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和射頻電路有何差異?射頻能量採集的工作原理分析

2021-02-08 電子發燒友
  高速和射頻電路有何差異?

  什麼是射頻電路?隨著頻率的升高,相應的電磁波波長變得可與分立電路元件的尺寸相比擬時,電路上的導線、電阻、電容和電感這些元件的電響應開始偏移其理想頻率特性。一般將射頻定義在30 MHz~4 GHz頻段,比射頻高的頻率稱為微波。

  一個數字系統的時鐘頻率本身可能很高,已經處於射頻範圍內,或者其時鐘頻率不夠高,但其諧波頻率卻落在射頻範圍內。所以,一個高速系統,因其信號存在高頻成分,電路上的元件呈現分布參數特性,互連繫統表現出傳輸線效應。所以,在設計高速電路時,應具備射頻微波知識是很有必要的。

  但高速系統和射頻系統存在差別,主要表現在:

  · 射頻系統一般處理模擬信號,而高速系統是針對數位訊號而言;

  · 射頻系統一股是窄帶的,而高速系統覆蓋從直流開始的很寬頻帶;

  · 射頻信號靠信號的幅度和相位傳播信息,一般從頻域進行分析;而高速信號靠波形傳播信息,一般從時域進行分析

  射頻能量採集的工作原理分析

  能量採集是實現低功耗電子器件(如無線傳感器)長期免維護工作的一項關鍵技術。通過捕獲環境中的多餘能量(如照明、溫差、振動和無線電波(射頻能量)),完全可以讓低功耗電子器件正常工作。在這些微功率能源中,來自射頻發射器的能量具有獨特的優勢,包括隨距離變化可預測和一致的功率,從而允許能量採集器遠離能源的束縛。

  環境射頻能量如今可以從全球數十億個無線發射器獲得,包括行動電話、手持無線電設備、移動基站以及電視/無線廣播臺等。捕獲這類能量的能力有助於創建新的無電池設備,並允許電池供電設備通過無線方式實現點滴式充電。除了環境射頻能量外,還有一種方式是使用專門的發射器發送功率,這能使無線電源系統提供更高的性能。在許多應用中這是首選的解決方案,但成本比較高。政府法規一般將使用免許可頻帶的無線電設備輸出功率限制為4W有效全向輻射功率(EIRP),就像射頻標籤(RFID)詢問器那樣。作為對比,基於模擬技術的早期行動電話的最大發射功率為3.6W,而Powercast公司的新款TX91501發射器功率為3W。

  環境射頻(RF)能量採集有個明顯吸引人的地方,即收集的是完全「免費的」能量。雖然具有這種能力的設備在充電時可以移動,但許多射頻能量採集方案要求使用指向已知能源(如移動基站)的定向天線。在行動電話領域的應用前景是能夠收集足夠多的環境射頻能量來與移動手機的待機功耗相匹配。如果可能的話,那麼行動電話將具有連續的待機能力,而不僅僅是幾天時間。雖然這種特殊應用目前還不實用,但許多系統級要素的匯集正在推動適合其它應用的環境射頻能量採集方案。這些要素包括低功耗元件不斷普及、有更多的發射器作為能源、無源射頻採集器的射頻靈敏度提升以及低等效串聯電阻(ESR)雙層電容(也稱為超級電容)的推廣。

  諸如微控制器等低功耗電子元件的製造商正在不遺餘力地降低元件功耗,同時提高性能。來自這些公司的數據手冊和其它行銷廣告都在有意宣傳幾個納安級的待機電流,以及能夠從電壓不到1V的電池進行升壓的片上DC/DC轉換器。其它元件(如傳感器等)被越來越多地設計成有助於降低總體系統功耗的無源器件。這對無電池設備來說尤其重要。通過充分的實時能量採集,無電池設備可以連續運轉,但如果能量太低,就必須先儲存起來,直到足夠維持一次工作周期。隨著元件功率水平的降低,由能量採集技術供電的系統可以工作得更加頻繁。

  無線電發射器的數量,特別是用於移動基站和手機的發射器數量正在不斷增加。據ABI Research公司和iSupply公司估計,移動手機用戶數量近期已經超過50億,ITU估計其中有10億多是移動寬帶用戶。此外還有眾多的Wi-Fi路由器以及諸如筆記本電腦等無線終端設備。在一些城市環境中,有可能檢測到數百個Wi-Fi接入點。在短距離範圍內,比如同一房間內,可以從發射功率為50mW至100mW的典型Wi-Fi路由器中收集到微小的能量。在更長距離的情況下,需要使用具有更高增益的更長天線才能真正收集到來自移動基站和無線廣播塔的射頻能量。2005年,Powercast公司在距一個小型5kW AM廣播電臺1.5英裡(大約2.4公裡)的地方成功演示了環境能量採集的實現。

  無源射頻接收器或射頻能量採集器件(如Powercast公司的P2110 Powerharvester接收器)工作時的射頻輸入電平要大於等於-11dBm。提高射頻靈敏度允許在距射頻能量源更遠的距離範圍內實現射頻至直流(RF/DC)電源轉換,但隨著距離的增加,可用功率將降低,充電時間將延長。低漏電流的能量存儲技術非常重要,特別是在輸入功率非常低時,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小採集到能量的損失,使能量採集過程儘可能高效。

  射頻能量採集器的一個重要性能是在寬範圍的條件下正常工作的能力,包括輸入功率和輸出負載電阻的變化。例如,Powercast的射頻能量採集元件無需額外的耗能電路來實現最大功率點跟蹤(MPPT),而這是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等其它能量採集技術不可或缺的。Powercast元件可以在很寬的工作範圍內保持較高的射頻至直流轉換效率,因而具有跨應用和OEM設備的擴展性。能夠適應多頻帶或寬帶頻率範圍並且支持自動頻率調諧的射頻能量採集電路可以進一步提高輸出電能,也因此能擴展移動性,簡化安裝。Powercast元件採用標準50Ω輸入阻抗設計,不僅有利於縮短設計時間,而且支持使用現成的天線。

  圖1顯示了Powercast P2110 Powerharvester接收器在多個頻段的性能,包括中心頻率為915MHz的工業-科學-醫療(ISM)頻段。

  圖1:圖中曲線顯示了P2110 Powerharvester模塊在三種ISM頻段工作時射頻輸入功率與轉換效率的關係。

  存儲利用能量採集技術捕獲到的能量有幾種方式,包括傳統的可再充電電池、新興的薄膜電池和電容。在過去20年中,鋰(鋰離子)電池、鎳氫電池(NiMH)和薄膜電池都有了長足的發展。隨著能量密度的提高和封裝尺寸的縮小,這些產品已被成功地用於長時間地維持微功率傳感器設備運轉。這些產品的缺點是,就像一次性電池那樣,可再充電電池也有有限的壽命和充電次數,最終必須要更換。這正是許多行業需要考慮和研究能量採集與替代性能量存儲方案(如超級電容)的原因。

  傳統的超級電容或眾所周知的電化學雙層電容器(EDLC)在2.5V或5V時具有數百歐姆的ESR值,這種電容在能量儲備應用中已經有30多年的使用歷史了,包括用作各種消費設備(如錄像機、收音機和其它電子系統)時鐘的後備能量。這些時鐘在低電壓下工作時消耗電流不到10μA,在許多電路的實時時鐘(RTC)應用中也有使用。這些低功耗應用發現,EDLC器件是必須被頻繁更換的電池與在實用封裝(如鈕扣電池)下無法提供足夠電荷存儲的靜電/電解電容之間的極好折衷產品。

  針對客戶的要求,在過去10年中業界開發出了低ESR的EDLC電容。這種電容能夠在高脈衝功率應用中的接近5V電壓條件下提供數安的電流。這種EDLC電容體積小,ESR值低(2OmΩ至50mΩ),容量大(6.8mF至1F),額定工作電壓範圍是2.5V至20V。這些電容可以提供許多應用要求的數安培的高電流脈衝,比如無線條碼掃描機、智能抄表系統以及許多類型的GSM/GPRS蜂窩應用。這些低ESR元件現在還設計用於微功率能量採集系統等新興應用,因為它們具有兩種獨特性能:低漏電流和低ESR。現在這些電容已經代替其它電容或其它小型電池成為這類應用的首選。例如AVX公司的BestCap元件就具有低ESR、低漏電流和高電流脈衝特性,非常適合環境能量採集使用。它們不僅具有很小的ESR值,而且具有不到幾個微安的低漏電流。

  圖2是EDLC電容的橫截面圖。從圖中可以看到兩個由電解液包圍著的納米顆粒活性碳層,電解液中間則有一個「隔離」層。這兩個碳層與集電極相接觸,並由集電極將電流輸送到外部。這兩個碳層由兩個串聯電容組成,因此命名為雙層電容或DLC。由於電容內的電荷載體實際上處於離子態,因此使用了術語電化學DLC(或EDLC)。這張圖也顯示了簡單的原理,其中電荷主要集中在集電極-碳接口。電容(C)直接正比於有效面積(A),並反比於這些電荷(或C a A/d)之間的隔離距離(d)。雙層電容的正負電荷之間的間距在納米範圍,這正是EDLC電容容量如此大的原因(因為這個間距要比靜電電容的電荷間距小好幾個數量級)。

  圖2:電化學雙層電容(EDLC)的橫截面圖。

  基於含水電解液的BestCap器件使用質子(一種最小的離子)作為電荷載體。與使用較大離子的其它超級電容技術相比,這種電容設計方法可實現每單位有效面積更低的ESR。由於其自身設計實現了更小的漏電流,BestCap架構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這種技術還可以在相同封裝內構建不同的電容,最終能夠在同一封裝尺寸下靈活地實現不同的額定電壓。這種封裝內部不需要外部平衡。

  環境中的無線電波數量非常龐大,特別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內,而且頻率範圍越來越大,功率水平越來越高。如果這種自由流動的射頻能量能夠被有效和高效地採集,那麼這些無線電波就能夠成為一種獨特且廣泛可用的微能源。數量不斷增加的無線發射器將導致射頻功率密度和可用性日漸提高。專用功率發射器將進一步使可實現、可預測的無線電源解決方案成為可能。隨著電子元件功耗的持續降低、無源射頻接收器靈敏度的提高以及低ESR雙層超級電容性能的改進,通過射頻能量採集方式實現無繩充電的實用性應用將不斷推陳出新。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射頻晶片工作原理、射頻電路分析
    工作原理與電路分析 射頻簡稱RF射頻就是射頻電流,是一種高頻交流變化電磁波,為是Radio Frequency的縮寫,表示可以輻射到空間的電磁頻率,頻率範圍在300KHz~300GHz之間。每秒變化小於1000次的交流電稱為低頻電流,大於10000次的稱為高頻電流,而射頻就是這樣一種高頻電流。
  • 射頻電路結構和工作原理詳解
    (射頻電路方框圖)1、接收電路的結構和工作原理:接收時,天線把基站發送來電磁波轉為微弱交流電流信號經濾波,高頻放大後,送入中頻內進行解調,得到接收基帶信息(RXI-P、RXI-N、RXQ-P、RXQ-N);送到邏輯音頻電路進一步處理。1、該電路掌握重點:(1)、接收電路結構。
  • 射頻工程師工作內容及如何在實際工作中學習射頻
    比如,如果一個職位是「微波工程師」或「射頻工程師」,而這個公司是做通信設備的,那麼其工作內容應該是小信號的低噪聲放大器、頻率合成器、混頻器以及功率放大器等單元電路和電路系統的設計工作;如果一個職位是「射頻工程師」,而這個公司是做RFID的,那麼要不就是做微帶天線和功率放大器、低噪聲放大器、頻率合成器的設計工作(900MHz以上的高頻段),就是僅僅做電場天線和功率放大器的設計工作(30MHz以下頻段)
  • 從電路工作原理開始分析,一文讀懂無線通信射頻IC晶片的核心及巨大商機!
    >接收電路的結構和工作原理接收時,天線把基站發送來電磁波轉為微弱交流電流信號經濾波,高頻放大後,送入中頻內進行解調,得到接收基帶信息(RXI-P、RXI-N、RXQ-P、RXQ-N);送到邏輯音頻電路進一步處理。
  • 超詳細講解射頻晶片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與電路分析 射頻簡稱 RF 射頻就是射頻電流,是一種高頻交流變化電磁波,為是 Radio Frequency 的縮寫,表示可以輻射到空間的電磁頻率,頻率範圍在 300KHz~300GHz 之間。
  • 射頻晶片的產業現狀及其原理分析
    在手機終端中,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射頻晶片和基帶晶片。射頻晶片負責射頻收發、頻率合成、功率放大;基帶晶片負責信號處理和協議處理。那麼射頻晶片和基帶晶片是什麼關係?射頻(Radio Frenquency)和基帶(Base Band)皆來自英文直譯。
  • 【超詳細】圖解手機射頻電路設計原理及應用
    射頻電路組成和特點:普通手機射頻電路由接收通路、發射通路、本振電路三大電路組成。
  • 【知識貼:什麼是RF(無線射頻)】
    目前,可供射頻卡使用的幾種射頻技術標準有ISO10536、ISO14443、ISO15693和ISO18OOO。應用最多的是ISO14443和ISO15693,這兩個標準都由物理特性、射頻功率和信號接口、初始化和反碰撞以及傳輸協議四部分組成。
  • 射頻晶片工作原理,超詳細講解分分鐘掌握!
    在手機終端中,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射頻晶片和基帶晶片。射頻晶片負責射頻收發、頻率合成、功率放大;基帶晶片負責信號處理和協議處理。那麼射頻晶片和基帶晶片是什麼關係?射頻(Radio Frenquency)和基帶(Base Band)皆來自英文直譯。其中射頻最早的應用就是Radio——無線廣播(FM/AM),迄今為止這仍是射頻技術乃至無線電領域最經典的應用。
  • 射頻電路設計的5大經驗總結
    因此每秒變化小於1000次的交流電稱為低頻電流,大於1000次的稱為高頻電流,而射頻就是這樣一種高頻電流。射頻(Radio Frequency)簡稱RF。射頻電路由無源元件、有源器件和無源網絡組成。射頻電路中使用的元器件頻率特性與低頻電路中的不一樣。除了元器件頻率特性與低頻電路不同外,在電子技術領域中射頻電路的特性也不同於低頻電路。在高頻條件下,雜散電容和雜散電感對電路的影響很大。
  • 錄像機射頻功率放大器工作原理簡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65025.htm  電路工作原理  該裝置電路工作原理見圖8.31所示。由三極體BG1,BG2,BG3組成參差調諧放大器。BG3的集電極負載是下級的輸入匹配網絡,可避免自激且信號傳輸增益最大。BGl、BG2、BG3工作在甲類狀態。
  • 解讀射頻晶片
    工作原理與電路分析    射頻簡稱RF射頻就是射頻電流,是一種高頻交流變化電磁波,為是Radio Frequency的縮寫,表示可以輻射到空間的電磁頻率,頻率範圍在300KHz~300GHz之間。每秒變化小於1000次的交流電稱為低頻電流,大於10000次的稱為高頻電流,而射頻就是這樣一種高頻電流。
  • RFID 技術原理及其射頻天線設計
    這裡我們將首先通過介紹RFID 應用系統的基本工作原理來具體說明射頻天線的設計是RFID 不同應用系統的關鍵,然後分別介紹幾種典型的RFID 天線及其設計原理,最後介紹利用Ansoft HFSS 工具來設計了一種全向的RFID 天線。
  • 五場射頻技術在線分享,射頻饕餮盛宴
    4月份,分別有5場射頻相關的技術分享,簡直是射頻的饕餮盛宴,歡迎大家報名:
  • 一種新型射頻導熱治療儀的功率放大電路的仿真設計
    摘要:資訊時代的到來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射頻功率放大器不僅在通訊系統中得到廣泛應用,還逐漸被應用於其他領域內。本文為一種新型射頻導熱治療儀所設計的大功率射頻放大器電路,滿足工作於射頻低端。藉助ADS仿真軟體採用負載牽引技術的設計方式,通過對整體效率、功率增益、功率容量等一系列的對比。
  • 射頻工程師必掌握的PA知識:你要了解的都在這裡了!(文末福利)
    下面內容:射頻功放的電路組成、穩定和效率提升方式 放大器有不同類型,簡化之,放大器的電路可以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電晶體、偏置及穩定電路、輸入輸出匹配電路。 1、電晶體 電晶體有很多種,包括當前還有多種結構的電晶體被發明出來。本質上,電晶體的工作都是表現為一個受控的電流源或電壓源,其工作機制是將不含內容的直流的能量轉化為「有用的」輸出。
  • 詳解GSM基帶跳頻和射頻跳頻
    射頻跳頻:TRX的發射TX和接收RX都參與跳頻。小區參與跳頻頻點數可以超過該小區內的TRX數目。基帶跳頻:每個發信機工作在固定的頻率上,TX不參與跳頻,通過基帶信號的切換來實現發射的跳頻,但其接收必須參與跳頻。
  • 射頻信號源具體有哪些部分組成的?
    之前一期講過射頻信號源的原理,今天主要聊聊落實到板端,具體射頻信號源拆解後都是有哪些模塊組成的。(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刪)射頻信號源具體的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AC-DC電源板、數字板、射頻板、OCXO板、DC-DC電源板、鍵盤板、倍頻板、ATT板、IQ板、LCD板。
  • 【電子技術·CMOS射頻電路設計】
    本短期課程提供現代CMOS RF無線收發器設計的最新信息,包括系統要求,電路實現,集成趨勢和剩餘挑戰。
  • 杭州法動科技:專業的射頻EDA工具供應商及設計開發服務提供商
    EMCompilerUltraEM晶片級的電磁仿真專家,採用領先的三維全波電磁仿真技術,用於分析高速和射頻/微波集成電路版圖的電磁場效應,並與業界領先的模擬晶片設計環境進行無縫整合。高效、準確的三維全波電磁仿真器,用於無源電路建模和分析。4. AI建模技術,可對電路進行參數化設置,快速訓練建模,進行快速優化設計。5. S/Y/Z參數及自定義輸出參數。6. 自動生成原理圖等效模型,進行電磁電路協同仿真。7. 支持局部版圖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