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千圖網)
5月22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20多年來,保護生物多樣性行動取得了非凡成就,但目前我國水生生物多樣性的家底尚未摸清。
「我國淡水魚類約1300多種,為世界第二。這其中大概900種只有中國有。」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趙亞輝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透露出擔憂—— 一旦這些物種在國內消失,就意味著它們在地球上徹底滅跡。
4月,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水利部三部門下發《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出,由於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我國水生物種資源嚴重衰退,已成為影響中國生態安全的突出問題。多位專家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提出:保護的基礎是摸清家底,開展水生生物資源系統性調研迫在眉睫。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小勇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我國淡水魚類物種保護現狀不容樂觀,人類行為對生態的破壞讓原本多樣性良好的流域頻出瀕危物種。
總體而言,長江瀕危物種數量有增多的趨勢,水生生物多樣性有逐年降低的趨勢,各江段水生動物群落結構也逐步趨於簡單化。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劉煥章
(圖片來源:千圖網)
近年來,我國在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採取了許多有效措施,但劉煥章等人認為,在制度、政策、機構、能力等方面問題仍存。
首先是政策法規不完善。例如,溼地保護、生態保護與修復、生態補償等相關法規尚未出臺;政府考核中缺乏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指標;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全面建立。
其次,管理體制有待優化,保護區重申報、輕管理的現象仍然存在,全社會保護意識也有待提高。
另外,科學研究薄弱。長期以來,對水生生物資源缺乏系統性的調查,導致資源本底不清。由於缺乏長期穩定的支持,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技術缺乏,無法滿足保護的需要。
「現在最迫切的是要開展現狀調查。」趙亞輝認為。
陳小勇說,淡水魚類的基礎觀測數據眾多,包括準確的物種名錄、分布範圍、種群數量、水質水文要求、繁殖習性、洄遊習性等,而目前這些數據「非常匱乏」。
學者們的這一觀點在《方案》中亦得到體現,《方案》指出的六項重點任務中,開展調查觀測首當其衝,並提出到2020年完善水生生物多樣性觀測評估體系。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魚類與兩爬類標本館(攝影:陳歡歡)
實際上,我國已在部分流域開展了水生生物多樣性監測,但水平參差不齊。
劉煥章表示,我國水生生物多樣性監測起步較晚,目前還沒有建立國家級的水生生物多樣性基礎資料庫,僅有國務院三峽辦組織的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建立了基礎資料庫,其中包括了長江魚類資源數據。
水生植物的多樣性調查監測則更加欠缺。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研究員李偉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長江中下遊有成千上萬個湖泊,做過水生植物初步調查的不到30個。
水生植物的多樣性監測與魚類、陸地植物相比較為邊緣化,研究者少,最主要的是沒有建立起統一的監測方法與標準,技術資料積累十分欠缺。
——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研究員李偉
在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魚類與兩爬類標本館內,大大小小的玻璃瓶整齊排開。這個標本館見證了我國魚類學家上百年的科研史,也成為今天研究我國魚類多樣性的一大寶庫。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魚類與兩爬類標本館(攝影:陳歡歡)
趙亞輝表示,開展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觀測,必須有長期的堅持和投入。「物種鑑定水平是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觀測的核心,一個分類學工作者往往需要10年甚至20年的時間來培養。」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學科邊緣化、人才流失嚴重。
「主要制約因素是支持力度不足。」劉煥章表示,生物多樣性監測需要長期積累基礎數據,這也是開展基礎科學研究的根本,但對此類項目的科研投入較少,嚴重製約了監測項目開展。
李偉表示,此類觀測數據不僅十分欠缺,而且較為零散,分散在不同部門。
對此,《方案》明確提出,完善科技支撐體系,建立水生生物資源大數據平臺,提高數據和信息共享水平。
劉煥章建議,改變目前針對某個項目和工程進行短期調查監測的狀況,由國家支持建立監測網絡系統,建設野外監測平臺,由專職監測團隊管理和監督,建立基礎資料庫,從而開展長期的、穩定的、有規劃的工作。
《中國科學報》(2018-05-24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