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常見問題解答

2021-02-23 骨科


髖關節置換術後的一些常見問題集錦,可以作為臨床手冊,供參考~~

人工髖關節置換(THA)術後,腰腿活動能恢復正常嗎?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通過康復訓練,患者基本上都可以恢復到正常人的活動水平,即生活中各種活動都可以做。但取得這樣的效果需要有一定的前提:

第一,導致患者置換髖關節的疾病不是一些特殊的病。如果患者是因為類風溼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而需要換髖關節,那麼,該患者即便在換完關節後,也可能因為這些疾病術前即存在或繼續發展而出現多處關節畸形,部分患者甚至會伴有脊柱畸形,如脊柱前弓、後凸、側彎等。而這些脊柱和關節畸形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人工髖關節的使用,進而讓患者不能恢復到正常人的活動水平;

第二,如果是因為普通的股骨頭壞死、股骨頸骨折等疾病導致的髖關節病變,這些患者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要保證六周內不發生髖關節脫位。一旦發生髖關節脫位,需要進行及時復位、限制活動,如果反覆脫位還需考慮二次翻修等問題,即便之後經過康復訓練,也需要更長的時間恢復才能達到正常人的活動水平。

對於以上兩個前提條件,第一點因為疾病的性質,患者術後無法改變,所以無能為力。但對於第二點,患者是有能力做到的。為預防人工髖關節脫位,患者在術後六周之內,雖然坐、站等動作都可以做,但儘量不要坐矮凳子或較矮的沙發,六周之後才可以坐。此外,6周之內不要做蹺二郎腿或者盤腿的動作,每次翻身如果患側在上面時,兩腿之間需要夾枕頭。對於下蹲這個動作,一般建議在術後三個月或半年以後再做,術後六周內尤其不能做。

除此之外,患者術後行走的時間也有一定的要求:術後六周之內,患者可以每天早、中、晚三次扶習步器散步慢走,但每次只需走15~20分鐘左右就需要坐下休息;等到術後六周之後,這個時間可延長至每次半小時左右。如果患者每次散步的時間過長,短時間內會增加人工髖關節的壓力。同時容易出現患肢水腫的情況,也會因為活動時間長導致肌肉酸痛,影響術後的恢復的過程。

人工髖關節置換(THA)術後康復訓練:六周是分界線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不要急於進行康復訓練。因為髖關節是一個球窩關節,當裝上人工髖關節後,它有一個穩定的過程。為了預防人工髖關節脫位,原則上,在術後六周之內不要做太多活動,真正的康復鍛鍊應該在術後六周以後開始。

那麼術後六周之內就躺著不動了嗎?當然不是。患者在術後六周之內需要進行的康復內容包括:

①使用足底靜脈泵(一般在醫院進行):一般在術後第二天就可以開始使用足底靜脈泵,堅持一周,即可有效預防血栓。因為術後患者雖然可以很快下地,但仍然需要限制活動,而在患者沒有下地活動時,足底靜脈泵可以幫助患者做收縮活動,擠壓靜脈,增加血液回流,進而預防血栓,可以說這是一種被動的收縮訓練。

②小腿肌肉收縮訓練,促進血液循環。具體的訓練方法為:患肢放在床上儘量伸直,腳趾均往頭側背伸到最大限度,將腿上的肌肉儘量繃緊,堅持5~10秒種,然後放鬆,再繼續練習,每次進行20組,每天進行2~3組。這是預防血栓的一種主動收縮訓練。

③軸線的屈伸活動訓練,主要包括主動的坐床邊重力自然下垂以及被動的CPM機器輔助訓練等。

等到手術六周後,真正的康復訓練開始了。患者需要做外展肌訓練,這是髖關節置換術後最重要的訓練。所謂髖關節的外展肌,主要包括闊筋膜張肌、臀中肌、臀小肌等。這些肌肉不僅可外展髖關節,也能在負重運動中起到穩定的作用,尤其在步行時對穩定骨盆與保持身體平衡發揮重要作用。

鍛練外展肌,主要靠側抬腿練習,側臥在床上或者站立位均可以。具體方法為:患者側臥,患肢在上,首先患肢外展,即抬腿,腳踝和腳尖向上勾起,與另一條腿呈45度,在此基礎上,再將患肢向後側伸展,堅持10秒鐘,然後放鬆10秒鐘,再繼續訓練。每日上午10~20次,下午10~20次。一般訓練6周後,疼痛會有明顯的緩解,行走跛行也可以改善。開始訓練時,如果外展肌力量很差的話,只能先站立訓練,向側方抬腿;待訓練一段時間,肌力增強後,再逐漸轉為進行側臥位的練習。

值得注意的是,膝關節置換術後常常要求患者做伸直抬腿的股四頭肌鍛鍊,但這種訓練在髖關節置換術後並不建議做,因為容易對髖關節造成非常大的壓力。伸直抬腿時需要大腿使勁,這樣抬起的腿就相當於一個撬動的槓桿,用整條腿的重量撬動剛換完的髖關節,這是十分危險的。因此,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不建議做伸直抬腿,在床上平躺也只是做勾腳不抬腿的練習。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康復訓練有助於患者儘早恢復正常的活動水平,然而康復訓練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疼痛,那麼出現疼痛就需要終止訓練嗎?

事實上,術後患者在家裡無論進行什麼樣的訓練,訓練強度稍大時基本都會導致腿部酸疼或者傷口疼痛。這時患者一定要果斷停止鍛鍊,進行2~3天的觀察,如果停止訓練後疼痛消失了,這時可以恢復訓練。訓練強度跟之前保持一致即可,不要因為出現疼痛而減輕訓練強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停止訓練後疼痛並沒有消失,而是一直持續,這時就需要及時就醫。

此外,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很多患者都有類似的經歷:走一下骨頭就頂著疼。事實上,在術後三個月之內,出現這種現象是十分正常的。因為人工髖關節置換的患者都是在手術六周以後才開始訓練肌肉,這往往導致患者的肌肉力量並不強壯。失去了肌肉保護的關節,就如同失去了潤滑劑,兩個堅硬的物體會頂在一起,進而引起碰撞的感覺,有時也會產生疼痛。所以,在剛換完人工髖關節後,患者往往都會有「走一下骨頭就頂著疼」的感覺。

但如果超過三個月,這種痛感仍未緩解,就需要到醫院檢查血沉、C反應蛋白等項目,考慮有沒有出現其它問題。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有的患者不注意新關節的保護,認為換了關節就高枕無憂了;有的患者則對新關節過度關注,做什麼都小心翼翼。那麼,人工髖關節術後,到底什麼樣的的運動、飲食才「適度」,我們來聊聊。

1.術後六周之內不建議做下蹲以及穿鞋、穿襪等動作;手術六周後,穿鞋、穿襪、散步和慢跑步、遊泳等行為都可以進行。如果有些患者不放心,認為術後六周太早,也可以推遲到三個月後。

2.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並不是完全不能「蹺二郎腿」、盤腿。只是這些行為需要等到術後三個月,患者恢復得不錯以後才能做。如果在術後六周內做「蹺二郎腿」、盤腿等動作,很有可能會導致髖關節脫位,十分危險;

3.術後患者不宜長時間坐著,因為久坐對於髖關節、腰椎等都是一個考驗。一般來說,這個「長時間」是指超過30~40分鐘。也就是說,建議患者坐30~40分鐘,就站立行走一段時間;

4.術後患者上下樓梯時需要注意「好上壞下」,即上樓時健側的腿先上,下樓時手術一側的腿先下。此外,在術後三個月之內,患者上下樓梯要儘量扶著扶手。因為一方面剛做完髖關節置換,關節不一定十分穩固;另一方面,患者術後可能因為肌肉無力而發生摔倒。但手術三個月以後,如果通過側抬腿鍛鍊,患者已經恢復得比較好了,就不需要再如此小心;

5.如果因為飲酒造成股骨頭壞死,進而需要髖關節置換,這類患者即使換了新關節,仍然建議戒酒或者減少飲酒。因為術後繼續飲酒有可能導致對側(好的一側)股骨頭壞死,同時也有可能對肝腎造成損害;

6.人工髖關節置換後在飲食上並沒有太多注意事項,沒有必要因為手術而忌口。

對於只做一側人工髖關節置換的患者來說,常常感到疑惑的是,換完關節後能夠側身睡覺嗎?側身睡覺會不會將新的髖關節「壓壞」?

事實上,患者在術後1~2天就可以毫無顧忌的睡覺,不是一定要等到術後六周或者三個月以後才敢放心睡。因為人體有天然的「保護措施」,如關節周圍的肌肉、滑液等,它們時刻保護著關節的安全。此外,髖關節置換手術術中應該固定得非常結實才行。如果髖關節沒固定好,即使你不壓關節,它也會出問題。反言之,對於固定牢固的髖關節,隨便壓也極少因此出問題。要知道,髖關節置換後,人工的關節要使用20~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醫生不可能讓這個關節睡一覺就鬆動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六周內,患者側身睡覺時如果患側在上面,必須在兩腿之間加一個枕頭,不要讓兩條腿併到一起;而患側在下面,反而不用加枕頭,可以毫無顧忌地睡覺。

那麼,加個枕頭有什麼用呢?先說個題外話,在做髖關節脫位矯正手術時,醫生會讓患者處於側睡的姿勢,患側在上,內收患側將兩腿並在一起,然後把髖關節脫出來。看到這裡,大家就明白了,這個姿勢是有髖關節脫位的風險的,雖然機率很小,絕大多數患者這樣睡了之後也沒出現什麼問題,但為了以防萬一,還是建議術後六周之內、患側在上面睡時,在兩腿之間加一個枕頭,讓腿不要並在一起,髖關節會更穩固一些。等到六周後,關節囊已經長結實了,就不需要這些輔助保護了。

與膝關節置換不同的是,髖關節置換涉及兩條腿的長短問題,有可能做完手術後患者一條腿長一點或者短一點。如果做完手術後,患側腿長一點,應該在健康側墊鞋墊,反之亦然。一般90%以上的患者,手術之後不需要墊鞋墊。術後雙側肢體的長短差別在1cm之內的情況,患者很少有不適的感覺,也不需要進行墊鞋墊的處理。只有一些特殊的病例,手術導致的長短差別大於1cm以上才需要墊鞋墊。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防止因為肢體不等長而影響腰椎,進而導致脊柱側彎、腰椎退變,出現骨關節疼、腰疼、腿麻等症狀。要知道,一旦因為肢體不等長而導致腰椎疾病,往往是很難修復的。

至於鞋墊到底需要墊多高,總的原則是,差多少墊多少。測量方法為:當患者兩腿不等長時,脫了鞋站在地板上,把感覺短的一側腳底下放紙,然後不停地增加紙的厚度,直到患者自己覺得兩隻腳踩地的感覺是一樣時,紙的厚度基本就是鞋墊的厚度。

一般而言,患者需要墊鞋墊的高度為1~3公分。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兩腿相差3公分以上,墊鞋墊需要循序漸進,不能一下子墊3公分。因為這類患者長期處於兩腿長度相差很大的狀態,腰椎往往已經受到影響,如果一下子墊高,患者會覺得短的一側腿變長了,腰受不了。這時候患者需要先從墊1公分的鞋墊開始,適應4~6周後,再增加到2公分,最後逐漸過渡到需要墊的高度。

至於鞋墊到底需要墊多久,一般而言,兩條腿長短差距越大,墊鞋墊的時間越長。也就是說,如果兩條腿長短相差1~2公分以內,一般墊1年鞋墊,就可以讓人體接受並適應這樣的差距;兩條腿長短相差2~4公分,鞋墊就可能要墊很長時間,5年甚至更久都是有可能的,因為在短時間內,人體很難適應這樣的差距,只有等到腰部慢慢代償,才能逐漸適應;如果兩條腿長短相差5公分以上,則有可能需要墊更長時間的鞋墊。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很多患者都反映,雖然醫生說手術成功了,但傷口一直疼。那麼,這種疼痛是手術導致的嗎?該怎麼辦呢?

實際上,做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時,需要開一個比較大的切口,先將「壞的骨頭」鋸掉,然後裝上新的關節。這麼大的一個手術,術後傷口完全不疼是不可能的,但這種疼痛也要分情況進行區別對待。

如果術後六周之內傷口出現疼痛,患者不需要過度緊張。因為這種疼痛是手術導致的組織損傷,引起的炎症反應,只需使用一些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即可,如芬必得、扶他林等。對於有胃部疾病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對胃刺激較小的西樂葆、美洛昔康,以及對胃腸道基本沒有刺激的吲哚美辛栓劑等藥物。此外,也可以適當用一些活血化淤的藥物。總而言之,六周之內的疼痛多數是無菌性炎症性疼痛,吃藥就能解決問題。但如果患者認為這只是一個小問題,自己扛扛就能行,不需要吃藥,那麼,這種未處理的炎症有可能進一步損傷患者的關節,後果不堪設想。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六周以後,傷口和關節囊都應該基本癒合,功能基本恢復良好。如果這時患者仍然感到傷口疼痛,則需要積極尋找原因。一般,術後超過六周仍然疼痛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如果患者術後超過六周或者3個月後,仍然反覆出現疼痛,尤其是出現明顯的間歇疼痛、夜間疼痛等,需要首先除外感染。這時要積極就醫,複查血沉和C反應蛋白這兩項指標,請主刀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手術六周以後,患者需要進行肌肉力量的訓練,如果訓練情況不佳,患者走路時間稍長,就會感到髖關節酸疼或者髖關節外側臀部附近酸疼。這時通過外展肌鍛鍊就能夠緩解疼痛。

術後超過六周出現突然疼痛,或者出現關節絞鎖現象(即關節在活動過程中突然被卡住,不能伸屈,這時通常有突然的疼痛),需要考慮是否出現髖關節脫位,或者因為外傷導致的骨折,這時需要積極就醫治療。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很多患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有下肢的腫脹。之所以出現腫脹,是因為在做髖關節置換的過程中,醫生要對髖關節周圍的組織、肌肉進行松解,讓肌肉鬆弛便於手術,這不可避免地會傷害到一些並不十分重要的小血管。當血管受到影響後,血液循環變差,靜脈回流不暢,就會導致下肢腫脹。尤其髖關節處於一個較重要的位置,下肢血液回流都要經過髖關節,所以手術後更容易出現下肢腫脹。

一般,患者在康復訓練後,下午和晚上這兩個時間段會出現明顯的下肢腫脹,而經過一晚上的平臥休息後肢體腫脹會消失。術後六周或三個月以後,如果仍然出現下肢腫脹,尤其跟另一條腿相比,患側腿腫脹比較明顯,建議患者到醫院做一個雙下肢靜脈彩超,排除下肢靜脈血栓的可能。要知道,下肢靜脈血栓的典型症狀就是肢體腫脹,此時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由於血栓脫落而導致肺栓塞。因此,這時如果出現下肢靜脈血栓,這時要以治療血栓為主。

如果做了彩超,確定不是下肢靜脈血栓以後,為了消除腫脹,患者可以使用一些對血管有消腫作用的藥物,如邁之靈、吲哚美辛栓等。同時,需要適度減少行走等康復訓練的強度,並且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循環,讓靜脈回流更加暢通。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患者需要特別小心關節感染,因為一旦出現感染,患者就要面臨再次甚至多次手術,可謂是一種災難性的後果。現在,全世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最低的感染率基本控制在1‰~2‰;在中國,術後感染率基本在2‰~5‰之間。一般來說,以下三種人群容易發生感染:

1.抵抗力較差的病人;

2.術前伴有糖尿病、貧血等疾病,導致其它器官功能比較差的病人;

3.皮膚條件差,人工髖關節置換前有過外傷史的病人;

4.長期服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劑的藥物。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病因導致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感染率各不相同。其中,因類風溼性關節炎或者強直性脊柱炎等炎症性關節病,需要置換人工髖關節的患者,其術後感染率是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等病因的2.7倍。因此,建議這類患者在術前預防性使用抗生素1~2天;術後使用抗生素的時間也要稍微長一點;術後兩年以上,如果身體其它部位出現感染灶,如皮膚感染、泌尿系統感染、肺炎等,也一定要使用抗生素保駕護航。

一般而言,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出現關節感染,可分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急性感染主要表現為傷口紅、腫、熱、痛以及流膿。而慢性感染時,患者最明顯的感受就是疼,如靜息疼(即患者呆著什麼也不做,仍然感到關節疼痛)、負重疼(即患者踩地時感到疼痛)、夜間疼等。現在大多數髖關節置換術後出現的感染都是慢性感染,即細菌不是很厲害,不會讓患者傷口出現紅、腫、熱,而只有疼痛表現。當懷疑出現感染時,患者需要及時就醫,到醫院做X線、查血沉、C反應蛋白等項目來明確診斷。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新的關節能夠使用多久,是患者及家屬都十分關心的問題。事實上,隨著新技術、新材料的廣泛使用,人工髖關節的使用壽命也大大提升。如陶瓷技術已經從第一代發展到第四代,塑料聚乙烯內襯也從普通的聚乙烯發展到交聯聚乙烯,到現在高交聯聚乙烯的使用,耐磨程度越來越好。研究發現,每十年磨損情況不到0.1毫米。可以說,隨著新材料的使用,因摩擦導致的假體失敗率已經越來越低。

另外,人工髖關節的設計越來越符合人體的解剖生理學,比如現在的技術可以讓患者自己的骨頭長到人工髖關節裡面,這樣髖關節與骨頭之間的固定就更加牢靠,保證了新關節的使用壽命。從最新的文獻,以及很多登記系統,如瑞典登記系統、美國登記系統、英國登記系統中發現,除感染、外傷等因素之外,人工髖關節使用15年~20年後的優良率為90%—95%,20年~30年的優良率為85%—90%。也就是說,裝了人工髖關節20~30年以後,100個患者中仍然有85~90個患者可以繼續使用。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與手術技術的不斷提高,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患者需要住院的時間大大縮短,很多術後康復訓練及護理,都逐漸轉為在家中完成。然而,對於患者來說,由於並非專業人員,面對術後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在是否需要就醫的問題上往往猶豫不決,不去就醫怕出現大問題,去就醫又怕只是虛驚一場。事實上,如果患者出現以下幾種症狀,就需要立即就醫:

要知道,即使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已經很多年了,髖關節也有可能因為不恰當的姿勢或者外傷導致脫位,一旦出現髖關節脫位就要考慮復位或翻修等問題,需要立即就醫。

如果手術後發現傷口發紅,且開始流膿、流水,這時要高度懷疑出現感染,需要立即就醫。

術後患者一直都能感受到疼痛,甚至疼痛加劇,也需要及時就醫。

來源:  骨科康復時間


長按識別關注

相關焦點

  • 人工髖關節用了20多年,翻修後居然還能用
    兩個月前,她的右腿髖關節處鼓出一個包,還有點脹痛,是淋巴結出問題了嗎?還是長了什麼東西?從那時候開始,蔡奶奶因為髖關節活動受限,無法像往常那樣腿腳靈便地出門。拖了一個多月後,蔡奶奶來到浙江醫院找到骨科楊永竑主任醫師。
  • 人工髖關節120年之大愛無疆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洛陽正骨醫院鄭州院區孫永強老師團隊宋曉蘭女士發了一則免費人工髖/膝關節置換的招募令,千裡駿骨公眾號決定停止推送原內容
  • 一文盤點:髖關節十三種手術入路
    而髖關節手術入路有很多,各有優缺點及適應證,臨床骨科醫生應該如何選擇?本文將講解髖關節常見十三種手術入路的詳細步驟、體位及適應證!該入路利用了縫匠肌(股神經支配)和闊筋膜張肌(臀上皮神經支配)之間的神經界面,分離髖關節前外側面的淺層肌性結構,可以安全地顯露髖關節和髂骨,對大多數髖關節外科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
  • 人工關節置換術(恢復關節功能的最有效方法)
    從1822年人們就開始尋找不同材料來替代失去功能的關節,嘗試過使用木頭、象牙、橡膠、玻璃、豬膀胱等材料,但最終都失敗了。 直到1938年Smith Petersen受牙科醫生啟發,發現鈷鉻鉬合金材料生物惰性較強,適合製造人工關節,直到今天鈷鉻鉬合金仍然是製造人工關節的主要材料。
  • 報導︱江蘇青年關節聚樂部月月聚之第五期「人工關節置換快速康復之我見」圓滿落幕
    錢文偉副教授在本次討論活動中與省內各級醫院骨科的青年才俊們就「人工關節置換快速康復之我見」進行了溝通交流,甚至就個別問題也與各位群友進行了一定程度互動交流。隨著討論的不斷深入,大家也都各自分享了在臨床工作中的一些經驗和心得體會,以此來一起探討,共同進步。
  • 髖關節脫位概述
    藍字「世界脊柱健康聯盟」快速關注【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分享,關注公眾微信號worldspine【更多資訊】打開世脊聯公眾平臺,點右上角查看歷史記錄什麼是髖關節脫位?當脫位發生時,常伴隨骨折發生,以及髖臼周圍肌肉、神經的損傷。症狀髖關節脫位常伴隨劇烈的疼痛,病人患肢不能移動。如伴隨神經的損傷,小腿和足踝部的感覺運動也會跟著喪失。
  • 髖部骨折面臨的問題與思考
    股骨頸骨折是選擇內固定還是人工關節置換:股骨頸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折,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段,由於股骨近端解剖結構和血供的特殊性,股骨頸骨折特別是囊內骨折容易破壞血運而發生骨不連、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兩大嚴重併發症,治療方案要根據患者年齡、全身情況、骨折類型、骨質量、工作種類等等綜合考慮。對於青壯年股骨頸骨折,採取閉合或切開復位內固定、保留股骨頭是首選治療方案。
  • 中英文字幕:髖關節翻修術
    該手術將已磨損的人造髖關節假體以及破損的骨頭替換為新的金屬、塑料或陶瓷組件。新的組件可以使髖關節重獲穩定性。Osteotomy(截骨術)First, the femur is separated from the pelvis, and the worn artificial parts are removed.
  • 骨科教程丨全膝關節置換(TKA)常見失誤及其對策
    6.1 髕骨問題原因 過分松解髕骨外側支持帶;股骨、脛骨、髕骨假體放置失誤;髕骨太薄而刻意置換;髕上股四頭肌腱脂肪墊未切除;未置換髕骨成形術後與股骨髁不匹配;髕骨置換時截骨傾斜;假體設計問題;關節線上移。
  • Judet髖關節假體圖展
    通過前入路顯露髖關節,切除股骨頭,隨後應用手鑿對股骨頸進行成形以適配假體基底部。假體柄的尖端可能會穿破股骨外側骨皮質。常見的併發症包括下沉,轉子下骨質穿鑿以及柄部斷裂。帶有金屬加強柄的聚丙酸半髖置換假體。假體下沉仍舊是個問題,另外,還有可能出現內翻。
  • 髖關節脫位的復位新方法
    髖關節脫位是骨科常見急診,遇到脫位一定要復位,但是復位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俗話說胳膊再粗掰不過大腿,今天的秘籍就是介紹一種復位方法。髖關節脫位主要分為後脫位和前脫位,80%都為後脫位。最常見的儀錶盤類損傷常伴隨後脫位,需要行X線進行脫位的確診。
  • Vetmaster新年放送--髖關節3D模擬運動
    為了讓大家進一步了解Vetmaster小動物髖關節置換系統的工作原理,Vetmaster三維與雷射組的博士通過CT重建動物的骨骼,三維模擬植入Vetmaster小動物髖關節置換系統。然後模擬動物日常運動狀態,讓大家有更深刻的理解。圖1,2,3為動物飛奔時後肢伸展狀態下骨骼與植入物的狀態。
  • 髖關節脫位的手法復位技巧,看完就會!
    ,髖關節呈屈曲、內收、內旋(彈性固定);粘膝徵陽性中心性脫位——股骨頭嚴重移位者,大粗隆內移、患肢縮短等陳舊性脫位——脫位時間超過3周,彈性固定明顯髖關節脫位常見的併發症:1.神經血管損傷 ;2.盆腔臟器損傷 ;3.骨折;4.創傷性關節炎;5.股骨頭壞死;
  • 髖關節的​X線測量和參數
    ⒈ 股骨頸幹角在髖關節正位片上,分別畫出股骨幹軸線與股骨頸軸線,兩線相交內側的夾角即為股骨頸幹角。正常值為110°~140°(圖4-9)大於140°為髖外翻,小於11°為髖內翻。⒊ 股骨偏心距股骨偏心距是股骨頭中心與股骨幹軸線的垂直距離,是重建髖關節生物力學的重要參考指標。通過髖關節置換術將股骨偏心距恢復,這對於平衡髖關節軟組織張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圖4-11)。
  • 芝加哥動物園老虎接受髖關節手術
    圖源/美聯社27日,芝加哥布魯克菲爾德動物園的一家獸醫醫院為一隻10歲的東北虎進行了6個半小時的髖關節手術獸醫介紹,關節炎在動物身上和人類身上一樣常見。在大多數圈養動物中,疼痛是通過藥物和物理治療來控制的,但在極端情況下,需要手術來延長動物的壽命。而這隻老虎至關重要,因為它屬於現存僅500到600隻的瀕危種群阿穆爾虎。據悉,這類手術在動物身上如此罕見的一個原因是,植入物的設計必須與四足動物的身體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