氣層並不是萬能的,小一點彗星碎片大氣層能給它瞬間氣化了,但大一點兒的彗星碎片那大氣層可就無能為力了,人類打了幾千年仗發展出來的所有高科技武器,目前為止還無力對付這些威脅地球以及地球生物的
  • 彗星、原始湯、黏土……地球生命究竟從哪兒誕生?
    有了這些「零件」還不夠,還需要有一個偶然的機會,在一個適宜的液態水環境(0—100℃)中將其整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個細胞。「可想而知這個細胞的形成機率有多小,甚至比中彩票的機率還小1000萬倍。而且從無機分子到原始細胞產生的這一過程在地球早期至少需要兩三億年的時間才能完成。」袁訓來說。因此,有人認為最早的一些有機分子,可能是彗星撞擊地球帶過來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