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餘載造芯路,看中國企業崛起的海信曲線

2022-01-17 闌夕

作者丨林青

監製丨闌夕

今年的歐洲杯出現了一道奇特的風景,明明是一場西方的頂級體育賽事,看看周邊的廣告牌卻有一種回到中國的感覺,歐足聯官網此前公布的12家頂級贊助商中,中國企業就佔據了4席,分別為海信、支付寶、vivo和TikTok。

歐洲杯頂級贊助商三分之一為中企,被認為是中國品牌崛起的一大信號。這四家尤其引人注目,其中最特別的一個就是海信,這是唯一一家家電品牌。事實上2016年,海信就成為了歐洲杯第一個中國贊助商,並在2018年FIFA世界盃繼續官方贊助,這是世界盃設立近百年以來的首個中國消費電子品牌贊助商。

金融熱、實體難的今天,海信卻順利轉型,從一家傳統彩電生產商一躍成為中國製造崛起的代表,比如海信電視已經連續十餘年國內市場份額第一,在海外專業測評網站的評比中也小勝索尼。

海信是如何煉成的?企業的崛起可以有無數細分切面,人才、管理、營銷、技術·····細節可以打折,但主要矛盾必須抓好,而海信能走到今天,背後的硬核內功之一就是晶片。這是一個漫長的崛起故事。

「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覺和感官的擴展或延伸,電視則是人的視覺、聽覺和觸覺能力的綜合延伸。」——麥克盧漢《理解媒介》在電視圈, 索尼擁有其他廠商欣羨不已的一個稱號「畫質之王」。在某乎上,一則名為「索尼電視為什麼那麼值得推薦」的提問下,有這樣一則高贊回答,「奶奶的電視用了33年了,比我大5歲,沒任何問題,圖像清晰色彩標準。有什麼理由不說索尼大法好呢?」索尼憑什麼?對電視機來說,最為核心的就是畫質,而畫質主要是通過解析度、對比度、亮度等顯示指標來體現。硬體方面決定畫質核心有兩個維度,一是顯示屏面板,二是畫質晶片。但事實上,很少有人知道索尼是不做屏的,但電視顯像卻為何做到了頂級?早在其他電視品牌還爭相在面板上下功夫的時候,索尼就開始自研晶片,並持續多年海量投研發。憑著自己在畫質晶片領域的深耕,索尼一直牢牢掌控全球高端電視市場的話語權,口碑銷量雙豐收。相較於索尼,屏幕這邊的巨頭卻由韓國把持,不管是LG還是三星,都是全球屏幕翹楚。兩重大山,一個晶片,一個屏幕,這兩個核心如果不能突破,國內電視行業就只能淪為低端代工廠。但這兩個都是重資本、重人才、重技術的高壁壘行業,對於實力弱小的國內廠商談何容易?一個公司的戰略能力,是能判斷出趨勢,敢於下注,敢於做正確的事。1999年,海信董事長周厚健和一批電視工程師開了一個會,會議的主題是,現在做晶片研發有沒有可能。造晶片,九死一生,跟造原子彈差不多,高回報也是高風險,但「沒有自己的晶片就意味著決定不了功能,決定不了性能,決定不了電路程式,就等於你沒有決定產品的權力。」面對團隊的躊躇和質疑,周厚健用這一段話一錘定音。門檻高、技術含量高的背後是高風險。但狹路相逢,有困難也要上,2000年,海信集團正式成立「專用集成電路設計所」,開始研發晶片,此時全球半導體行業陷入低迷。國內大部分同行採取的是逆向設計,逆向設計更簡單但卻不容易掌握自主創新能力,經過激烈爭論,海信的晶片方案最終確定——做正向設計!海信要做專門提升畫質的數字視頻處理晶片。2005年6月26日,海信在北京發布了中國首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彩電晶片——「信芯」,並通過了信息產業部(如今的工業和信息化部)的鑑定,終結了7000萬臺中國彩電沒有中國「芯」的歷史。純粹畫質晶片為主的時代,電視猶如人們的眼睛。這時候對企業的要求是工匠精神,敢於押注還不行,還要不斷打磨,不斷迭代,精益求精,把基本功做紮實,做深做透。進入4K顯示時代之後,海信持續投入研發超高清顯示畫質處理技術,包括動態對比度提升、圖像3D/2D降噪等多項技術。2015年11月,發布Hi-View Pro超高清畫質引擎晶片一代,成為中國唯一擁有自主高端畫質晶片的電視機企業。2018年9月,海信完成第三代Hi-View Pro超高清畫境引擎晶片的研製,目前這些晶片已全部實現批量應用。在海外,海信兩款ULED電視打進了一向以「客觀公正不收錢」著稱的國外專業評測網站Rtings榜單,憑藉畫質優勢小勝索尼,登頂第一。能夠跟號稱畫質之王的索尼老大哥pk,海信這條隱忍崛起之路用了20多年。「晶片技術非常考驗企業的實力、耐力和競爭力,這個產業有兩大關鍵突破點:一是完成技術積累推出穩定可靠的產品;二是讓產品通過各種試驗,再推到市場,實現商業化。完成這兩個突破點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全球很多企業在這個過程中都退出了,淘汰率非常高。」中科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於宗光研究員認為,海信已經跨越了這兩個階段,在行業裡是很難得的。第一步棋走對後,從2015年開始,海信的產品實力進入大爆發期,這可以從幾代產品上一探究竟。2015年,海信研製成功首款4K 120Hz超高清畫質引擎晶片(Hi-View Pro I),這是海信第一代超高清畫質引擎晶片。這款晶片的MEMC(運動估計運動補償)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以往電視畫面中的抖動、拖影等問題,實現更流暢、更平滑的觀看體驗。在海信的帶動下,國內外各大電視品牌均在整機中升級了這一技術,目前MEMC技術已成為主流電視產品的標配。隨後2017年、2018年、2020年,海信又先後推出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超高清畫質引擎晶片,繼續鞏固和拓展海信在超高清顯示畫質處理領域的地位。2021年5月,海信自主研發的8K超高清畫質晶片成為裡程碑式的產品。與此同時,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時代的要求也在慢慢變化,市場需要電視從一個只需要播放畫面的屏幕轉變到一個智慧終端(能夠運行作業系統,鞏固運行各種App等),因此需要一個能夠處理各種複雜功能的SoC 晶片(SoC,System on Chip )才能hold住全場。也正是這個原因,傳統液晶電視最初的賣點是「屏」,網際網路智能電視開始轉向更重要的「芯」。可以說,由於SoC晶片的加入,電視開始裝上智慧的大腦。這場精彩的大腦之戰,坐在牌桌上的,除了像高通,聯發科這些老牌國際巨頭,還有來自國內的華為海思、海信這些企業的身影。2013年,海信研製成功國內首款多媒體網絡數位電視SoC晶片並實現整機量產,首次展示了中國大陸具備了核心數位電視SoC晶片的開發能力和實力。晶片行業,高風險、高投入、產業鏈極長且分工複雜。華為於2004年10月成立海思半導體,累計投入不計其數,據海思員工回憶,光是早期,一年投入就30個億。海思能起來,離不開華為這個富爸爸。但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這麼幸運,商場如戰場,一招不慎,滿盤皆輸。放眼過去,國內沒有第二家公司重新復刻成功過第二個海思,已是最好的證明。然而TV SoC晶片這條路不得不走。TV SoC晶片關係到整機電視的生產能力,但國內電視企業卻嚴重依賴進口,要想掌握主動權,TV SoC晶片是繞不過的一個命題。海信多年布局晶片領域帶來了底氣與信心。據了解,2020年海信視像旗下青島信芯微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信芯微公司」)顯示時序控制晶片(TCON)產品出貨量超4000萬顆,累計出貨已達1億顆,全球佔有率超過50%,穩居第一,客戶覆蓋國內一線面板廠商。依託信芯微公司,海信再次明確戰略方向,研發重點包括智能電視SoC晶片和AI(人工智慧)晶片。站在新的起點上,海信確立了「全顯示解決方案+智能」的方向,未來將重點布局兩大晶片板塊:顯示產品線、智能SoC產品線。其中顯示產品線將繼續做大做強TCON及畫質晶片;SoC產品線將重點布局智能化SoC晶片和TV SoC晶片,也包含了電機晶片、低功耗藍牙晶片、離線語音識別晶片等。於宗光研究員表示,雖然中國電視晶片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難得的是,像海信這樣的一批企業起到了很好的帶頭示範作用。他們在晶片產業化上的布局和成果,讓更多消費電子類的企業和廠商都看到了晶片自主化研發的廣闊空間。不管是海思之路,還是海信之路,這都是中國公司造芯徵程走出的成功的兩條差異化道路,一花兩表。「沒有自己的晶片將永遠是二流廠家,更無法定義自己的原生產品。」——海信董事長周厚健受疫情、政策等多方因素影響,近年來的「晶片荒」愈演愈烈。英飛凌、臺積電、中芯國際等代工廠的訂單爆滿,不少晶圓廠紛紛漲價,此情此景下,嚴重依賴晶片的大廠們日子更不好受,「三星推遲了note新品更新,iPhone面臨缺貨,福特暫時關閉了肯塔基州的SUV工廠,奧迪1萬名員工無事可做」……當部分企業意識到危機,近兩年來才開始布局晶片產業、成立晶片公司的時候,海信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曲折路。眼下的胸有成竹,正是全力以赴做準備的最佳獎賞——在晶片行業格局變革關鍵期,海信早早站上風口提早布局,如今海信的晶片產業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通道,產品訂單供不應求。有人說,海信是幸運的,恰好碰上了晶片潮。然而,一向以穩健著稱的海信人知道,他們只是在一貫的「長期主義」理念下學會了與時間做朋友。回望中國電子消費和家電產業發展歷程,從來就沒有關於「一蹴而就」的故事。全志、瑞芯微等品牌較早入局晶片,並搭上了平板電腦的潮流,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一舉成長為行業翹楚。MTK(聯發科)把握手機市場轉型機遇,在智能化上提前謀劃,佔位行業前列。被時代拋棄的案例也是歷歷在目。2005年前後,當CRT技術開始向液晶技術轉型時,有不少晶片企業沒有跟上時代步伐「掉隊」,造成了公司的沒落。科技行業不是一個可以速成的賽道,關鍵時刻最能篩出誰是退潮後在裸泳的人,也最能篩出具有真正底氣的選手。海信的晶片發展歷程,正詮釋了那句老話「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小米換代 | 快手變慢 | 騰訊有閒 | 聯想飛輪 | 瓜子狂奔

螞蟻交權 | 美團豎壁 | 智慧零售 | 閱文領跑 | 搜狗上市

一加遠渡 | 微視返場 | 百度黎明 | 一下放肆 | 釘釘超車

龔宇(愛奇藝) | 馮大剛(36氪) | 李健(人人車)

王寧(Keep) | 池建強(極客邦) | 孫濤勇(微盟)

你還可以在這些地方搜索「闌夕」訂閱我的內容

微博 / 今日頭條 / 騰訊新聞 / 天天快報 / 百家號

約稿/合作聯繫助理微信:mingge1798

相關焦點

  • 「芯痛」不如行動,且看「中國芯」如何崛起!
    一時間,除了國家、企業看到了這個「軟肋」,也引發了社會關注,人們以各個角度談論著晶片,期待中國「芯」崛起,以打破中國芯入不敷出,嚴重依賴進口的困局。面對美國的一記重拳,中興通訊也正在展開自救。上周,一張照片刷屏了:已經76歲的中興通訊創始人侯為貴臨危受命,再次出徵,拉著行李箱走在機場,後面跟著中興通訊董事長殷一民和總裁趙先明,趕赴遠方救火。
  • 超大屏電視市場爆發,海信雷射電視已成「中國智造樣本」
    大國工業崛起海信雷射電視已成 「中國智造樣本」儘管雷射電視與液晶電視一樣,算的上一個單獨的電視品類,但是與液晶電視眾多企業你方唱罷我登臺不一樣的是,雷射電視有一個絕對性的代表企業——海信。中怡康數據顯示,2020年2月,海信雷射電視在85英寸及以上超大屏電視市場的份額佔比達到了42.03%,Q3市場份額更是達到了52%。上市六年來,海信雷射電視年複合增長率高達281%。市場反應的只是表層現象,海信之所以可以甩開歐美日韓的標準限制,成為雷射電視領域全球最頂尖的企業,主要得益於其看到了液晶電視的局限性,以及大屏普及的趨勢,由此早早開始了相關技術的布局。
  • 光刻機實現國產化,中國芯由中國造,華為再也不用看西方臉色
    光刻機實現國產化,中國芯由中國造,華為再也不用看西方臉色!英國禁止華為5G、臺積電斷供華為晶片、阿斯麥延期光刻機交付,西方國家不希望華為發展,更不希望中國科技崛起。面對西方的技術封鎖中國科技沒有止步不前,中芯國際實現晶片國產化、國產光蝕機突破5nm領先世界;面對美歐的制裁限制華為5G沒有坐以待斃,華為鴻蒙作業系統獨樹一幟、華為5G專利數量全球第一。中國科技崛起是大勢所趨,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法阻攔。西方還想靠技術封鎖、圍追堵截的套路顯然已經行不通,中國企業有能力實現自主研發,國產盾構機和北鬥衛星系統就是最好的例子。
  • 高通、聯發科無法忽略的一個對手正在中國市場迅速崛起
    中國大陸地區的另一個晶片廠商紫光展銳,出貨量僅80萬,排名第五;但年同比增長高達6346.2%,環比也增長了3671%。單從數據看,其如此高的增長率顯得十分醒目。這也是紫光展銳首次進入中國智慧型手機SoC市場前五名。在如今的中國智慧型手機SoC市場上,高通和聯發科暫時佔有優勢。他們對於曾經攻勢凌厲,但目前仍身處困境的華為海思可以放鬆警惕。
  • 中國最大晶片企業,涼了?
    在當下國內最為火爆的賽道上,晶片產業已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要錢給錢、要地給地、要政策給政策,如此大好局面之下,中國最大晶片公司卻突然走到了猝死邊緣。 紫光集團的悲劇,給所有中國晶片企業上了極為慘痛的一課。
  • 芯智造 芯未來」安成易加發布會亮點搶先看
    2019年3月10日,「芯智造 新未來」——安成易加「中國芯」戰略啟動暨新品發布會,將在中國深圳京基100瑞吉酒店五樓隆重舉辦,作為半導體熱點行業的領軍者,安成易加舉辦此次會議,旨在多維度解析國內晶片產業發展,研究探討行業趨勢,結合政策和市場展開安成易加晶片產業的戰略布局,通過專業的探討,挖掘晶片產業鏈的無限可能,爭奪中國晶片在世界晶片產業的話語權。
  • 千億造芯泡沫反思:不存在的「彎道超車」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國家對晶片企業有產業政策上的偏重。地方政府積極響應,造芯形勢一片大熱,讓人喜憂參半。晶片的產業發展規律決定了這不是一個數量堆積的遊戲——項目建起來容易,活下來不易。發展晶片產業的熱情值得肯定,但一批中大型造芯項目紛紛夭折,也值得總結和反思。 成功的企業各有各的不同,失敗的企業則總是相似。
  • 2018 CES中國力量崛起,中國智造黑科技新品大匯總
    其中,來自中國的企業有1500多家,整體佔比達到了33%,可見"中國力量"已經成為了2018 CES的主力軍。數據公園通過盤點介紹中國企業在2018 CES上發布的科技新品及技術,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為創業公司及專業人士提供參考和創意。
  • 王永泉:為「北鬥」造了一顆中國「芯」
    2012年,他成立上海司南衛星導航技術有限公司並擔任董事長、總工程師,決定採用自行培養人才的方式進行團隊組建,通過自主研發來填補衛星導航領域上中國的技術空白。當時,國內對於高精度衛星導航核心技術有信心、有資金、有能力、有決心攻關的企業還寥寥無幾,王永泉下定決心,要啃掉這塊「硬骨頭」。自此,閃耀的北鬥群星周邊,新添了司南導航的身影。
  • 六大平臺新視界④ | ​杭州江東芯谷:一「芯」鑄平臺 助力「芯智造」
    中欣晶圓、士蘭全佳、廣乘杭州、費列羅、東南網架、得力等「大好高」項目雲集演繹又一個美國矽谷的傳奇本期,塘塘帶你走進「芯智造」萬畝千億產業平臺 杭州江東芯谷看其如何建設錢塘之了解到企業情況後,江東芯谷積極對接新區建設局和公交公司,著手破解這一問題,將開設新的公交條線排上日程。「預計在7月20日左右,調整後的3172路公交線路(原672路)能夠開通,沿線中欣晶圓、廣汽傳祺和聖奧家具等企業員工出行將更加便利。」江東芯谷工作人員介紹道。
  • 中國這些東西已佔領日本,日本要被逼上絕路
    東芝電視這一廣告詞曾風靡中國,至今很多人仍耳熟能詳。但從今以後,這個全球著名的日本電視品牌成為中國企業。一個重大消息傳來:東芝電視,花落中國!從直接原因看,是墨守成規,一條路走到黑,是戰略方向出問題了。東芝經營危機的開端,來自於2006年以54億美元收購美國西屋電氣公司,這比原定價格高了將近3倍。東芝之所以這麼大手筆投入,目的是拿到美國先進的核電技術,進而攻佔核電站建設市場。
  • 借道中國智造 電動工具產業千億崛起正當時
    "中國製造"正逐步向"中國智造"轉化。,真正意義上的將中國製造推向中國智造。同時在人力成本及售價上,中國本土品牌也佔據明顯優勢。從人力成本看,中國在綜合成本方面的優勢仍較為明顯,中國的工具生產成本僅為美國本土的65%,墨西哥的74%,印度的80%。
  • 探路未來·共謀「芯」事——暨《光刻巨人:ASML崛起之路》新書發布會
    ASML的傳奇之路中隱藏著「成功的密碼」, 這樣的經驗值得眾多科技企業思考借鑑,也將為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賦予新的靈感與啟發。2020年11月9日晚19:30,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半導體行業觀察聯合舉辦的「探路未來·共謀「芯」事——暨《光刻巨人:ASML崛起之路》新書發布會」以在線直播的形式,從產業界、學界等角度,就當前環境下,晶片製造如何破局,如何迎接嶄新未來等話題展開討論,探尋未來的晶片製造發展之路。
  • 聽風者:"中國芯"崛起(附股)
    晶片技術國產化是條任重道遠的路,技術門檻太高,人才培養、技術積累都需要時間,很多細分領域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突破實現國產化。我國也曾試圖收購國外優秀晶片企業或靠資本運作拿到歐美的晶片相關技術,但卻屢屢落空。據說,幾個月前,美國Trump政府通過的301條款,就是針對晶片行業,針對中國封鎖晶片技術。
  • 未來十年,是ARM晶片的時代,中國芯或因此而崛起?
    另外,在這個ARM晶片時代,中國芯或因此而崛起也說不定的。所以,可以預見的是,在ARM來臨的這個時代,中國芯一定會崛起,因為設計難度並不高,而又有臺積電這樣的代工企業可以幫助生產,還有安卓、windows生態支持,國產芯想不崛起都難。當然,很多人會覺得ARM架構是別人的,無法獨立自主,但在全球半導體一體化的情況下,這樣的擔憂可以有,但也不必覺得這個是天大的隱患,你覺得呢?
  • 這個為中國造芯的美國人,突然現身要搞件大事!
    有打擊,就有反擊,剛剛上海傳來的大消息,讓國人振奮:中國大陸晶片龍頭企業中芯國際,近期宣布,今年將大規模量產14納米晶片。這又意味著什麼?而那時中國內地,半導體行業並不樂觀,大量國營電子企業經營舉步維艱。
  • awinic inside 在 CES 2018:這些國際知名品牌都在用「中國芯」!
    艾為,作為優秀中國芯的領跑者之一,這一次,小艾和小為走出國門,為大家帶來最新鮮的第一手報導!自主研發麒麟970的華為芯、一次又一次亮相國際舞臺的艾為芯,還有很多正在自己專長領域辛勤耕耘的各大「中國芯」品牌,都始終堅持「只有聚焦消費者需求才能打造出體驗更出眾的產品」、「尊重本地市場」、「持續科技創新投入」等對優質「中國芯」產品的不懈追求,用自身實力說話,
  • 加油,中國海信!
    東芝電視這一廣告詞曾風靡中國,至今很多人仍耳熟能詳。但從今以後,這個全球著名的日本電視品牌成為中國企業。11月14日,海信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海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與東芝株式會社在東京聯合宣布:東芝映像解決方案公司(Toshiba Visual Solutions Corporation,簡稱TVS)股權的95%正式轉讓海信。
  • 東芝電視,花落中國.
    從直接原因看,是戰略方向出問題了,不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而是墨守成規,一條路走到黑。東芝經營危機的開端,來自於2006年以54億美元收購美國西屋電氣公司,這比原定價格高了將近3倍。東芝之所以這麼大手筆投入,目的是拿到美國先進的核電技術,進而攻佔核電站建設市場。
  • 海信電視
    企業簡介:    中國特大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成立於1969年。    擁有海信電器(600060)和海信科龍電器(000921)兩家在滬、深、港三地的上市公司    同時成為國內唯一一家持有海信(Hisense)、科龍(Kelon)和容聲(Ronshen)三個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