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因為我們這一代人,從小經歷了「電子海洛因」的時代,被家長嚴格控制著不讓玩遊戲;長大後對手機也非常依賴,不少家長管不住自己,卻總是管著孩子,難免遇到這樣的靈魂拷問:「爸爸,為什麼你能玩手機,但是我不能?」
還有部分家長,為了讓孩子無拘無束地成長,對他們也就格外「仁慈」,再加上現在手機、電腦已經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讓孩子過早過多地接觸這些電子產品,慢慢成為依賴。
一個小小的約定,讓孩子自我約束上周六,也就是5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上通過了《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正式將「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列為一種精神疾病,主要現象表現在:對遊戲失去控制力,對遊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以致於遊戲優先於其他生活興趣和日常活動。
正常的遊戲娛樂我們是支持的,但是過度放縱的話,不管對自己還是對將來孩子的成長都是極為不利的。要讓孩子去玩,但也要有所節制才行。
我也是一個6歲孩子的父親,在女兒的成長中,有一件事印象非常深刻,在她才3歲不到的時候,有一次回到家看到我的父母,也就是她的爺爺奶奶和她圍在一起玩iPad。在這之前我從來沒有教過她如何使用iPad,對於孩子的「無師自通」,一直不太會用電子產品的爺爺奶奶非常開心,一直誇她聰明,笑呵呵地看她玩。
直接制止肯定是不行的,不單影響大家的心情,而且也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只能參與其中。主動教她喚醒Siri並且讓她自己說出「五分鐘後叫我」,iPad就會在後臺開啟計時,這五分鐘讓孩子隨意玩iPad。時間到了Siri發起提醒,孩子也很自覺地關掉iPad,和我們玩別的玩具了。雖然是一件小事,但從那天起,孩子想玩iPad都會主動跟Siri「約定」好一個時間,而這個時間每天不會超過20分鐘。
而我則負責在iPad裡安裝一些適合她使用的APP,比如寶寶巴士系列、巧虎系列,在資訊時代,無法完全切斷她和電子設備的聯繫,就只能選擇一些適合她的應用了。而通過這些APP,她也學會了很多知識,比如很小就能跟讀一些簡單的英文單詞、認識不少文字和拼音、知道水分蒸發形成雨滴的過程……
所以,家長在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過程中,絕對不是將手機、iPad丟給他,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自己玩別的了,而是和他一起互動,有選擇地讓孩子通過遊戲,學習一些在相應年齡段應該獲取的知識。而通過這些遊戲,孩子對知識的接受度也更高,潛移默化地就學到了不少東西。
善用手機功能,限制使用時長
孩子越來越大,總有一天他/她會有自己的手機或者平板電腦,家長其實很難控制他們玩多久、玩什麼。所以,如果是iOS設備,家長最好為孩子建立一個兒童帳戶,然後通過「屏幕使用時間」來進行監管。
在系統設置中開啟這個功能後,就可以自動記錄每個APP的使用時長。而且這是系統級功能,如果不知道預設密碼是無法關閉的。而家長也可以在自己的設備上監控、管理某類應用的使用時間。
比如你可以讓孩子的設備周一至周五隻能玩半小時遊戲,而在周末適當增加時長,如果表現好,也可以進行一定的獎勵。時間到了,遊戲類應用就會被禁止使用。而這個時間,最好是和孩子商量好,不但能控制孩子長時間玩遊戲,也能讓他從小養成契約精神。
另外,在這裡還可以對孩子的設備進行權限控制,比如是否允許購買付費應用、某類功能權限等,應用分級、網頁內容篩選等也可以進行設置,讓孩子瀏覽適合自己年齡段的內容。
至於安卓平臺,同樣有類似的功能,比如不少手機都支持的「訪客模式」或者「兒童模式」,開啟後可以限制手機的部分功能。比如你可以在孩子上課期間限制遊戲等APP運行,放學回家完成作業之後,解鎖讓他適當玩一段時間。
必須嚴防熊孩子亂花錢
相信這類新聞大家看過不少吧,熊孩子重金打賞主播,或者在遊戲中瘋狂消費,將父母的血汗錢揮霍一空。這也不能完全怪孩子,他們對金額多少可能根本沒有概念,覺得就是一個數字,我覺得,這其中父母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
我一直認為,就算孩子玩手機,父母也不能完全不聞不顧,不說監控,至少要做到誘導和陪伴,孩子在玩什麼,玩了多久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
以我的經驗來看,將手機給孩子玩,最好不要直接告訴他密碼(包括解鎖密碼和支付密碼)。這樣一來,孩子想玩的時候自然會找你解鎖,是否答應就看你如何把控了。更關鍵的是一定不能讓兒女使用自己的支付帳號,不然看到帳單的時候就會哭的。
另外,免密支付雖然方便,但這有很大的安全隱患,特別是在孩子知道手機解鎖密碼的情況下。在這裡,建議孩子長大之後,最好定期給他一些的錢,比如使用微信支付中的親屬卡,設定一個每月限額讓他自由支配。而且,這些錢也絕不能讓他亂花,要用他熟悉的東西打比喻告知人民幣的價值,告訴他哪些東西是應該買的,讓他從小養成理財的習慣。
用陪伴代替防沉迷
其實,青少年對網絡的依賴已經非常高了,相關部門也對這一現象非常重視。比如前幾日國家網信辦統籌國內主流視頻網站,推出「青少年防沉迷系統」。還有此前騰訊上線的成長守護系統,可以讓家長監控孩子登錄遊戲的時長,並遠程管理……
作為一名家長,我認為這些保護措施很好,我也會和孩子一起使用,但是,這樣也導致孩子在被「防沉迷」之後,心中還會想著遊戲,做其他事可能也會心不在焉。我覺得更好的方法是培養孩子更多的興趣,用其他活動衝淡他的遊戲時間,減少對手機或者其他電子設備的依賴。
比如,和孩子一起讀書、運動,或者根據孩子興趣學習琴棋書畫,家長在陪伴中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並且在每一次進步時給予鼓勵,這樣孩子的積極性自然就培養起來了。
當然,也不是完全不能讓孩子玩遊戲,可以一起制定一個計劃,回家後先完成作業,然後才能玩遊戲,並且中間要預留休息時間,避免長時間盯著屏幕損傷眼睛。長久以來,孩子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對手機等電子設備的依賴度也不會很高,這才能夠健康成長。
現在好了!騰訊和聯通重磅聯合...為進一步完善騰訊未成年人保護體系,與行業共建未成年人守護生態,騰訊成長守護平臺與運營商中國聯通達成深度合作,計劃逐步開放平臺功能,打通技術壁壘,將成長守護平臺功能從線上延伸至手機sim卡這一實物載體,推出面向未成年人及其家長用戶的專屬定製卡,幫助更多家長實現對未成年人遊戲行為的管理和保護。
目前,雙方合作打造的專屬定製卡已進入功能調試階段,近期將在騰訊「成長守護平臺」及中國聯通「王卡助手」兩大平臺開放申請。
這一專屬定製卡,極有可能仍是1.5億用戶喜愛的騰訊王卡!
根據規劃,家長為未成年孩子申請專屬定製卡並進行綁定後,可實現對未成年孩子遊戲行為的查詢,並通過流量限制,管理孩子在騰訊遊戲等騰訊系應用中的上網時間,培養孩子健康、適度的上網習慣。
同時,為了幫助家長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遊戲行為,避免孩子通過多個遊戲帳號規避監護,成長守護平臺將基於此前進行的「查小號」技術探索,在本次推出的專屬定製卡中正式上線「小號查詢」功能。
此外,專屬定製卡中還將嘗試內置定位查詢功能,為家長關注孩子人身安全提供更多有效方式。
騰訊成長守護平臺還將和聯通探討開發更多實用功能,為家長提供關注、管理未成年人上網行為的便捷工具。
騰訊成長守護平臺自2017年上線以來,持續優化守護功能和用戶體驗,先後進行了80餘次大版本更新,為家長引導未成年人子女的遊戲行為提供主動管理工具。在騰訊成長守護平臺的家長守護模式下,家長和孩子可共享彼此遊戲時長等信息,通過互相了解和激勵實現目標,家長也可通過綁定未成年子女的遊戲帳號,實現對其遊戲時間和遊戲消費的提醒、查詢和設置。2019年,成長守護平臺在師生互動模式下上線「星星守護」功能,為教師提供了解學生遊戲行為的工具,並鼓勵未成年人通過自我管理模式下的「自我管理」功能,合理分配自己的娛樂、生活和學習時間。
在此基礎上,騰訊成長守護平臺致力於構建成長守護生態、與行業共享未成年人健康上網保護經驗,從硬體、產品、行業、內容、專家五大維度出發,與通訊運營商、硬體廠商、遊戲廠商、內容企業推進合作。2018年來,騰訊成長守護平臺已先後與小米、三星、OPPO、vivo在未成年人防沉迷方面進行合作,使更多年人在使用行動裝置時受到管理和保護。
通過騰訊成長守護平臺,騰訊為家長提供遊戲外主動管控工具;在遊戲內系統層面,騰訊通過健康系統,基於公安權威數據對用戶身份的精準核驗,從遊戲內系統層面,對未成年人遊戲時間進行強制限制:未滿13周歲的未成年人每天限玩1小時,且每日21:00-次日8:00之間禁玩;13周歲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2小時。超出限玩時長的,系統將進行強制下線處理,當天不能再玩。
截至5月31日,健康系統已覆蓋騰訊旗下73款熱門遊戲,包括:
移動遊戲57款:王者榮耀、和平精英、電擊文庫:零境交錯、火影忍者手遊、QQ炫舞手遊、萬王之王3D、我叫MT4、穿越火線:槍戰王者、雷霆戰機、QQ飛車手遊、奇蹟暖暖、全民農場、全民飛機大戰、天龍八部手遊、妖神記、最強NBA、天天愛消除、火影忍者OL手遊、天天酷跑、拳皇命運手遊、擇天記、街頭籃球手遊、魂鬥羅:英雄歸來、聖鬥士星矢(騰訊)、雲裳羽衣、捕魚來了、麻將來了、騰訊桌球、英雄殺手遊、奇蹟MU:覺醒、自由幻想手遊、歡樂升級、歡樂鬥地主、歡樂麻將、全民突擊、瘋狂動物城、三國群英傳-霸王之業、四川麻將、傳奇世界手遊、三國之刃、歡樂捕魚大戰、徵途手遊、消除者聯盟、尋仙手遊、軒轅傳奇手遊、華夏手遊、鬥破蒼穹:鬥帝之路、御龍在天手遊、真龍霸業、騰訊廣東麻將、拳皇98終極之戰OL、龍珠激鬥、七雄爭霸、傳奇霸業手遊、無盡遠徵、新劍俠情緣手遊、妖精的尾巴:魔導少年
PC遊戲16款:逆戰、QQ炫舞、地下城與勇士、QQ三國、炫舞時代、QQ飛車端遊、尋仙、NBA2KOL、NBA2KOL2、英雄聯盟、穿越火線、尋仙2、QQ華夏、天涯明月刀、QQ農場、QQ仙俠傳
目前,健康系統仍在繼續推進覆蓋,基於健康系統的「16+」試點已在《和平精英》上啟動,騰訊將根據用戶反饋和各界建議,持續優化各項保護措施,完善未成年人保護體系。未來,騰訊希望能更好地協同各行業,探索更多引導未成年人健康上網的有效方式,共同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