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明起揭曉 4名華裔科學家大熱

2021-02-08 央廣網

根據諾貝爾獎官網發布的消息,2014年諾貝爾獎將從10月6日起陸續揭曉。四位華裔科學家張首晟、楊培東、鄧青雲、錢澤南成奪獎熱門人選。

  

根據湯森路透的預測,2014預測名單包含來自9個不同國家、27個不同學術和研究組織的27位研究人員,並首次同時出現四位華裔科學家。因已成功預測了35位諾貝爾獎得主,湯森路透的「引文桂冠獎」頗受關注。上年更是成功預測了11位諾獎得主中的8位。

  

與此前獲諾獎的華裔科學家不同,張首晟、楊培東是改革開放後在中國內地接受教育的新一代,兩人成為今年諾獎熱門人選更令國人期待。楊培東和鄧青雲此前曾分別在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講學。


  

2014年諾獎公布時間

  

生理學或醫學獎

北京時間6日17時30分

  

物理學獎

北京時間7日17時45分

  

化學獎

北京時間8日17時45分

  

和平獎

北京時間10日17時

  

經濟學獎

北京時間13日19時

  

根據傳統瑞典皇家科學院規定,文學獎公布時間,另行通知。

  

張首晟:

「拓撲絕緣體」

讓電腦運算加速

  

1963年生於上海,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現為史丹福大學教授

  

「他早就應該得諾貝爾獎了」,昨日,長期研究諾貝爾獎的華中科技大學物理系退休教授楊建鄴表示,對張首晟成今年諾獎物理獎獲獎熱門人物並不奇怪。

  

1978年,15歲的張首晟高考被復旦大學錄取,後出國深造。他2006年提出「拓撲絕緣體」理論,次年實驗得到證實,並因此獲得「歐洲物理獎」等三大頂級獎項。「拓撲絕緣體」意義在於,可提高計算機的計算極限,「約可以提高一倍」。

  

張首晟用「集市」和「高速公路」為例講述該成果應用和意義:電子在晶片中移動就像跑車開進集市中,再怎麼高檔也跑不快;但若在高速公路上就可暢行無阻。這可能是未來計算機持續進步的關鍵。

  

楊培東:

用納米技術

提高計算機存儲量

  

1971年生於江蘇,本科就讀於中國科技大學,現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與張首晟一道列為今年諾獎物理學獎獲獎熱門人物的還有華裔科學家楊培東,其在納米領域的研究有助於提高計算機存儲量。他還是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特聘教授。

  

今年4月,楊培東到武漢大學做報告,暢談「21世紀的材料革新」。在當日演講中,他就曾表示,希望今後能夠用電流來激活納米雷射器,這樣納米雷射器就能用於電路。而最終,他預測納米雷射器有可能被用於鑑別化學物質、提高計算機磁碟和光子計算機的信息存儲量等。

  

鄧青云:

OLED有望

徹底取代液晶

  

1947年生於香港,現任教於香港科技大學和美國羅切斯特大學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熱門人選之一,是有「OLED之父」之稱的鄧青雲。他2011年獲地位僅次於諾貝爾獎的沃爾夫化學獎。楊建鄴認為,這將會提高他獲諾獎競爭力。

  

1979年一天晚上,鄧青雲在回家的路上忽然想起有東西忘記在實驗室,返回後發現在黑暗中有一個亮亮的東西,由此展開了對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研究。OLED是第三代顯示技術的代表,具有圖像質量優、低功耗、重量輕、柔性顯示等優點,多應用於智慧型手機、數位相機、平板電腦及高畫質電視。專家認為,隨著OLED進一步發展,其主要競爭對手液晶(LCD)將被淘汰。

  

2012年,鄧青雲應邀到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做報告。

  

錢澤南:

基因研究

將改善人類健康

  

1949年出生在香港,現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今年華裔另一位熱門獲獎人物是同樣出生在香港的錢澤南,他同樣被看成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熱門人選之一。

  

對於錢澤南的貢獻,上海交通大學論壇上有人這樣評價:「發現幾個調控基因表達的增強子特異的轉錄因子」,其意義在於「他的工作使我們的轉錄機器有更好的理解,特別是與發育和細胞分化的關係方面。」

  

李嘉誠捐資4000萬美元資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設生物醫學和健康科學研究中心。作為該中心的首任主管錢澤南表示,「現代生物學對人體運作的認識,已到達了一個非常精確的程度,將為醫療護理帶來範式轉移,令新一代的醫生、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對付疾病的分子根源,而非僅僅醫治病徵……從根本改善我們的生活。」(來源:長江日報)

相關焦點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其中一位為女性科學家!
    北京時間10月6日18:05,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獲獎名單
  • 2016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三國科學家獲獎
    各項事宜請致電010-52436880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17時45分,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諾貝爾化學獎評委會在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科學家讓 - 皮埃爾·索維奇(Jean-Pierre Sauvage), 美國科學家J.弗雷澤·斯託達特(J.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美國瑞士科學家共同得獎
    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50分許,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瑞士科學家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 和瑞士科學家迪迪埃·奎洛茲 (Didier Queloz)。
  • 魏澤清 | 莊小威:那一年,她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2006年8月9日,莊小威的STORM發表在《自然·方法》上;一天後,美國科學家埃裡克·貝齊格(Eric Betzig)基於相似原理的PALM發表在《科學》上,不過貝齊格的論文投稿時間為2006年3月,比莊小威要早投4個月。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埃裡克·貝齊格、威廉·莫納和德國科學家斯特凡·黑爾,因對發展超解析度螢光顯微成像技術作出重要貢獻而共享此大獎。
  • 華裔科學家張首晟突然去世! 楊振寧曾評價他:拿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
    突發新聞,12月6日上午消息,當地時間12月1日,曾發現天使粒子的美國史丹福大學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教授去世,終年55歲。
  • 華裔科學家在美屢陷「間諜門」 忍無可忍!華裔科學家郗小星家人起訴FBI
    費城聯邦陪審團2015年5月提交的起訴指控郗小星同中國科學家分享「口袋加熱器」信息,那是郗小星2004年為了超導研究而購買的。他稱,希望訴訟能迫使美國政府未來做類似調查時更謹慎一些,「我的案子讓許多科學家感到害怕,許多美籍華裔和美籍亞裔也感到懼怕」。郗小星說,他希望有關方面能就他們帶著槍衝進他的家、在他的孩子面前銬住他、給他的生命造成威脅等行為道歉,但他認為,他們可能永遠也不會道歉。
  •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科學家因發現黑洞現象獲獎​!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一半給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他獲獎的原因是「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穩定預測」。另一半分給德國科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裡亞·格茲,他們獲獎的原因是「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緻密物體(黑洞)」。
  • 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諾貝爾獎
    那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拉斯克獎。  另兩位獲獎者威廉·C·坎貝爾和大村智發現了一種名為阿維菌素的新藥,其衍生物從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象皮病的發病率。在中非和西非,由蚊蠅傳播的寄生蟲病呈現地區性流行,其中河盲症,會導致視力嚴重受損甚至永久失明;而象皮病,會造成患者四肢肥大等問題。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拉開了今年「諾貝爾周」的序幕。
  • 三名日本科學家憑此獲諾獎
    本文要點摘錄:  ■ 3名獲獎者分別為85歲的日本明城大學教授赤崎勇、54歲的名古屋大學教授天野浩和60歲的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教授中村修二,中村修二為美國籍。  1982年,天野浩作為一名本科生加入赤崎勇教授的研究小組,從此開始了藍色發光二極體中使用材料的研究。  天野浩和導師赤崎勇在名古屋大學合作進行了藍光LED的基礎性研發,1989年首次研發成功了藍光LED。  3名日本出生的科學家因發現新型節能光源而獲得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 首位登上太空的華裔科學家王贛駿
    華人第一太空人王贛駿(照片:NASA)1985年4月29日王贛駿以科學家身份登上挑戰者號太空梭(STS-51-B),成為全球第一位遨遊太空的華人
  • 那些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的華人科學家
    今天,材料人梳理幾位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國內外華人科學家。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結果公布,獎項同時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醫學家本庶佑,以表彰他們在癌症免疫治療方面所作出的貢獻。然而,卻有很多記者和學者在為華人科學家、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免疫學教授陳列平。
  • 曾被FBI誣為「間諜」的華裔科學家郗小星,被授予美國物理學會年度獎項 | 科研圈日報
    · 科學家曾被 FBI 誣為「間諜」的華裔科學家郗小星,被授予美國物理學會年度獎項        郗小星 | 圖片來源:天普大學郗小星主頁 美國時間 10 月 22 日,美國物理學會(APS)在官網公布了各大年度獎項,其中 2020 年「安德烈·薩哈羅夫獎」(2020 Andrei Sakharov Prize)授予華裔科學家郗小星,以表彰他「在支持美國科學界和開放的科學交流方面表達了明確而堅定的主張
  • 發現C肝病毒,3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在上述三位科學家的工作之前,A型肝炎和B型肝炎病毒的發現已取得重要的進展,但大多數血源性肝炎病例仍然無法解釋。C型肝炎病毒的發現揭示了除A型肝炎和B型肝炎之外的慢性肝炎病例的原因,並使血液檢測和新藥物研發成為可能,從而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本庶是德國醫學最高獎羅伯·柯霍獎的「科霍獎」得主,被譽為「最接近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之一」。2014年與詹姆斯·艾利森共同獲得首屆唐獎生技醫藥獎。 2016年9月21日,入選2016年引文桂冠獎名單。2016年9月25日,首屆唐獎生醫獎得主本庶佑獲獎。今天,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揭曉,也正式拉開了2018年諾貝爾獎「開獎周」的帷幕。
  • 盤點12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諾貝爾獎分設物理(Physics)、化學(Chemistry)、生理學或醫學(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學(Literature)、和平(Peace)和經濟學(Economic Sciences)六個獎項。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
  • 2016諾貝爾獎公布,43歲才當副教授他都獲獎了!
    這是日本連續第三年獲得諾貝爾獎。去年獲得此獎項之一的是我國科學家屠呦呦。根據諾貝爾官網公布的信息,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到2014年的百餘年間,共有575名科學家榮獲了諾貝爾科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及化學獎),然而女性僅有17位,佔比不到3%,其中居裡夫人是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此外,獲獎者國籍以歐美為主,屠呦呦是唯一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亞洲女性科學家。
  • 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美德兩位科學家獲獎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北京時間6日下午,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David MacMillan和德國科學家Benjamin List因「在不對稱有機催化研究方面的進展」被授予該獎項。諾貝爾化學獎看似遙不可及,實際上,「高大上」的背後,和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關。
  • 2019年首個諾貝爾獎揭曉!
    當地時間10月7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 2020諾貝爾獎揭曉:請告訴孩子,這是對「保持好奇」的最高獎賞!
    這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家珍妮弗·道德納和法國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在2015年科學突破獎頒獎典禮上的發言。在發表獲獎感言時,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說:「好奇心、求知慾和理解力一直是我生命裡強大的驅動力。」這兩位女性科學家名單一公布、照片一曬出,網友們紛紛大呼:「明明可以靠顏值,但卻偏偏要靠才華。」
  • 日本真正的可怕之處:18年18人拿諾貝爾獎,卻高興不起來
    除了低學歷之外,日本的諾獎得主中還有一位出了名的外語文盲——益川敏英,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例如,建於1982年的「超級神岡探測器」,工程耗資約104億日元(約6.3億人民幣),由小柴昌俊、梶田隆章、戶冢洋二這三位互為師徒關係的科學家貢獻力量。小柴昌俊和梶田隆章分別在2002年及201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戶冢洋二在2008年去世,但諾貝爾獎不追認已經逝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