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品訊)開門七件事,分量越來越重。佔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三分之一的社區商業正在加速轉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便利店牽手電商升級社區服務、零售巨頭「下沉」布局社區商業、新技術發展瞄準社區服務這塊「大蛋糕」……
作為城市人居住基本單位的社區,如何通過優化空間布局和服務功能,讓全新的商業模式在創新和調整中更加適應當前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齡化和需求多元化的趨勢,這是商家和社區需要共同探索的課題。
無論是全家、可的還是好德,申城街頭巷尾的便利店正在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與電商巨頭的互相對接以及後臺系統的升級換代,給便利店帶來了對新一輪發展的思考和實踐空間:物流自提只是第一步,在打破自有空間的局限後,如何以居民小區為依託,從單純賣商品到賣更多社區服務,是便利店自我升級的重要一步。
打開社區服務「一扇門」
目前,上海大部分連鎖便利店都已開通了物流包裹代收服務。包裹代收與便利店結緣不過短短一年。去年4月,亞馬遜中國率先與滬上近百家全家便利店合作,推出物流自提服務;6月,天貓與農工商集團旗下好德、可的、伍緣3家便利店合作網購代收業務;7月,1號店也宣布與全家展開代收包裹的合作。據行業內部人士透露,如今便利店自提業務已頗具規模,光農工商超市集團旗下的便利店,每天的包裹收單量就在萬單左右。
電商想要藉助社區門口的便利店覆蓋物流「最後100米」,無意間也為便利店打開了社區服務的「一扇門」,消費者普遍為這項服務「點讚」。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副司長聶林海認為,從線上到線下的O2O融合是大勢所趨,其中最被看好的就是小區門口的便利店,「便利店是一個方便、利民的商業形態,通常稱為『五分鐘商業』,24小時營業,是天然的物流終端,可以充分保證物流的時效性和便利性」。
「更重要的是,物流大發展帶來的很多安全隱患,可通過便利店解決。」聶林海稱。網上下單定點送貨,免不了會產生家庭地址、用戶姓名及聯繫方式的洩露,而且白天在家收貨的多為老人,如果有心懷不軌的快遞員上門送貨,有可能出現敲詐甚至是搶劫的情況。但「最後100米」的物流交給便利店,情況就不同了,營業員大多與小區居民關係融洽,作為社區服務的窗口再適合不過了。
「網購店送」拓展新市場
物流自提只是第一步,電商與社區便利店的合作還在深入。前些天,京東商城與上海良友便利展開了新的嘗試:消費者在京東平臺的良友官網上,可以購買柴米油鹽等日常生活用品,並指定離家最近的良友便利進行配送,接受1小時達、定時達和15分鐘極速達的服務。這種方式徹底改變了傳統零售業的供應鏈模式,與純線上零售相比,更具有本地服務的優勢。
據了解,在良友之後,滬上便利店快客也在布局這一業務,而天貓方面也正與農工商超市集團探討類似的「網購店送」布局,不久的將來或成為便利店的常規業務。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上海共有超過4800家便利店,增長率同比下滑5%,但平均每2975個人仍擁有一家便利店,與日本的數據相同,說明市場已趨於飽和。上海市商務發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齊曉齋指出,申城便利店相互競爭激烈,面臨「吃不飽」的瓶頸,說明「蛋糕」還不夠大。而立足社區這個地理優勢,「網購店送」將給便利店帶來更多的商業利潤。
齊曉齋表示,社區便利店一般面積在100平方米左右,出售商品在300種至500種,選擇餘地有限,而一旦打通線上線下供應鏈,則空間局限便不再成為問題。以原有的實體店配送體系作為物流基礎,只需在總倉增加庫存,即可大大拓展便利店的品類,讓它變身大賣場。對於消費者來說,「網購店送」模式更能滿足日常購買需求。
從社區中尋找「新賣點」
從已經實現的網購包裹代收業務,到正在展開的「網購店送」服務,滬上連鎖便利店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立足地理優勢、提供更多社區服務,無疑是便利店新的增長路徑。
在這兩項服務之前,便利店還承載了一些基礎便民服務,比如代收水電煤費用、電信充值等,在為自身帶來收益的同時,也為社區居民提供了生活便利。齊曉齋認為,滬上便利店發展到今天,單純靠賣商品的模式已走不通,未來需要進一步拓展功能,尋找新的增長點,功能拓展有著更豐富的場景想像。他說,比如在代收包裹、「網購店送」之後,配套的售後服務是否也能由便利店作為物流終端來提供,第一時間為居民解決問題?再比如,上海正步入老齡化社會,為社區老人提供一系列上門服務、餐飲服務,是否也能成為便利店未來的業務方向?
---
點擊「爆料有獎」,提供快消行業原創資訊並被「快消品網」採用,即可得50-100元/條現金稿費(支付寶支付)。更有機會成為「快消品網」籤約通訊員!
「更多詳細精彩資訊參見《快消品》2014年中特輯,歡迎加盟《快消品》,分享更多增值服務!加盟熱線021-62531311」
回復「0」查看已發布的2013年度快消品Top10金品榜品類目錄。
回復「金品品牌聯盟」查看最新金品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