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作機器人與傳統機器人有何區別?

2021-02-13 工業機器人

協作機器人只是整個工業機器人產業鏈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細分類別,有它獨特的優勢,但缺點也很明顯:為了控制力和碰撞能力,協作機器人的運行速度比較慢,通常只有傳統機器人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本文將嘗試解答以下問題:為什麼需要協作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的起源?協作機器人與傳統機器人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需要協作機器人?

  

協作機器人的興起意味著傳統機器人必然有某種程度的不足,或者無法適應新的市場需求。

  

總結一下,主要有三點:

傳統機器人部署成本高

      

其實相對來講,工業機器人本身的價格並不高。主流場合使用的機器人,根據負載能力不同,售價區間在¥10w~¥40w。一般情況下一臺機器人的使用使用壽命在5~8年,作為比較高端的工業設備來講並不算貴。

  

傳統機器人貴在其部署(將機器人安裝到工廠並正常運行)成本上,原因有兩個:目前的工業機器人主要負責工廠中重複性的工作,這依賴於其非常高的重複定位精度(重複到達空間某些固定位置的能力,一般機器人可以做到0.02mm以下),以及依賴固定的外界環境。

為了保證這一點,除了機器人本身的設計要求之外,還需要待加工的產品放在固定的位置,以便機器人每次都可以到同一個地方準確的拿取或者執行某項操作。對於現代複雜的流水線作業來講,在整個產線上為每一個使用機器人的工序都設計這些固定的外界環境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佔用大片寶貴的車間面積以及長達數月的實施時間。機器人的使用難度較高,只有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士才能熟練使用機器人完成配置、編程以及維護的工作,普通用戶很少具備這樣的能力。

  

將之前以工人操作為主的流水線,變為由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為主的生產線,是一個系統工程,絕大多數終端工廠客戶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因此就需要一個第三方的角色來完成這部分工作,這個第三方即系統集成商,來根據客戶現場的實際情況,來完成機器人的最終部署。

  

系統集成商的工作至少包括:生產線的自動化改造方案(流程、設備布局、人員配置等)機器人外圍支持設備的設計、製造、安裝。符合工藝要求的機器人編程、調試。客戶技術團隊的培訓。以及後續的售後維護工作。

 

根據很多業內機構和前輩統計的數字,整個機器人部署/集成應用的費用大概是機器人售價的3~4倍。近幾年隨著國內集成商的迅速擴軍,競爭越來越激烈,整體價格有所下滑,但也基本在2~3倍。

  

以常見的弧焊工作站為例,採購一臺進口品牌的弧焊機器人價格約在11~15w之間,但是經過系統集成商這一層之後,整體報價不會低於30w,個別誇張的甚至能報到100w。在工資相對較高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一名熟練焊工的工資大概在5k~7k,1臺機器人代替1~2名工人,ROI不會少於2年,很多中小企業主對機器人會選擇猶豫和觀望。

  

如果使用機器人的機器人比較多,則大部分情況下需要對原有的生產線進行改造,甚至重新建設,不僅需要巨大的投資,可能還涉及到停產改造,這也是很多工廠遲遲不上機器人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因為每一條生產線上的大部分設備(末端工具、非標機械、控制流程等)都是針對特定的產品設計的,如果涉及到中途變更生產需求,很大概率上之前的生產線無法直接滿足新產品生產的需求,這就涉及到機器人系統的重新設計和部署,這部分的工作量有時會接近首次部署。

  

簡而言之,單獨的機器人無法直接用於工廠的生產線上,還需要很多外圍設備的支持。雖然機器人本身是一種高柔性、高靈活性的設備,但整個生產線不是,一旦涉及生產線變動,費用很高。

無法滿足中小企業需求

      

中小企業是目前機器人新興市場的主要客戶,目前傳統的工業機器人無法很好的滿足SME的需求。傳統工業機器人的目標市場是可以進行大規模生產的企業。

  

大規模生產是20世紀最流行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生產過程的分解、流水線組裝、標準化零部件、大批量生產和機械式重複勞動等為主要特徵。

 

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生成的企業,對機器人系統高額的部署費用相對不敏感,因為在產品定型之後,在足夠長的時間內生產線可以不做大的變動,機器人基本不需要重新編程或者重新部署,可以最大化利用機器人標準化、高效率的特點,實現投資價值最大化。

  

汽車行業是大規模生產的典型代表,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也部署在通用汽車的工廠中,負責衝壓零件的搬運工作。到今天,汽車行業仍然佔據了全球機器人出貨量的40%以上:

  

一款新車從發布到退出市場,一般會經歷3~6年時間。這期間,即使有改款,也只是對外觀、內飾進行微調,這些變動一般不會影響到機器人的工作(車身焊接、噴漆、主要零部件搬運),因此在機器人的整個生命周期基本上不需要對已經完成的生產線進行改動或者對機器人進行重新部署,只需要正常的維護即可,發揮了機器人的優點,避開了它的缺點。

  

而中小企業則不一樣,它們的產品一般以小批量,定製化,短周期為特徵,沒有太多的資金對生產線進行大規模改造,並且對產品的ROI更為敏感。

  

這要求機器人具有較低的綜合成本、快速部署/重部署能力、簡單上手的使用方法,而這些,傳統機器人很難滿足。

 

此外,在某些機器人應用的新興行業中,即使是大企業也面臨與中小企業同樣的問題,3C產業是這個方面的典型代表。

 

3C市場中如手機、平板、可穿戴設備等主流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基本上生命周期只有1~2年,短的甚至只有幾個月。如果採用傳統機器人方案,投入大量資源,耗費數月建設的生產線可能連成本的零頭還沒收回,所生產的產品就該退市了。而如果對生產線再進行改造,又要投入巨大的資源,這是不可接受的。

  

除了資金投入,3C行業很多時候更關心時間,常見機器人自動化改造方案耗時1個月到數個月不等,但3C產品無法在每一次換代都等待這麼久。那邊蘋果說「下個月開始生產iPhone7的外殼」,你這邊說「先等我1個月把生產線改造一下」,顯然是不現實的,這些情況下還是人靠譜,培訓3天,立馬上崗。

無法滿足新興的協作市場

      

工業機器人一直以來都是高精度、高速度自動化設備的典範,但是由於歷史和技術原因,與人在一起時的安全性不是機器人發展的重點,因此在絕大多數工廠中出於安全性考慮,一般都要使用圍欄把機器人和人員進行隔離。

  

幸好對於大部分之前機器人所從事的工作來講,並不需要人的參與,機器人可以獨立完成。

  

但是人力成本的上升,很多其他以前沒有或很少使用機器人的行業開始尋求機器人自動化解決方案,例如之前提到的3C行業,還有醫藥、食品、物流等行業。

  

這些新興行業中的特點是產品種類很多、體積普遍不大、對操作人員的靈活度/柔性要求高。現有的機器人很難在成本可控的情況下給出性能滿意的解決方案,那怎麼辦?

  

機器人不行的,人來補充嘛,我們搞人機結合。

 

由人類負責對柔性,觸覺,靈活性要求比較高的工序,機器人則利用其快速、準確的特點來負責重複性的工作。

  

比如組裝鍵盤,可以由機器人把鍵帽放置到位,人來進行卡扣的工作;再比如組裝手機/電腦,機器人負責把主要零配件、螺絲放到合適的位置,人來負責排線安裝,卡扣,擰螺絲的工作。

  

但是如果二者要合作,中間還要隔一個柵欄就太不方便了,人和機器人之間要進行交互,還要先通過安全門,整體效率還不如單獨使用人來得高。這個時候就需要一些額外的技術來保證機器人與人類可以安全的在同一個區域工作,而不需要柵欄這樣礙事的東西擋在中間,即要求機器人具有安全協作的特性。

  

各大機器人廠商的機器人都配備有各自的安全技術,例如ABB的SafeMove,Fanuc的DCS,KUKA的KUKA.safe,但其安全功能本身還比較初級,例如將物理的圍欄換成了虛擬圍欄、檢測到有人靠近時自動停止,仍然不算是完整的協作安全技術。

協作機器人的起源

     

為了準確定義協作機器人,先看兩個名詞。協作區域指機器人和人類可以同時工作的區域,協作機器人指被設計成可以在協作區域內與人直接進行交互的機器人。

  

前面已經說過,中小企業SMEs是協作機器人的非常重要的客戶群,而協作機器人的興起也與SMEs密不可分。

  

在2005年,開始於2005年,由EUFP6項目資助,參與的企業包括ABB、KUKA、Reis、Comau、Güdel等,其目的是尋找防止勞動力離岸(offshore)輸出到低勞動成本國家的方法。其主要的論點是,如果通過機器人技術增強SMEs的勞動力水平,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就可以避免勞動力外包的情況(將工作機會留在國內)。因此,協作機器人(co-bots)最初的市場就是中小企業(SMEs)。

  

同年Esben.stergaard,KasperSt.y和KristianKassow在南丹麥大學一起做研究時創辦了UniversalRobot,現在的CEOEsben.stergaard當時是南丹麥大學的助理教授,三個人發現了中小企業對機器人的新需求(也與當時丹麥政府主導的一項機器人計劃有關),並在2009年推出了第一款協作機器人UR5。

  

在UR5之前的絕大多數協作機器人都是在傳統機器人的基礎上改造的,UR5是第一個從產品設計伊始就以協作機器人的要求進行開發的機器人。

  

之後不久(2008)年,Rodney Brooks創辦了Rethink,其最初的目的也是為了幫助美國本土的SMEs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減少離岸外包。最初推出的雙臂Baxter並不是很成功,慢慢開始落後於UR,去年秋天推出了新款的單臂Sawyer機器人,市場接受度如何還有待觀察。

  

在UR和Rethink之後,成長出一大批新創立的協作機器人公司,市場上的協作產品也越來越多,協作機器人的概念開始慢慢被大家所認識和接受。

  

協作機器人與傳統機器人有什麼不同?

  

本質上講,協作機器人與傳統機器人之間並沒有非常大的不同,只是基於不同的設計理念生產的工業機器人產品,在協作機器人發展初期,很多都是從傳統機器人的基礎上改造的。

  

如果非要找不同,第一個不同是這兩種機器人所面向的目標市場不一樣,這個前面已經解釋過,不再贅述。

  

第二個不同點是二者替代的對象不一樣。以傳統機器人為主的自動化改造是用生產線代替生產線,機器人做為整個生產線中的組成部分,很難單獨拿出來,如果某個環節的機器人壞了,在沒有設計備份的情況下,整個產線可能要停工。而協作機器人的獨立性很強,它代替的是單獨的人,二者之間可以互換,一個協作機器人壞了,挪開找個人代替就好了,整個生產流程的靈活性非常高。

  

講了這麼多全是說優點,既然協作機器人這麼好,那是不是可以取代傳統機器人了?

  

當然不是,協作機器人只是整個工業機器人產業鏈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細分類別,有它獨特的優勢,但缺點也很明顯:為了控制力和碰撞能力,協作機器人的運行速度比較慢,通常只有傳統機器人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為了減少機器人運動時的動能,協作機器人一般重量比較輕,結構相對簡單,這就造成整個機器人的剛性不足,定位精度相比傳統機器人差1個數量級;低自重,低能量的要求,導致協作機器人體型都很小,負載一般在10kg以下,工作範圍只與人的手臂相當,很多場合無法使用。

  

借用Rethink Baxter的一句宣傳語,協作機器人的目標應用場合可以概括為:協作機器人最終將變成一個過渡概念,隨著技術的發展,未來所有的機器人都應該具備與人類一起安全的協同工作的特性。本質安全應該是理想機器人的必備且基礎的特徵。就像我們現在不再區分黑白電視和彩色電視而統稱為電視,不再區分功能機和智能機而統稱為手機,未來所有的機器人也將不再區分協作與非協作,而統稱為機器人。

文章來源:新戰略機器人

免責聲明:本文系網絡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但因轉載眾多,無法確認真正原始作者,故僅標明轉載來源。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證明材料確認版權並按國家標準支付稿酬或立即刪除內容!本文內容為原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相關焦點

  • 人機協作機器人正在興起 吞噬傳統機器人市場
    帶來這顛覆的正是「人機協作機器人」  這種新型機器人能夠直接和人類員工一起並肩工作而無需使用安全圍欄進行隔離。這種類型的合作機器人可有望填補全手動裝配生產線與全自動生產線之間的差距。  傳統工業機器人一般體型龐大,在玻璃防護罩後面工作,廣泛應用於汽車業及其它大型裝配生產線。
  • 大族機器人新款Elfin協作機器人
    近日,大族雷射的全資子公司大族機器人推出了一款名為Elfin的新型協作機器人。
  • 協作機器人「退燒」
    GGII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13.6萬臺,同比增長60%,其中協作機器人銷量佔比3.09%,同比上升0.45個百分點;2018年中國協作機器人銷量6320臺,同比增長近50%,中國協作機器人銷量佔比4.04%,同比上升0.95個百分點。GGII預計,2019年中國協作機器人銷量佔比有望達5.5%以上,2020年有望達到7%以上。
  • 美國協作機器人先驅Rethink Robotics宣布倒閉!協作機器人市場何去何從?
    2500個協作機器人產品。直至2005年,Universal Robots在丹麥成立,並於2008年發布了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協作機器人UR5,率先打開了協作機器人的市場大門。2008年,MIT機器人教父Rodney Brooks創立了Rethink Robotics。2013年前後,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傳統工業機器人巨頭加入,助推協作機器人市場迎來爆發期。  目前,全球積極推廣協作機器人的廠商已有60餘家。
  • 協作機器人
    它的小兄弟LBR iisy有3公斤的負載能力,因此是專門為電子行業的協作應用場景而設計的。 Omron: TM-Cobot歐姆龍提供基於臺灣Techman的協作機器人。它們有兩個系列:有效載荷高達6公斤的TM5和有效載荷高達14公斤的TM12/TM14。TM機器人易於使用,並具有集成的機器視覺系統。
  • OMRON 推出協作機器人
    提到工業機器人,我們通常能夠想到的都是一些相對「資深」的品牌,比如: AFKY(排名不分先後)四大家,協作機器人裡面的 Yumi、iiwa、iisy
  • 為何協作機器人能夠興起?「協作機器人-激烈的市場誰能殺出重圍」
    然而協作機器人有多種不同的技術路線,有已經證明的可行的模式,也有仍然在試錯的路上,更多的一波又一波創業公司在資本的推動下湧入,道路崎嶇,前程未知。2017年9月,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發布了2017-2020年市場預測。其中在其主體報告中,著重強調了未來的趨勢:
  • 機器人應用DIY|自己動手集成協作機器人
    圖片來源:Universal Robots一家從事電線和電纜管理和保護的製造企業通過應用協作機器人,在實現零缺陷率的同時,將生產產量翻倍。安裝、集成和使用協作機器人,已經成為可以自己動手實施(DIY)的項目。
  • 協作機器人將在2021年迎來爆發?
    關於機器人接管人類工作的持續辯論引起了全球媒體的關注。幾位辛勤工作的員工認為,機器人最終將取代他們,使他們失去工作。但是,多位專家認為,機器人將幫助工作場所的員工並簡化一些業務流程。協作機器人是建立在相似的原則之上的。協作機器人是可以與員工一起工作的高級機器人。這樣的協作機器人可以增強人員能力並幫助簡化各種任務。
  • 機器人同事來了 人機協作前景如何?
    文/言嘉寧 在傳統的印象中,工業機器人一般都是外表堅硬、外形粗壯的龐然大物,它們沒有思想和感覺,因此無法和人類一起「愉快」地工作。如今伴隨著協同作業機器人的出現,這一現象正在發生改變。 說不定哪天,你的老闆會這樣向你介紹:「來打個招呼吧,這位是你的機器人新同事。」
  • 【禾川股份 | 資本】移動協作機器人墨影科技完成數千萬Pre-A輪融資
    移動協作機器人被業界普遍認為是下一代工業機器人的重要形態之一。其中MOD雙臂移動機器人擁有21個自由度,同時具有擬人形態,能夠輕鬆完成需要雙手操作的複雜任務。結合墨影科技自主研發的自動末端快換系統,單個機器人能夠根據任務需要自主更換末端工具,真正實現了「一機多用」。憑藉團隊多年來在高複雜度機器人系統領域的技術積累,以及高性能的機器人硬體產品,墨影科技幫助客戶解決傳統自動化方法無法解決的問題。
  • 【LMI Technologies | 市場】艾利特機器人闡釋「工業+協作」共融新理念
    9月17日 ,艾利特(ELITE)在2019上海工博會現場舉行新品發布儀式,宣布協作機器人和傳統工業機器人雙產品線上新。 EI67/EC612新品發布會啟動儀式 問及什麼樣的協作機器人才能被稱之為出色的協作機器人時,艾利特CTO孫愷博士表示,因為協作機器人比較新,在國際上對它的標準更新比較慢,目前很難拿一個統一的標準套用
  • 優傲與名傲機器人聯手,建全球最大協作機器人中心
    協作機器人是一種用戶友好型機器人,可以與人類緊密合作,而無需進行安全防護,從而改善工作環境和提升生產力。新的協作機器人中心將有助於泰瑞達進一步提升UR和MiR在全球機器人領域的優勢。歐登塞新協作機器人中心的效果圖(最終的建築設計尚未確定)泰瑞達總裁兼執行長Mark Jagiela表示:「UR和MiR積極推動協作機器人革命,致力於為各種規模的公司提供自動化解決方案。泰瑞達繼續大力投資開發新產品、解決方案和銷售渠道,而這個新工廠是我們增長戰略的關鍵部分。我們在丹麥有一些非常特別的發現。
  • 慕尼黑電子展協作機器人佔主流,企業紛紛展示複合機器人!
    據節卡機器人市場總監介紹,目前節卡小助系列協作機器人已經在SMT、檢測、搬運和包裝等環節都有示範性案例,能夠為相關領域的自動化升級提供了助力和支持。  但傳統的工業機械臂往往由於機身太重、對自主移動機器人的負載太大、臂展剛性太大、抱閘難度大、安全性達不到保證等緣故,並不適用於作為複合機器人的「手」,但隨著平臺適應性更強、更輕便的協作機器人出現,搭載協作機械臂的複合型機器人開始逐漸被開發應用。
  • 一文了解雙臂協作機器人技術
    在智能製造領域,雙臂協作機器人比傳統單臂具有更高的靈活性、操作性和負載能力等,因而受到了學術界和工業界的高度關注。雙臂機器人有如下幾方面特點:一是通過雙臂協作配合作業,無論面對剛性還是柔性物體,抓取和移動物體能力強;二是雙臂協作機器人在工作時可有效避免兩臂間的碰撞;三是兩臂可配合實現複雜任務的有序控制,減少對工裝夾具的依賴[1]。
  • 首發 | 協作機器人公司揚天科技獲5000萬元融資,「人機協作」革命來了?
    天津揚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機器人技術為核心的數位化智能製造企業。揚天科技前身是天津市銥科智能機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其核心技術團隊主要依託天津大學機械學院為主的教授和教師,該團隊在機器人領域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技術專業分工和配套齊全的專業團隊。梁棟告訴黑智,目前,揚天科技的員工總數大約60人左右,其中研發團隊超過30人。
  • 鎖螺絲,集萃智造協作機器人以一當「十」
    集萃智造的輕型協作機器人與傳統機器人不同,它的應用場景更多、更靈活。在重複性高、或者過於費神費力的生產流程中,協作機器人可與人共同協作,釋放出更多產能。此次集萃智造在某客戶工廠正式投入使用「鎖螺絲」機器人,就是個典型的應用場景。
  • 【展商推介】ABB將攜全新GoFa 協作機器人及SWIFTI 協作機器人,亮相大會!
    在2021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當中,有這樣一些優秀的企業,它們致力於推動社會與行業轉型,運用人工智慧幫助人類實現更高效、可持續的未來。作為大會的特別參展商,ABB通過軟體將智能技術融入電氣、機器人、自動化、運動控制等產品及解決方案,不斷努力拓展技術的疆界,運用創新技術為社會發展帶來全新動能。
  • UR機器人e系列與CB系列相比有何進步?
    當然e系列的優絕對不僅僅是這些,下面我們通過幾個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來看看e系列到底有哪些優勢。問題一:CB3和e系列有什麼不同?CB3的用戶界面在市場上處於領先地位,也是全球使用最廣泛的協作機器人界面。e系列採用了新的設計,在外觀和觸感上都進行了更新,並且通過改進編程流程減少了開發程序所需的操作步驟。
  • 協作型機器人能讓中國擺脫追趕者的角色嗎?
    近日,賽迪顧問聯合中國電子報社在京舉辦了「2016機器人產業發展與投資價值專家研討會」。記者在會上了解到,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企業、協作型機器人企業等將獲得更多投資機會。同時,協作型機器人有望為中國國內企業提供彎道超車的難得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