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多樣性家底尚未摸清,我國淡水魚類物種保護現狀不容樂觀

2021-03-01 中國科學報


(圖片來源:千圖網)

5月22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20多年來,保護生物多樣性行動取得了非凡成就,但目前我國水生生物多樣性的家底尚未摸清

「我國淡水魚類約1300多種,為世界第二。這其中大概900種只有中國有。」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趙亞輝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透露出擔憂—— 一旦這些物種在國內消失,就意味著它們在地球上徹底滅跡

4月,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水利部三部門下發《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出,由於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我國水生物種資源嚴重衰退,已成為影響中國生態安全的突出問題。多位專家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提出:保護的基礎是摸清家底,開展水生生物資源系統性調研迫在眉睫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小勇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我國淡水魚類物種保護現狀不容樂觀,人類行為對生態的破壞讓原本多樣性良好的流域頻出瀕危物種。

總體而言,長江瀕危物種數量有增多的趨勢,水生生物多樣性有逐年降低的趨勢,各江段水生動物群落結構也逐步趨於簡單化。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劉煥章

(圖片來源:千圖網)

近年來,我國在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採取了許多有效措施,但劉煥章等人認為,在制度、政策、機構、能力等方面問題仍存。

首先是政策法規不完善。例如,溼地保護、生態保護與修復、生態補償等相關法規尚未出臺;政府考核中缺乏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指標;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全面建立。

其次,管理體制有待優化,保護區重申報、輕管理的現象仍然存在,全社會保護意識也有待提高。

另外,科學研究薄弱。長期以來,對水生生物資源缺乏系統性的調查,導致資源本底不清。由於缺乏長期穩定的支持,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技術缺乏,無法滿足保護的需要。

「現在最迫切的是要開展現狀調查。」趙亞輝認為。

陳小勇說,淡水魚類的基礎觀測數據眾多,包括準確的物種名錄、分布範圍、種群數量、水質水文要求、繁殖習性、洄遊習性等,而目前這些數據「非常匱乏」。

學者們的這一觀點在《方案》中亦得到體現,《方案》指出的六項重點任務中,開展調查觀測首當其衝,並提出到2020年完善水生生物多樣性觀測評估體系。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魚類與兩爬類標本館(攝影:陳歡歡)

實際上,我國已在部分流域開展了水生生物多樣性監測,但水平參差不齊。

劉煥章表示,我國水生生物多樣性監測起步較晚,目前還沒有建立國家級的水生生物多樣性基礎資料庫,僅有國務院三峽辦組織的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建立了基礎資料庫,其中包括了長江魚類資源數據。

水生植物的多樣性調查監測則更加欠缺。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研究員李偉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長江中下遊有成千上萬個湖泊,做過水生植物初步調查的不到30個。

水生植物的多樣性監測與魚類、陸地植物相比較為邊緣化,研究者少,最主要的是沒有建立起統一的監測方法與標準,技術資料積累十分欠缺。

——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研究員李偉

在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魚類與兩爬類標本館內,大大小小的玻璃瓶整齊排開。這個標本館見證了我國魚類學家上百年的科研史,也成為今天研究我國魚類多樣性的一大寶庫。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魚類與兩爬類標本館(攝影:陳歡歡)

趙亞輝表示,開展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觀測,必須有長期的堅持和投入。「物種鑑定水平是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觀測的核心,一個分類學工作者往往需要10年甚至20年的時間來培養。」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學科邊緣化、人才流失嚴重

「主要制約因素是支持力度不足。」劉煥章表示,生物多樣性監測需要長期積累基礎數據,這也是開展基礎科學研究的根本,但對此類項目的科研投入較少,嚴重製約了監測項目開展。

李偉表示,此類觀測數據不僅十分欠缺,而且較為零散,分散在不同部門。

對此,《方案》明確提出,完善科技支撐體系,建立水生生物資源大數據平臺,提高數據和信息共享水平。

劉煥章建議,改變目前針對某個項目和工程進行短期調查監測的狀況,由國家支持建立監測網絡系統,建設野外監測平臺,由專職監測團隊管理和監督,建立基礎資料庫,從而開展長期的、穩定的、有規劃的工作。

《中國科學報》(2018-05-24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Biological Conservation:新冠疫情對淡水魚類生物多樣性有何影響?
    因此,本研究組建了一支由淡水魚類生物多樣性和保護問題全球專家組成的團隊,深入探討了新冠疫情對淡水魚類生物多樣性的潛在影響。該研究僅僅使用現有記錄的、可能發生變化的案例(通常是來自媒體)來考慮其對淡水魚類的潛在影響。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實施進展評估與對策建議
    ■文 / 張敏 楊曉華 藍豔 彭寧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體,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包括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1]。該框架的制定將成為《公約》談判的焦點議題,國際社會已組織多次會議並發布相關研究報告,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現狀、趨勢進行評估,並識別未來需要採取的行動,這些討論和研究成果是指導「2020後框架」制定的科學依據和重要參考。
  • 生物多樣性丨海南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哪裡——淡水水生動物篇
    2021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頒布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 緬甸發現淡水蟹和魚類新品種
    中國科研人員領銜團隊近日在國際專業期刊發表兩篇論文,分別介紹了在緬甸發現的德曼蟹屬淡水蟹和南鰍屬魚類的新種。(圖片僅為示意圖,與正文無關)兩篇論文的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小勇介紹說,德曼蟹屬是德林達依省物種多樣性最高的淡水蟹屬。
  • 5個新物種,24個新訪客!深圳野生動物家底摸清啦~
    近日,記者從市城管局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處獲悉,歷經三年調查,深圳的野生動物家底終於被摸清。其中,調查共發現了5個新物種,24個深圳新紀錄種。2013年10月,在深圳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處的主導下,由中山大學承接「深圳市野生動物資源調查項目」正式啟動。項目主要調查了深圳境內的國家重點保護和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物種、物種種群狀況、物種種群動態、物種受威脅因素。2016年12月調查結束,並取得豐碩的成果。
  • 生物多樣性保護 中國企業在行動—— 中國三峽集團打造保護長江生物多樣性的「三峽方案」
    中國三峽集團持續開展中華鱘、長江鱘等長江珍稀特有魚類物種保護,通過長江魚類資源保護流域化布局,實施流域性水生生態保護與修復等綜合性策略,著力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促進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修復。中國三峽集團出資開展了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江天鵝洲白暨豚自然保護區和長江新螺段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水生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建設,組建了以中華鱘研究所為基礎的水生生物資源保護研究平臺,沿長江流域建設了三峽珍稀魚類保育中心、宜昌黃柏河基地、向家壩溪洛渡魚類增殖放流站、烏東德白鶴灘魚類增殖放流站等四個科研基地,聯合國內相關科研機構系統開展了以中華鱘為核心的長江珍稀特有魚類物種保護技術研究
  • 自然生態保護司: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積極進展
    當前,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2019年4月提交的報告指出,到2020年,20個「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僅有4個目標部分取得了進展,大多數目標無法實現。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也不容樂觀。
  •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我們講述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然而如何做到安全有效的保護生物多樣性呢?首先我們得了解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四種普遍措施,分別為: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建立基因庫以及構建法律體系。        首先,什麼是就地保護?這點從字面上很好理解,「就地」意為在原處。就地保護意為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把包含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
  • 保護生物多樣性,中國有個「國字號」團隊
    邢路揚 攝「我們擁有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相關的機構多達40餘家,包括在境外建設的研究中心,19個研究所的生物標本保藏和科普展示館館藏標本達1870餘萬份,佔我國標本收藏量的一半;建設國家標本資源共享平臺,已數位化來自329個標本館或博物館的1635萬份標本。」
  • 發布會參考丨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積極進展
    當前,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2019年4月提交的報告指出,到2020年,20個「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僅有4個目標部分取得了進展,大多數目標無法實現。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也不容樂觀。
  • 《中國生物物種名錄 2018版》發布!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天,在北京動物園舉行的「紀念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25周年大會」上,張亞平副院長代表中國科學院和生態環境部雙方共同發布2018年度《中國生物物種名錄》。我們知道,生物物種名錄是一個自然地理區域或行政單元的生物區系本底性的基礎資料。
  • 專家解讀《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2020年版)有關問題
    問:《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2020年版)是繼《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鎘》(2020年版)和《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氨氮》(2020年版)之後的第三個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作為主要起草專家,想請您介紹一下,研究制定苯酚基準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 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知識十問十答
    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的講話中提到,當前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我們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 2018版中國生物物種名錄發布!
    今天,在北京動物園舉行的「紀念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25周年大會」上,張亞平副院長代表中國科學院和生態環境部雙方共同發布2018年度《中國生物物種名錄》。我們知道,生物物種名錄是一個自然地理區域或行政單元的生物區系本底性的基礎資料。及時更新生物物種名錄對於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與利用實踐都是十分重要的。中國的生物分類學者艱苦奮鬥百餘年, 基本摸清了中國生物物種的家底。
  • 淡水環境中發現微塑料,影響的不僅僅是水生生物
    生物作用,汙染物的吸附等會使微塑料的密度變大,低密度的微塑料也會在沉積物中出現。在淡水和海洋環境中分布的微塑料都以PE,PS,和PP等輕密度微塑料為主,這與他們巨大的需求量相關。此外,淡水環境和海洋環境中微塑料化學成分的一致性為二者之間的聯繫提供了一定的佐證。據預計,海洋系統中百分之70%的微塑料來源於淡水系統。
  • 鱷雀鱔「有百害而無一利」,我國還有哪些外來水生物種?
    「據不完全統計,為了養殖生產和經濟發展的需要,自1957年引進莫三比克羅非魚其,我國已引進外來水生物種約150種。此外隨著休閒與觀賞漁業的發展,各種國外的觀賞魚類也被大量引進到國內。目前,國內養殖的觀賞魚除極少數本土原生觀賞魚外其他均為國外外來物種。這些外來物種一旦進入我國的水生生態系統,有可能對我國的水生生物多樣性和水域生態安全帶來嚴重影響和危害。」羅剛說。
  • 中國淡水魚類圖鑑(一)
    狹義的說,指在其生活史中部分階段如只有「幼魚期」或「成魚期」,或是終其一生都在淡水域中渡過的魚類。它們是居住於湖泊、溪流、河川等淡水環境的魚類。地球的淡水面積少,淡水魚種類卻異常豐富,佔魚類物種數的約 41% 。在中國淡水魚種類約1000種。
  • 你我身邊的生物多樣性!帶你了解他們如何研究保護
    目前,全省已實施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物種拯救保護項目120多個,建設了14個保護小區(保護點)、13個近地和遷地基地(園)、5個物種回歸實驗基地,受保護對象物種達44個,推動了我國珍稀瀕危物種類群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 粵東本土原生淡水魚類之六——弓背青鱂
    ↑ 食蚊魚(Gambusia affinis)從俯視的角度來看,不細加辨別,這兩種魚在常人眼裡,基本都認為是同一種,籠而統之,本地俗稱「白目埃」。那時候,常常會撈一些回家去養在小瓶子裡,可惜它們都比較柔弱,撈的時候稍微受傷就很難養活,尤其是弓背青鱂,食蚊魚還比較皮實些。有時也會撈一些回家放鍋裡煎幹,拌米粥給貓吃,當成貓糧。接下來,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本土的「白目埃」——弓背青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