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是第一生產力」。
這句口號用在數碼產品上似乎永遠都不會過時,那麼多如今嵌入到我們生活之中的產品,最開始出現時,都是以一種奇奇怪怪的姿態出現在我們眼前。
我們懂,廠商們自然也明白,所以你不得不欽佩各種知不知名都要秀一手的廠商,它們的創意總是有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把我們的錢包都掏空。
這篇文章,我就來分享一下,最近我玩過的那些好奇怪的數碼產品——如果你有什麼小眾的、好玩兒的產品,記得也貼出來,讓我也過過眼癮……
01/
夠爛的生產力工具:
Loupedeck+ 剪輯鍵盤
打不出半個字兒卻要價 1500 RMB 的鍵盤,做工差到慘不忍睹還要被吹的「生產力工具」,你敢想???
我也不敢想,所以大費周折買了一把,但用完之後我也只想吹兩個字:真香香香香香……
它是 Loupedeck+ 剪輯鍵盤,一個活在攝影師、剪輯家、調音師桌面上的鍵盤——當然我不是,我只是只好奇的貓。
Loupedeck+ 之所以受專業人士歡迎,主要是它適配了一溜兒的軟體如 Camera Raw、LR、PR、AE、FCP、Adobe Audition,能把通常你需要用鍵盤組合鍵和滑鼠配合才能完成的操作,直接簡化成了「按」「扭」:
很多 Pro 級用戶會形容說 Loupedeck+「讓人有了和素材互動的剪輯大師的感覺」——額,我倒是沒升華到這種境界,但只是用它在 LR 裡面修修圖,就讓我有一種「修圖如飛」的感覺,那倒是真的。
這其中提高效率的關鍵,當然是有操作邏輯簡化在裡面,把組合鍵替換成旋鈕和按鈕,那效率自然蹭蹭蹭就上來了,不過我覺得之於我而言,Loupedeck+ 能提升效率也是因為,它用這一套按鈕 / 旋鈕把 LR 上繁複的調節選項直接固定化和流程化了,從白平衡到曝光到清晰度再到銳化,從圖片評級到細節調整到文件導出,直接對應的是 Loupedeck+ 上從左至右的一排排按鈕和旋鈕——
修圖?按按扭扭而已嘛!
說 Lopedeck+ 是「生產力工具」沒錯,但是說它是「廉價鍵盤」也不假,同為芬蘭品牌,諾基亞可以砸核桃,Loupedeck+ 滿滿的都是一股子弱不禁風的塑料感,做工松垮不說,旋鈕和按鍵的手感完全對不起這 1500 人民幣的售價(用了顧俊老師 10% 的折扣碼,原價是 249 美刀)。
所以到底出不出閒魚,我還在糾結……
正經的觸控版都長在的 laptop 上,不正經的觸控版,長在桌面上:
如果你是 Mac 用戶,可能會不解:桌面上既然有 Magic Mouse 了,為什麼還要用妙控板?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妙控板的體驗太出色,出色在於,它用超大的觸控面積和優秀的手感,把 macOS 對觸控板手勢的支持完美地複製到了桌面上。所以 Mac Mini 或者 Mac Pro 用戶不用再羨慕 MacBook 的觸控板,MacBook 用戶也不至於在桌面換到顯示器之後沒法使用觸控版。
Mac 的多點觸控手勢,一直是碾壓 Windows 的存在,Taptic Engine 的仿真觸感加上輕掃切換、捏合縮放、按壓查詢這類手勢,都是很多 Mac 用戶無法割捨的體驗,所以妙控板是桌面使用 Mac 時,非常好用的一個配件。
當然「好用」還不止,再深入發掘,妙控板還能變成「效率神器」。
這得配合第三方 APP 來實現,比如 BetterTouchTool,簡稱 BTT。
妙控板對多指、力度的識別相當精準,所以 BTT 所做的就是在 macOS 內置的手勢之外,為妙控板定義出一整套的複雜手勢,所以,你可以用雙指輕點兩下打開 1Password 搜索密碼,或者單指按壓左下角啟動截圖,再或者在 Safari 裡面三指點擊刷新當前頁面……
BTT 其實是從妙控板對多指 × 力度 × 位置 × 順序的識別的排列組合來定義手勢,所以能定義出非常豐富的擴展手勢,而這些手勢又可以映射豐富的 macOS 系統功能(比如截圖)、快捷鍵,這就能完全發揮出妙控板的全部潛能。
最簡單的例子,Lightroom 導出照片,正常需要滑鼠點選菜單,或者Ctrl + Alt + Shift + E,但是換到妙控板上,只用在左下角輕點一下,就可以完成「使用上次設置導出」這個動作。
03/
拉風到爆的帶魚屏:
AGON AG493UCX 顯示器
作為一個不課金(窮)的非中毒遊戲玩家,我也忍不住心動了。
32:9 帶魚屏 = 2 塊 16:9 屏幕,如果你現在是在用電腦看這行字,想像一下把你的屏幕 × 2,這差不多就是 32:9 的屏幕了。
有沒有感覺舒適度瞬間提升了一倍?第一次點亮這塊 AOC(AGON 相當於 AOC 專攻電競的子品牌)的這塊帶魚屏的時候,我就是這種感覺。
這塊屏幕主要還是為遊戲玩家設計的,49 英寸 5120 × 1440解析度 120Hz 刷新率,隔十米遠就能聞到這個數字矩陣透露出來的豪(壕)華氣息——
當然遊戲的實際體驗,也是炫酷到沒有朋友,49 英寸 32:9 的那種包裹感,和普通的電競顯示器相比完全是更高一級的體驗,屏幕擠佔你的視覺面積越大,屏外對你的幹擾就越小,所以沉浸感和代入感就越強。
大屏也能觀察到更多的遊戲畫面細節(吃雞抓伏地魔?),這也是這塊 49 英寸 32:9 曲面屏的優勢。鵝且,別忘了 AG493UCX 還是一塊 120Hz 刷新率的屏幕。
現在完整支持(就是非裁剪)32:9 畫面比例已經是遊戲開發商的共識,頭部遊戲比如《最終幻想15》《地平線3》《孤島驚魂5》《GTA5》《孤島危機3》《古墓麗影》《CSGO》,都完美匹配 32:9 的屏幕。因為是非裁剪畫面,用 32:9 的 1440p(1440p 必須用 DP 或者 USB-C 接口)屏幕玩 CSGO 的感覺很不錯,屏幕視角更廣、尺寸更大,對細節的掌控也更強一些,而且它的沉浸感更足(魔獸正式服去納格蘭看風景應該也不錯?可惜我正式服差不多連帳號密碼都已經不記得了……)。
所以,有屏如此,夫復何求?
既然能被吹成「帶魚屏之王」,AG493UCX 作為遊戲顯示器的體驗當然是頂級的,不過用的時間長了,我發現這塊電競屏用作辦公屏幕,也很秀——因為 32:9 就是兩塊 16:9 屏幕無縫拼合啊!
也就是說,原本在組雙屏時才能獲得的高效辦公體驗,這一塊屏幕就能實現。比如我就經常邊寫稿子邊刷新聞,或者邊刷微博邊追劇,然後再通過65W功率反向給筆記本充上電:
話說回來,這麼貴一臺 120Hz 電競屏,主力用作辦公屏幕的話還是太奢侈了,而且 1440p 的解析度也是不夠看,所以辦公效率工具,權當是買一送一了!
這是塊手錶?還是部手機?都不是,這是 nubia 的新概念——「腕機」。
顧名思義,額,差不多就是能戴在手腕上的手機。
它的核心構造就是一塊 4 英寸的 OLED 柔性屏,畢竟想要把屏幕戴在手腕上,也只有柔性屏可以實現。配合這塊柔性屏,nubia 其實有加入很多創新的設計。
首先是特殊設計的鏈式腕帶,這條鏈式腕帶的作用,一是固定,二是保護。因為柔性屏不可能的無限彎折,鏈式錶帶彎折曲率有限的特性,恰好可以保護柔性屏不至於彎折過度。
然後是交互優化,在 4 英寸的狹長屏幕上觸控當然不夠創新,所以阿爾法用上了一套手勢感應的交互系統,搭配語音控制,未來感還是有的。
阿爾法算得上是一種新型態的個人智能設備,所以整體的交互邏輯都和手機完全不同,為了適應這種變化,阿爾法的 UI 更精簡、更扁平,功能也相對輕度,我上手的時候,還只是局限於通話、行動支付、運動健康這幾類功能,而且也還沒有開放第三方 APP 的安裝權限。
所以,這整一部設備雖然很有創意,但是實用性非常有限。
不過話說回來,不止是創新源於創意,很多時候作為一個數碼迷,很多即便是體驗不怎麼優秀的產品,依舊會給我們帶來新鮮感和愉悅感,比如像是 Palm,明知道它只會是 iOS 和 Android 的刀下魂,但我知道如今都會懷念很多年前作為一個「胖友」的那種快樂。
你最近玩過什麼小眾、有趣、奇怪的產品?
歡迎留言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