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順豐「籤收確認加收1元」上了熱搜。
起因是「順豐速運+」微信公眾號在寄件頁面提供一項「籤收確認」的服務,金額1元。
之後,有人把這事反映到了消保委。9月10日,浙江省消保委公眾號發布文章,明確了2個要點:
「籤收確認」是快遞公司應盡的義務,順豐涉嫌巧立名目收費;特別把「籤收確認」提出來,存在誤導消費者,誤以為不勾選服務就不提供籤收確認服務。
官方表態後,網絡熱議聲一片,消費者觀點幾乎一邊倒。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這種收費確實不甚合理。
那麼,順豐為什麼會上線這種備受爭議的服務?從行業來看,我們能從順豐的這個舉動中看到什麼貓膩?
一、「法定義務」成「增值業務」
現在,不管是快遞員送貨上門(基本不存在的),還是去一些快遞門店取快遞,基本上報一下手機尾號或者姓名就可以取貨,快遞員基本不會驗證貨主本人的真實身份,隱患由此而生。
在一些電商平臺店鋪評論頁面,不乏一些取錯、丟失包裹的投訴問題。一些收件人甚至會要求店鋪送特定的快遞。
有隱患就有需求,順豐「籤收確認」的服務由此而生。據介紹,購買該項服務後,收件人需要提供順豐發送的籤收碼或本人身份證後6位才能籤收快遞。
面對質疑,順豐解釋,這是快遞行業的通用做法,「這種口令籤收服務最先源於珠寶首飾、3C電子以及奢侈品類客戶的特殊需求」。
但為什麼這種行業的通用做法會受到大眾的吐槽呢?
不管是從規則還是從大眾的通常理解,這項增值服務都不合理。
《快遞暫行條例》規定,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應當將快件投遞到約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並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當面驗收。收件人或者代收人有權當面驗收。
也就是說,包裹送到代收人或者收件人手上是快遞公司本該履行的義務,至於如何實現這個結果,是快遞公司自己要解決的問題。
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一種新的不成文規則卻在人們心中固化。在配送末端,快遞員不會去驗證收件人的真實身份,至少驗證過程存在很大的漏洞。
據國家郵政局7月用戶申訴統計顯示,快遞投遞服務申訴同比增長59.2%,其中虛假籤收和未按地址面交問題較為突出。
這種不成文的規定之所以興盛,最終還是要歸咎於快遞行業的價格戰,以及快遞員過低的配送成本。如果要理解這種配送價到底有多低,只需想一下,之前多家快遞公司給快遞小哥漲的1毛錢配送費就可以一窺一二了。
過低的配送價格,無處不在的監視系統和獎懲體系,快遞小哥只能通過「刷量」來賺錢,或者乾脆讓收件人自己上門取件。驗證身份,費時不討好;好評,快遞員也不會漲工資。
低價必然配上低服務,種種不滿和隱患之下,畸形但又充滿需求的增值服務就湧現了。以順豐為例,除了籤收確認外,順豐還提供定時派送、隱私保護、代收貨款、籤單返還等增值服務。
如今,快遞行業的包裹量還在迅速增長,但是快遞的配送費用卻不見增,甚至不久前還有一直下降的趨勢,這樣的費用支撐不起好服務。
籤收確認服務,本是順豐應該提供的,但是,它又是在當前的行業條件下無法提供的,於是收費成了行業的「通用」做法。因為快遞公司只能通過增值服務的方式來滿足缺口的服務。
二、「籤收確認」的選擇
順豐這次「籤收確認」輿論的背後,反映了行業背後的難題,但同時也暴露出了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只是這個市場不太好做,增值服務只是一種解決方案。
但是,撇開行業,僅從順豐的角度來看,這次事件多少是由於它自己的選擇所致,即商業件份額縮減,經濟件份額上升。
順豐這幾年不斷加注經濟件。在2020年,順豐經濟件的佔比超過時效件,經濟業務收入增速達到64%,遠高於時效業務的17.4%。
經濟件的轉向實則一種被動選擇。過去,中國大概每年會開出幾十億的發票,勞動合同籤署多達6億份。這種商業件具有高利潤空間,也是順豐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資本市場看好順豐就是看好它商業件的盈利能力。
但是隨著近幾年,電子合同、發票的推行,順豐一大塊富的流油的奶酪就這樣憑空消失了,隨之而來的就是盈利能力的下降。
今年一季度,順豐首次大額虧損近10億元,而上年同期盈利9個億(因為疫情)。順豐董事長王衛也因為這次超預期虧損向股東道歉,給出的理由是,在開拓新業務,資源投入大。
到第二季度,經營有所好轉,但是上半年的主營業務仍未擺脫虧損難題。
突如其來的虧損,讓二級市場也開始焦慮。順豐控股大股東減持了所持股份;據Wind提供的統計數據,截至6月30日,基金持有順豐控股的股份比例從去年底的10.91%降到4.13%。
究其背後原因,在不斷發力經濟件的情況下,順豐的盈利能力必定也會下降。
回看幾年前,順豐僅僅通過收取一個快遞費,就能保證整個配送流程的服務質量和口碑。
現在,介入經濟件後,順豐也陷入三通一達的困境裡面。但順豐為了不降低服務質量,只能設置許多派生的服務,以供用戶選擇。
在經濟件市場的大背景下,「籤收確認」這樣的增值服務會出現,它反映的不僅是順豐,而且是整個快遞行業需要彌補的虧損窟窿。
市場不會因為一個入局者而改變什麼,順豐只能慢慢去適應。
三、出海尋求增量
從目前來看,服務的問題和需求將會同時長期存在,四通一達、極兔、順豐等,在成本的限制下,看不到任何解決的機會。國內的這種狀態,短期內也無法改變。
唱大戲還是要去國外市場。
2019年成為順豐進攻海外市場的一個分水嶺。這年開始,順豐的投資力度和頻率都在增加。
現在總結一下,順豐的出海戰術就是「遠交近攻」:在遠端市場,主要是與當地物流公司合作,互為代理;在近端市場,設立分支機構和自營網點,主動進攻。
針對遠端市場,順豐已經和國際快遞巨頭UPS、Flexport等達成合作。但是在這一塊市場,順豐暫時沒有太大的力氣,大部分是直接貨轉賣給UPS等。
東南亞成為順豐進攻的重點。目前,順豐已經投資了緬甸的物流公司KOSPA,參股印尼的Triputra集團,在越南成立了物流公司GS EXPRESS。最近,順豐收購嘉裡物流(泰國),成為了這家物流公司的最大股東。
東南亞作為離中國最近,極具電商爆發力的地區,當然逃不過中國企業的法眼。不僅中通、圓通等已經進入這個市場,連騰訊、阿里、拼多多等也在這裡投資布局。
可以和順豐對標的當屬京東了。在2015年,京東就在印尼成立京東印尼站。相比順豐,京東有一個獨特的優勢,那就是電商平臺,這使得京東的業務可以自成一體。
京東也把這種優勢延展到了東南亞。2018年,京東和泰國尚泰集團(Central Group)合作,成立了一個泰國的線上零售平臺JD CENTRAL。
東南亞的這塊蛋糕不僅國內的快遞公司看著,國際的快遞巨頭DHL、UPS、FedEx也想分下。
從國內走出去後,順豐不僅要和國內快遞公司同臺競爭,更要突破國外快遞公司的堡壘戰,這場馬拉松剛剛開始就變得緊張起來。
現在,國內快遞市場已經進入到了第二階段,由之前的瘋狂擴張,到現在需要完善服務,完成快遞業的高質量發展。
但是,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成本,現在,巨頭林立,大家都在觀望,不敢提升物流費用,生怕失去市場份額,這也就不足以支撐末端的配送質量。順豐算是找到了一個方案,將末端配送的服務「獨立」出來,另外收費。這也就陷入了「巧立名目收費」的難題裡去。
如今,明明看到有一個點的問題沒有解決,現在又只能任由這個問題繼續留著,忙著去搞出海找增量。這又是國內市場上演的多麼諷刺的滑稽劇。
——轉載文章,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