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貓市場總監應宏 口述:
講講「雙十一」的回顧,又勾起了我的很多回憶。下面這張照片是我在2009年雙11第一年結束時拍的——那時候天貓還叫淘寶商城,第一年的雙11交易額做了5000多萬,大家決定拍照慶祝下,數來數去發現印表機打的數字還少拿了一個零,就從牆上取下一個掛鍾,當做一個「零」。(PS:這張照片拍攝前又補了一張『0』)
其實,那次雙11我是以家屬身份參加的,我太太在負責「雙11」的策劃,我和另一位同事大半夜送烤串慰問他們,主要任務是送外賣。
第一年「雙11」只有27個商家參加,但現場非常熱鬧,不斷有電話打進來,說「我這個賣脫銷了,正在緊急從倉庫調貨」,我在旁邊看著也非常激動。
沒想到2011年,我成了雙11市場策劃的負責人,同事開玩笑說,「你們全家都雙11」。
此前2010年雙11,我們的銷售額達到9.36億,已經超過了香港一天的零售額。閒聊時有同事和我說,接下來你的壓力會很大。當時我的團隊只有兩三個人,大家一起到龍井那找了個農家樂「腦暴」,結論是「雙11」要擴大影響力,就要從天貓自己的「雙11」,變成整個行業的盛事。
當時我們確定了兩個方向,一是要把「雙11」節日化,二是要把「雙11」品牌化,那年我們邀請了二十幾家B2C企業參加「雙11」,在業界相當轟動。
其實,「雙11」節日化、品牌化的背後一個聲音也來自馬總,他一天到晚和我們市場的同學說,能不能給消費者、給我們的會員一個感恩回饋的節日——但是要用好玩的方式。也是帶著這個命題,我們從2011年開始,決定把「雙11「從光棍節變成購物的狂歡節。
2011年還有一個插曲,現在看來挺有意思的,就是關於商標。我當時跟公司匯報說,我們想把「雙11」做成一個品牌,就應該註冊「雙11」狂歡節的商標。其實我那時完全是出於法律保護的考慮,是很自然的想法。因為從那一年開始,已經有一些不良分子打著「雙11」的旗號去欺騙消費者,抹黑雙11,很多消費者是分不清楚的,所以當時我就向公司建議,我們不僅自己要有品牌保護意識,從消費者的利益出發也應該註冊這個商標。
那一年為了營造節日氣氛,讓大家玩得更開心,我們還搞了個創新玩法:搶紅包、狂歡城都成了後來「雙11」的保留節目。
2012年「雙11」,我們的CMO王帥帶著我去馬總那匯報雙11的整體方案,馬總只改了一個字,就是從「網購」狂歡節改了「購物」狂歡節,但是這個改動背後,代表著我們對整個業務方向和「雙11」未來的思考:未來線上線下融合、打通是趨勢,所以2012年我們開始嘗試O2O的部分。
到了2013年,我們已經不關注具體成交數額了,而是思考能夠給消費者帶來什麼不一樣的體驗,那年 「雙11」最重要的突破是物流,我們做了非常多的準備工作,菜鳥物流也第一次經受住了大的考驗。最後你會發現,2013年雖然有300多億的交易額,但物流的體驗幾乎跟平時一樣順暢,還沒什麼感覺貨已經發完了。
前幾年我主要在想怎麼做「雙11」?但隨著「雙11」本身已經成為一個平臺,今年我思考得更多的是:通過「雙11」能做什麼?
今年我對「雙11」的理解又多了一個詞:「平臺」:讓各行各業、各個角色都能在「雙11」這個平臺中找到價值,市場端我們今年啟動了一個項目叫全民拍檔,我們搭臺讓各行各業的人來唱戲。
還有全球化。大家也看到這段時間天貓國際的預售會非常熱:光堅果已經賣了90噸,這是什麼概念?所有盒子疊起來有30個帝國大廈那麼高。大家會看越來越多的新品首發在「雙11」發生;越來越多新的業務模式、新的服務在「雙11」期間推出,而且這些首發、新品、新的嘗試,不單是天貓平臺在做,而是各個商家、各個合作夥伴都在做,這是我們今年「雙11」的核心。——希望把」雙11「做成每個人的「雙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