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辦第一流的學術刊物

2021-02-23 北京大學

一份好的期刊,是學者交流的平臺,是學術進步的土壤,更是學科建設發展的重要載體。自徵稿至發行,每本學術期刊的面世無不傾注著背後編輯團隊的龐大心力,流淌著孕育其編輯團隊的學術環境所賦予的基因印跡,簿裡簿外,皆是故事。截至當前,北京大學期刊網顯示由北大發行的期刊共115家,收錄文獻56570篇,產生下載量高達1008748次。今天,小北就帶你走近部分北大主辦的期刊,翻一翻學術期刊編輯部裡的寒來暑往。


(以下期刊排名不分先後)

主管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北京大學

編輯出版: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

刊號:

ISSN 1000-5919

CN 11-1561/C

幾間明亮的辦公室,幾方落地書架安靜地陳列著各期學刊,忙碌嚴謹的編輯部承擔著《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審核、編輯與出版工作。

1918年9月30日,蔡元培提議編輯出版《北京大學月刊》。次年1月,《月刊》正式出版發行,蔡元培親題發刊詞:「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

1955年7月,與《月刊》一脈相承的《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正式創辦。

作為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類權威期刊,《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始終緊跟學術發展脈絡,發展出了哲學研究、文史新證、中外文化交流等特色欄目。馬寅初先生的「人口論」,費孝通先生的《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厲以寧先生的《論城鄉二元體制改革》都曾藉由《北京大學學報》發表,在學術界影響深遠。

編委會與編輯部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三審三校,力圖把《北京大學學報》建成和北大學術地位相稱的哲學社會科學名刊,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為國家的發展戰略服務,為北大的雙一流建設服務。

學刊編輯老師們寄語廣大的作者與讀者:「在廣闊的天地裡沉靜下心來,應對這個浮躁的時代,更需多多打磨。」

主管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北京大學

編輯出版: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圖工委)北京大學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學報》編輯部

刊號:

ISSN 1002-1027

CN 11-2952/G2

1981年11月,全國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成立,次月,《大學圖書館學報》的前身《大學圖書館動態》創刊,刊物的編輯工作由掛靠在北大圖書館的圖工委秘書處負責。這本刊物發展至今,一直服務於圖書情報學相關專業的師生學者和對文獻學及閱讀文化興致濃厚的大眾讀者,如一泓甘泉滋潤著流淌過的每一處角落。

近四十年來,《大學圖書館學報》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刊態度,捨棄了容易產生更大影響力的泛泛研究各類型圖書館的辦刊路線,精耕於「大學圖書館」的細分口徑陳建龍主編要求「學報要和北大圖書館一樣,站在引領全國高校圖書館工作的大格局上,肩負排頭兵使命,秉承為圖書館行業改革發展導夫先路的初心。」

刊物副主編王波老師認為,圖書館事業是創新的、面向未來的事業,「我們反對以精緻的過程論證不高明的假設,希望研究者抓住事業發展中最現實的問題,直擊讀者需求,解決問題。」

背靠信息管理學科,《大學圖書館學報》是國內相關專業領域首個研發並上線app、實現期刊新媒體化的學術刊物。紙質版刊物每期會遴選出一所高校圖書館登上封面,至今登載已近百所——刊物不僅提供豐盈的學術內容,還記錄著高校圖書館的發展變遷。

主管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北京大學

編輯出版: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北京大學教育評論》編輯部

刊號:

ISSN 1671-9468

CN 11-4848/G4

2003年,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正式成立後的第三年,《北京大學教育評論》在這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壤上誕生了。著名教育學家,我國高等教育學科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原北京大學教務長汪永銓先生任創刊主編。從最初依託北京大學的學科資源,擴大北大教育學研究在學界的聲量,到如今勉力搭建學術共同體,聚集海內外關注教育問題研究的同道中人,北京大學教育評論》與北大教育學科同生共息,砥礪偕行。

「在遵循嚴格的雙向匿名審稿制度的同時,期刊編輯部堅持要求審稿人為稿件提供深度反饋意見,以期架起文章作者與審稿老師之間的橋梁」,刊物副主編李春萍老師介紹,「《北京大學教育評論》從來都不只是發表文章的平臺,更是教育學者們以文會友、在交流碰撞中孕育新思潮的雅集。」《北京大學教育評論》一直堅持「有所為」和「有所不為」。在大多同類期刊逐漸改版為月刊時,擁有著穩定優質稿源的《北京大學教育評論》不驕不躁,堅持一季一刊,力求做精做美;在篇幅較長、觀點犀利的文稿易為主流期刊所拒的大環境下,《北京大學教育評論》於2004年發表的數萬字的《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評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提法的討論》一文,迅速引爆學界業界激辯,成為現象級作品。

「你們應該辦得好,因為你們是北大;你們也不可能辦不好,因為你們是北大」——這是一位業界前輩同時也是《北京大學教育評論》的朋友曾留下的慨嘆,於刊物編輯部而言,它是溫暖的鼓勵,是高處不勝寒的壓力,亦是不懈不渝的動力。

主管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北京大學

編輯出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科學》編輯部

刊號:

ISSN 1002-5839

CN 11-1564/F

《經濟科學》是改革開放初期最早創立的國內高校經濟學理論期刊之一。由北大經濟系以陳岱孫為代表的一批老先生創辦於1979年11月,圍繞撥亂反正中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理論問題展開討論,並較早引入了對西方經濟學的介紹。

生長在北大,《經濟科學》的辦刊理念也深受北大精神的影響。長期以來,編委們懷著對老一輩經濟學家發自內心的尊重和景仰,堅持將文章的思想性、創新性放在首位,努力為中國現實經濟問題提供理論支撐。《經濟科學》以文章的質量而非作者本身的名氣或聲望為出發點,不僅營造了平等寬鬆的學術氛圍,也在國內學術界贏得了良好口碑,一批又一批的中青年學者在《經濟科學》的幫助下邁出了走向學術高峰的第一步。

編委們在例會上討論稿件(2007年)

厲以寧教授為《經濟科學》創刊40周年題詞

「理論自信、學術自信源於高水平的研究積累,希望更多的優秀成果能夠通過《經濟科學》這一平臺得到展示、關注和交流,為推動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儘自己的綿薄之力。」這是《經濟科學》創刊的初心,也是一直堅持的原則和努力的方向。

主管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北京大學

編輯出版: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國外文學》編輯部

刊號:

ISSN 1002-5014

CN 11-1562/I

《國外文學》創刊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季羨林先生曾長期擔任主編,楊周翰、李賦寧先生等老一輩學者也對刊物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該刊主要偏重於外國文學學科內部的基礎性研究,其中不乏大家之作。如楊周翰先生《新批評派的啟示》、錢鍾書先生《漢譯的第一首英語詩〈人生頌〉》,就刊登在《國外文學》上,在學界曾產生廣泛的影響。

刊物一向堅守的原則是,外國文學研究不能離開本土視野。因此,在面對外國文學時,學者們應立足於自身的文化傳統,堅持文化自信,時刻帶著強烈的問題意識。這本刊物浸潤了北大的人文精神,自創辦至今,一直延續著紮實、樸素的傳統風格,以推動我國人文學術的發展為己任,為外國文學學科的不斷壯大貢獻了力量。現任主編劉鋒老師認為,《國外文學》上刊登文章的整體學術水平在不斷提升,這一方面歸因於學者整體素質的提升,也與編輯部遵循嚴格的審稿程序、追求優質的作風密不可分。任憑時代變遷,刊物的內核與初心始終未變:拂去浮躁,立足學術;專注經典,不趕時髦。

《國外文學》編輯部一隅

主管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北京大學

編輯:北京大學法學院《中外法學》編輯部

刊號:

ISSN 1002-4875

CN 11-2447/D

《中外法學》的前身為《國外法學》,創刊於1978年,1989年《國外法學》更名為《中外法學》。法學院陳明樓的東側,相隔一方桃李靜林,坐落著著名歷史學家、燕大教授顧頡剛的故居(1929年至1936年)。在這裡,北大法律人承繼的不只是一方院落,更是以顧頡剛先生為代表的中國學者嚴謹創新的學術態度。《中外法學》刊物編輯部便位於庭院中的202室。

1978年,《國外法學》在康樹華教授的帶領下發行,在中國法治事業百廢待興之時,致力於從英、美、德、蘇、日等國期刊、書報中選譯相關法學文章為中國法律教學、院系科研、部門業務提供參考、批判的資料。40多年來,《中外法學》歷經數位主編的領導,始終堅持嚴謹、求是的原則,反映中外法學研究、法學教育的新面貌。

《中外法學》堅持重點發表立足於法理探尋的法學學術論文,在關注法學理論研究的同時,不忘現實的法律問題。在北大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薰陶下,《中外法學》秉承著北大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學術精神,崇尚真理、追求卓越,不僅刊載和見證了法學研究的碩果,也寄託了代代法學人對法治理想的追尋。「夫學術者,天下之公器也。」《中外法學》一直堅持恪守學術的辦刊宗旨與注重學理的辦刊方向,實行園地開放、內外平等。

創刊四十多年來,《中外法學》作為法學界同仁表達交流的平臺,原道古今,無問西東,堅守「學術為公」之理想。主編王錫鋅老師寄語未來:「堅守,不忘來處;前行,方得始終。在連接過去和未來的當下,我們希望,一直見證中國法治現代化求索歷程的《中外法學》,繼續陪伴中國法律人不停歇的精神之旅;我們希望,一直給予《中外法學》支持的中國法律共同體同仁,繼續在這裡,與我們一起分享共有的堅守和前行。」

主管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北京大學

編輯出版: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全國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

刊號:

ISSN 1671-4709

CN 11-4782/D

《國際政治研究》(雙月刊)系北京大學主辦、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國際政治研究專業委員會編輯出版的國際政治類學術刊物。1980年創刊,原名為《世界政治資料》(刊名題字為趙樸初先生),1984年改名為《政治研究》(刊名題字為李志敏教授),1989年改為現名,2002年起正式公開出版發行(刊名題字為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錢其琛),2014年由季刊改為雙月刊。該刊現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政治學類的中文核心期刊、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

《國際政治研究》自創刊迄今已有40年歷史,一代代編輯工作者秉承著「愛國關天下」的宗旨,承擔起「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引領學科創新發展」的責任、使命和擔當,嘔心瀝血、不辭辛勞,只為將其打造成「有風骨、有風格、有北大底色」的政治學類核心期刊。
作為集思想性、歷史性和理論性於一體的學術型核心期刊,其語言平實、理性客觀的文章風格,紮實的理論基礎,地道出色的英文摘要,論質量而不論出身的接收標準,關切現實的問題意識,內容豐富,覆蓋廣泛的各類專題,成為我國國際政治、國際關係教學和研究的重要學術園地,為學者和讀者之間搭建起了交流思想文化的優質平臺。

一篇文章從接收到發表,要經歷十多項複雜的流程,正是編輯工作者們勤懇的付出和嚴謹的態度,讓每一期《國際政治研究》順利發行,為過往的研究做總結,為今後的研究做貢獻。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國際政治研究》主編王逸舟談到,《國際政治研究》立足於北大人文沃土和國際關係學院「愛國關天下」傳統,將始終堅守學術底線,在不斷拓展的國際國內交往過程中,取長補短、守正創新。

主管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北京大學和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

編輯出版:北京大學醫學部《中國疼痛醫學雜誌》編輯部

刊號:

ISSN 1006-9852

CN 11-3741/R

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直到2007年,內地才逐漸有醫院開設疼痛專科,而《中國疼痛醫學雜誌》的創刊主編韓濟生院士,是中國疼痛學科的創始人。


年逾九旬的韓濟生院士精神矍鑠,談起雜誌坎坷的創辦歷程來滔滔不絕:「1979年6月我到美國交流,才發現原來在海外,疼痛也是有專門的學會來做研究的。意識到國內在這一領域的滯後,回國後便著手創辦了『國際疼痛學會中國分會』,也就是後來的『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而一個專業的交流平臺與發聲窗口是必需——1995年,《中國疼痛醫學雜誌》應運而生。

「雜誌創辦的初心就是為了中國能夠更好地發展疼痛醫學,儲備相關人才。」韓院士回憶,最初幾年由於撰稿人多非疼痛專科出身,雜誌收到的稿件難免粗淺,他便與編輯部的老師們一起,逐字逐句地修改,逐圖逐表地優化。課務繁忙,就加夜班通宵改稿,絕不容一絲懈怠。手寫稿上布滿了紅色的批註。直到去年,年逾九旬的韓濟生院士依然堅持參與每一篇用稿的審核。正是基於嚴謹負責的審核制度與視刊物如孩子的情感傾注,《中國疼痛醫學雜誌》與投稿人之間的聯繫格外密切,編輯隊伍親如一家,產出的每一期雜誌都透著真誠與溫度。

1979年韓濟生院士出訪美國時,中國的疼痛醫學研究尚未發端,如今卻已「彎道超車」,躋身世界前列,還擁有專職疼痛科室。這其中流淌著的,是以《中國疼痛醫學雜誌》編輯部為代表的無數研究人員傾注的熱血與溫情。

主管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北京大學和中國化學會

編輯出版: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大學化學》編輯部

刊號:

ISSN 1000-8438

CN 11-1815/O6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的化學學科踏入蓬勃發展的嶄新階段,知識暴增的同時,辦學理念與師資隊伍也亟待更新。在這一關鍵節點上,原國家教委理工處處長陳祖福識微見遠,積極推動建立了「高等學校化學教育研究中心」,委託北京大學籌建,而作為高校化學教育研究交流園地的《大學化學》雜誌也在1986年應運而生,刊名由盧嘉錫先生題詞,辦刊宗旨是為促進高等學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學改革服務。

創刊號封面、戴安邦先生題詞、徐光憲先生的題詞

「刊物剛起步那會兒,條件真的是特別艱苦。有校系領導的重視和關心,有化學系教職工的支持,中心和編輯部工作人員的選聘還比較順利。幾經協商,咱們分到了八齋實驗室北牆的一個舊自行車棚,請師傅改建成了3間明亮的辦公室,很好,冬暖夏涼!又請師傅利用舊木料翻新製作了辦公桌和椅子,整舊如新,既經濟又實用,」《大學化學》的創刊主編華彤文教授笑著回憶,「教委給的經費買了一臺複印機和一臺計算機,在當年也算有了先進設備。」

1989年發行的第1期《大學化學》雜誌刊登了戴安先生親自撰寫的《全面的化學教育和實驗室教學》一文,闡明實驗課是實施全面的化學教育最有效的教學方式,有利於訓練培養科學思維、科學品德。該文後來成為許多化學專業研究生開始實驗工作之前的必學材料,並被諸多高校採用為新任實驗課教師的培訓讀物。

創刊30多年來,編委會把握辦刊方向,與時俱進,在擴容基礎上,嚴把質量關,堅持「稿件質量和數量的統一」,堅持「新而精和針對性」,使文章內容更加充實、有新意,為優化我國高等化學教育,推動化學學科的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主管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大學

編輯出版:《地學前緣》編輯部

刊號:

ISSN 1005-2321

CN 11-3370/P

《地學前緣》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與北京大學於2005年共同打造的地學期刊,先後9次榮獲「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稱號,連續5次榮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稱號。2018年,《地學前緣》影響力指數在中國108種地質學期刊中居第一位,次年,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梯隊項目」。

北大寬鬆自由的學術環境和嚴謹的科學精神,為辦好學術刊物提供了良好的氛圍,也奠定了《地學前緣》發表「前緣」性科技論文的基礎。北大的「引領」精神和學界號召力,是刊物的質量保證——《地學前緣》「澄江生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項目成果,被國際稱為「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


北大校友舒德幹院士在《地學前緣》組織的學術會議上發言

著名地質學家、北大校友塗光熾院士向讀者的推薦信

文化自信是弘揚中華文化的精神動力。《地學前緣》面向「雙一流」建設,致力於加強組織出版優秀科研成果,並依靠最新的Trend MD技術向Science等國際頂尖刊物連結推送,實現了中國優秀科研成果的國際傳播,有利於加強中華民族的科技自信、文化自信。

主管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

編輯: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

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刊號:

ISSN 2096-336X

CN 10-1467/TU

創刊於2013年的《景觀設計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由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高等教育出版社聯合主辦,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俞孔堅教授任主編。

《景觀設計學》定位於景觀設計的學術研究與設計實踐的交叉領域,試圖以景觀設計學為途徑,探索解決中國和世界生態與環境問題的新觀念、新理論和新方法,通過介紹和推廣前沿景觀設計實踐,倡導有助於實現美麗中國與美麗地球的新美學和新文化。《景觀設計學》致力於架設研究與社會需求之間的橋梁、科學與藝術之間的橋梁,引領當代景觀設計學科的發展。

該刊讀者群廣闊,無論是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院校師生,還是決策者和廣大城鄉環境的建設者,都將《景觀設計學》作為重要的專業讀物。

從高端大氣的封面設計到中英雙語的內容呈現,《景觀設計學》始終堅持與世界一流標準接軌。2015年,期刊榮獲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ASLA)年度交流類榮譽獎,評委會表示:「這是一本在中國景觀設計語境下走得更前沿、看得更高遠的期刊(A publication that is far and above what we have seen in discussions of Chinese landscape design — 2015 Awards Jury)。」作為首個獲此殊榮的中國期刊,《景觀設計學》將中國的景觀設計學領進了國際平臺。

主編俞孔堅教授

世界景觀設計師與風景園林聯合會(IFLA)於今年10月將景觀設計師最高榮譽,有「景觀學與風景園林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傑弗裡·傑裡科爵士獎授予期刊創刊主編俞孔堅教授。IFLA主席在頒獎詞中強調「俞孔堅教授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景觀設計師之一,設計作品、巡講與教育活動極大影響了專業人士、學生以及廣大民眾,積極改變了人們對景觀設計行業的認知。」

一本刊物,幾代學人

一方天地,一生耕耘

在北大,有這樣一群人

兢兢業業,靜水流深

認真做著

國最好、世界一流的學術期刊

還想了解哪些北大刊物或編輯部的故事?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

重磅重啟!北大圖書館東樓今日開放

我和我的學校 | 我在哪裡,北大就在哪裡

來啦!北大家園食堂今天開業試運營!

巡天遙看一千河!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北京大學科學中心揭牌!

倒計時!北大博士網上報名及報考信息權威匯總

鳴謝: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學科建設辦公室、人文學部、社會科學學部、理學部、醫學部、圖書館

文字:浦海蕊、隋雪純、張靜、張子璇、楊婉婷、黃時恩、曾良恩

相關焦點

  • 弄懂學術期刊等級分類,看這篇就夠了!
    北大核心是學術界對某類期刊的定義,一種期刊等級的劃分。它的對象是,中文學術期刊。是根據期刊影響因子等諸多因素所劃分的期刊。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學圖書館聯合眾多學術界權威專家鑑定,國內幾所大學的圖書館根據期刊的引文率、轉載率、文摘率等指標確定的。
  • 學術搜素引擎使用技巧
    作者:竇鴻業愛知學者用戶竇鴻業投稿,分享他使用學術搜尋引擎的心得只需要簡單註冊,在這裡,你還能獲得更多,例如:在沒有校園網的情況下「免費」下載學術論文。(作者提供的連結已經失效,就不再插入了。實際上也不難,大家去國家圖書館的網站上註冊帳號操作一下。
  • 作家阿來:希望文學刊物讓文學「回歸本位」
    對於「什麼樣的文學刊物是好刊物」「什麼樣的文學編輯是好編輯」,阿來有著深深的體會。在他看來,一個刊物的思想與內容表面上僅與文學有關,實際上也與當下的社會進程、現實生活密不可分。12月7日,由四川省作家協會、《四川文學》雜誌社、四川省文學期刊聯盟主辦的第四屆全國文學名刊專家論壇暨2021年四川省文學期刊聯盟年會在成都舉行。
  • 研途嚮導北大「於豔茹事件」,如何避免學術不端?
    【導語】:4月4日,「學位授予與學位撤銷律問題」學術研討會在北大舉行。
  • 姊妹刊物 | 《石榴花》雜誌徵稿啟事
    收錄於話題 #姊妹刊物歲月朝暮流逝之間,《石榴花》雜誌從最初蘊藏一抹榴紅的創刊號秋之卷慢慢茁壯成長,逐漸變得綠藍粉橙顏色皆俱,不斷迸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光陰瞬息,而今又到西風吹起時,石榴樹亦是碩果纍纍,不知我們是否有幸,能夠引君回眸駐足,相會石榴樹下,共飲一杯?
  • 全球最大學術組織IEEE禁令郵件曝光:北大、清華學者相繼宣布退出
    日前,全球最大學術組織IEEE對華為禁令曝光,郵件中禁止華為員工作為旗下期刊雜誌的編輯和審稿人,對此國內學術界很快做出了回應
  • 總理北大行|關鍵詞解密
    4月15日下午,李克強總理回母校北大進行視察,此等大事不僅被各大媒體接連報導,更是在北大朋友圈裡引起了強烈關注。
  • 北大歷史,在卷帙浩繁間與你相遇
    在北大強基計劃學科直播中北大歷史剛剛亮相今天,我們一起來感受北大歷史的的底蘊與風採北大歷史學系介紹何晉,現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歷史學系副系主任,主要研究中國古代先秦史、歷史文獻學1952年院系調整,一批史學界精英的匯入使得北大歷史學系的師資陣容得到進一步擴充,歷史學科在國內外的學術地位益發突出。百年來,本系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具有歷史目光和淵博知識的人才,他們在各條戰線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 《設計》雜誌被中國學術期刊評為「核心期刊」
    《設計》在本版評價中獲得了中國學術期刊評價分學科「核心期刊」稱號。《報告》的研製目的是為學術期刊事業管理和未來發展提供決策支撐,為單個期刊的辦刊過程提供階段性的綜合辦刊成效檢驗依據,為相關學科的讀者、作者有效獲取高質量的學術期刊或論文資源提供精準的信息推薦服務。
  • 王鐵崖先生和北大國際法研究所
    在這個特殊的年份裡,我們深切緬懷敬愛的王先生,懷念他老人家對北大國際法研究所的傑出奉獻和感人情懷。上世紀八十年代,不妨說是王鐵崖先生國際法學術生涯中的一個巔峰時期,內中一個重要標誌就是親手創建和主持了中國國際法研究與教學的重鎮——北京大學國際法研究所。
  • 看看世界著名學者評論清華北大浙大是幾流大學?
    以大學來分,現在的清華、北大、浙大,應該是三流,但在清華與北大,有些專業領域已經有點二流甚至一流的味道,浙大是扎紮實實的三流。,別難過,印度也一樣。甚至日本也好不到哪裡去。日本自從百年前,有些大學衝進三流後,絕大部分的大學還是不入流。日本是靠武力與團結力在世界舞臺上佔有一席之地,在學術與思想上面是沒有太多的建樹的。
  • 學術期刊出版是一個窮酸行業?它的利潤率比蘋果谷歌還高!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了解一下大學老師/學術研究人員的工作,還有一篇篇學術論文是怎麼發表出來的。首先,大學老師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做研究、發論文,流程大概是這樣的:從政府或其他機構拿到研究經費,啟動研究項目,撰寫論文,將論文投給學術刊物,最後發表或者被拒。
  • 學術 | 國內學術數據資源網站匯總
    龍源期刊閱覽室龍源人文電子期刊閱覽室隸屬龍源數字傳媒集團,目前已有4000多種學術刊物和中國大陸流行刊物的電子版,內容涵蓋時政product=CSCD&SID=8ChHhEqbhaoJPdGR6rg&search_mode=GeneralSearch中文學術集刊網是專門介紹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集刊的專業網站,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研發完成。目前網站已收錄近200種正式出版的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集刊,為學界提供集刊簡介、出版信息、集刊動態、徵稿啟事、目錄瀏覽和全文PDF預覽等。
  • 學術寫作|孫萍:如何寫一篇還不錯的學術文章
    點擊上方藍字【北大清華講座】加關注,知識改變命運! 我覺得生命是一份禮物,我不想浪費它。
  • 聯大新聞||科技處舉辦「聯大學術大講堂」第二十五次講座 ——《行為人工智慧:模型與方法》孫富春教授學術報告會
    按照年度學術大講堂工作計劃和安排,11月5日校科技處、機器人學院特邀請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IEEE/CAAI Fellows,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孫富春教授作題為《行為人工智慧:模型與方法》學術報告,機器人學院、城市軌道與物流學院、智慧城市學院、工科中心等相關專業師生參加了報告會。學術報告會由科技處副處長祝歆教授主持。
  • 淺談學術期刊的編輯工作
    我有的時候會寫「顧問」或是「大學教授」,不過最近幾年,我意識到自己首先是個「編輯」,因為我在這裡花的時間最多。編輯工作是很孤獨的,但編輯的存在對傳播觀點、真正解決問題十分重要。世界上有兩種編輯:一種是以輔助教學或研究為目的編輯刊物;而另一種,比如說我,是將編輯作為主要工作。
  • 北大發文悼念!痛失英才!
    1月12日,北大融媒體中心官方信息發布平臺通過官方微信號「北大發布」發布《痛悼英才!北大校友範軼然在美國芝加哥槍擊案中不幸罹難》。文中稱,「我們痛失一名優秀的校友,經濟金融研究領域失去了一名熱愛學術、充滿潛力的明日之星!」這篇落款為「北京大學校友會光華管理學院分會」的撰文稱,「驚聞我院2008級本科校友範軼然在此次芝加哥槍擊事件中不幸罹難!噩耗猝然,痛心難平!」
  • Google學術搜索高級搜索技巧
    這一排序同時考慮到每篇文章的全文內容、作者、發表該文章的刊物,以及該文章被其它學術著作引用的次數等要素。2、全文搜索在可能的情況下,Google會搜索全文,而不僅僅只是摘要部分,給予用戶對學術內容最為全面深入的搜索,與此同時也加強了搜索結果的相關性。
  • 青年學者要叫版面費 學術歧視為哪般?
    對於很多在學術圈裡打拼奮鬥的青年學者而言,遇到一些諸如版面費、剽竊等學術道德上難以接受的事,應該算不得什麼稀奇,不會有太多驚詫與憤懣。然而,最近筆者所遇到的一件事,卻著實令自己驚詫和憤懣了一回。 兩個月前,筆者將一篇論文投給了某省一家法學核心期刊,並於日前收到了該期刊編輯部打來的電話。
  • 北大緬懷:Showman教授去世是國際行星科學界重大損失
    「他是一個真正的學者」「Adam的學術水平非常高,是一個真正的學者、一個純粹的人。他對人非常好,特別是對中國學者。國內從事行星科學研究的年輕人,大部分人都認識他。」法文哲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追憶昔日這位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