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蘋果三星跑印度建廠,中國手機產業鏈的危機與反思

2021-02-25 熱點微評

文/王新喜

不久前,三星在印度諾伊達建成了新的手機工廠,這也是三星在印度開設的第二家工廠。據說這將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手機工廠,將實現每年最高 1.2 億臺手機的產量。

在此之前,三星曾在中國大陸等地投入過不少的工廠資源,但隨著國內市場增長放緩,三星同樣將目光與戰略重心放到了印度市場。

在過去一兩年,蘋果與富士康以及一眾國產手機都有在印度投資建廠的計劃與行動。早在去年,蘋果就重點欽點緯創在印度代工新一代iPhone。

一方面緯創正在擴大其位於印度新德裡近郊的ODM手機工廠的產能,除此之外,緯創正在印度班加羅爾新建一座手機製造工廠。

在今年1月,來自印度兩位政府官員的消息稱,緯創(Wistron)即將與印度政府籤署新的土地租賃協議,新土地將主要用於建設新廠,為蘋果代工更多型號iPhone。

早在2016年,富士康集團就已經和印度地方政府籤署了協議,將投資50億美元建廠,去年12月,消息指出富士康計劃在印度孟買附近的加瓦拉爾-尼赫魯港經濟特區(Jawaharlal Nehru Port Trust)投資600億盧比(約合人民幣61.54億元),建設一家200英畝(約合1214.06畝)的工廠。富士康表示,此工廠能夠向當地提供約4萬個就業崗位。

而從國產手機廠商來看,幾乎所有的中國手機廠商都在印度設立了工廠,vivo、OPPO、小米、金立等,就紛紛在印度投資建廠,其中小米已經擁有兩座工廠,今年4月份時表示,將在印度再建三家工廠。更多的建廠與供應鏈配套的建設均在規劃之中。

印度迎來一波強化產業鏈地位的機會

從這些信號看出,印度在未來幾年可能將轉移中國的部分手機製造產業鏈至印度,從而使得印度製造的手機生產與組裝、研發能力得到強化,這反過來可能會導致中國手機製造業的競爭力被削弱。

一方面,手機製造業產業鏈的轉移會有幾個驅動因素。一個是業務與需求驅動,也就是說,中國市場已經出現了飽和,增量空間不大,換機需求放緩,但印度市場還有巨大的人口紅利。

這使得眾多手機巨頭已經將印度列為必爭之地。而印度市場的手機存量與增量需求大,為了業務在本土化快速運轉以及降低成本、高效提升出貨的需求,手機廠商基本會考慮將工廠設到印度。為什麼呢?因為印度有13億人口,智慧型手機普及率才30%,也就是說,人口紅利在哪,需求在哪,工廠與手機製造業相關的配套設施就會在哪。

其次是印度政策歡迎外商投資建廠,解決印度就業問題,而且印度政府為了吸引更多的廠商在印度本地化,關鍵的策略就是對手機關鍵零部件進口增加關稅,這樣電子廠商就有了更多直接在印度投資辦廠的理由。

而印度無論是土地租金、人力成本、設備成本均更為低廉,而相反,由於國內房價也間接推高了製造業的成本,包括人工成本、物流成本、廠房成本等,而且手機需求又在放緩,因此,原本屬於中國市場的手機製造業產業鏈轉移到印度或許已經是不可逆的大勢。

這會帶來哪些影響?其一,帶動印度的手機製造業產業鏈集群。這種手機製造業產業鏈集群在中國過去是經歷過的。因為代工製造商需要依賴龐雜的供應商產業配套來生產,需求、環境、產業生態關聯甚密。

早在2014年,一項以「為什麼蘋果在中國生產iPhone及幾乎所有的產品」為題的美國研究,《紐約時報》得出的結論是中國有更多的中級工程師,有龐大的勞動力支撐和龐大的能立即提高產量的工廠,中國也不缺一站式的高科技企業。

一名前蘋果高管曾對《紐約時報》說:」整條供應鏈如今都在中國。你需要1000個橡膠墊圈?隔壁工廠就有。你需要100萬個螺絲釘?隔街的工廠就有。你需要對螺絲釘做一點小小的改動?三小時就行了。」

但為何手機製造業供應鏈都在中國?當然,一方面是中國製造業本身的發展與配套設施的完善,但不要忘了另一方面,是源於在智慧型手機市場發展的早期,中國由於經濟發展與人口龐大,是全球增量空間最大的智慧型手機市場。

正是因為需求龐大,製造業成本手機廠商都需要爭奪中國市場的人口紅利,因此在中國設廠、在中國完善手機生產製造上下遊產業鏈就成了必然要走的路——可以方便順暢的實現本土化生產研發、出貨、銷售與市場、渠道擴展。這使得蘋果在中國市場大規模投入,形成了以富士康代工廠為首的供應鏈集群。

但如今中國市場已經通過5~6年的時間的快速發展走到飽和,已經沒有太大的增量空間,當前最大的增量空間在印度,根據Cisco Systems的一項研究,印度2021年將有7.8億部互聯智慧型手機,而2016年則為3.59億部。

因此,手機大廠都需要將手機產業鏈的相關配套緩慢的轉移到印度,因為通過在全球智慧型手機增長最快的市場--印度市場建立基地,使他們能夠快速進入印度本地和出口市場的生產鏈。

據早前業內透露,中國手機廠商進入印度建廠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內循環,建立穩定的供應商合作夥伴一起開拓市場。另一種是手機ODM代工模式,貼牌進入印度。

印度可能因此將迎來一波強化其手機產業鏈實力的機會,數據顯示,目前在印度設廠的手機相關企業近百家,未來3-5年,手機核心部件廠商也將逐步向印度遷移。印度也可能將複製中國此前走過的路,將會逐步而緩慢的實現手機產業鏈集群。

數據顯示,富士康目前已在印度安得拉邦的斯裡城擁有5座製造工廠,為小米、諾基亞、金立、富可視等廠商每年製造近1500萬部智慧型手機。富士康印度工廠還在為諾基亞代工智慧型手機和功能手機,為其他廠商代工製造智慧型手機。

在現代經濟中,產業聚集決定著製造業的地位,根據一份統計顯示,iPhone原材料及零件供應鏈來自於31個國家,其中中國的供應商數量最多,達到349家。

蘋果手機裡面的攝像頭模組,PCB線路板,天線,FPC柔性印刷線路板,揚聲器,觸控馬達,玻璃蓋板,玻璃後蓋,金屬結構件,精密連接器等都有中國供應商供貨。這使得各大蘋果供應鏈廠商都必須得在中國設廠。

比如臺灣51家供應商有152家工廠,其中114家在中國大陸。美國47家供應商有217家工廠,其中69家工廠設在中國。

在中國市場,正是因為有一個一體化的手機產業關聯的製造業集群,提升了中國手機製造業在全球的地位,這種地位在過去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但在未來,這種不可替代的地位還會繼續存在嗎?這值得我們思考。

中國手機產業鏈的危機感與製造業的反思

在當前,美國大喊製造業回流,富士康蘋果三星紛紛將工廠轉移到印度,事實上,對於中國的製造業是一種預警。

製造業屬於實體企業是中國經濟組成不可缺少的部分。與印度一樣,中國也是一個人口大國,就業乃是經濟穩定之保障,而要製造業是一國就業之根本,如果沒有製造業中國經濟會出現大面積資金外流。

在手機行業,手機零部件的生產製造對整體製造業轉型升級有著重要示範作用,因為國內製造業一直被給人一種廉價、落後產能、低端血汗工廠的印象,長期以來已被汙名化。當下中國的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流入製造行業。

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後此前也抱怨過:實體經濟稅費比較高,利潤率很低也很辛苦,很多人不願意幹實體經濟。

對於印度而言,儘管目前,也面臨著熟練技術工人的難題,但各大手機巨頭紛紛將重心轉移到印度,印度也有機會吸納到更尖端的科技人才,加快發展印度手機廠商自行組裝、研發、製造智慧型手機能力。

比如我們看到過去富士康落戶河南鄭州之後,就在鄭州帶動了整條手機生產線上下遊的產業,圍繞鄭州的工廠群的產業聚集緩慢成型。

對於印度來說,當各大廠商落戶該地之後,印度也有機會參與到手機製造業的上遊研發環節之中,驅動整體創新力的提升,帶動手機生產研發的上下遊的產業。

過去聯發科也曾表達了對印度市場的期待,表示系統整合晶片的主戰場已從需求明顯減緩的中國轉移到印度、東南亞等地。因為該地的換機需求將帶來很高的成長率。

而在中國市場,則呈現了另一種趨勢,早前有從業人士坦言,2016年以後的生產的手機機種,從主控晶片、內存晶片到攝像頭模組和顯示與觸摸模組等核心器件,都出現了性能與產能過剩的趨勢。

而目前在印度與南亞市場上,對這些核心器件有更深度的需求。印度與南亞市場的模組售後採購訂單比例,幾乎是手機組裝工廠模組採購訂單的1~1.5倍以上,這個比例未來還會更高。

這對中國手機產業鏈而言,並非利好消息。

早在2014年,印度莫迪政府就在大張旗鼓地提出「印度製造」的口號,打造世界製造中心是印度基於當前國情與未來戰略目標。在今天來看,印度製造也在逐漸顯露出成效。

從印度智慧型手機的市場份額來看,包括印度本土的 Lava、Intex、Micromax 等品牌,以及中國手機品牌廠商聯想、小米、OPPO、vivo 等在內,價格低廉的 Android 手機仍然是市場中的主力。

儘管印度本土手機廠商Lava、Intex、Micromax 等品牌遭遇國產手機的蠶食,但是其本土手機品牌與三星、國產手機一起構成了印度市場出貨的主力。

過去印度手機市場在與國產手機競爭中在技術與產品質量層面敗下陣來,也源於印度缺乏本土的供應鏈代工產業集群,許多印度本土廠商比如Micromax 都是依賴深圳代工廠代工再在印度組裝銷售,但隨著印度本土產業鏈的發展,印度本土廠商還有機會。

對於蘋果三星而言,中國市場依然不能放棄的市場,但是未來的戰略轉移或許會導致中國手機產業鏈受到損傷。這或許值得國內反思,有沒有應對之策?很難。

因為中國不像美國,儘管美國製造業本身在衰落,但在技術研發與積累以及產業鏈話語權層面,一直處於頂端。中國的製造業並非是美國那種自然發展到頂端之後順理成章進行全球化擴張之路。

而是製造業的工業基礎與科技發展水平尚處於發展階段之時,資本和勞動力與人才卻正在加速遠離製造業,繼而流向房地產與網際網路行業、金融行業等來錢快的領域。

手機產業只是製造業逐漸外流的一個信號,有三個趨勢值得注意,一個趨勢是三星、東芝、松下、索尼等製造巨頭都在考慮縮減在華資本,將目光放到成本更低的國家上。

另一個趨勢是美國也在喊美國製造,搶奪原本屬於中國的製造業資源,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人從來沒有放棄製造業,美國製造業一直是美國國民經濟強有力的支柱,數據顯示近年來回流美國本土的製造企業一直在增長。

還有一個趨勢是,國內大廠也在往外跑,當然這也是基於開拓國外市場的需要,展開全球競爭的需要。

但需要反思的是,在製造業向工業4.0時代邁進的時間風口,低端製造業外流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但目前的問題是,我國的製造業土壤、成本、氛圍和技術水平依然不足以支撐高端製造業的發展。

如果相對成本更低市場需求更大的國家而言,國內又缺乏在上遊技術層面的絕對主導優勢,那麼未來或將有更多的優秀製造實體廠商跑向更具紅利的國家。

這些國家製造業的供應鏈和產業生態一旦形成,也就意味著形成了一個適配各大廠的新的「產業公地」,這相對也是在削弱國內的產業鏈集群的競爭力,這留我們的不僅僅是反思,更多的是危機。

相關焦點

  • 印度招商局高層密訪深圳龍華 鴻海富士康印度設廠不遠了
    富士康蘋果三星跑印度建廠,給中國手機產業鏈帶來什麼反思? 2018-07-22 22:49 鈦媒體在此之前,三星曾在中國大陸等地投入過不少的生產資源,但隨著國內市場增長放緩,三星同樣將目光與戰略重心放到了印度市場。在過去一兩年,蘋果與富士康以及一眾國產手機都有在印度投資建廠的計劃與行動。早在去年,蘋果就重點欽點緯創在印度代工新一代iPhone。一方面緯創正在擴大其位於印度新德裡近郊的ODM手機工廠的產能,除此之外,緯創正在印度班加羅爾新建一座手機製造工廠。
  • 富士康印度建廠,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終結?
    富士康遷徙的每一步,更為低廉的人力成本是必備甚至首要因素。08年金融危機後,在國外設廠多次被富士康提上日程,越南、巴西、印尼、印度等新興國家都在其視野之內。若進一步將中國大陸的人力成本與這些國家進行比較,則可以看出其他新興國家在人力資本價格競爭上的優勢:
  • 富士康投資10億美元在印度開廠:能複製中國奇蹟嗎?
    用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部長的話說,要讓印度成為全球手機製造中心,把手機變成印度最大的出口產品。所以,讓富士康到印度投資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美國蘋果公司。媒體報導也用了一句話,這次富士康是「因為蘋果強烈要求客戶把產線移出中國,此舉是配合蘋果的要求」。那蘋果為什麼希望去印度呢?一個原因就是前面說過的,印度進口智慧型手機關稅太厲害。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市場,但蘋果手機佔有率只有1%。蘋果手機在印度,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 印度廢鈔令後中國狂賺:佔領印度半壁江山
    另一方面,國產品牌強勢進入印度市場,而對手逐漸衰弱。三星、蘋果份額下滑,印度本地手機的產業鏈並不完善。  「首先,印度手機供應鏈上的核心部件一直由中國產業鏈支撐著;其次,印度市場普遍消費不起蘋果,競爭基本在三星、諾基亞、印度本土品牌和中國品牌之間展開。」孫燕飈說,「目前三星在全球市場的份額下滑,諾基亞的低端手機其實是由富士康在做。而印度本土品牌背後很多是中國廠家,甚至很多工程師都是中國人。
  • 加拿大檢方稱將孟晚舟引渡到美國的要求已滿足;印度「迷幻」操作升級,當地手機產業鏈出現兩極分化;蘇州三星電腦工廠賠償方案曝光
    這一切除了直接關係到當地民生經濟,同樣也對印度手機產業鏈的建設帶來一定程度影響。不過,集微網近期對當地的一些中國企業以及投資者進行採訪了解到,由於印度市場複雜多變的情形,整體的局面雖然還是不太樂觀,但對於部分廠商的影響卻比預想中小一些。
  • 【大陸】小米供應商投資2億美元印度建廠,預計2019年Q1開始生產
    小米主要的零部件供應商之一合力泰正式宣布,三年內將投資2億美元在印度建廠,預計2019年第一季度就可開始在印度生產零部件,目前該公司已經與印度安得拉邦籤署了諒解備忘錄.自三星、蘋果以及富士康等廠商宣布了印度建廠計劃後,小米主要的零部件供應商之一合力泰(Holitech)正式宣布,三年內將投資2億美元在印度建廠,預計2019年第一季度就可開始在印度生產零部件。目前該公司已經與印度安得拉邦籤署了諒解備忘錄。在此前,已有超過15家來自大陸的手機廠商在印度完成了建廠計劃。
  • 富士康要轉戰印度?被曝要砸10億美元,成立工廠組裝蘋果手機!對國內兩基地影響有多大?
    報導稱,這是蘋果公司受困於中美貿易摩擦和疫情危機之際,悄悄漸進地將生產重心從中國轉移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富士康也曾計劃投資50億美元在印度建廠,最後卻無疾而終。富士康計劃10億美元在印度擴廠據路透社,二位熟悉情況的消息人士表示,全球智慧型手機代工大廠及蘋果供應商--臺灣鴻海計劃投資10億美元在印度南部成立一家蘋果手機組裝廠,以加速中國以外的全球化布局。
  • 富士康這次真的要跑?
    在大陸,富士康從中國沿海一路建廠到中部,領先於中部崛起在中國建立了13個富士康工廠,如今鄭州的富士康基地已經後來者居上,超過深圳成為全國最大的富士康工廠群。而此次威斯康星州的100億美元投資或許正是郭臺銘在美洲的投石問路,是計劃在全美實施的"多個投資項目中的第一個"。第五,籠絡蘋果。
  • 富士康被印度「坑」慘了,如今想回中國,比亞迪:已經晚了
    中國因為有著廣袤的土地,廉價的勞動力,許多企業都在中國投資建廠。但是隨著近幾年中國的迅速崛起,土地的成本和勞動力的薪資一步步提高,這使得一些企業削弱了對中國的投資,甚至有些企業乾脆退出了中國,另尋寶地。富士康就是這樣的一個企業,當初在中國建設了許多的工廠,隨後又將眼光放到印度,認為在印度建廠會比在中國發展更好,於是就離開了中國市場。
  • 郭臺銘為蘋果在越南建廠,富士康撈金後拋棄中國
    手機、Mac電腦等所有訂單交給了富士康。另一組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鄭州富士康旗下企業完成進出口788億元,分別給鄭州貢獻了進出口和出口總額的77.5%和75.8%。所以,富士康工廠真遷至海外了怎麼辦?最近幾年,蘋果一直將新工廠開設在海外,富士康也跟隨蘋果在美國、印度、越南等地建廠。
  • 郭臺銘再傳要跑路,美國印度均有工廠,員工百萬
    一時間,「富士康要去美國」的解讀出現,繼而演變成群情激奮的「別讓富士康跑了」。之後,無論投資東南亞、美國還是印度,對於其動向的質疑從未停止,令富士康不得不一再重申,將繼續深耕大陸,撤離一說純屬無稽之談。作為大陸第一批港臺企業,1988年,38歲的臺灣商人郭臺銘來到「電都要自己發」的深圳,買地建廠。在財新報導中,全球第一部iPhone,即在深圳富士康工廠誕生。
  • 中國手機品牌激戰印度!廣告費炒到200萬!大手筆建廠,工人稅前月薪只有這個數…
    2016年印度總理莫迪提出「印度製造」計劃之後,印度對智慧型手機零部件漸次加徵關稅,在印度建廠是維持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關稅倒逼供應鏈進入印度給小米手機和傳音手機部分產品做OEM代工的海派科技,是中國手機產業鏈向印度發展的行業中的一個典型公司。海派科技是小米重要的OEM合作企業之一。
  • 國產手機產業進入「後智能」時代;無鏡頭相機誕生:徹底解決手機攝像頭凸起;蘋果正秘密研製屏幕生產,企圖擺脫三星壟斷
    近日,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的供應鏈報告,富士康在2017年第四季度超越三星成為全球最大的智慧型手機製造商,拿下蘋果iPhone 8和iPhone X的產品訂單後,富士康再次展現實力,同時,排名上升的還包括蘋果的另一家製造商和碩。
  • 不要讓富士康跑了
    富士康在美國建廠越來越不像是開玩笑。如今,日本電子巨頭夏普終於被富士康收入囊中。隨之而來的是夏普在手機、液晶、太陽能領域的大量核心專利。█ 智權:谷歌都要來買它的專利過去網絡在中國是機會主義者的天堂,將來應該是實力主義者的機會。e-commerce也好,雲端也好,移動網際網路也好。這三個每個都是富士康全世界的強項。」█ 不要讓富士康跑了
  • 富士康要轉戰印度?對國內兩基地影響有多大?
    路透社近日發布一則獨家消息稱:蘋果強烈要求將iPhone生產轉出中國,因而富士康擬向印度投資10億美元,擴建其在印度南部的一家工廠。報導稱,這是蘋果公司受困於中美貿易摩擦和疫情危機之際,悄悄漸進地將生產重心從中國轉移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富士康也曾計劃投資50億美元在印度建廠,最後卻無疾而終。
  • 投資數十億建廠「黃了」,萬部蘋果手機被砸:出了中國,果然吃虧
    從美國到印度,雖然工廠開設遲遲無法落實,卻依然在不斷嘗試。不過這條路,走得著實有點艱難。換句話說,在國外建廠這個事兒,不管是臺灣首富郭臺銘,還是代工巨頭富士康集團,都可以算得上頻頻失手。在美國建廠的路沒有走通,在人口大國印度的工廠也並不順利。2015年,郭臺銘親自去與印度籤署了金額高達50億美元的投資備忘錄,計劃到2020年,在印度建成10到12個工廠以及配套設施。
  • 富士康搬到美國、越南、印度的工廠,怎樣?
    富士康自從在大陸駐紮建廠,已經過去30個年頭了。這三十年間,富士康見證了人口、等時代變遷,憑著強大的代工能力成為最大的代工廠,分廠遍及全國。憑藉著富士康工廠帶來的巨額效益,郭臺銘也一躍成為臺灣首富。但是隨著國內人力成本的不斷攀升以及蘋果手機在國內銷量的下滑,富士康的利潤也在逐年減少。
  • 印度來挖中國的牆角了
    而一個多月前,緯創剛把位於大陸的兩座蘋果代工廠全都賣給立訊精密;但一轉身,緯創就在印度接下了蘋果的iPhone 7以及新型號SE訂單並開啟大規模招聘。 無獨有偶,路透社上個月也曝出消息,蘋果的最大代工廠富士康,正計劃投資10億美金擴建其印度南部工廠,並逐步將位於中國大陸的蘋果機型轉移到印度生產。
  • 【e公司調查】中國手機品牌激戰印度!門頭廣告費炒到200萬!大手筆建廠,當地工人稅前月薪只有這個數……
    2016年印度總理莫迪提出「印度製造」計劃之後,印度對智慧型手機零部件漸次加徵關稅,在印度建廠是維持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給小米手機和傳音手機部分產品做OEM代工的海派科技,是中國手機產業鏈向印度發展的行業中的一個典型公司。海派科技是小米重要的OEM合作企業之一。2016年8月海派科技在印度註冊建廠投資約1個多億,當前每月生產約100萬臺手機。
  • 富士康再次遭印度冷落,郭臺銘撤離計劃或將落空
    除了蘋果公司之外,很多國產手機也需要在富士康的流水線進行加工生產,因此,很多廠商與富士康之間一直以來都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只不過相較於國產手機廠商,蘋果公司給予富士康的訂單量要比較高些。不過如今隨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人力成本也在持續上漲。因此為了能在一定程度上節約成本,目前富士康正在考慮將工廠遷移至勞動成本較為低廉的印度以及東南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