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精選深度網際網路業內文章、收集最新網際網路業界資訊、移動網際網路報導、研究、服務為己任的第三方行業研究機構。
人工智慧(AI)會如何影響人類在未來的工作呢?包括馬斯克、扎克伯格等科技大佬早已就「AI如何影響人類」這一話題展開過多次討論,但難以形成定論。近期,不少科技大佬再次談到AI對人類工作的影響,包括擔心AI取代工作,樂觀看待AI帶來的機遇等。
AI威脅:取代人類工作
在2018年達沃斯論壇上,麥肯錫預計2030年前,AI發展將造就一支龐大的失業大軍(數字約4-8億),這是因為很多工作會被機器取代,但很多人想換好工作的同時卻又沒有足夠的才能,更糟糕的是,AI的能力提升又會造成工作對才能的要求越來越高。
事實上,AI取代人類工作這一觀點正得到越來越多人認可。比如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大學的計算機專家Subhash Kak近期發出警告,隨著機器人與AI水平不斷提高,機器終將取代人類,迫使人類進入「地獄般的反烏託邦社會」。他還指出,工作可以為人們帶來自我實現感和價值感,但隨著機器人執掌全球,這種自我實現感將逐漸喪失,使人們的生活「毫無價值,極為悲慘」。
樂觀派:AI帶來更多機會
既然有悲觀派,那自然也有樂觀派。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在達沃斯也維持了一貫的AI樂觀論,「AI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正在研究的最重要的東西,我認為它比電和火更為基礎。任何時候發展科技,你都要為它的優勢套上韁繩,從而最小化負面影響。」
比爾·蓋茨對AI同樣持樂觀態度,儘管AI即將取代一些人類的工作,並且人們很難阻止它的發展,但AI等新技術是讓經濟復甦的一個機會。「利用科技會讓人更有效率,你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馬雲在達沃斯也指出,AI和機器人會讓很多工作不復存在,但新的科技發展應該能為人類帶來更多機遇,而不是取代人類。
哪些工作可能會被AI取代?
從大佬的表態來看,AI確實會取代一些人類工作。有分析報告顯示,在可預測的環境中進行的體力勞動工作(包括機器操作員和快餐工人)將成為最容易被機器人取代的工作,比如AI和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可能會導致讓三分之一的人失業。
另有數據指出,女性最可能受到AI衝擊:自動化到來之後面臨失業風險的男性流水線工人約有9萬名;不過也將有16.4萬名從事秘書和行政助理工作的女性面臨失業風險。「在所有面臨失業風險的人中,女性佔到了57%。」
雨果獎獲得者郝景芳則表示,按照目前的技術趨勢,初級和中級白領的工作最容易被取代。「因為底層勞動力只有工廠工人容易被取代,而服務業從事者反而很難被取代,因為機器人的靈活性不如人,非標準工作環境會讓機器人無所適從。」
AI還會帶來新的工作機會
雖然AI可能會導致一些失業風險,但最重要的是如何看待這一事實。比如有評論指出,與其渲染AI威脅論,不如多關注AI帶來的新機遇。美國《新聞周刊》指出,很多人質疑AI會取代人類就業之際,另類數據公司(如軌道洞察公司)的興起表明,人工智慧實際上能創造就業,這是我們不曾預想到的。
埃森哲文章也指出,越來越多角色將需要我們與AI有效地展開合作,而不是被AI取代。未來可能出現一系列新的工作,如培訓師(幫助電腦學習)、解釋者(解釋計算機產生的結果)和維持著(確保AI能保持原有目的)等等,這些都將讓員工承擔更高價值的工作,以及學習新的技能。
寫在最後
對人類工作而言,AI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重要的以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這一問題,以及如何消除技術發展的負面因素。比如李開復老師強調,雖然AI會取代一部分人類的工作,但在許多領域,人類價值是無法替代的。
或許從某種意義來講,AI殺死的並不是工作,而是(舊的)工作模式。因此與其擔心人類被AI取代,不如看看現在該掌握什麼技能,從而更好的適應AI技術驅動的未來。正如李開復老師所擔心的,面對AI挑戰,「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那麼15年以後我們必然也會遭遇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甚至是最大的災難。」
多研究,多了解,研究君精選網際網路業內的趣事、要聞、收集最新網際網路業界資訊的認知 歡迎精英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