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網際網路第一媒體。 產業家
在未來的三到五年裡,誰能更好、更廣泛、更真實地「在雲上講好AI故事」,誰就能在新的雲戰場上快人一步。
中國雲市場正在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
9月13日,Canalys發布中國雲計算市場2021年第二季度報告顯示,中國的雲基礎設施市場在2021年第二季度增長了54%,達到66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四朵雲」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和百度智能雲持續保持市場主導地位,總體增長56%。
其中,百度智能雲環比增速高於整個市場水平。一份來自財報的數據顯示,Q2季度百度智能雲增速高達71%,持續保持高增長態勢。
此外,一個新動作是,9月17日,百度與中國燃氣集團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據了解,這次合作幾乎涉及了中燃的全業務和全場景。換言之,也就是幾乎覆蓋了我國能源業務的大部分場景。根據合作協議框架,雙方首階段合作規模高達9.36億元人民幣。
而根據報導,在一周前的9月10日,百度與浙江桐鄉達成籤約,百度智能雲將助力桐鄉構建現代化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據此前的中標公告顯示,項目金額高達1.79億。
一連串亮眼的動作背後,不得不提出的問題是:百度智能雲有如此「加速度」的支撐在哪裡?在雲計算進入深水區的今天,百度智能雲緣何能成為中國「四朵雲」之一?以及,在產業競爭加劇的當下,百度智能雲連續籤約大單的原因到底在哪?
隱藏在疑問背後的是已經悄然而至的新故事邏輯,即如果說雲計算上半場拼的是短兵相接的「先發優勢」,那麼在如今下半場,「雲智一體」開始正式成為新的競爭高地。
實際上,百度智能雲成為中國「四朵雲」,也恰是雲計算新故事邏輯的最佳例證。甚至從更加延伸的角度來看,在未來的三到五年裡,誰能更好、更廣泛、更真實地「在雲上講好AI故事」,誰就能在新的雲戰場上快人一步。
一
「歡迎來到AI時代」
2019年1月,西班牙《趣味》月刊刊登了一篇題為《歡迎來到人工智慧時代》的文章,文章指出,隨著網際網路推動數位化的普及以及計算能力的進一步提高,機器不僅能按照指令完成特定的工作,還能夠進行自主學習和設定整體目標。基於此它的判斷是,真正的人工智慧時代已經來臨。
誠然如此,這種感知在國內甚至更加明顯,在近兩年時間裡,AI已經成為企業數位化轉型的必備手段之一。和歐美的產業環境不同,中國大部分產業企業的數位化需求均是定製化方案。
而更細節來看,這種定製化的核心框架就是AI。根據2018年百度與波士頓諮詢公司的聯合調研數據顯示,市場上86%的需求為定製AI需求。定製模型的數量從2017年至2020年激增了6倍之多。
這種感知在上層應用的產業服務商側更為明顯。「如果說第一階段是IT運維,那麼下一階段必然是AI運維,即用AI構建運維底座。」雲智慧總裁劉洪濤告訴產業家,雲智慧是國內一家專門面向IT運維的產業服務商,如今它最大的投入恰在於底層的AI和算法。
同樣的現象更發生在當紅炸子雞SCRM賽道。「我們花了大量精力來搭建AI算法團隊,以儘可能精準得完成從公域到私域的流量轉化。」衛瓴科技創始人楊炯緯也表示。
除了數位化上層,在企業數位化的PaaS乃至下層,AI都在成為舉足輕重的角色。以文章開篇提到的百度中標的桐鄉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建設為例,具體執行動作是,雙方接下來將共同基於AI等技術構建現代化的產業大腦,在企業和政府端分別實現更智能化的交互和連接。
顯然,當下的AI已經成為社會生產力的最強推動力之一。不論是企業數位化前端的CRM、ERP、IT運維,抑或是中間的企業PaaS解決方案,甚至再或者是企業底層的私有化部署、算力算法,乃至存儲計算,在AI技術的驅動下,都在緩慢且堅定地向下一階段進發。
或者可以說,AI正在重新解構時代經濟。即基於對數據的智能化處理,AI重建的不僅僅是和業務直接相關聯的操作層,也更是企業運營的本質邏輯,即數據驅動發展。
「最近這兩年很多新成立的企業最開始底層架構模式就是AI模式的,這種模式能更好地實現算力算法優化、敏捷開發、Devops等。」一位行業人士告訴我們。
足夠明顯的信號是,在5G、區塊鏈等一眾時代基建技術中,AI已經成為「跑得最快」「落地最廣」的基建技術,在新一輪的數位化浪潮中,它正在成為名副其實的「頭雁」。
二
雲智一體的「新潮水流向」
AI在成為新驅動的如今,一些關聯反應也正在雲計算領域發生。
再回到本次Canalys發布的報告本身,和之前固有的雲廠商拼圖不同的是,中國雲計算格局正在呈現「四朵雲」局面,即百度智能雲再次出現在人們視野之中。
AI是百度一直以來的標籤。或者更傾向本質的說法是,在百度智能雲成為中國「四朵雲」背後,恰是「雲智一體」成為當下雲計算賽道新主旋律的最佳例證。
這點不難理解,即AI「全民化」的輻射力不僅在生產環節本身,更在於對固有科技趨勢的加速邁步,其中最與之相關的就是雲計算。
一個固有現狀是,在過去的五到十年時間裡,雲廠商的競爭更在於基礎設施落地,如基於IDC、伺服器、機房等IT設備的布設,可企業底層的相應布設,卻受制於兩大因素:一方面,底層算力、算法不夠智能;另一方面,上層的運維、管理、包括生產依然不具備智能化屬性。專業人士由此認為,最初的雲廠商僅是負責產生數據,並不具備對數據進行有效可靠的分析處理的能力。
比如在政務雲領域,隨著國家倡導「全面推進智慧政務」,各地都開始紛紛搭建自己的私有IT基礎設施。但這種搭建非但沒有帶來頂層政務業務出口上的智能運作,更是帶來一定程度的機房、伺服器冗雜。
固而從近兩年政務領域籤約的大單來看,政務開始將採購重心轉移至PaaS層,即不再大規模地進行機房建設,而是通過直接與企業共建解決方案來完成政府服務的數位化轉型。
顯然,雲計算正在從固有的IT設施定義向上層的行業解決方案轉移。而其中負責拆解PaaS層重心的,就是AI。
或者可以說,AI可以真正發揮出雲計算作為底層基礎設施生產數據的價值,通過上層的數據出口,進一步放大底層的數據生產單位和數據收集單位的價值,基於雲智一體真正發揮出「1+1>2」的效果。
這點更可以沿著中國新晉「四朵雲」的百度智能雲的進擊路徑來觀察。在今年7月召開的「雲智峰會2021」上,百度智能雲宣布戰略升級,發布「雲智一體」架構2.0、雲智新產品和重要升級。
分析百度智能雲的服務架構可以看出,即在傳統的雲底座之上,百度智能雲更是搭建了智能化引擎,其中包括百度自主研發的飛槳深度學習平臺為核心,軟硬一體AI大生產平臺—百度大腦,以及基於兩者支撐的AI中臺和知識中臺。
這樣的服務框架既能滿足企業的底層雲設施數位化需求,更可以助力其實現基於自身業務的智能化應用。「我們推薦客戶數位化轉型與智能化升級一起做,一步到位,這樣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百度CTO王海峰說。
誠然如此。就當下而言,雲智一體不僅正在成為雲廠商們的必走之路,也更是企業轉型的最佳手段。甚至可以說,沒有AI的助力,企業很難解鎖雲計算的全部價值。
「有了AI的加持,雲計算可以說是真正有了『隱形的翅膀』。」一位AI行業人士說道。
三
四朵雲背後,中國的產業新戰場
更明朗的解讀是,在四朵雲格局背後,中國的雲計算戰場正在進入「雲智一體」的新階段。
即在固有的圈地跑馬之外,產業戰場的決勝點更在於對業務的精細化。它考察的不僅是企業在硬體和產品的能力,更是對於產業模型、企業運維以及技術落地的更高層次要求。
具體到執行層面,對雲廠商而言,在固有的雲原生技術底層之上,服務商更應該具備AI原生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幫助企業在最開始就構建出一體化的數位化架構,承擔起更為優質的產業基建角色。
而從行業格局來看,對一眾雲計算廠商而言,AI能力儼然已經成為決勝下半場的關鍵要素,這次百度智能雲的突圍恰是證明了這一點。
實際上,在本次Canalys發布報告之前,百度智能雲已經贏得了不少關注。在過去幾個季度的財報中,基於雲智一體的優勢,百度智能雲持續保持著高於市場大盤的增速。甚至在更多人看來,百度智能雲已然成為百度未來增長的第二曲線。
早在今年年初,在百度發布第四季度財報後,基於百度智能雲的亮眼表現,國際投行就紛紛上調了百度的目標價格。其中,摩根大通曾一度上調百度目標價格至380美元,同時將百度雲的估值從90億美元大幅升至250億美元。
或者可以說,不論是「四朵雲」還是股價,市場認可的不僅僅是過去一段時間百度智能雲在業務和架構上的增長完善,更是對「雲智一體」未來路線的篤定。而在數位化進入深水區的當下,這種基於AI的優勢更將被無限放大。
幾個關於「雲智一體」的註解是,如百度不僅通過在晶片、存儲、計算、容器等底層技術來實現「最適合跑AI的雲」,還基於飛槳平臺面向AI應用開發者和算法開發者推出EasyDL 和BML 平臺,真正適配企業內部從底層到頂層的AI設計。此外,更是基於AI推出工業網際網路等多個領域的解決方案。
這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根據百度2021年Q2財報數據顯示,百度研發投入同比增長30%,與之對應的是百度AI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領跑行業(來自工信部《2020人工智慧中國專利技術分析報告》)。
如果說網際網路上半場百度的身影在搜索之上,那麼在產業網際網路的下半場它更多的角色出現在線上,如國家電網的AI中臺裡,或者恆逸化纖流水線上的AI質檢內,再比如貴陽的AI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裡。除此之外,智慧城市、智慧工業、智慧體育等越來越多支線都在成為百度下半場,也更是百度智能雲的新註解。
從更大視角看,在四朵雲格局背後,中國的產業經濟發展正在進入一個縱深打井的階段,戰場不僅在大型企業,更在一眾中小企業(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參與《中國中小企業「上雲」現狀調研》),數位化的認知和邊界正在被加速延伸,加速落地。這種以雲智一體為基調的數位化下半場,不論對雲計算廠商,還是對身置浪潮之中的企業而言,都正在成為新的機遇與挑戰。
足夠堅信,未來十年,是雲計算的新十年,也更是「雲智一體」的新十年。
PS:點擊閱讀全文,即可參與中小企業上雲調研,了解中小企業需求
產業數位化
《數位化大勢下,科創板IPO的「緊箍咒」》
《透視京東,和隱藏起來的200個上升密碼》
《雲上管車背後:透視數位化時代的企業內功》
《透視雲測試:技術、產業、降本增效下的數位化之戰》
產業SaaS
《2021年SaaS行業八大趨勢|盤點》
《美團阿里鏖戰,餐飲 SaaS無「終局」》
產業供應鏈
《產業網際網路時代,誰在重寫供應鏈?》
《牽手國資背後,再看蘇寧的零售產業邊界》
產業硬科技
《雲從「敲門」科創板》
《物聯網,一場上雲的巨型戰役》
《華為:用鴻蒙HarmonyOS2.0講的新故事》
《國產晶片戰場:掣肘、決心和看得見的未來十年》
© 往期回顧
▼
產業家網全新上線
© THE END
本文由產業家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
歡迎爆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