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流書,做一流人!
點擊查看:好書目錄(十月新版)
他是卡耐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博士、人工智慧專家、谷歌中國前總裁、科技企業風險投資人。他還是一個微博上的意見領袖、一位廣大青年的導師、一名多產的作家……他是李開復。
但是,他預測自己會在2050年前後被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取代。
自從谷歌的人工智慧程序AlphaGo擊敗圍棋天才柯潔後,人工智慧便成為了時下最火熱的話題。人們關注人工智慧技術的每一點進步,每個企業都在試圖給自己的產品貼上「智能」的標籤……
大家也在調侃機器人取代人類的世界。機器人調酒師、售貨員到智能管家、自動駕駛汽車……科技似乎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人工智慧時代的大門。李開復在他的新書《AI·未來》中,就對人工智慧未來十年的趨勢給出了自己的分析。
該書的英文版AI Superpowers: China, Silicon Valley and the New World Order9月底上市後,旋即登上了《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報》的新書暢銷榜,這是華人作者在美國書市相當罕見的佳績。
我們向李博士提出了幾個關於人工智慧的問題,下面就聽聽李開復博士的回答。
❶
問:什麼是人工智慧?
李開復:如今許多人將人工智慧或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與人們在科幻電影中看到的東西混為一談。
科幻電影中展現的通常是「廣義的人工智慧」,這種人工智慧算法具備與人類相似(甚至更強大)的能力——如在推理、概念學習、常識、規劃、跨領域思維、創造力,甚至自我意識和情緒等方面。但是,現有技術仍遠達不到這樣的水平。
我們今天所擁有的是「狹義的人工智慧」,即在特定領域獲取大量信息的技術(如還貸記錄),並使用它來在特定情況下作出決定(如是否向個人提供貸款)以實現特定目標(如將出借人利潤最大化)。
過去很多艱難的事實性判斷,無需程序計算,通過大數據就可得出。在特定任務中人工智慧算法可以勝過人類。這已經非常具有實用性,因為狹義的人工智慧快速、準確、全天候工作、可應用於許多任務且經濟效益顯著。
❷
問:人類的工作會受到威脅嗎?
李開復:基於當前技術的發展程度與合理推測,我認為在15年內,人工智慧和自動化將具備取代40-50%崗位的技術能力。
主要集中在以下工作和任務場景:
重複性勞動,特別是在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地方完成的工作(如洗碗、裝配線檢查、縫紉);
有固定臺本和對白內容的各種互動(如客戶服務、電話營銷);
相對簡單的數據分類,或思考不到一分鐘就可以完成識別的工作(如文件歸檔、作業打分、名片篩選);
在某公司一個非常狹小的領域工作(如銀行理財產品的電話推銷員、某部門的會計);
不需與人進行大量面對面交流的工作(如分揀、裝配、數據輸入)。
雖然有媒體報導,聲稱巨額投資將用於開發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如自動駕駛汽車、人工智慧放射科醫師),但這類人工智慧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普及。
現在,人工智慧技術已經具備取代上述工作的技術能力。一些已經得到應用,還有許多正在試驗。
❸
問:多久之後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工作?
李開復:與許多研究人員相比,我的設想更具前瞻性,因為:大多數研究只考慮人工智慧一對一地取代人類工作崗位,但我認為人工智慧對人類工作崗位的取代是大範圍的,由此產生的新模式可能會顛覆許多行業。
從短期來看,會有很多人進入人工智慧行業,這反而會增加就業人數。 因此,我們可能會看到人工智慧在未來幾年所取代的工作崗位數量還不及其創造的崗位,但這只是短期現象,而且是一次性現象。
為了確保我們的職業生涯不會因人工智慧替代而中斷,我們需要了解「在可見的未來裡,人工智慧做不到什麼?」這些將是人工智慧難以取代(至少在當前階段)的工作類型。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創意性工作(例如,醫學研究員、人工智慧科學家、獲獎劇本作家、公關專家、企業家)。 人工智慧不擅長提出新概念。
複雜性/戰略性工作(例如,執行長、談判專家、併購專家),需要了解多個領域並需要進行戰略決策的工作。對於人工智慧來說,即使是理解常識也很困難。
靈敏性工作(例如,口腔外科醫生、飛機機械師、脊椎按摩師)。實際上,機器人和機械學方面取得進展比人工智慧軟體慢,機器人仍然非常笨拙。
需適應全新、未知的各類環境的工作(例如,地質調查、集會後的清潔工作)。機器人在特定環境(如裝配線)中運行良好,但不易適應新環境。
同理心/人性化工作(例如,社工、特殊教師、婚姻顧問)。人工智慧沒有人類的情商。人們也不願「信任」機器,讓機器來處理人性化任務。
儘管李開復提出在未來15年內,目前人類40-50%的工作內容都可能會被AI取代,但他並不悲觀,相反,他相信人工智慧可以給予我們人類一個機會,去認識人生真正的意義。
他在8月份的TED演講中,做了「人工智慧將如何拯救我們的人性」(How AI can save our humanity)演講,目前已有接近150萬次的播放量。
點擊觀看李開復的TED演講:
他認為,目前的社會延續著工業世代的價值觀,也就是工作賦予我們生活的意義。而這種價值觀將我們「洗腦」,仿佛失去工作,人生就沒有了價值。而失去人生意義比失去工作要嚴重得多。
What's more serious than the loss of jobs is the loss of meaning, because the work ethic in the Industrial Age has brainwashed us into thinking that work is the reason we exist, that work defined the meaning of our lives.
李開復曾經也是這種價值觀的信奉者。數十年來他都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甚至在妻子將近臨產時,還盤算著:如果孩子一個小時之內沒出生,我就不等了。老闆那邊要等我做一個很重要的presentation呢!
而這種近乎病態的工作心態和工作強度,最終也讓他真的得了病,還是最可怕的癌症淋巴癌。
在面對死神,他才意識到過去的日子裡,他都把自己活成了一個機器——沒有時間孝敬父母,直到父親去世而母親也罹患老年痴呆才後悔莫及;沒有時間陪伴兒女,直到他們都已成年不再與自己親近……
幸運的是,李開復得的是一種比較少見的,卻可以治療的淋巴癌類型,目前他已康復。但是面對過死亡讓他意識到生命的意義,並且讓他看到AI在替代人類工作後的積極的一面:屬於機器的,就讓機器去做,因為那些工作中看不到我們人類最偉大的人性。
Facing death helped me change my life, but it also helped me see a new way of how AI should impact mankind and work and coexist with mankind, that really, AI is taking away a lot of routine jobs, but routine jobs are not what we're about.
在經歷生死後,李開復才得以明白我們人類得以存在的原因不是工作,而是——愛。
他在書中寫到:我不想再成為一臺運轉的機器,做一個懂得愛人的人就夠了。
Why we exist is love. When we hold our newborn baby, love at first sight, or when we help someone in need, humans are uniquely able to give and receive love, and that's what differentiates us from AI.
在不遠的將來,人工智慧替代了人類去做那些重複性,缺少創新性,將人異化為機器的工作後,會有更多的人有時間與精力去從事那些需要愛心、同理心的工作,會有更多的人去進行創造性、藝術性的工作。
而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解放?李開復認為人工智慧的迅猛發展是一件意外的好事兒,它促使我們去思考人之為人的根本。
AI is serendipity. It is here to liberate us from routine jobs, and it is here to remind us what it is that makes us human. So let us choose to embrace AI and to love one another.
serendipity [,ser(ə)n'dɪpɪtɪ]:有意外發現珍寶的運氣
不管未來我們現在的工作會不會被替代,重要的是去給予愛,接受愛。因為充滿AI的未來已至,只是還沒展開,我們得面對這個人和AI協作的時代,從愛身邊的每個人開始。
讀一流書,做一流人
微信公眾號:人生必讀好書指南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讀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