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 月 20 日小米 9 發布會上,小米除了發布新手機之外,還發布了全新的小愛觸屏音箱。
作為市面上最受歡迎的智能音箱之一,智能音箱現在已經是小米智能生態中樞之一,也是小米「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事實上在一個冰箱上都要放一個屏幕的今天,智能音箱上有一塊屏幕並不是一個新創意。去年發布的 Google Home Hub 上也有一塊屏幕,亞馬遜的智能音箱也有帶屏幕的 Echo Show 版本。
多一塊屏幕之後,智能音箱的使用體驗會提升嗎?使用場景會變多嗎?
❶
多了一塊屏幕
多了哪些功能?
作為市面上最受歡迎的智能音箱之一,小愛音箱目前的功能已經比較完善了。除了放音樂、讀新聞、定鬧鐘、設提醒等等常用功能之外,還可以通過語音指令控制米家生態裡的智能設備。
小愛觸屏音箱的設計延續了小米產品「白色」的設計主色調,頂部除了兩個麥克風之外還有三顆實體按鍵,分別是音量大小和屏幕開關;左右均無任何開孔和按鍵;背部有一個「mirco - USB」電源孔;底部是灰色的防滑膠。
整個看下來頗有錘子堅果 R1 放在堅果充電底座上之後的即視感……
機身內部無電池,無法脫離電源使用,這也比較符合「智能音箱」這個產品的定位。
而小愛觸屏音箱和小米旗下其他的智能音箱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多了一塊 4 英寸的顯示屏。這塊屏幕的解析度為 800*480,屏佔比什麼的就別問了……
從實際觀感的角度來說中規中矩,觸控反應倒是比較靈敏,整個體驗不算差。
為了這塊觸屏,小米應該是重新寫了一套作業系統,這臺系統並不基於安卓,使用起來比較流暢:在主菜單界面左右滑分別是時間、日曆、米家智能控制和新聞資訊;下滑為控制中心;播放界面右滑為退出。
功能上除了只能上面提到的小米音箱功能之外,額外新增的功能基本都和這塊屏幕有關。
你對小愛同學語音輸入的指令都會在屏幕顯示出來。
基礎功能方面,由於增加了觸控屏幕,許多功能在使用上得到了增強:播放音樂時可以顯示封面和歌詞,還可以通過觸摸控制音樂的播放;讀新聞時可以直接文字閱讀新聞原文;倒計時時可以直接顯示倒計時時間;控制 IoT 設備時可以直接選擇要控制的智能設備,操作方式更加直觀。
除此之外,這塊屏幕還可以用來看愛奇藝上的相關節目,例如電視劇、動畫片等等;還可以直接查圖片、查菜譜等等。這塊屏幕為小愛音箱增加了更多使用場景。
另外小愛觸屏音箱還支持連接可視門鈴和攝像頭,並作為監視器顯示攝像頭的內容。
❷
智能音箱應不應該
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屏幕?
事實上「帶屏智能音箱」並不是一個什麼新物種,而是一個已經發展了接近兩年,產品眾多的細分品類。
國際市場上,幾大智能音箱廠商都有自己的觸屏智能音箱產品;國內市場上的網際網路巨頭們也紛紛入場,推出自己的觸屏智能音箱產品。從某種程度上說,觸屏智能音箱已經成為了目前智能音箱行業破局的新風口。
然而智能音箱從出生起,主要的交互邏輯就是以語音交互,而語音作為交互方式的時候通常都會相對比較簡略和直接。例如打電話,在觸屏上你可能需要「點擊電話 - 找到聯繫人 - 撥打電話」,而對於智能音箱來說只需要對音箱說「給 XX 打電話」就行了。語音交互可以極大減少操作步驟,而這個叫做「擊穿操作」。
從某種程度上說,觸屏智能音箱就是在語音交互的時候能夠顯示交互的內容,提升信息交互的效率。從感官上來說,人類超過 80% 的信息獲取都來自於視覺,而這種屏幕的信息傳達效率自然是遠高於聽覺的。
屏幕的存在也能讓操作更為直觀,並為智能音箱提供更好的交互體驗。比如說你對智能音箱說「我要點外賣」,有屏幕的智能音箱可以把你附近的外賣在屏幕上列出來讓你選擇,而傳統的智能音箱可能就直接語音報出這些外賣店的名字……
作為家庭智能設備控制中樞,有一塊屏幕的智能音箱肯定是遠遠好於單純的語音操作,「觸控 + 語音」來控制家中的智能設備,無論是打開關閉還是調節參數都能夠更加方便和精確。
更重要的是,有一塊屏幕相對於純語音操作能夠給用戶帶來一種「明確」指示帶來的「安全感」,單純的語音交互需要用戶反覆確認自己輸入的指令是否有誤,一旦信息出現了錯誤就會很麻煩,但是有了屏幕之後用戶在語音輸入指令時可以通過眼睛來確認,這能夠提升用戶的安全感,給予用戶操作充分的反饋。從用戶的角度說,多一塊屏幕能讓智能音箱使用起來「更舒服」。
但是有一塊屏幕的智能音箱就是好音箱了嗎?自然也不見得。
智能音箱的定價就決定了不可能使用一塊參數非常高的顯示屏,目前來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上比較流行的觸屏智能音箱的屏幕雖然大小各有不同,但是屏幕解析度和素質都不高。目前主流的手機都已經是 1080P 級別的解析度,看慣了這樣屏幕的用戶還會用一塊 480P 解析度的屏幕看視頻?
另外,加上屏幕的智能音箱也會出現「定位不明」的問題,任何一個產品,產品的定位必須清晰,而產品的功能則需要圍繞著產品的定位來規劃。如果加上了屏幕,語音交互卻顯得雞肋,則和智慧型手機的定位相似度太高,甚至很多時候還沒有手機方便,那這個產品無論是功能設計還是宣傳上可能都會遇到問題。
目前整個智能音箱行業雖然銷量是水漲船高,根據今年 2 月,市場調研機構 Canalys 發布了中國智能音箱市場 201 8年 Q4 和全年出貨量數據顯示,去年一年中國國內的智能音箱出貨量足足翻了 8 番,而增長的主力就是百度、小米和阿里巴巴三家。而所有的智能音箱入局者都認為智能音箱是人工智慧的入口,它將成為未來家庭的控制中心。
然而從增長率來看,從 2018 年 第三季度開始,整個市場的出貨率就出現了斷崖式下跌。而更重要的是,智能音箱的日活用戶正在不斷下降,從 2018 年到 2019 年的今天已經下降了接近 20%。
另外根據《2018 中國移動網際網路春季報告》顯示,大部分智能音箱每月使用次數為 30 次,月均使用時長在 100 分鐘以內。如果平攤下來也就是每天 1 次,每次 3 分鐘,這個智能音箱廠商追求的「高頻剛需」相差甚遠。
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智能音箱音質不如傳統音箱,智能 AI 也難以用聰明來形容。屏幕的出現雖然能夠幫助智能音箱在交互上有所進步,然而深層的語義理解、智能反饋等等的操作包括蘋果的 HomePod 在內的智能音箱都難以稱得上是智能。
智能音箱的發展有賴於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而在這之前,所有的創新都難以彌補目前智能音箱的缺憾。
撰文 / 愷倫
編輯 / 愷倫
責任編輯 / 纖塵
公眾號視覺 / 又耳
© 愛否科技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