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 2020丨陳文明教授: CPT聯合沙利度胺/地塞米松(CPT+TD)在復發/難治多發性骨髓瘤治療中療效顯著

2021-12-20 ioncology

收錄於話題 #ASH 2020 37個內容

編者按:既往復發/難治多發性骨髓瘤(RRMM)在治療上存在諸多挑戰與困局,亟待新型藥物的出現。CPT(注射用重組變構人腫瘤壞死因子相關凋亡誘導配體)是一類針對於腫瘤死亡受體通路的多肽類靶向新藥,目前多項研究正致力於探索CPT在RRMM治療中的應用。2020年ASH大會上,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朝陽醫院陳文明教授牽頭開展的CPT-MM301研究入選了口頭髮言,該研究比較了CPT+TD方案vs TD方案在RRMM治療中的療效。《腫瘤瞭望》特邀陳文明教授為CPT-MM301研究做詳細介紹和講解,現整理如下,供讀者參考。

腫瘤瞭望》:您能否為我們介紹下目前骨髓瘤治療的現狀以及面臨的困局呢?

陳文明教授:多發性骨髓瘤(MM)是一類常見的漿細胞惡性增殖性疾病,隨著新藥的不斷湧現,其療效不斷提高。其治療藥物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類:①蛋白酶體抑制劑:如硼替佐米、伊沙佐米及即將上市的卡非佐米 ②免疫調節劑:沙利度胺、來那度胺、泊馬度胺等 ③單克隆抗體:CD38單抗,如達雷妥尤單抗等 ④小分子抑制劑等其他藥物。值得指出的是,國內創新藥CPT(注射用重組變構人腫瘤壞死因子相關凋亡誘導配體)在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中已經遞交藥物審評,預計不久將於國內上市。

腫瘤瞭望:您牽頭開展的CPT-MM301研究入選了今年ASH大會的口頭髮言,能否請您詳細介紹一下該研究的最新結果?與之前的數據是否有所更新?

陳文明教授:CPT是一類針對於TRAIL死亡受體4和死亡受體5靶點的新型靶向藥物。一般而言,多發性骨髓瘤(MM)細胞中主要的凋亡通路包括蛋白酶體通路及死亡受體通路,對於既往接受多線治療或多重耐藥的MM患者而言,蛋白酶體通路已然並非主要凋亡通路,此時死亡受體通路的價值愈發明顯。因此,CPT是針對於多線治療及多重耐藥MM患者的一類治療藥物。CPT-MM301研究是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III期臨床試驗,旨在比較CPT聯合沙利度胺/地塞米松(TD方案)vs 沙利度胺/地塞米松(TD方案)治療復發/難治多發性骨髓瘤(RRMM)的療效及安全性。最終共納入415例RRMM患者,其中276例接受CPT+TD治療,139例接受TD方案治療。

該研究結果顯示:①CPT+TD方案在PFS和OS方面均要優於TD方案,中位PFS分別為5.5月vs 3.1月(p<0.0001);中位OS分別為21.8月vs 17月(P=0.0166)。② 該研究進行了多個亞組分析,其結果顯示:1)對於蛋白酶體抑制劑(PI)和免疫調節劑額(IMiDs)雙重難治的RRMM患者而言,CPT+TD方案組的PFS明顯更佳,中位PFS分別為3.7月vs 1.8月(HR=0.358, P=0.0051)

對於既往接受過PI和IMiDs治療的RRMM患者,CPT+TD方案較之於TD方案可延長PFS和OS,中位PFS分別為4.7月vs 2.1月(P<0.0001),中位OS分別為21.8月vs 16.4月(P=0.0058)。客觀緩解率(ORR)則分別為26% vs 13.3%(P=0.0245)。

對於既往接受3線治療以上的RRMM患者而言,CPT+TD方案組的中位PFS及OS也明顯更佳,中位PFS分別為3.9月vs 2.0月(P=0.0047);中位OS:20.9月vs 12.2月(P=0.05),客觀緩解率(ORR)分別為26.2% vs 8.1%(P=0.0036)。

對於伴有高危遺傳學異常的RRMM患者而言,CPT+TD方案組的2年後OS明顯要優於TD方案,2年時OS是TD方案的2.59倍。

從目前的的亞組分析來看,CPT聯合方案能夠克服多線耐藥導致

腫瘤瞭望您能否談一談CPT-MM301的研究設計以及在未來還會開展哪些方向的探索?

陳文明教授:較之於蛋白酶體抑制劑(PI)、免疫調節劑(IMiDs)及單克隆抗體等其它藥物而言,CPT具有全新的抗骨髓瘤作用機制,與其他骨髓瘤藥物在機制上沒有交叉,是對目前治療方法的一個補充。同樣隨著研究的深入其也將成為未來主流治療藥物之一。

CPT-MM301研究在設計之初,由於年代較早,當時沒有來那度胺。硼替佐米也剛作為新藥進入中國(2005年),沒有其他藥物可以作為聯合治療的選擇。因此選擇了沙利度胺作為聯合藥物,實際上從機制分析,聯合硼替佐米或馬法蘭效果更加佳。因此,在未來我們將著眼於以CPT為基礎的聯合治療模式的探索。就現有的方案來看,將患者PFS延長2-3個月,OS延長11個月,雖說已初見成效,但PFS的延長幅度還有進步的空間。其次對於新領域的探索,從目前的小規模臨床探索來看,CPT聯合馬法蘭、地塞米蘇治療漿細胞瘤效果明顯,可謂是立竿見影,在新適應症的擴展上我們還會做進一步的探索。

(來源:《腫瘤瞭望》編輯部)

凡署名原創的文章版權屬《腫瘤瞭望》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在醒目位置處註明「轉自《腫瘤瞭望》」

相關焦點

  • 2021 IMW大咖評談|陳文明教授解讀ide-cel治療RRMM
    具有免疫調節劑、蛋白酶體抑制劑(PI)和抗CD38單克隆抗體暴露史的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RRMM)患者,經後續治療後預後不佳。KarMMa研究證實靶向BCMA的CAR-T細胞療法idecabtagene vicleucel(ide-cel,bb2121)可使三藥暴露的RRMM患者達到深度和持久的緩解,其最新結果已在2021年IMW會議上公布,醫脈通特別邀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血液科陳文明教授對此進行點評。
  • 大劑量卡非佐米增加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心血管風險
    卡非佐米(Carfilzomib)是一種不可逆性蛋白酶體抑制劑,2012年獲批用於後線治療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
  • PTEN基因與多發性骨髓瘤的相關性——潛在治療靶點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發生於B細胞分化終末階段即漿細胞階段的惡性腫瘤,由於瘤細胞增殖比率很低及多藥耐藥的形成,目前尚無治癒方法。遺傳學改變被認為是MM發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抑癌基因的缺失是重要的遺傳學變化。本文筆者主要對PTEN基因與多發性骨髓瘤相關研究進行總結。
  • CD19-CAR-T治療晚期多發性骨髓瘤 – 這是真的嗎?
    簡單介紹一下CAR-T吧。它大名叫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是把某種特定的嵌合抗原受體(如CD19)導入T細胞中從而產生腫瘤特異性T細胞(表達CD19的T細胞),這種T細胞就是上膛的子彈,省卻了眾多腫瘤免疫反應的中間步驟,下圖拿走,不謝。
  • 多發性硬化的治療,關注臨床復發真的就夠了嗎?是時候調整治療目標了
    多發性硬化(MS)是一種以中樞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病變為主要特點的免疫介導性疾病,80%~85%的MS患者為復發緩解型,這一階段通常表現為明顯的復發和緩解過程,患者每次症狀發作後均基本恢復,不留或僅留下輕微後遺症[1]。因此,一直以來,臨床醫生和MS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關注得比較多的是MS的復發情況,將減少MS復發作為治療目標。
  • 雙抗 VS CAR-T:血液瘤治療再迎突破?
    另外,基於該平臺技術Amgen正在開發一款的靶向BCMA和CD3的雙抗AMG420,用於治療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目前處於臨床一期階段。 CRS發生率為76%,其中1例患者出現3級CRS(2%);強生talquetamab(GPRC5D x CD3): GPRC5D是一個創新多發性骨髓瘤靶點,它在多發性骨髓瘤細胞中高度表達,並且與不良預後因子相關。talquetamab是目前唯一靶向這一靶點的在研雙特異性抗體。
  • 【909】【2021ASH研究者說 】宋玉琴教授:解析POLARIX研究一線治療DLBCL最新結果和治療新進展
    其中,探討Polatuzumab Vedotin聯合R-CHP方案一線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的POLARIX最新結果入選今年ASH的LBA專題。【腫瘤資訊】特別採訪了該研究的主要研究者之一,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宋玉琴教授,為我們介紹了DLBCL復發難治的原因及治療現狀,並對POLARIX治療相關研究結果和應用前景進行了詳細解讀,詳情如下。
  • 繼IPO 1.5億美元之後,這家英國細胞治療公司增發美國存託股票,吸金近1億美元丨醫麥猛爆料
    使得其能夠在保持相似水平療效的同時,提供更高的安全性。AUTO1目前正用於兩項1期臨床試驗,一項為兒童ALL(NCT02443831),另一項為成人ALL(NCT02935257)。其中在倫敦大學學院(UCL)進行的1期臨床試驗CARPALL評估了AUTO1在兒童ALL患者中的效果,研究者觀察到的其療效水平與其它研究相似,但沒有觀察到3級或4級CRS,並且不需要施用免疫抑制藥物。
  • 細胞治療新動態!國產CAR-T奔赴戰場
    其中,CAR-T免疫療法(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由於在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療上有著顯著的療效,被認為是繼PD-1/PD-L1為代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最有前景的腫瘤治療方式。 CAR-T的原理是人為修飾T細胞。
  • CAR-T-精華丨2016年CAR-T療法年度盤點
    在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上有著顯著的療效,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腫瘤治療方式之一。正如所有的技術一樣,CAR-T技術也經歷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正是在這一系列的演化過程中,CAR-T技術逐漸走向成熟。2016年,相信大家很難忘,魏澤西事件成為國內一個轉折點,國外的臨床試驗也如過山車般驚險。CAR-T細胞療法正處在黎明前的黑暗,大家都在等待破曉的那一刻。
  • 2020 ASH | Yescarta與Tecartus長期隨訪數據重磅發布
    【美國,加利福尼亞】2020年12月5日,美國Kite Pharma(吉利德科學旗下公司) 公布了旗下CAR-T產品Yescarta®與TecartusTM分別用於復發難治大B細胞淋巴瘤及套細胞淋巴瘤的長期隨訪結果。
  • 新型CD19 CAR-T 治療B細胞淋巴瘤
    CAR-T治療在惡性血液腫瘤方面,如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B細胞淋巴瘤和多發性骨髓瘤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結果。但CAR-T治療仍然面臨很多問題和挑戰:首先,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對CAR-T治療敏感,存在治癒率低的問題;其次,接受CAR-T治療後即使獲得完全緩解的患者仍會出現疾病復發。
  • ASH 2020:吉利德兩款商業化CAR-T產品Yescarta與Tecartus長期隨訪數據公布丨醫麥猛爆料
    ➤ 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中單次輸注Yescarta®後,4年總生存率達44%➤Yescarta®是首個具有卓越4年生存獲益的CAR-T細胞療法ZUMA-1是一項在復發/難治性LBCL患者中評價Axi-Cel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單臂、多中心、開放性I/II期臨床研究。
  • 2019 ESMO|進軍膽道癌:侖伐替尼有望突破晚期膽道癌治療困境 ——趙海濤教授專訪
    膽道癌(BTC)是一種高度惡性的腫瘤,順鉑+吉西他濱被廣泛用於難治性BTC患者的一線治療;但是,BTC的二線治療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療策略。近年來,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為眾多實體瘤的治療注入了新的希望。關於侖伐替尼聯合PD1抑制劑治療難治性BTC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如何?
  • 淋例盡致|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張會來教授領銜,BTK抑制劑在 DLBCL及原發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的應用
    在年齡小於60歲的患者中,與安慰劑+R-CHOP相比,伊布替尼+R-CHOP可使EFS和OS均顯著獲益,在老年患者中則無顯著優勢。MYC高+BCL2高表達的non-GCB淋巴瘤患者可能獲益於伊布替尼的治療,這一假設需要進一步研究。對於Smart Start研究,利妥昔單抗、來那度胺和伊布替尼與標準化療聯合用於初治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II期研究的最終結果。
  • 最全自體免疫細胞治療腫瘤【Q&A】
    殺瘤譜廣,對腎癌、惡性黑色素瘤、白血病、乳腺癌、直腸癌、胃癌、肺癌、食管癌、宮頸癌、卵巢癌、多發性骨髓瘤、惡性淋巴瘤等惡性腫瘤細胞都有顯著的殺傷活性;DC-CIK細胞殺腫瘤機制?主要包括直接殺傷、間接殺傷、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和激活機體免疫系統四種。
  • 【招募患者】晚期癌症T細胞免疫治療招募
    (圖片來自網絡)這項臨床試驗由張健教授擔任主要研究者,申辦方是廣州市香雪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和廣東香雪精準醫療技術有限公司,病人需要籤署知情同意書,經過相關檢查,符合臨床試驗方案規定的入組和排除標準,即可獲得免費TCR-T細胞治療。免疫治療腫瘤是目前公認的除了手術、化療和放療之外能治療腫瘤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