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與電商合作,「危」「機」並存

2021-02-14 海鼎專注零售信息化

【海鼎編者語】

跑馬圈地,拓展盟友早已是商場戰略中的重要一計,而這一計看似更適用於如今愈演愈烈的O2O。

亞馬遜攜手上海全家,支付寶進入7-11、美宜佳,京東聯手唐久等多家便利店建立京東便利店官網,線下巨頭萬達與線上大佬百度、騰訊組成「騰百萬」.

從網際網路大佬們的動作就可以看出,要想搶灘布局O2O,線上企業獨自發展線下業務無異於閉門造車,發展的速度和過程的艱辛可想而知。而線上資源與線下資源的整合無疑是最好的捷徑,在這樣的資源整合過程中,輻射地域廣、人群多,服務質量高、口碑好,承擔零售業「最後一公裡」的便利店便成了線上網際網路企業的香餑餑。

【全文閱讀】

生活在點點滑鼠在家坐等收貨的時代,電子商務的發展往往超出人們的想像。B2B、B2C、C2C的網站大浪淘沙,O2O模式悄然興起,而這種線上下訂單,線下體驗消費、取貨的購物模式,開啟了網絡購物的又一新時代。

在這樣的時間點,電商企業的O2O戰術是先打造出樣板模式,然後再向全國複製。在這個過程中,選擇什麼樣的線下合作夥伴便成為撬動O2O鏈條的一個關鍵。

便利店成了「香餑餑」

早在去年,亞馬遜中國與上海的全家(FamilyMart)便利店合作,上線了收貨自提業務。用戶在亞馬遜購買了商品之後,可以到全家便利店自提,既可以在線支付,也支持現金、刷卡等貨到付款方式。

阿里巴巴切入便利店的方式是支付,上半年,支付寶先後與美宜家、紅旗連鎖、7-11等便利店合作,用戶在便利店消費,可以通過支付寶進行掃碼支付。數據顯示,目前,支付寶已經支持2萬家便利店。

近期,通過京東平臺上便利店的官網,消費者可藉助LBS定位,找尋最近的店面進行購物。京東將聯手便利店推出個性化優質的物流服務,比如「定時達」、「15分鐘極速達」、「上門體驗」、「就近門店的售後服務」等。京東利用自身物流的強大優勢,打通長期困擾物流業的「最近一公裡」難題,搶佔社區送貨商機。

巨頭們緣何對便利店情有獨鍾?從商業業態的特點來說,便利店是本地生活中最接近消費者的,便利店的庫存也最接近消費者,服務方面可以做到隨時送達,承擔零售業「最後一公裡」職責。因此,在線上線下大融合的趨勢下,這種業態對於電商企業涉足O2O來講是最適合合作的,便利店正成為網際網路企業開搶的香餑餑。

網際網路企業忙著在O2O領域跑馬圈地,拓展線下盟友。不過,與以往B2C企業投靠電商大平臺紛紛「站隊」局面不同的是,如今線下企業,無論是品牌商還是零售商的策略是不拒絕與每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合作,便利店也是如此。

擁有5600家便利店的美宜家副總經理鄧偉光就並不諱言公司與天貓、騰訊、京東都有合作。事實上,便利店之所以與三大巨頭都在合作,是因為每一家企業所能提供給便利店的價值不同。而這些價值對於便利店來說,恰恰又是互補的。

微信與便利店的合作模式是建立在社交基礎上的,便利店通過微信提供的公眾號或者服務號的功能建立與用戶之間社交關係,通過這種社交關係對用戶進行服務或者營銷,在互動中增加用戶的黏性,從而獲得更多的銷售機會。

消費者在網上購物圖的就是方便,更願意快遞送上門來。某外企市場總監姚先生表示,像沃爾瑪就是把其線下門店變成其網上商城的取貨點和退換貨等售後服務點,目前國內網購後自行取貨的氛圍還不成熟,他建議可以作為退換貨點進行試點。目前便利店的服務功能性方面比較單一,只能交水電費、公交卡充值等,未來希望增加如代購票務服務、網購服務中轉站等,也可以增加一些特色咖啡吧或酒吧,晚上在社區活動時可以有個地方聊天,讓便利店成為社區生活資訊中心。

便利店從家門口開始到地鐵站再到商務樓、大型購物場所、休閒娛樂場所等,選址區域大大擴展,新店不斷湧現。所以,很多消費者對便利店的依賴程度大有超越超市與大賣場的態勢。

實踐不易,未來仍需努力

不管是便利店還是各方網際網路公司大佬,都在近年時間裡做了各種嘗試和努力,但阻力還是很大,以鄰味網為例。

用戶不夠多。主要是年輕人能習慣這種消費方式,40多歲的就鳳毛麟角了,60歲以上的就想也別想。對策就是盡全力去優化網站的易用性,爭取讓用戶覺得上網購物比他下樓去一趟更方便,當他拿起電話想給某個商戶打電話叫外賣的時候,也會想起用手機登錄網站直接選購那家商戶的商品。

便利店配合度低。很多便利店一聽說你是做網絡的,首先就是拒絕。終於說服對方開始合作後,並且O2O模式給他能帶來1個月銷售額幾千元的時候,佔他的營業額比重還是不夠大,不足以讓他們能重視到按照網站的要求來服務用戶。比如說經常因為商戶的原因導致送單時間超過1小時,嚴重影響到用戶體驗。辛辛苦苦在社區聚攏到上千用戶,卻很容易因為商家的服務不周到,導致用戶的流失。網站必須經常去回訪那些長時間未登錄的用戶,去問他為什麼最近1個月沒有登錄網站,便利店應該怎麼做能讓用戶更滿意,根據用戶反饋不斷優化體驗。

利潤太低。便利店的平均客單價僅40元,利潤就更少了,最初只有3元/單。最高峰的時候,一天一個社區能做到130個訂單,但利潤只有400元出頭,卻需要4個配送員,給配送員發完工資就一分錢剩不下了!技術開發、編輯、運營、房租等開支全得賠進去。經過2年多的運營,便利店嘗試了各種調整,現在能做到1個配送員每送一單的利潤為15元,訂單數雖然降了下來,但每個社區都能盈利。雖然加上技術、編輯、運營、房租還是虧損,但已經看到曙光了。

發展太慢。每進入一個社區,都要從零開始,從商戶談判到用戶宣傳,從編輯支持到運營,都要從頭再來一遍。所幸的是幹的時間越長,經驗越多,越知道怎麼做能最快拿下商戶,最快覆蓋用戶,也能少走一些彎路。

不過,未來屬於O2O,人們的消費習慣正在發生在不可逆轉的改變,搶先試水的便利店O2O,一定會取得更為豐厚的果實,且行且珍惜。

(本文刊載於《銷售與市場》雜誌評論版2014年09期)

相關焦點

  • BOXWAY資訊|2019,「危」與「機」並存
    始料未及的中美貿易戰,成為波及最廣、持續最久、影響最深遠的行業大事件,國家電子商務政策頻頻出臺,利好跨境電商進出口發展;各國政策積極應對新形勢,為跨境電商發展創造合適環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百利威集團全球戰略合作夥伴SEKO Logistics平均兩個月完成一次收購,並將2019定位為「變革之年」。
  • 2017阿里「危」、「機」並存的一年
    點評:贈人玫瑰【阿里媽媽】阿里巴巴旗下廣告平臺阿里媽媽欲打造內容聯盟,從垂直媒體拓展到全域流量的電商場景合作。目前日均流量已達億級,去年媒體分成超百億。點評:場景化 4.13【阿里&莊臣】阿里與上海莊臣公司合作,將優質家庭清潔產品升級引入電商平臺,共同探索新零售。後者由美國莊臣公司與上海日化工業合資成立,產品包括多種美國莊臣國際知名品牌。
  • 【便利店】便利店成電商「香餑餑」未來發展仍需努力
    在這樣的時間點,電商企業的O2O戰術是先打造出樣板模式,然後再向全國複製。在這個過程中,選擇什麼樣的線下合作夥伴便成為撬動O2O鏈條的一個關鍵。  便利店成了「香餑餑」  早在去年,亞馬遜中國與上海的全家(FamilyMart)便利店合作,上線了收貨自提業務。
  • 本來便利:將與全家1400家便利店合作
    此前,在北京試運營兩個月,與300多家便利店達成合作,用戶數達百萬。  本來便利的模式為:用戶通過手機打開本來便利APP,APP會根據LBS尋找到附近2-3公裡範圍內一家與本來便利合作的便利店,用戶選擇商品下單,可以直接支付或選擇貨到付款,然後便利店會在1小時內將商品送到用戶手上。
  • 新零售的風口:無人便利店和販賣機的現狀及對比分析
    線上人口紅利基本消失,電商的業態也已固化,大家轉身開始尋找線下的新渠道,而近期在上海出現的無人便利店也是得到了眾多人的關注,相比無人便利店,發達國家的自助販賣機發展的更快更廣。一.國內外販賣機現狀實體零售商對新零售業態的設計方向主要是降低人員成本和提升坪效。
  • 【商超】上海連鎖便利店與電商逐漸對接 探尋新市場
    佔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三分之一的社區商業正在加速轉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便利店牽手電商升級社區服務、零售巨頭「下沉」布局社區商業、新技術發展瞄準社區服務這塊「大蛋糕」……  作為城市人居住基本單位的社區,如何通過優化空間布局和服務功能,讓全新的商業模式在創新和調整中更加適應當前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齡化和需求多元化的趨勢,這是商家和社區需要共同探索的課題。
  • 全家便利店攜手飛牛網,線上線下的跨界合作,特牛!
    而通路的跨業合作成了全家接下來經營的首要策略,從德克士開始,全家秉持著[平臺思維]準備結合更多不同的流通行業夥伴一起合作提供給消費者更多元的消費體驗。  同樣來自臺灣企業的兩個零售通路品牌,嚴格說來算是廣義的競爭對手,但實體通路經營受到電商的衝擊閉店風潮不斷,在這種低壓之下,小而精緻的便利店形態是唯一不受影響的業態,全家便利店可說是在這波風潮中戰戰兢兢,而堅持著「平臺思維」的腳步,極力尋求下一個策略聯盟夥伴。而電商間的大戰更是激烈戰場,除了低價破盤外,撒大錢的廣告投放只為吸引消費者的一瞬間目光,飛牛網在這樣的激烈環境中怎麼求生存?
  • 日本便利店VS中國便利店,為什麼我們比不過人家?
    「便利店」這一業態在中國興起前,中國很早就存在具有中國特色的零售業形式——小賣部。雖然現在中國便利店係數已經十分龐大,但標準不一,參差不齊,卻難以一下子例舉出可以代表中國便利店市場的標杆。與之不同的是,比中國便利店市場發展早20多年的日本便利店市場卻是一直被列為行業的先驅和榜樣。
  • 三江購物陳念慈談與阿里合作體會;杭州便利店暗戰再起;日資便利店轉戰中國內陸 丨今日零售頭條
    為什麼實體超商行業中是三江購物最先選擇了與頭部電商的合作,為什麼陳念慈這個在中國零售行業幹了四十多年的老零售人會那樣勇敢地擁抱網際網路
  • 36524便利店智慧社區·24小時電商驛站代寄件正式上線
    2019年5月31日,36524便利店智慧社區·24小時電商驛站代寄件業務正式上線試運營。
  • 鴻誠海產「危」中尋「機」,於新機遇中堅守初心
    產品配送方面,鴻誠海產與順豐、京東物流等大型配送企業合作,謀求最大限度的無接觸安全配送。除了硬體防控外,鴻誠海產不定期給員工發放防疫宣傳手冊,利用微信群等方式進行宣講,提高員工應對公共危機的意識。複方復產初期,每天凌晨四點左右,鴻誠海產的生產車間一片燈火通明,工人們穿著藍色工衣,戴著口罩和手套,正在有條不紊地作業,趕製各種產品。
  • 好鄰居便利店被鮮生活、綠城、易果8400萬美元全資收購,探索社區便利店新模式
    對於此次交易,好鄰居公司總經理陶冶也談到,好鄰居專注服務北京市場15年,旗下及合作夥伴擁有多種細分小業態店型適應各種商圈客戶,是全城覆蓋面積最廣、服務密度最大的社區連鎖便利店。「此次合作的四方——綠城服務、鮮生活、易果集團和好鄰居,資源互補性極強,未來協同空間巨大,新的好鄰居將開創面向都市服務的新型便利店網絡格局和擴張模式。
  • 談談寶島臺灣的電商概況
    從外媒近日的報導中了解到,中國臺灣雖然是個小島,但是電商卻十分成熟,網購消費者比例達62%,居世界前列。遊戲最受歡迎31%的臺灣消費者網購過遊戲,因此遊戲成為最受歡迎的網購商品,其次是app(24%)、優惠券(23%)、服裝配飾(22.7%)、個人護理護膚品和化妝品(14.7%)。一些國際品牌比如Gap和Zara也在中國臺灣推出了電商網站,說明電商在臺灣非常流行。
  • goPuff:如何把便利店+「衝動購買」變成電商生意
    按需配送已經成為電商最後一公裡的常見方式了,在國內,半小時基本就可以實現配送——想想每天中午寫字樓裡穿梭不停的配送大軍吧。
  • 【標杆:便利店的新零售時代,7-11如何打造自身優勢?】
    變為電商的線下體驗店或者是關門大吉,難道擺在實體商業前面只有兩條路了嗎?目前的回答卻是未必,因為做得風生水起的7-11便利店就是最有力的證明。人們不禁會問,7-11使用了怎樣的「秘密武器」,會讓其他競爭對手都如此黯然失色?在零售業利潤整體走低的大環境下,它為什麼能創造如此之好的經營業績?其實,這個秘密武器一點也不神秘,且已寫進它的店名中,就兩個字:便利!
  • 臺灣人大多都在便利店寄收快遞?!
    最開始,我是在臺灣的電商平臺逛的時候,發現有不一樣的地方。在臺灣的電商平臺,例如蝦皮、PChome、momo摩天商城、露天拍賣、樂天市場等,購買下單時運費選擇就會給出各家便利店選項。 那麼臺灣的便利店有哪些呢?
  • 便利店代收快件連通「天網」與「地網」
    有時候,盼了多日的快遞包裹終於到了,家裡卻沒有人籤收;而且陌生人上門送件,還存在不安全隱患;即使新出現的自提櫃配送方式,也有難以拒收、包裹體積受限等短板。  於是,一些快遞代收點應運而生。但記者走訪發現,這些代收點一般設在老小區附近的便利店裡。因為老小區沒有物業代收,也極少有電商願意在老小區布設自提櫃。
  • 【案例分析】7-11便利店憑什麼比肩阿里巴巴?原因竟然是……
    2016財年,全球盈利能力最強的電商巨頭阿里巴巴3.6萬多名員工,創造利潤427億人民幣,人均117萬人民幣。而7-11便利店公司8000多名員工,人均創造利潤約116萬人民幣,堪與阿里巴巴比肩。在零售業利潤整體走低的大環境下,7-11為什麼能創造如此之高的人效?
  • 京東到家宣布與全家便利店達成合作,零食也將送貨上門
    2 月 27 日消息,京東到家近日宣布,與全家便利店達成合作,後者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的 212 家核心地段門店已經入駐京東到家。用戶利用手機在京東到家上的全家便利店線上門店下單,將享受到配送員送貨上門服務,而且時間只需要半個小時左右。
  • 解讀丨新零售時代,711便利店如何打造自身優勢?
    變為電商的線下體驗店或者是關門大吉,難道擺在實體商業前面只有兩條路了嗎?目前的回答卻是未必,因為做得風生水起的7-11便利店就是最有力的證明。人們不禁會問,7-11使用了怎樣的「秘密武器」,會讓其他競爭對手都如此黯然失色?在零售業利潤整體走低的大環境下,它為什麼能創造如此之好的經營業績?其實,這個秘密武器一點也不神秘,且已寫進它的店名中,就兩個字: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