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沒有人比你更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2021-02-24 劉主編

1、

2002年的時候,我買了人生第一部手機,型號是摩託羅拉T2288。可能很多人對這個型號不熟悉,因為他嚴格來說並不像一部手機,更像一隻無繩電話。我在一家手機專賣店的櫃檯發現它,當時正在清倉特價,只要298。

這隻手機帶給我的快樂超過以後這些年我用過所有手機的總和。你知道,當所有的人隨時都可以找到你,你也可以在任何地方給別人打電話是一種多麼奇妙的感覺。何況,我買到了一個超級便宜貨,在那個年代,還很少聽說誰兩三百塊錢能買個手機。

這個手機我差不多用了兩年,它很結實,也具備一切我所需要的功能:電話、簡訊、通訊錄、鬧鐘、小遊戲等等。它從來沒死機過,也不會沒信號,更不會在我最需要的時候突然斷電。它不需要額外手機套的保護,也不需要貼膜,鋼化玻璃,防輻射貼……

從這個手機起,我開始了漫長的手機更替過程,先後用過阿爾卡特T715;摩託V70、A780,ME860;諾基亞9110、8800SA、7710、N91、XL;Benq Qube;Treo600、650;多普達838、900、D9000、S1;朗訊PS900;黑莓7290、8310、Playbook;愛立信T39;索愛T628、P908;聯想ET980;Google Nexus S;松下GD88;夏新A6;LG巧克力、G Flex;魅族MX4;三星9220;蘋果6 Plus……

你看的出來,要把這些記起來有多麻煩。但這些帶給我什麼呢?工作的便利?好的工業設計?不同的產品交互體驗?還是每次甩出一沓錢時的暢快淋漓?

2、

在廈門讀書的時候,隔壁宿舍的小胖是堅定的Windows 2000擁躉。我們的電腦都不斷升級,他依然不改初衷。他的理論是越升級電腦速度越慢,而Windows 2000 具備了他所有需要的一切功能。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不管是對於手機還是電腦,但凡需要連上網不斷裝東西的電子設備,升級都是沒有盡頭的。今天你買個8000的電腦,就會想著裝一大堆高級電腦才能帶動的應用;明天你買個4000的手機,就會想著反正速度夠快,裝一堆需要消耗內存,拖慢速度的APP也無妨。

當然,即使你不裝這些,手機廠商也會利用新硬體的能力,堆砌出各種炫目的效果。我的蘋果手機,隔不了幾個禮拜,就會收到蘋果公司的系統升級通知,我也知道有一天,我的舊手機終會承載不了這種升級而必須要換成更新款的。

這也是我當初排斥蘋果手機的原因。其實,根本不用等到你的手機被系統拋棄,大概流行的壽命只有一兩年,你現在基本上看不到大街上還有人用iPhone 3代。因為蘋果手機每代季之間明顯的外觀差異,別人很容易辨別你的手機是「入時款」還是「落伍款」。

而事實上,你也一定相信,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手機具有如此迅猛的性能更替。

3、

我曾經在一家銷售型的公司供職。在某一天,公司為了提高效率,設置了文案部門。文案部門負責銷售提案、產品介紹撰寫和日常總結匯報等文字工作。

部門從1個人變成3個人,變成5個人,最後還設置了專門的部門總監管理文案部。奇了怪了,公司的業務沒見增長多少,文案部的幾個姑娘永遠是最忙的,每天加班加點,偶爾還得來個通宵。

是她們越來越笨,五個人幹不了一個人的活嗎?是她們每天磨洋工,不好好幹活嗎?是她們其實根本都是一幫草包,什麼貢獻都沒有嗎?

還是公司根本就缺乏對她們的管理辦法?

4、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說全世界的農民,這一百年來,工作強度增強了幾十倍,但生活的幸福程度卻遠遠沒有等比增加。

你想想是不是這樣?100年前,農民也許可以早晨9點出去種地,晚上5點就歇著了。現在的農民呢?要時刻注意著鄉裡的通知,要注意著農科所發布的最新消息,要參加這個會,繳那個費。今天要買化肥,明天要打農藥,一年忙活到頭,沒見糧食多賣多少錢,反正土地是越來越板結了。

有人說,生活怎麼沒改善呢?農民用上了手機,看上了電視,院子裡有自來水,能吸上了過濾嘴香菸。這怎麼不是生活的改善呢?

是嗎?你去問問這些農民,問問他們「你們幸福嗎?」問問是不是用上了手機,看上了春晚,坐上了汽車,吸上了香菸,就幸福了?

其實不止問農民,如果你有穿越的本事,你去問問100年前的小白領,問問100年前的小職員,問問100年前拉黃包車的人力車夫,再問問自己,真的幸福嗎?

5、

有人說,你這屬於生拉硬拽。機器是死的,機器性能和需求的問題屬於系統預估和實際應用差異問題。人是活的,人有欲望,因為得不到滿足,向更好處努力,才帶來更好的世界。

那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我們不去評價到底夠用不夠用,我們想想當事者的感受。

如果我是那臺不斷被更新的手機。所有新增的需求都在加重我的負擔。我拼命鍛鍊身體,變得越來越強,但是負擔的增加超過我能力增加的速度。有一天我死了,或者被更年輕的身體替換了,但我的一生很不開心,因為我為了迎合需求一直很辛苦的追趕。

如果我是公司的文案部。本來我只是要寫幾段文案,但因為我有了一名專職員工,很多人覺得應該給我多加點工作。然後我有了三名員工,大家又想到更多我可以做的事。然後有了五個人,大家又想到更多我可以做的事。你知道,人想問題的速度要遠遠超過完成工作的速度。我必須拼了命的才能完成大家的要求。

如果我是「全世界的農民」。100年前我是自給自足的,頂多需要拿糧食換點鹽巴和日用品,但當我進入一個叫做「現代化」的軌道,我就像被蒙上眼睛的驢子,需要不斷向前。我又像鼻子前面掛著一串香蕉的大象,永遠也夠不著這些香蕉。所謂努力改變提高生活水平,不過是基於少數人設定的規則,其實我自己分到的並不多。

6、

我沒法說服你相信這句話——大部分人都沒法為了自己而活,在現有的分工體系中,個人努力和回報並不對等。當然你也不一定會接受這個想法——我們以為大部分的需求,不過是「冗餘需求」。

前年去臺灣的時候,我被當地的同學震驚。我真的看到很多人還拿著那種黑白屏的手機。臺灣的很多大學生喜歡穿帆布球鞋,一雙匡威穿到磨出破洞。臺灣同學說,你們大陸學生真有錢,個個都用蘋果最新款的手機,拿的筆電(筆記本電腦)也是最新款的。我讓我無法回答。

就是這麼「節省」的臺灣同學,把錢花在找到美食,找到好玩的地方上。我導演班的同學說,她當年花在看舞臺劇上的錢差不多有1萬臺幣了(約合2000人民幣)。這讓我欽佩,因為她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追著別人告訴她的「需求」跑。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需求,如果一個國家所有的需求都整齊劃一,這些國民可能就真的要出問題了。

我喜歡旅行,住過很多青年旅館,在那裡遇見過很多「窮遊」的老外。在很多人身上,我真的見識了什麼叫「君子不役於物」。他們放棄不菲的收入,睡40塊一晚的旅館,背磨出洞的登山包,擠中國或印度的硬座車廂,帶一本《孤獨星球》走遍世界。

不過度追求某些東西,才可以追求另外一些。不把自己壓榨的太多,才有心情去看看外面可愛的一切。

7、

繞了一大圈,不知道我是否把這個意思說明白了?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需求來自於「被引導」——你需要一個更好用的手機,你需要一個更快的電腦,你需要一個更大的團隊,你需要一個更現代化的生活……

其實,沒有人比你更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也許你真的需要這一切,但也有可能你真的被某些商業概念洗了腦;也許你覺得每天都有變化挺好的,但也許你厭倦了外表光鮮。所謂冷暖自知,其實這不是誰說服誰的過程,想想自己,多對自己好一點,永遠都不會錯。

關於此話題的讀者留言精選:

Susan吉祥:

贊同,當我的收入一步步增加到初入社會第一份工資的10倍時,滿足感卻越來越低,觀想這些年的種種,最幸福最滿足的回憶竟是當初一無所有的歲月。

迷狐:

因欲望所望之處,總比現實領先一步。是以人間需要克制與忍耐的指引,避免滑墜到自我毀滅的深淵。

北北:

手機上的軟體原來十幾兆,現在都上百兆,拿QQ來講,以前用諾基亞的時候QQ只是聊天用的,後來可以進空間,然後現在附加了N父母種功能,可能大部分的功能我們都沒有用過,而且數據很佔空間,一段時間不清理都能到一個G。是APP開發商在逼著我們換手機。

vivieen:

我覺得物品和人一樣都有一段期限和有限的記憶。 人帶著回憶越多, 人生路就會越走越慢抑或局限。只能重生, 才能又順暢的行使。 薪水不夠用是因為當價值提高了就會擁有同等的眼光和要求。不會再屈服於地攤而是品牌貨, 家庭用品也會選擇最好, 而再也不是以經濟實惠為主。朋友圈子從擼烤串喝啤酒替換到喝下午茶或咖啡廳的圈子裡。 我倒不覺得是件壞事, 當3萬不夠了, 就會更努力提高自己的價值。

小滿:

手機電腦,性能改進了,功能增多了,用它的頻率多了,手機從接打電話到聊天上網玩遊戲收發郵件看電影……電腦從打錄文件到聊天看新聞看電影看書玩遊戲……只要你想做一件事,總得利用上它們。他們超負荷工作,肯定得死機,得變慢。 公司,人招的多了,野心就大了,任務就多了。 工薪階層,工資高了,欲望就多了,買東西的質量也提高了。 ps:條件好了,欲望就多了,野心就大了

信爺:

您說的機器與人應該是兩種概念。前者是由於機器零件的組成是固式化的,使用群體卻是人,兩者在長時間的接觸,會有一個相對性的此消彼長,所以會有您說的第一種情況。 至於後者,人不是一種知足的動物,大多數具備貪婪性,就像剛出社會的學生覺得有個一居的房子就還不錯了,有了一居想兩居,有了兩居想三居。

相關焦點

  • NVIDIA Jetson Nano新手手冊:一場當沒有人告訴你該做什麼你要能夠知道該做什麼的無畏冒險
    這是一個偉大的產品,但同時也是一個新產品,幾乎所有的人對這個開發板的認知都是從0開始,似乎不光要求你要會軟體開發,硬體也需要懂一些,好在群裡已經有一批歷經了Jetson TK1和TX1、TX2三代產品的用戶,但即便是這樣,你也不要為你提出了一個問題,但沒有人回答而覺得尷尬,因為大家可能真的沒有遇到過。所以還需要你自己不斷的嘗試,千萬不要放棄。 4.
  • 在網際網路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不是一條狗!
    面對虛擬的網絡世界,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在網際網路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不是一條狗。
  • 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看完你就知道了
    其實這也是一種自我探索,在扔石子的挑著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只要體驗,便會有反饋。這樣,用人單位看到經驗那欄,起碼知道你具備一定「潛力」。大部分用人單位會招聘專業與崗位匹配度比較高的應屆生,此時,大學的專業就是你一個「背書」。如果還有獎學金之類的,更加分。一般來說,對於剛畢業的人,如果自己沒有清晰的定位,就要進行職業定位。
  • 著名物理學家張首晟跳樓身亡:沒有人知道,抑鬱症患者多麼想活著
    那就是身處抑鬱中的這個人,其實是知道這一切的,知道這一切都很荒謬,知道這根本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然而,悲劇的是,身體和大腦已經完全被它掌控,憑著自己根本無法找到任何解決的方式。那個時候的我,亦是如此。
  • 當只剩下你的時候,就再也沒有人幫你說話了
    轉服大家都看到了,這次的開轉瞬間明確了兩極分化,電信一區尚且存在二線伺服器,電信二區和網通一區非鬼即爆,在轉服中,對於可選目標伺服器的開放,運營商是否做出了調查與考量呢?隨機副本的經驗獎勵,大致等於(或略高於)一次同等級副本的攻略經驗,一定量的神話及少量戰記隨機副本的意義在於,讓新手玩家,以及小號玩家,能夠隨時排上符合其當前人物/裝備等級的副本,從而讓後續遊戲得意順利進行。FF14這個遊戲,升到50級的人都應該清楚的認識到一件事,這個遊戲的PVE無法碾壓,你永遠不可能以任何方式對任何形式的副本/fate進行屠殺式的攻略。
  • 黑天鵝效應的邏輯:你不知道的比你知道的更重要
    看看你自己的生活,你的職業選擇、你與配偶的邂逅、你被迫離開故土、你面臨的背叛、你突然的致富或潦倒,這些事有多少是按照計劃發生的?黑天鵝的邏輯是,你不知道的事比你知道的事更有意義,因為許多黑天鵝事件正是在不可預知的情況下發生和加劇的。想一想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襲擊:假如它可以在9月10日被合理預料到,它就不會發生。
  • 魚缸換水,你需要做什麼?
    其實給換水這個步驟是平常養魚必須要做的,但是換水好像看似很簡單,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動手,不要以為很簡單就大意,往往這樣就會很容易出錯
  • 讓你陷入麻煩的正是你自以為知道,其實錯誤的事
    要是你覺得應對未來的方法是準確預測將來會發生什麼,認為自己正確無誤並把這作為行動依據,肯定是自找麻煩。要是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你的結局可能很糟糕。幽默的馬克·吐溫說過:「讓你陷入麻煩的,不是你不知道的事,而是你自以為知道、其實錯誤的事。」我認為,太相信未來可能是危險的根源。
  • 對話 Kibana 之父:如果需要,你該自己動手編寫工具
    需要提一句的是,Elasticsearch 對於Web編程很友好,並且日誌數據按照日期排列。在全職投入 Kibana 為 Elastic 公司工作之前,我一直從事運維工作並且我非常喜歡運維工作。因為這段實踐經驗幫助我體會到了運維人的問題和困難,這讓我知道了需要創造一個什麼樣的工具。我依然認為運維是一個非常有挑戰的工作,讓所有的東西都正常地運轉起來。
  • 管理者以為你知道,其實你毛都不知道的職場潛規則(第一季終)
    管理者以為你知道其實你毛都不知道
  • 筆仙這麼恐怖,你都不知道自己請來的是什麼?
    在喜歡神秘靈異現象的年輕人中間,很少有人不知道「筆仙」的,甚至相當大一部分人都玩過這類遊戲,很多人以為這個遊戲是日本或韓國那邊傳過來的,但其實請
  • 【秘笈】20大中國式弱點營銷:我們需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公布三天)
    想想你因為怕腎虛、怕肥胖、怕膚黑、怕生病、怕落伍而進行的消費,想想你在 電商大戰中搶的打折貨和在歐美搶購的奢侈品,想想你永遠缺一件衣服的衣櫥和找不到鞋的腳,想想你伸向淘寶的手和接不完的快遞,想想你看了廣告後買的東西和 名人籤名,想想你買房和理財的被忽悠史——你的弱點被營銷、需求被開發、欲望被滿足,貌似雙贏。但你為什麼消費之後會失望、欲望滿足後會悔恨?
  • 你真的知道什麼是「腳本」嗎?!
    有一些搞中文編程的,經常跑過來批評aardio是腳本語言,其實我看了一下他們的標準支持庫都是封裝的VC++寫的代碼,自己都不能實現自己的標準支持庫。其實這種機制本質上才是腳本的思想,自己不能做飯給自己吃,大多時候都要靠VC++之類其他的第三方程式語言封裝出宿主形式的功能函數,然後寄生在宿主身上。說簡單一點,要知道一個語言是不是腳本語言,關鍵不是看他「怎麼做」!而是看他能「做什麼」?!
  • 比失業更可怕的,是30歲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如果到30歲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沒有找到甚至形成核心競爭力,依舊如無頭蒼蠅般亂撞一氣,到了35歲、40歲又該是怎樣的前景呢?答案不言自明。比怎麼學更重要的是學什麼。漫長的求學生涯裡的課程,多是一些基礎課程,是你從事這個專業必需的基礎知識:如果你不在實踐中運用,這些知識無法在現實中轉換成你的能力,則不能給你帶來價值。試想一下,你掌握的這些知識,上網搜索就可以輕易獲得,那麼何來競爭力呢?2. 比學什麼更重要的是尋找自己的特色。
  • 為什麼你寫了一篇好文章,發在平臺上,卻沒有人看?
    很多新人在做新媒體的時候,對新媒體沒有研究,沒有調研,單純看到了別人在做一個號,好像只需要寫一寫就行了,很容易,於是就自己開始做了。實際上真不是,做新媒體號,背後是一整個完整的流程,還需要做好選題。選題要符合你的定位,而你的定位,不僅僅取決於你自己,還取決於平臺。
  • 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工作?3招教你消除迷茫
    ,其實人生出問題是一個大概率事件。」很多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因為他總糾結於「我一定要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其實憑自己是否喜歡作為衡量標準靠譜嗎?答案是不靠譜的。因為你的喜好是隨著你的經歷而變化的,你現在喜歡的不一定是你真喜歡的。例如你現在喜歡做抖音的運營,因為你刷了3個月抖音視頻,感覺挺有趣的。
  • 沒有人比你更懂NFC,看了就知道
    當你忘帶門禁卡,並且門衛不認識你時,你是否希望能有一部手機一刷就能直接進入小區?
  • 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什麼感覺
    沒有切身體會,也不知道那些得了絕症的人會怎麼安排自己的生活是在醫院等死還是在家等死,亦或是想要過最爽的一段餘生本諾大受打擊,還有什麼比一個父親認不出女兒更丟人的他灰溜溜的走掉了,在夜晚的草原上對安迪敞開了心扉
  • FREELANCER的一天|沒有人比自由職業者更懂宅
    不過,宅也沒有什麼不好的,如果能宅出樂趣。我是宅在家一個月也憋不壞的JK。今天就想和你們分享一下,那些由不同的微小物什串聯起來的,我的再平凡不過的宅家一天 — 畢竟,應該是沒有人能比一個自由職業者更懂宅了吧。那,就從早餐開始吧 —
  • 《一百種生活 Vol.1》24歲的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嗎?他知道.
    我沒有挽留他,哪怕我知道客戶對他非常的信任和喜愛,我知道他非常有想法表達能力卓越。很快的我回復了他的郵件,我已經想不起我給他的具體回復,但是我一直沒有忘記的是我讀了他郵件後的印象:很多人連自己要什麼都不知道,他才24歲,不但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且有勇氣和行動力去追尋,我真的打從心裡欣賞這位認識不是很久但是心裡很喜歡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