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參與的論文竟有自己署名,MIT教授怒斥「合著」中國學者及出版商

2021-03-01 機器之心
幾年前「被」發表了兩篇論文,與素不相識的中國學者「合著」兩次,自己竟毫不知情。這是「合著者」還是出版商的鍋?不是自己寫的論文,卻掛上了自己的名字,也是一件很令人氣憤的事。據《連線》報導,最近,MIT-IBM Watson AI Lab 的主任 David Cox 就遇到了這種情況。去年 12 月,他在瀏覽 DBLP 文獻資料庫時發現,自己的名字竟然出現在了兩篇從未見過的論文中,成為了論文的合著者。

MIT-IBM Watson AI Lab 的主任 David Cox。這兩篇論文發表在《Cluster Computing》雜誌上。其中一篇論文描述了一種保護行動網路免受網絡攻擊的機器學習方法,論文標題為《Mobile network intrusion detection for IoT system based on transfer learning algorithm》,發表於 2018 年 1 月,被引用了 14 次;另一篇則描述了在澳門建立智能交通系統的雲聯網模型,標題為《A FCM cluster: cloud networking model for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in the city of Macau》,發表於 2017 年 10 月,被引用了 4 次。兩篇論文均將 David Cox 列為合著者,通訊作者也都是一位名為「Daming Li」的澳門城市大學研究者。雖然文章除自己之外的作者 Cox 都不認識,但起初,他也沒有想太多,因為 David Cox 這個名字並不罕見,重名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在打開文章的 PDF 之後,他發現裡面居然還有自己的工作單位、郵箱地址和照片!這一發現讓 Cox 非常憤怒,因此他立即向《Cluster Computing》的出版商「Springer Nature」發起了投訴,並在推特上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在收到 Cox 的投訴之後,Springer Nature 的社交媒體經理敦促製作編輯 Stella Lawrence 儘快調查此事。Lawrence 隨後聯繫了 Cox,並解釋說《Cluster Computing》有個內部規定:論文作者必須提交照片和簡短的個人介紹。Cox 被告知,該雜誌收到過一封確認他為作者之一的電子郵件,儘管這封郵件是通過 Hotmail 發送的。但 Cox 表示,自己從未批准過這兩項研究,甚至都不知道它們的存在。「我不認識其中的任何一位作者,這甚至都不是我的領域,」Cox 說道。目前還不清楚這種學術不端行為有多麼普遍,不過《連線》查閱了上述幾位中國研究者的其他論文,發現存在問題的論文不止這兩篇,還有一篇用一個虛構的名字列出了一位 MIT 研究者的照片和個人資料。Cox 表示,這可能是為了增加文章發表的機會和學術聲望。他聽說,中國學者與西方知名機構的研究人員合作發表論文將獲得經濟獎勵。Cox 等人認為,無論出於何種原因,這件事都凸顯了學術出版的弱點。這也反映出,在人工智慧和計算機科學領域,論文的發表缺乏更廣泛的規則,許多論文未經事先評審就被發布在網上。「如果不損害公眾對同行評審的信任,這件事情的破壞力就沒那麼大,」Cox 表示,「這件事真的不應該發生。」另一篇涉嫌偽造信息的論文,內容也是關於智能交通項目,發表在《IEEE 工業信息學會刊》上。署名作者包括 MIT 電氣工程系的「Bill Franks」,不過 MIT 電氣工程系並沒有這位教授,而論文展示的「Bill Franks」的照片和簡歷是屬於另外一位 MIT 教授 Saman Amarasinghe 的(這位教授真實存在)。目前,三篇論文均已被撤回,出版商正處於調查過程中。IEEE 品牌公關總監 Monika Stickel 表示:「我們調查發現了其違反 IEEE 政策的相關證據,根據我們的編輯程序,有問題的文章已經被撤回。」但 Cox 提到,直到自己表示要訴諸法律,Springer Nature 才把他的名字從兩篇論文中撤下,並發布了一篇撤回聲明。

Springer Nature 發布的撤回聲明。該聲明表示,論文的通訊作者已經證實,Cox 對論文沒有貢獻。同時,新一輪的同行評審發現,兩篇論文提出的方法和結果描述不足以支撐論文的結論,因此,期刊主編對該論文的可靠性不再抱有信心。Springer Nature 的研究信用負責人 Suzanne Farley 表示:「數十年來,出版業一直建立於信任的基礎上。現在,我們面臨的根本挑戰是,有些個人或團體意圖濫用這種信任。」她提到,有些學者不使用機構的電子郵件地址,在這種情況下,確認地址和作者的合法性也是一件需要努力的事。在學術造假案例追蹤網站 Retraction Watch 上,被撤回論文的通訊作者、澳門城市大學研究員 Daming Li 將造假歸咎於另外一位作者 Xiang Yao。Xiang Yao 隸屬於珠海大橫琴科技發展有限公司。Daming Li 向出版商表示,Xiang Yao 在聽取了 Cox 的 idea 後,將其姓名加在論文作者列表之中,目前 Xiang Yao 已被解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中國學者 Ruixue Jia 表示,作者可能是想「偽造一些國際合作情況,這也是高校所鼓勵的」。在更早的學術造假案例中,2012 年到 2015 年間,有超過 1000 篇論文因為偽造同行評審人被撤回。Cox 表示,這一事件表明已發表的學術著作的質量有多糟糕。「在某種意義上,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是個系統性問題,它製造出了學術交流繁榮的表象。」Brent Hecht 是微軟和西北大學的研究員,主要關注計算機科學的倫理問題。他認為,許多論文首次發表時沒有經過同行評審,而是直接上傳 arXiv。在沒有同行評審的情況下,這些論文作者的隸屬機構可以作為合法性和質量的擔保。「但科研講究的是信用,當信用被不正確地分配或獲得時,每個人都會因此蒙受損失。」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1/02/01/journal-pulls-two-studies-that-listed-an-author-without-his-permission/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1/01/26/researcher-fired-for-including-an-author-not-involved-in-a-paper-says-colleague/https://www.wired.com/story/ai-research-paper-real-coauthor-not/

報告內容涵蓋人工智慧頂會趨勢分析、整體技術趨勢發展結論、六大細分領域(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機器人與自動化技術、機器學習、智能基礎設施、數據智能技術、前沿智能技術)技術發展趨勢數據與問卷結論詳解,最後附有六大技術領域5年突破事件、Synced Indicator 完整數據。

識別下方二維碼,立即購買報告。

© THE END 

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獲得授權

投稿或尋求報導:content@jiqizhixin.com

相關焦點

  • MIT知名華人教授遭FBI突然逮捕!饒毅發聲:赤裸的種族歧視!
    圖源:觀察者網 除此之外,美方還稱陳剛涉嫌在2018年的納稅申報表中,未向美國國稅局披露他在中國有一個資金超過1萬美元的銀行帳戶 這條定律指的是物理學家普朗克在 1900 年所創的「黑體輻射定律」,是公認的物體間熱力傳導基本法則。
  • 又有多篇中國學者論文被撤!作者主動撤稿,「新式造假」被曝光
    不完全統計,3月至今,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撤回中國學者13篇文章,包括: 本文作者告知本刊和編輯部,文章列出所有作者均未參與撰寫,或對本文不了解。將他人列為作者,顯然違反同行評議原則、出版原則和出版道德規範。向本文讀者致歉。」 這被稱為「偽造作者身份」(Forged Authorship),是一種新興的論文造假方式。即論文署名的眾多作者中有一個甚至是所有人,對相關論文的研究和發表未做貢獻、並不知情或並不同意。
  • Sci-Hub又被學術出版商「圍剿」,「運營商封殺是唯一辦法」,學術圈卻不幹了
    印度本土的突破科學協會(BSS)代表數千名科學家、學者、教師和學生發言,對出版商試圖阻止學術圈的 「信息自由流動 「表示失望。BSS認為Sci-Hub是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能夠讓所有人都能獲得研究論文,以造福人類。Sci-Hub並不違反任何道德規範或智慧財產權,因為研究論文實際上是作者和機構的成果。研究成果商品化有礙於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發展。為了知識的進步,應該允許Sci-Hub和Libgen在印度運營。
  • 推薦一個自動寫論文的軟體,它生成的論文多次被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等錄用
    在米國得手之後,德國又有幾位學生開始用這件神software黑天朝。2009),文章署名Herbert Schlangemann(來源於德國的一部電影)也是編造的。結果兩次電腦自動寫的論文全部被接受,在第一個會議上,靠這幾位童鞋為Schlangemann編造的假CV,虛擬的Schlangemann教授被當成了知名學者,還被邀請作為會議一個session的主持人。
  • SIGGRAPH最佳博士論文獎又落華人手中,胡淵鳴的這位師兄不一般
    SIGGRAPH最佳博士論文獎,又被「華人學者」納入囊中。這已經是「連續3年」,該重要獎項頒給華人學者,此前分別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閆令琪博士和朱俊彥博士摘得。而最近,ACM SIGGRAPH 頒發了2020年最佳博士論文獎,獲此殊榮的學者叫李子懋(mào),本碩畢業於臺灣大學,現在是MIT CSAIL博士後研究員。在頒獎詞中,SIGGRAPH 稱他的博士論文「為新興的可微計算機圖形學奠定了基礎」,李子懋是「物理可微渲染領域的先行者」。但或許更多人還是會好奇:他是誰?為什麼能獲此殊榮?
  • 碩士論文被抄襲,副教授實名舉報!原始論文未被知網收錄該如何判定?
    ,不是同年畢業的碩士論文高度雷同,就是教授大篇幅抄襲本科生論文,近日,更是有位副教授發現自己當年的碩士論文被「一字不差」地抄襲,發朋友圈稱「忍無可忍了!」孟中說,自己十分確定論文寫作過程中沒有抄襲,但考慮到自己早年的部分論文並沒有上傳到網絡,且近年來時常有網友將他人論文上傳到網絡卻不署名,「學校選的查重機構在查重時也選取了公開網絡,所以我當時第一反應是可能是因為公網有人傳了我的論文沒有署名而產生的誤會。」然而仔細查看時他發現,自己的文章竟與河北大學一篇碩士學位論文有高達21%的重複率。
  • 從「超模」到「炸彈客」,你永遠不知道美國名校教授是什麼來頭!
    吳彥祖曾畢業於建築專業排名第一的俄勒岡州立大學,在戶外建築真人秀節目《漂亮的房子》中參與設計的作品「木蘭坊」入圍了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RIBA)獎。在課堂上,他分享自己過往經歷、精心準備的PPT、流暢而幽默的授課風格深深「折服」了同學們,更是讓其他學校的圍觀群眾「羨慕、嫉妒、恨」。
  • NeurIPS十年高引學者TOP100榜單發布!這些大牛值得膜拜!
    下面就來看看NeurIPS高引學者榜單中的Top10都有哪些大牛?包攬高引學者榜單前三甲的正是「神經網絡之父」 Geoffrey Hinton與他的高徒Ilya Sutskever、Alex Krizhevsky。
  • 清華90後校友、MIT助理教授範楚楚獲ACM博士論文獎,Rust社區Ralf Jung榮譽提名
    本文提出的算法是第一個基於靈敏度分析的、可應用於非線性混合系統有界驗證的數據驅動算法。這一工作在工業規模問題上的開創性示範表明,驗證技術是可以規模化的。目前這項靈敏度分析已經獲得了專利,並開始進入商業化實踐。範楚楚還開發了第一個用不完整模型來驗證「黑盒子」系統的算法,該系統結合了概率近似正確(PAC)學習、模擬關係與定點分析。
  • 爆發式發表論文無益?UCL教授建議一年只發表一篇論文?
    日前,英國科學協會(British Science Association)的前任主席UCL教授Uta Frith提出了一個解決該問題的激進建議:將限制研究人員每年只發表一篇學術論文。Frith教授在《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認知科學趨勢》一書中寫道,現在是時候「 問問我們自己快速、爆發式發表論文對科學有什麼好處了 」,特別是因為出版後的論文「 在未來,因無效結果或無法重複而導致驗證失敗 」。「 我的建議中最具挑釁性的是嚴格限制任何人每年可以發表的論文數量。
  • ICML 2018 | 騰訊張潼中8篇論文,清華排名國內居首:大會論文接收情況一覽
    某些研究者從屬的機構有多個不同的名稱(如「Google」)。當整理多種拼寫時,需要更謹慎一些。論文作者統計今年,來自騰訊 AI Lab 的張潼署名論文數量最多,一共 8 篇。Lawrence Carin(杜克大學分管科研的副教務長兼 Infinia ML 的首席科學家)以 7 篇署名論文排名第二。
  • 90後清華女校友範楚楚獲ACM 2020唯一博士論文獎!出任MIT助理教授後再摘桂冠
    ,清華90後女學霸、UIUC博士、MIT助理教授範楚楚榮獲該獎。近日,ACM公布了2020年博士論文獎,清華90後女學霸範楚楚憑藉著題為「安全自主性的形式方法:數據驅動的驗證、綜合和應用」的論文榮獲該獎。 「ACM博士論文獎」每年由ACM(美國計算機協會)頒發,用來表彰計算機科學和計算機工程領域最佳博士論文的作者,同時獲獎者將得到2萬美元的獎金。
  • 有何替代品?
    提示:歡迎點擊上方「PaperRss」↑關注我們!今天,Twitter 官方宣布永久封禁川普的帳號。而另一個帳號的封禁恐怕更讓科學界感到震驚。有用戶發現,Sci-Hub 的 Twitter 帳號和川普一樣,都被完全清空了。
  • ACL 2020:微軟摘得最佳論文,Bengio論文獲時間檢驗獎,大陸論文量第二
    用於 NLP 的機器學習、對話與交互技術、機器翻譯、信息提取和 NLP 應用是此次會議最熱門的 5 個研究主題,每個都有超過 200 篇論文投稿。其中「用於 NLP 的機器學習」主題的論文投稿接近 300 篇(296)。
  • CVPR聲明力挺華為:同屬IEEE,論文評審、參加會議無限制
    5 月 31 日發表聲明選擇「力挺」華為:強烈倡導會議主席、編輯們自由選擇論文的審裁權利。作為計算機視覺領域內最負盛名的學術會議,每年 6 月舉行的 CVPR 大會都會吸引全球學者和從業人員參加。今年 2 月,CVPR 2019 公布了論文接收結果:在超過 5100 篇投稿中,共有 1300 篇論文被接收,達到了接近 25.2% 的接收率。即將開幕的大會當然也會成為「史上最大一屆」。
  • 十位日本一流學者寫的「中國史」,為什麼賣瘋了?
    中國的歷史,自然是中國人自己最願意娓娓道來。然而,一套由日本人撰寫的中國通史讀物卻在中國翻譯出版、被國內眾多著名學者聯袂推薦,並且數次再版印刷。或許,誠如大家蘇軾曾說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時站在山外觀望,會有不一樣的景致。 1.   先聽聽他們的「講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於文化傳統和學術傳統不同,西洋人、東洋人觀察中國歷史的角度和興趣、重點也不同,通讀氣賀澤教授的這本隋唐史,在許多方面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 Sci-Hub剛剛更新了一個非常魔性的「功能」......
    「美女學者,在線發文」,屬實沒想到,在 Sci-Hub 下載論文居然也可以享受到這般待遇。不知道在家學習的朋友們,在 sci-hub 下載文獻時是否發現了網頁左下角的彩蛋,創始人 Alexandra Elbakyan 身著印有「Send」字樣的 T 恤在和大家招手,仿佛在給大家發來一篇篇免費的論文
  • Sci-Hub生日解封,一次放出233萬篇新論文!與出版商十年鬥爭,開放知識任重道遠
    知乎網友@如雪就譴責了出版商們的行為:出版商們對知識本身沒有任何貢獻,卻對論文作者和讀者兩邊割韭菜,做著無本萬利的生意。一方面論文作者需要交版面費,不同期刊收費不同,少的一篇論文幾百美元,多的則一篇論文幾千美元,某些專門圈錢的刊物會更貴。
  • 「國家戰略科學家」身份!著名AI學者朱松純加盟清華籌建通用AI研究院
    與此同時,還將與清華、北大共同籌建「北京通用人工智慧研究院」,並出任院長。朱松純是計算機視覺領域的頂級學者,他的回國,將為國內人工智慧的發展帶來強勁動力。近日,根據網絡流出的一份清華大學擬聘新進校人員公示名單,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教授,UCLA 計算機視覺、認知、學習與自主機器人中心主任朱松純擬加入清華大學自動化任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