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填補取消2月份現場音樂會的空白,廣交率先推出了連續播放27天的「線上音樂季」(2月3日至3月1日),每天在網絡上用音樂陪伴我們的朋友們。鑑於3月份的多場現場音樂會取消或延期,廣交及時推出第二期「線上音樂季」。又一輪27天,從3月2日至28日,繼續每天播放我們的精彩音樂會實況錄音。
第一期「線上音樂季」(點擊藍字閱讀)播放的都是由音樂總監餘隆指揮廣州交響樂團演出的經典作品,所有錄音均來自《廣州交響樂團60周年實況錄音集》(點擊藍字閱讀)。第二期「線上音樂季」播出的所有曲目,則全部由廣州交響樂團常任指揮兼廣州青年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景煥,以及曾在廣交就職的兩位著名指揮家葉詠詩(1997-2001任首席指揮,2001-2003任音樂總監)和林大葉(2010-2015任常任指揮)執棒。大家除了能繼續聽到廣州交響樂團的聲音,廣州青年交響樂團(點擊藍字閱讀)也將在這期「線上音樂季」亮相。
本期「線上音樂季」曲目中,包含了由葉詠詩執棒廣交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的音樂會實況(來自2001年廣交首次歐洲巡演第一場音樂會的珍貴錄音),2009年4月26日林大葉首次執棒廣交音樂會第一首曲目時的歷史留聲,以及景煥在2015年廣州青年交響樂團首次國際巡演中,執棒廣青交在廣交曾到訪過的柏林音樂廳演出的精彩瞬間,還有剛剛於今年1月舉行的「2020(第四屆)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點擊藍字閱讀)開幕式音樂會中新鮮熱辣的現場回放。
今天將播放葉詠詩執棒廣州交響樂團聯袂低男中音沈洋演繹埃爾羅·加納作曲、約翰尼·伯克作詞的《迷霧》,喬治·科裡作曲,道格拉斯·克洛斯作詞的《心系舊金山》,以及納西歐·赫伯·布朗作曲、阿瑟·弗裡德作詞的《雨中曲》(同名電影主題曲)。
作品名稱:
1.《迷霧》,作曲:埃爾羅·加納,作詞:約翰尼·伯克
2.《心系舊金山》,作曲:喬治·科裡,作詞:道格拉斯·克洛斯
3.《雨中曲》(同名電影主題曲),作曲:納西歐·赫伯·布朗,作詞:阿瑟·弗裡德
演出時間:2019年1月1日
演出地點:星海音樂廳交響樂演奏大廳
今天與大家分享低男中音(Bass-baritone)歌唱家沈洋演唱的三首美國歌曲,Misty《迷霧》、I Left My Heart in San Francisco《心系舊金山》、Singin' in the Rain《雨中曲》。三首均選自2019年葉詠詩指揮廣州交響樂團的廣州新年音樂會實況錄音。動筆前才發現,我只拿到歌名的中文翻譯。我立刻懵了,直到翻閱節目單、看見英文才知道今天分享的是什麼曲目。流行音樂有個好的傳統,除非是廣為人知的名歌,比如《我的太陽》(如果能把那不勒斯歌曲'O sole mio算所流行歌的話),否則不會給外語歌曲翻譯中文名。朋友,您聽過威猛樂隊的《無心快語》嗎?Misty,如果真要翻譯,我更傾向譯作《懵》。歌詞其中一句「I get misty whenever you're near.」直譯就是「當你在我身邊時,我會變懵。」相信熱戀中的人,都曾有過在情人面前智商變低的體會。所以「懵」比「迷霧」更準確。當然,我依然堅持不翻譯的做法——音樂會組織者理應把觀眾視作有教養的(Cultivated)。Misty,原作是一首爵士經典,作曲家是Erroll Garner。後來Johnny Burke為音樂填詞,並成為了Johnny Mathis的首本名曲。我個人,更喜歡女聲的演繹,比如Ella Fitzgerald、Sarah Vaughan、Carmen McRae。爵士樂,在我的音樂生活中,目前佔據了最大的比重。現在,我聽爵士樂的時間,肯定比聽古典音樂的要多。當然,爵士樂更多是以背景音樂的形式出現。這個比例的轉變,除了愛好本身以外,還有一個不得不分享的經歷:幾年前,我獨自駕車,沉浸在貝多芬《華德施坦奏鳴曲》的音樂中。當時,我覺得鋼琴家的踏板沒踩足,讓我很不過癮,於是,我幫了他一把——深踩了一腳油門。結果,追尾了。幸好不是嚴重事故,否則今天就不能與大家分享音樂了。謝天謝地。I Left My Heart in San Francisco,由Douglass Cross(詞)和George C. Cory Jr.(曲)在1954年創作。當年,兩人還是無名小輩。直到1962年,Tony Bennett發現了歌曲的價值,把它唱成首本名曲。後來,歌曲更成為了舊金山市的「市歌」。所以,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Singin' in the Rain,是今天分享的三首歌曲中最朗朗上口的一首。這首Arthur Freed (詞)、Nacio Herb Brown(曲)創作於1929年的流行歌,衍生了1952年的同名電影,更在美國電影學會100年100首好曲榜單中排名第三(昨天提到的伯恩斯坦(點擊藍字閱讀),有四首入選榜單)。
此前,我曾提出過不要對流行音樂存有偏見的建議(點擊藍字閱讀),聽完Singin' in the Rain的朋友,一定能體會我的觀點。這首歌,雖然朗朗上口,但我認為它並非「口水歌」(點擊藍字閱讀)。關於「口水歌」,以後可以專門討論,這是一個涉及藝術與民主的有趣話題。三首歌,我都不厭其煩地提及詞曲作者。這是因為,相比古典音樂,流行音樂有個不好的傳統,就是作品名一般以「原唱+歌名」的格式呈現給大眾。比如:王菲《紅豆》,而不是柳重言、林夕《紅豆》。雖然也有原唱就是原創的不少例子,但大部分歌曲,被原唱「據為己有」,詞曲作者被大眾遺忘,後來者永遠被視作翻唱。古典音樂,就不存在「翻演」一說。林夕出道不久,便深諳其中的弊端,因此才有了與Raidas合作創作的經典粵語流行歌《別人的歌》。其中的歌詞「其實掌聲屬於那,人盡皆知的歌。演唱的歌手卻,如永沒名字。」道出了他的心聲,也是我的心聲。今天,我聽這三首英文歌曲時,並沒有把沈洋、葉詠詩、廣州交響樂團合作的演繹視為其中一個「翻唱」。沈洋,既能駕馭歌劇、德奧藝術歌曲,又能演唱爵士樂。葉詠詩,既能指揮交響樂,又曾與張學友合作《愛與交響曲》。廣州交響樂團,既是中國內地樂團音樂季數量的紀錄保持者,又成立了GSO爵士大樂團(點擊藍字閱讀)。這個份量十足的鐵三角組合所演繹的經典歌曲,能夠與其他名版相提並論。
撰文:ig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