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2年的時候,我買了人生第一部手機,型號是摩託羅拉T2288。可能很多人對這個型號不熟悉,因為他嚴格來說並不像一部手機,更像一隻無繩電話。我在一家手機專賣店的櫃檯發現它,當時正在清倉特價,只要298。
這隻手機帶給我的快樂超過以後這些年我用過所有手機的總和。你知道,當所有的人隨時都可以找到你,你也可以在任何地方給別人打電話是一種多麼奇妙的感覺。何況,我買到了一個超級便宜貨,在那個年代,還很少聽說誰兩三百塊錢能買個手機。
這個手機我差不多用了兩年,它很結實,也具備一切我所需要的功能:電話、簡訊、通訊錄、鬧鐘、小遊戲等等。它從來沒死機過,也不會沒信號,更不會在我最需要的時候突然斷電。它不需要額外手機套的保護,也不需要貼膜,鋼化玻璃,防輻射貼……
從這個手機起,我開始了漫長的手機更替過程,先後用過阿爾卡特T715;摩託V70、A780,ME860;諾基亞9110、8800SA、7710、N91、XL;Benq Qube;Treo600、650;多普達838、900、D9000、S1;朗訊PS900;黑莓7290、8310、Playbook;愛立信T39;索愛T628、P908;聯想ET980;Google Nexus S;松下GD88;夏新A6;LG巧克力、G Flex;魅族MX4;三星9220;蘋果6 Plus……
你看的出來,要把這些記起來有多麻煩。但這些帶給我什麼呢?工作的便利?好的工業設計?不同的產品交互體驗?還是每次甩出一沓錢時的暢快淋漓?
2、
在廈門讀書的時候,隔壁宿舍的小胖是堅定的Windows 2000擁躉。我們的電腦都不斷升級,他依然不改初衷。他的理論是越升級電腦速度越慢,而Windows 2000 具備了他所有需要的一切功能。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不管是對於手機還是電腦,但凡需要連上網不斷裝東西的電子設備,升級都是沒有盡頭的。今天你買個8000的電腦,就會想著裝一大堆高級電腦才能帶動的應用;明天你買個4000的手機,就會想著反正速度夠快,裝一堆需要消耗內存,拖慢速度的APP也無妨。
當然,即使你不裝這些,手機廠商也會利用新硬體的能力,堆砌出各種炫目的效果。我的蘋果手機,隔不了幾個禮拜,就會收到蘋果公司的系統升級通知,我也知道有一天,我的舊手機終會承載不了這種升級而必須要換成更新款的。
這也是我當初排斥蘋果手機的原因。其實,根本不用等到你的手機被系統拋棄,大概流行的壽命只有一兩年,你現在基本上看不到大街上還有人用iPhone 3代。因為蘋果手機每代季之間明顯的外觀差異,別人很容易辨別你的手機是「入時款」還是「落伍款」。
而事實上,你也一定相信,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手機具有如此迅猛的性能更替。
3、
我曾經在一家銷售型的公司供職。在某一天,公司為了提高效率,設置了文案部門。文案部門負責銷售提案、產品介紹撰寫和日常總結匯報等文字工作。
部門從1個人變成3個人,變成5個人,最後還設置了專門的部門總監管理文案部。奇了怪了,公司的業務沒見增長多少,文案部的幾個姑娘永遠是最忙的,每天加班加點,偶爾還得來個通宵。
是她們越來越笨,五個人幹不了一個人的活嗎?是她們每天磨洋工,不好好幹活嗎?是她們其實根本都是一幫草包,什麼貢獻都沒有嗎?
還是公司根本就缺乏對她們的管理辦法?
4、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說全世界的農民,這一百年來,工作強度增強了幾十倍,但生活的幸福程度卻遠遠沒有等比增加。
你想想是不是這樣?100年前,農民也許可以早晨9點出去種地,晚上5點就歇著了。現在的農民呢?要時刻注意著鄉裡的通知,要注意著農科所發布的最新消息,要參加這個會,繳那個費。今天要買化肥,明天要打農藥,一年忙活到頭,沒見糧食多賣多少錢,反正土地是越來越板結了。
有人說,生活怎麼沒改善呢?農民用上了手機,看上了電視,院子裡有自來水,能吸上了過濾嘴香菸。這怎麼不是生活的改善呢?
是嗎?你去問問這些農民,問問他們「你們幸福嗎?」問問是不是用上了手機,看上了春晚,坐上了汽車,吸上了香菸,就幸福了?
其實不止問農民,如果你有穿越的本事,你去問問100年前的小白領,問問100年前的小職員,問問100年前拉黃包車的人力車夫,再問問自己,真的幸福嗎?
5、
有人說,你這屬於生拉硬拽。機器是死的,機器性能和需求的問題屬於系統預估和實際應用差異問題。人是活的,人有欲望,因為得不到滿足,向更好處努力,才帶來更好的世界。
那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我們不去評價到底夠用不夠用,我們想想當事者的感受。
如果我是那臺不斷被更新的手機。所有新增的需求都在加重我的負擔。我拼命鍛鍊身體,變得越來越強,但是負擔的增加超過我能力增加的速度。有一天我死了,或者被更年輕的身體替換了,但我的一生很不開心,因為我為了迎合需求一直很辛苦的追趕。
如果我是公司的文案部。本來我只是要寫幾段文案,但因為我有了一名專職員工,很多人覺得應該給我多加點工作。然後我有了三名員工,大家又想到更多我可以做的事。然後有了五個人,大家又想到更多我可以做的事。你知道,人想問題的速度要遠遠超過完成工作的速度。我必須拼了命的才能完成大家的要求。
如果我是「全世界的農民」。100年前我是自給自足的,頂多需要拿糧食換點鹽巴和日用品,但當我進入一個叫做「現代化」的軌道,我就像被蒙上眼睛的驢子,需要不斷向前。我又像鼻子前面掛著一串香蕉的大象,永遠也夠不著這些香蕉。所謂努力改變提高生活水平,不過是基於少數人設定的規則,其實我自己分到的並不多。
6、
我沒法說服你相信這句話——大部分人都沒法為了自己而活,在現有的分工體系中,個人努力和回報並不對等。當然你也不一定會接受這個想法——我們以為大部分的需求,不過是「冗餘需求」。
前年去臺灣的時候,我被當地的同學震驚。我真的看到很多人還拿著那種黑白屏的手機。臺灣的很多大學生喜歡穿帆布球鞋,一雙匡威穿到磨出破洞。臺灣同學說,你們大陸學生真有錢,個個都用蘋果最新款的手機,拿的筆電(筆記本電腦)也是最新款的。我讓我無法回答。
就是這麼「節省」的臺灣同學,把錢花在找到美食,找到好玩的地方上。我導演班的同學說,她當年花在看舞臺劇上的錢差不多有1萬臺幣了(約合2000人民幣)。這讓我欽佩,因為她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追著別人告訴她的「需求」跑。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需求,如果一個國家所有的需求都整齊劃一,這些國民可能就真的要出問題了。
我喜歡旅行,住過很多青年旅館,在那裡遇見過很多「窮遊」的老外。在很多人身上,我真的見識了什麼叫「君子不役於物」。他們放棄不菲的收入,睡40塊一晚的旅館,背磨出洞的登山包,擠中國或印度的硬座車廂,帶一本《孤獨星球》走遍世界。
不過度追求某些東西,才可以追求另外一些。不把自己壓榨的太多,才有心情去看看外面可愛的一切。
7、
繞了一大圈,不知道我是否把這個意思說明白了?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需求來自於「被引導」——你需要一個更好用的手機,你需要一個更快的電腦,你需要一個更大的團隊,你需要一個更現代化的生活……
其實,沒有人比你更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也許你真的需要這一切,但也有可能你真的被某些商業概念洗了腦;也許你覺得每天都有變化挺好的,但也許你厭倦了外表光鮮。所謂冷暖自知,其實這不是誰說服誰的過程,想想自己,多對自己好一點,永遠都不會錯。
關於此話題的讀者留言精選:
Susan吉祥:
贊同,當我的收入一步步增加到初入社會第一份工資的10倍時,滿足感卻越來越低,觀想這些年的種種,最幸福最滿足的回憶竟是當初一無所有的歲月。
迷狐:
因欲望所望之處,總比現實領先一步。是以人間需要克制與忍耐的指引,避免滑墜到自我毀滅的深淵。
北北:
手機上的軟體原來十幾兆,現在都上百兆,拿QQ來講,以前用諾基亞的時候QQ只是聊天用的,後來可以進空間,然後現在附加了N父母種功能,可能大部分的功能我們都沒有用過,而且數據很佔空間,一段時間不清理都能到一個G。是APP開發商在逼著我們換手機。
vivieen:
我覺得物品和人一樣都有一段期限和有限的記憶。 人帶著回憶越多, 人生路就會越走越慢抑或局限。只能重生, 才能又順暢的行使。 薪水不夠用是因為當價值提高了就會擁有同等的眼光和要求。不會再屈服於地攤而是品牌貨, 家庭用品也會選擇最好, 而再也不是以經濟實惠為主。朋友圈子從擼烤串喝啤酒替換到喝下午茶或咖啡廳的圈子裡。 我倒不覺得是件壞事, 當3萬不夠了, 就會更努力提高自己的價值。
小滿:
手機電腦,性能改進了,功能增多了,用它的頻率多了,手機從接打電話到聊天上網玩遊戲收發郵件看電影……電腦從打錄文件到聊天看新聞看電影看書玩遊戲……只要你想做一件事,總得利用上它們。他們超負荷工作,肯定得死機,得變慢。 公司,人招的多了,野心就大了,任務就多了。 工薪階層,工資高了,欲望就多了,買東西的質量也提高了。 ps:條件好了,欲望就多了,野心就大了
信爺:
您說的機器與人應該是兩種概念。前者是由於機器零件的組成是固式化的,使用群體卻是人,兩者在長時間的接觸,會有一個相對性的此消彼長,所以會有您說的第一種情況。 至於後者,人不是一種知足的動物,大多數具備貪婪性,就像剛出社會的學生覺得有個一居的房子就還不錯了,有了一居想兩居,有了兩居想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