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們的35歲:任正非35歲還是解放軍,43歲才創立華為

2021-02-15 尚東數字谷

版權聲明:

來源:何加鹽(ihejiayan)

作者:何加鹽

35歲,是特別容易焦慮和迷茫的年紀。

 

一方面,職業生涯已過三分之一,年輕時的夢想依然遙不可及,生活的重擔卻早已壓在身上。

 

另一方面,職場對35歲以上人士,也很不友好。一些單位招工明確要求35歲以下,甚至在某些行業,35歲還沒能升到高位,就隨時可能被裁。

 

在每一個熬夜刷手機的夜晚,35歲的男男女女們,都免不了在內心深處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這輩子難道就這樣了嗎?

 

我還有沒有別的路可走?

 

未來我還能成功嗎?

 

大多數人都是越問越焦慮,越問越迷茫。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那些叱吒風雲的大佬們,35歲時都在幹嘛。

 

 

1

任正非

 

 

任正非的35歲,是1979年,那時他還在部隊當兵。

 

當時的他,絕對想不到自己以後會辦企業,甚至可能連離開部隊的想法都沒有過。

 

從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畢業後,他就參了軍,成為一名光榮的基建工程兵。作為當時少有的大學生,他在部隊裡擔任的是技術人員。

 

1977年,33歲的任正非研發出一個名為「空氣壓力天平」的小儀器,這填補了當時我國儀表工業的一項空白。第二年,他被選為解放軍科學家代表,參加了全國科技大會。

 

所以35歲時,任正非已經是軍內小有名氣的科學家,擔任著研究所的副所長,級別為技術副團級。

年輕時的任正非/圖源:百度百科

 

對於一個已經35歲,且做出了一定貢獻的解放軍科學家來說,技術副團級並不算高,但這可能是當時任正非能達到的天花板。

 

因為他受家庭出身影響,一直都沒能入黨。在部隊裡,這意味著再往上升的路基本上就被堵死了。

 

好在文革已經過去,一些歷史遺留問題逐漸被查清,或者已不再重要,任正非在38歲那年(1982年)終於入了黨,並被選為黨的十二大代表。

 

可以想見,美好的前途已經在任正非的面前拉開。

 

但命運又和他開了一個玩笑。就在入黨的第二年,任正非所在的基建工程兵部隊,就被成建制地裁撤了。

 

他不得不轉業,到地方工作。

 

好在分配的職位還不錯,被派到深圳,擔任南油集團下屬某電子企業的副總經理。

 

從軍隊到地方,任正非沒有抱怨,他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

 

但很快,市場就狠狠地教訓他了一頓:由於沒有經驗,不知社會險惡,任正非賣出去200萬的貨,貨款卻遲遲收不回來。

 

在當時,200萬是一筆巨款。任正非作為負責人,要承擔責任,他被單位給開除了。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此時他的家庭也出現了危機,妻子和他離了婚。

 

40出頭的任正非,事業失敗、妻子離異、窮困潦倒。

 

他和父母、侄子擠住在深圳租來的十幾平米小房間裡。他的母親,要在菜市場收檔時,去撿地上的爛菜葉子、買最便宜的死魚爛蝦,來維持生活。

 

走投無路之下,任正非不得已走上了開辦公司這條路。當時的深圳規定,開辦公司最少需要2萬元註冊資金。任正非東借西湊,終於湊到21000元,註冊了一家公司。

 

這就是華為的由來。

 

在經歷過早期倒賣減肥藥、墓碑等亂七八糟的商品之後,任正非終於找到了一個好產品:「程控交換機」。

 

他從代理這種產品開始,到幾年後自主研發成功,終於在通訊行業立住了腳。此後,他歷時32年,一步一步,千辛萬苦地把華為做到了今天的地位。

 

 

2

董明珠

 

 

董明珠的35歲,是1989年。

 

那時她還在南京的一家化工研究所當行政人員,同時還是一個單親媽媽。

 

她本來有一個無比幸福的小家庭。有穩定的工作,恩愛的丈夫,可愛的兒子。

 

可是30歲那年,丈夫突然因病去世,留下她帶著兩歲的兒子,艱難度日。

 

孩子沒人照顧,董明珠只能帶著去上班。每天早上抱著30多斤的兒子,走路半個多小時到單位,中午再抱回家,簡單做點飯,吃完飯又抱回去,晚上再抱回來,每天四趟,風雨無阻。

 

這一抱,就是一年多,直到孩子上了幼兒園,才放下。

 

由於害怕重新組織家庭對孩子的成長不利,她一直沒有再嫁。

 

到35歲這年,孩子已經上小學,可以不用天天跟著照顧了;而董明珠也在研究所工作了十幾年,她心裡開始想:也許我可以換一種生活?

 

第二年,她毅然把孩子交給外婆照顧,自己辭職下海,來到廣東打工。

 

她先是在深圳一家化工企業繼續做行政人員,後來一個偶然機會到珠海玩,一見之下就愛上這座小城,便跑到珠海找工作。

 

珠海的工作機會比深圳少,要找到對口的工作不容易,董明珠只好尋找其他的機會。最後輾轉進入一家虧損的空調小廠,當銷售人員。

 

董明珠從未做過銷售,但她當時也沒有更好的選擇,只好接受了這個崗位。

 

一代傳奇從此開始。

 

在度過最初的惶恐與艱難之後,董明珠很快就憑藉自己堅強、勇敢、用心,成為廠裡的銷售王牌,一個人的銷售額,佔到了全廠1/8。

 

後來,董明珠成為全中國最會賣空調的人,被稱為「營銷女皇」。

 

再後來,董明珠回到工廠總部,從經營部部長做起,一步步成長為格力電器董事長。

 

看著今天的董明珠殺伐果斷,手握世界500強企業的大權,你還能想到,35歲的董明珠,曾經是那樣一個氣質溫婉,每天圍著孩子打轉的行政辦公人員嗎?

不同年代的董明珠對比

 

 

3

馬雲

 

 

馬雲的35歲,是1999年。

 

那時他兩次創業失敗,懷著悲涼的心情從北京鎩羽回到杭州。

 

他本來是杭州電子工學院的英語老師,業餘在夜校講課和開翻譯社做點副業。由於一次偶然的機會去美國,見到了網際網路,立馬認定網際網路就是人類的未來。

 

回國以後,他逢人就講網際網路,推銷他的電子商務理念,但是當時沒幾個人聽說過網際網路,甚至連見過電腦的人都鳳毛麟角,更不用說什麼電子商務了。

 

可想而知,大多數人都聽不懂他說啥,還有很多人把他當成騙子。

 

31歲那年,馬雲辭了職,全身心投入到網際網路創業大潮中。

 

他先是做了中國黃頁,後來又跑到外經貿部去幫忙建網站和成立國富通公司,但都沒能實現他想做的事情。

 

轉眼到了35歲,馬雲依舊一事無成。

 

這年春節初五,他召集了一群人,在杭州湖畔花園小區開了一會,激情澎湃地講了兩個小時,史稱「十八羅漢大會」。

著名的「十八羅漢大會」

 

阿里巴巴由此誕生。

 

也是在這一年,馬雲招攬了蔡崇信,認識了孫正義,先後拿到了高盛和軟銀共計2500萬美元的投資。

 

此後阿里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傳奇。

 

到今天,阿里巴巴已經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的代名詞,市值7700億美元,是中國排名第一的網際網路企業。

 

它的起步,就是馬雲的35歲。

 

 

4

雷軍

 

 

雷軍的35歲,是2004年,那時他處於極度的糾結之中。

 

雷軍是年少成名,28歲就成為金山軟體的總經理,並成立了卓越網,是國內IT圈大佬級別的人物。

此時,馬雲還在潘家園蝸居,搗鼓商務部的國富通公司;馬化騰還在潤迅公司當主管,人稱「小馬」,後面沒有「哥」;李彥宏則還在矽谷山景城種菜。

 

雷軍入行很早,平臺很好,他的能力極其出眾,做事也非常拼命,而且有一大群人才追隨,但不知為什麼,一大幫人累死累活,事業卻總是不溫不火。

 

到他35歲時,後起之秀馬雲、馬化騰、李彥宏的事業都已經遠遠超越了他。而他連續帶領金山4次衝擊上市,都沒有成功。

金山時期的雷軍

 

好在,卓越網踩中了網際網路興起的風口,從電腦資訊和軟體下載起家,後來轉型成為電子商務網站,在音像和書籍領域做到了第一。

 

雷軍的糾結之處在於,他同時管著金山和卓越兩家公司,分身乏術。而且卓越想要繼續做大,需要大量燒錢,他覺得有點吃不消了。

 

最終,在35歲這年,他把卓越網賣給了亞馬遜,作價7500萬美元。雷軍個人從中套現多少錢沒有透露,猜測是6000萬人民幣左右。據他同事稱,雷軍以前都很焦慮,卓越網套現之後,就比較淡定了。

 

有了這筆錢,雷軍做起了風險投資。35歲時,他投了第一個項目拉卡拉,由此一發不可收拾,後來又陸續投了歡聚時代、UC瀏覽器、凡客誠品、小鵬、獵豹等,成為著名的投資人,形成中國風險投資版圖裡呼風喚雨的「雷軍系」。

 

另一面,卓越賣掉以後,雷軍工作重心回歸金山,重點放在金山新推出的網遊上面。憑著網遊的幫忙,金山終於在2007年上市成功。

 

那時,雷軍都已經38歲了。

金山上市時的雷軍(右),左為求伯君

 

他辭去金山總經理的職位,過了兩年退休老幹部的悠閒日子,同時反思自己前半生為什麼把自己搞得這麼累,卻總是「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思考的結果是:他沒有順勢而為,總是「在鹽鹼地裡種莊稼」。

 

雷軍決定,後半生要做就做「在颱風口放風箏」的事,並說出一句名言:「站在颱風口,豬都能飛上天。」

 

於是就有了小米的橫空出世。

 

那是2010年,雷軍41歲。

 

7年後,小米成為人類商業史上最快營收過千億的公司;9年後,小米成為最快進入世界500強的公司;現在,小米市值約800億美元,離千億美元只有一步之遙。

 

5

黃崢

 

 

黃崢的35歲,是2015年,那時他是一個連續創業者,還沒找到人生的方向。

 

在過去的若干年,黃崢的人生可以說是一路開掛。

 

小學畢業就進入浙江省名校杭州外國語學校,高中畢業直接保送浙江大學混合班,後來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留學,畢業後進入谷歌工作。

 

早在求學之時,他就已經認識了丁磊、段永平這樣的前輩,並和他們成為知交好友。

 

27歲那年,黃崢離開谷歌,開始創業生涯。

 

他先是做了電商網站歐酷,後來覺得幹不過劉強東,3年後賣掉了。

 

然後做了電商代運營公司樂其,將其做成淘寶母嬰品類最大的代運營公司,但黃崢覺得代運營賺錢太慢,又新成立了遊戲公司「尋夢」。

 

尋夢做了2年,就已經發展到每個月淨利潤超百萬美元。

 

到35歲的時候,黃崢創業8年,已經連續做了3個項目。

雖然用一般眼光來看,這些項目發展得都還可以,但黃崢卻始終覺得這些事業太小,沒有發揮出他應有的能力。

 

2015年,他開始運作一個全新的項目,用這個項目承載他遠未滿足的野心。

 

這個新項目,名為「拼多多」。

圖:黃崢

 

當時國內電商已經有淘寶和京東兩大巨頭,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中國市場格局已定,兩強之下不會再有第三家能做起來。

 

而拼多多通過發掘微信移動社交的價值,以拼團+低價的模式,從「五環外」人群切入,硬生生擠出一片新天地。

 

到現在,拼多多成立僅僅5年,已經是一家月活躍用戶5.69億,市值超過千億美元的電商巨頭,與淘寶和京東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而黃崢本人,也一度超越馬雲,成為中國富豪榜第二名。

 

與馬雲一樣,黃崢一生真正事業的發端,正是35歲。

 

 

6

35歲

太老還是正好?

 

回顧一下上面寫到的五個人:

 

任正非35歲還是解放軍,43歲才創立華為;

 

董明珠35歲是一個圍著孩子轉的單親媽媽,做了十幾年行政人員,36歲才開始賣空調;

 

馬雲35歲才創立阿里巴巴,此前兩次創業,都以失敗告終;

 

雷軍35歲雖然已經是金山總經理和卓越董事長,但是做得又累又焦慮又迷茫,直到41歲創立小米,才開始一飛沖天;

 

黃崢35歲之前還沒找到人生的方向,做了幾個創業項目,但離自己想要的目標還太遠太遠,直到做了拼多多,才總算找到一個可以盡情揮霍才華,實現人生理想的平臺。

從這些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年齡並不是幹事創業的障礙。不管是35、36、41還是43,你都可以開啟自己人生的事業,並且獲得成功。

 

他們五人並不是特例。像他們這樣,在35歲或者更晚才開始「人生事業」的人,還有很多。

 

曹德旺37歲才承包鎮上的玻璃廠,41歲才成立福耀玻璃;

柳傳志40歲才離開中科院,參與創建聯想;

宗慶後42歲才承包一家校辦企業的經營部,44才成立娃哈哈;

芒格38歲才踏足投資行業,54歲才正式加盟伯克希爾;

張忠謀56歲才創辦臺積電;

山德士66歲才創立肯德基;

……

 

所以,已經35歲或者已經過了35歲的我們,何必慨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呢?

 

只要心中還有夢想,就別怕時間已經太晚。

 

正如丹比薩·莫約所說: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是10年前,其次是現在。

作者簡介:何加鹽,一個專門研究牛人的牛人。曾在政府工作,後創立諮詢公司,現為諮詢顧問,公眾號寫手。和你一起了解牛人是怎麼煉成的,從牛人的經歷與方法中,獲得思維與認知的提升。了解牛人,學習牛人,成為牛人,從關注何加鹽開始。

相關焦點

  • 看完大佬們的35歲,才明白什麼叫大器晚成
    作者:何加鹽,來源:何加鹽(ID:ihejiayan),經授權發布♬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富書主播依文朗讀音頻插曲:純音樂-《煙水沉月》35歲,是特別容易焦慮和迷茫的年紀。雖然用一般眼光來看,這些項目發展得都還可以,但黃崢卻始終覺得這些事業太小,沒有發揮出他應有的能力。2015年,他開始運作一個全新的項目,用這個項目承載他遠未滿足的野心。這個新項目,名為「拼多多」。
  • 任正非44歲被開除,董明珠36歲南下打工:看完這5個人的35歲,才明白什麼叫大器晚成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那些叱吒風雲的大佬們,35歲時都在幹嘛。任正非的35歲任正非的35歲,是1979年,那時他還在部隊當兵。當時的他,絕對想不到自己以後會辦企業,甚至可能連離開部隊的想法都沒有過。因為他受家庭出身影響,一直都沒能入黨。
  • 為何說IT科技公司應該留住35歲員工?
    在IT職場,35歲的路越走越窄。我們很明顯的感受到,35歲擔心無人要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一種焦慮了。他們的選擇越來越少——要麼晉升成為管理者,要麼辭職,非領導崗位很難容忍35歲以上的員工存在。有IT行業從業者表示:34 歲之前晉升到中級,45 歲之前晉升到高管,否則強制退休,會成為IT行業的慣例。隨著其他行業正在變成 "網際網路 +",這種做法還有向其他行業擴展的可能。
  • 30歲以下程式設計師平均月薪近2萬,35歲下崗是謠言
    一、去年某公司HR在網上發布了一篇帖子,華為21級員工月薪高達27萬。消息一傳開就成了熱門話題,網友一番唇槍舌戰後終於了解,21級是華為高管的級別,而這工資在高管裡其實算不上太高。但華為的工資本就是出了名的高,而且公司重視技術研發,因此在各崗位工資排行中又以技術崗位的程式設計師為首。
  • 超過35歲的人找工作太難,而60歲才退休,接下去的25年該怎麼辦?
    但真相是:35歲以上的人其實大多數還存在於各大公司發揮著自己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只是很多人還報著十年前的心態,只要我好好幹,單位就不會辭退我....所以35歲以上的人到底去哪兒啦?所以請教了一位真正身價10億的職場大佬,他晚上很晚發過來的幾句話,我看完覺得必須要分享出來:A. 別為了取悅別人而犧牲自己。B. 深度,持續,高頻的復盤和反思。C. 逆商不夠,走不遠。也有很多人還在問35歲以上的人去哪兒了,其實我開篇就回答了。其實很多35歲以上的人早就成長為了公司的中流砥柱,是中層核心力量。
  • 35歲以下!青年科學家如何改變世界
    這些冥冥之中的 「巧合」 似乎也在揭示,成就無關年紀,在 35 歲之前,那些富有勇氣、潛心科研、敢於突破的青年科學家、創新者們,他們具備的潛能十分值得被發掘、被重視、被鼓勵,他們的腦海中蘊藏著無數讓世界變得更好的想法,璀璨猶如繁星。那麼問題來了:讓當下這個時代熠熠生輝的青年才俊們又是誰?他們正在做什麼?
  • 26歲成任正非接班人:李一男的戲劇人生
    說起李一男,他的一生簡直比電影還要傳奇:15歲考入華中理工大學少年班,26歲成為華為副總裁,被任正非稱為「乾兒子」、傳聞中的任正非接班人;30歲離開華為創立港灣網絡,其後又任百度CTO、中移動12580 CEO、加入金沙江創投;作為投資人,他曾以300萬的投入換回近10億資產,後來創辦小牛電動,卻在產品發布前兩天因為涉及內幕交易被捕,涉案金額只有區區
  • 35歲從零開始,鍾南山院士是如何學英語的?
    84歲高齡的他在外媒面前依舊能夠用英文對答如流,專業名詞信手拈來,殊不知他是35歲才開始學英文。35歲之前,出生在醫學世家的鐘南山,還未曾想過繼承父親的衣缽,也未曾思考過自己在醫學界能做出多大的貢獻。那個時候,他的興趣愛好是健身和競技運動。足球、籃球、跑步,都是他的強項。
  • 超過35歲的簡歷不用看了?!!
    不過當一個HR面對35歲的簡歷不用看了,「華為要裁34歲以上員工」這些事時,心情還是很複雜的。當HR這些年,很多人說,HR要跟老闆站一排,老闆槍指哪就打哪。我一個朋友跟我講,她公司的HR專門幫老闆除掉一些人,老闆認為某個員工的性價比不高了,HR就會出面,而且除掉的方式絕對不是開除,因為開除是要給賠償的。
  • 56歲辭職創業,70歲娶小13歲的秘書,張忠謀:成功不怕大器晚成
    馬雲創立阿里巴巴時是35歲;任正非創立華為時已經44歲;陶華碧49歲創辦老乾媽;李嘉誠收購和記黃埔公司時已經51歲;褚時健74歲二次創業,85歲再次成為億萬富翁。人不怕大器晚成,就怕被生活磨滅了成就一番事業的勇氣。
  • 為什麼會出現職場「35歲現象」?
    在一些公司,員工一旦邁進35歲門檻,就不禁擔心自己的未來職場生涯,「35歲焦慮症」也隨之而來。35歲為什麼能成為一種年齡現象?面對「35歲焦慮症」,我們需要抱有何種心態?一起來看。現在人們關注的多是「35歲危機」,但若將「35歲現象」簡單地理解為「35歲危機」,則無疑是片面的,甚至是曲解的,難以科學地展示「35歲現象」的全貌以及詮釋其實質。環顧招聘信息,尤其是企業對於新進基層員工的招聘,大多以35歲為上限。面對如此要求,35歲以上的求職者只能望洋興嘆。
  • 35歲的網際網路人,沒有選擇工作的自由
    IBM過去六年內裁掉了兩萬多名 40歲及以上的美國員工,約佔這幾年美國員工裁員總數的60%。圖/unsplash一邊裁老,一邊招新——在網際網路公司,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不少HR會直接將招聘年齡限定在35歲以下。跟剛畢業的小年輕比起來,35歲又老又柴,實在食之無味。
  • 「別相信什麼35歲不好找工作,扯淡,是壓根就找不到工作!」
    一位網友發牢騷:「網際網路行業,已經35歲了,是基層團隊的leader,因為公司不景氣,有跳槽的想法。但是發現投了簡歷都沒有消息,被年齡卡得死死的,別相信什麼35歲不好找工作!扯淡!是壓根就找不到工作!」看到這條信息我只感受到兩個字:扎心。
  • 材料界不為人知的35歲現象,讓人不得不服
    即幾乎所有的創業,都開始在35歲以前。HR小夥伴告訴我,職場有35歲現象,即當你過了35歲,職業生涯基本上已經定型。《財富》雜誌、《福布斯》雜誌都曾發布過40歲以下商業精英榜單。所有人都是在35歲前就創立了企業。
  • 35歲的軟體測試從業者,前路在何方?
    今年她也過了35歲,同時還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在公司行政管理部門仍做得非常出色。從測試組長到QA經理她成功走過了35歲的坎這是我之前甲方公司的一個前輩,也是我的老鄉,是我們兄弟項目組的測試經理。我進入項目組之後因為測試上的關係,跟她很熟悉。
  • 創業比任正非晚,87歲公司市值萬億,還「無條件」力挺華為
    華為有現在的成績,取決於當時任正非的創業以及後期的決斷,當然也離不開華為眾多的員工。
  • 找工作時普遍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都幹嘛去了?
    其實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35歲的年紀,上有老下有小,自然都還在工作。只是選擇去哪裡工作、怎麼工作的問題。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知道,35歲以上的人,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狼狽。我住深圳,一個最年輕的城市,IT、網際網路行業工作時間二十幾年,三倍的八年抗戰時間,作為過期程式設計師大叔,經歷了35歲危機、40歲危機、45歲危機,現在50歲,在某中小型網際網路公司工作。但是,2018年底對於網際網路是特別寒冷的冬天,如果公司這兩個月沒有獲得新一輪融資,我就面臨失業,我忐忑不安。
  • 56歲創業,70歲娶女秘書,企業利潤是華為2倍,曾無條件支持華為
    由於華為在2019年被列入「實體清單」,谷歌、微軟等美國企業相繼暫停供貨時,臺積電頂著巨大的壓力,多次公開支持華為,並表示不會斷供。這一次,美國一再邀請臺積電在美國建廠,以從根本上限制華為。儘管臺積電一再拒絕,但它最終還是接受了邀請,並計劃投資120億美元在美國建立新工廠。這樣一來,華為就面臨著一個大問題。說起來,華為和臺積電有很多有趣的聯繫。
  • 56歲創業,比任正非創辦華為晚,70歲娶嬌妻,公司市值2萬億
    導讀:56歲創業,比任正非創辦華為還晚,70歲娶嬌妻,公司市值2萬億!
  • 35 歲程式設計師,年後第一天被辭退
    35歲,似乎是一道坎,許多程式設計師以此為職業生涯的終點線。但有人卻御風而行,即使中年,職業發展道路卻更上一層樓,該提問底下便有評論道:剛一44歲朋友拿到總監職位,以前一直都是程式設計師。同是35歲,同是技術崗位(架構),同是年後離職(下周),不同的是下一家稅前薪水漲了三成。為什麼同樣是中年程式設計師會有截然相反的結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