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萌芽研究所BUD 的第324篇文章。關注微信公眾號和微博,更多母嬰育兒原創科普知識,獨家放送。一起建立的#豆芽育兒群#上周五發起了一個討論會:論那些適合寶寶吃的魚。來自沿海地區的媽媽們圖文並茂地分享了當地的水產品,包括子梅魚、小黃花魚、小梅魚,大頭魚,帶魚,鯧魚等各種有趣且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吃法集錦。(相關文章請移步微博搜關鍵詞"魚")當討論會的話題文字版出來後,在微博上惹起熱議,閱讀率過十萬。這次接地氣的魚類話題會其實媽媽們都很開心,普通老百姓分享一些日常生活裡經常吃的美食,我們笑之為"舌尖上的談資"。從圖片和講稿就可以一窺,媽媽們去市場實地考察,自家家裡拿素材,各種文獻分析和搜集。但趕快搬好沙發板凳拿著瓜子,先來一個重磅的專家點評↓↓↓
@開水族館的生物男 :最一開始的子梅魚、小黃花魚、小梅魚都是小黃魚,只有大頭魚才是梅童魚……生長周期長、食物鏈頂端、刺多的少選,魚肉比魚皮內臟魚頭安全,大抵如此。這類專題好歹問下營養學家跟魚類學家……問普通人不就跟隔壁王大媽單位李大姐沒區別了嘛
的確,普通老百姓終歸是各種來源於生活的經驗分享,又怎麼算是真正的科普呢?所以分享會結束後又怎麼少得了這個下集"科普篇"呢?同樣,歡迎專家指正和吐槽。
註:以下內容為參與話題的媽媽一部分通過收集專家、報刊、網站公開渠道發表的言論,一部分為直接採訪,綜合整理,最後和專家@開水族館的生物男 一起校對成文。如有分歧,以最新言論為準。
Q:"子梅魚、小黃花魚、小梅魚都是小黃魚,只有大頭魚才是梅童魚",這個真是長知識!
A:@開水族館的生物男 :棘頭梅童魚是沿海均產的小型魚,相比其他漁業資源的大幅衰減,梅童魚的漁獲量卻變化不大,部分海域甚至呈現了增長趨勢。相比大小黃魚,其典型特徵是頭大、個小、肉質極其細嫩,在東南沿海一直屬高檔海鮮,價格昂貴。烹飪必須清蒸或者雪菜蒸;紅燒以及香煎實屬暴殄天物。
(棘頭梅童魚)
小黃魚是四大海產經濟魚類之一,2000年以來隨東海漁業資源枯竭產量已大幅衰減。80年代捕獲的小黃魚可達30CM一斤以上,現在有10多公分就算不錯了。小黃魚至今仍無規模化養殖,形勢不容樂觀,市場上已屬偶見。傳統上烹飪採用煎、炸、蒸、紅燒為主。
(小黃魚)
大黃魚曾位列四大海產經濟魚類之首,近年來隨東海漁業資源的枯竭,卻已瀕臨滅絕。市售大黃魚主要由福建沿海網箱飼養,價格低廉但肉質鬆散;稍貴的是經二道加工/洗澡的"放養/野生"個體;野生大黃魚已罕有捕獲。大黃魚適合清蒸/紅燒,寧波傳統的雪菜大黃魚湯也極為推薦。
(大黃魚)
A:
@開水族館的生物男 :水產品野生/養殖營養層面差異小。指標上養殖略優,源於品控與飼料均衡搭配;野生生長周期長,口感結實香味濃。養殖抗生素等藥物殘留稍高,野生重金屬富集更多,各有利弊。少汙染的山區溪流、深海,由於溫度低魚類生長緩慢,重金屬富集也是如影隨形。少汙染區域之速生野生(迴避食物鏈頂端)與靠譜養殖均為上選。頭/皮/內臟營養優於魚肉,但重金屬也多,視情況自選即可。
很髒的鯰魚指鬍子鯰/埃及塘鯴(而南方大口鯰與土鯰都對環境要求很高),髒黑魚指養殖雜交鱧,但這兩種只是養殖環境看起來髒,其實生長快產量大抗病強,檢測極少有問題。部分養殖黃顙魚存在違法添加葉黃素問題,但飼養水質有保證,成品也不成問題。深海迴避食物鏈頂端的種類即可,如鯊魚石斑魚。
A:
@開水族館的生物男 :養殖層面,水產品依然比紅肉安全。看起來特別髒的埃及塘鯴/小龍蝦,指標基本都合格。出口超標多源於貿易壁壘(少數屬實)。
A:
@開水族館的生物男 :內銷確有上市前、銷售時仍違規添加藥物的現象,養殖戶銷售商主管部門均有責任,但檢測數據仍在可控範圍內,需加強管理。藥物分合法添加與非法添加,抗生素確有,激素多為謠言。A:遵循正常輔食添加原則即可,過敏體質的寶寶延緩添加時間。此外,《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4年最新的研究指出,吃魚的寶寶長大後不容易過敏。父母如果在嬰兒一歲前餵他們吃魚肉,孩子患溼疹的機會可以降低22%,患花粉症的機率則減低26%,而且,只需每月讓孩子吃兩次魚,就足以顯著降低他們的過敏風險。
(@萌芽研究所BUD 摘錄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研究)
A:@輔食達人張丹 :1)6-12個月:由少到多,逐漸過渡,推薦烹調方法:清蒸、水煮和入餡;2)6-12個月: 25-40克/日;3)1-3歲寶寶:40-60克/日;4)3-6歲寶寶:60-100克/日
@開水族館的生物男 :需要補充的是,針對嬰幼兒這個特殊的群體,大多適合嬰幼兒的魚刺少的魚都屬於食物鏈頂端,所以還是建議日常飲食以食肉為主,輔以吃魚,同時甲殼類比如蝦蟹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過敏反應的寶寶要延緩攝入。
A :魚鬆營養價值高,食用方便,而且不用擔心魚刺問題,家庭自製美味魚鬆既便於儲存運輸又方便取食,非常適合作為嬰幼兒的佐餐食物甚至零食,魚鬆可以拌飯拌粥入湯,常見使用烏魚製作魚鬆(魚鬆製作方法請自行搜索)
然而,有研究表明,魚鬆中氟化物含量比較高。假如爸爸媽媽每天給寶寶吃10至12克魚鬆,寶寶將從魚鬆中吸收氟化物8到16毫克,再加上每天從水和其他食物中攝入的氟化物,那麼,寶寶體內的氟化物的量很容易超過安全值。氟化物在體內蓄積,容易導致寶寶食物性氟化物中毒。很多兒童發生氟斑牙或氟骨症,都與過多食用含氟化物過多的食物相關。
所以,魚鬆可以吃,但是不能當作營養補充品長期食用,更不能成為寶寶攝取魚肉的惟一來源。
(@Amy娘親和豌豆小棉襖 根據自身經驗和鳳凰網報導整理)
A:
@開水族館的生物男 :真的鱈魚比較貴,至少在50/斤以上。100/斤或以上的價格也正常。如果看到十幾塊一斤的,就要斟酌下。
@瘦駝 :其實所謂油魚,也就是兩種蛇鯖,價格並不低,比真正的鱈魚甚至高一點。比狹鱈和無須鱈更是高了不少。它主要是李鬼銀鱈魚。而銀鱈魚又不是鱈魚,所以是李鬼的李鬼。這很有趣。具體可以參見 《"鱈魚",你真的吃過鱈魚嗎?》http://t.cn/zOO4lNw
圖片摘錄自《"鱈魚",你真的在吃鱈魚嗎?》
@蜂蜜愛好者:我因為之前給孩子添加輔食的時候,遭遇鱈魚假冒事件,查詢了相關信息。超市賣的越南產的龍利魚基本都是巴沙魚,屬於油魚,油魚在很多國家是禁止售賣的,油魚蠟質比較高,脂肪含量高,脂溶點高,到體內不易被溶解、吸收,會導致不同程度的腹瀉。如果收集的話,還是以權威的專業調查數據和結論為佳,個人觀點僅參考為宜。(媽媽補充建議)
A:
@開水族館的生物男 :生長周期長、食物鏈頂端、刺多的魚少選,魚肉比魚皮內臟魚頭安全,大抵如此。
A:實際上,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也曾發出警告,避免給孩子吃大型掠食性魚類包括鯊魚、旗魚、金鯖魚、方頭魚等,除此外還有箭魚、槍魚、羅非魚以及鯰魚。這些魚除了體型相對較大以外,它們還是生命周期更長的食肉魚,其體內汞含量比其它魚偏高。對於美國家庭都常吃到的金槍魚,FDA則建議如果是罐頭裝的可以每周吃1—2次,新鮮的金槍魚則每周不要超過1次。(@紅鼻子喬巴 根據FDA資料整理)
A:選擇魚種時,最好找食物鏈較底層、族群量較多的魚類。站在生態保育的資源來看,大型掠食性魚類屬於食物鏈上端,族群數相對較少,生物富集作用下重金屬含量也高,即便是成人也不該過量食用。
便宜量多的秋刀魚一樣可以補充DHA、EPA,養殖魚如金鯧也有同樣效果,雖然DHA、EPA含量可能沒那麼多,但價格相對便宜,同樣的錢,你吃一小塊鮪魚或旗魚,和你吃較便宜的秋刀魚、吃多一點,獲得的營養可能一樣多。
(@萌芽研究所BUD 根據湧升海洋集團總經理徐承堉的訪談錄,和諮詢
@開水族館的生物男 後整理)
Q:有說法說"海魚吃小的,淡水魚吃大的"以及"換著各種魚種來吃"就可以避免風險。
@開水族館的生物男 :其實以上說法並不靠譜。魚的食物鏈位置以及它的食性,和它的大小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並不是淡水領域的魚汙染就會少,國內也很多在淡水領域的魚汙染很嚴重。要是在汙染嚴重的淡水領域,大魚生物富集作用不是更嚴重?同樣,換著吃魚,要是魚都是不好的呢?
所以還是那句,我們選擇魚種還是應該從食物鏈位置,汙染少等基本原則來判斷。根據這個原則,我們一般是會推薦更清水的水域,比如山上溪流和近水水庫的魚。
A:@輔食達人張丹:我一歲七個月得孩子基本上每周至少吃兩次魚,比較常見的是鱸魚、黃辣丁、平魚、鱈魚、三文魚。
@Amy娘親和豌豆小棉襖 和 @Tina安夏 :我們在汕頭地區,比較常見的給嬰兒吃的魚包括,淡水魚有草魚、桂花魚,烏魚等,海魚有小黃魚、馬面魚、沙尖魚、石斑魚、多寶魚、鱸魚等。
@咪寶的來福膠泥 :我在舟山地區,比較常見的給嬰兒吃的魚,小梅魚、梅童魚、鯧魚、龍利魚、帶魚,蝦類有水白蝦,還有紫菜等
@bellazsh :我在溫州地區,比較常見的給嬰兒吃的魚有子梅魚、大黃魚、帶魚、鮸魚和三文魚等,蝦類有白蝦、赤蝦和紅蝦等。
(註:每個地區風俗和飲食文化不同,以上魚種僅供參考,選魚首要考慮前文專家所講述的基本原則)
A:@Amy娘親和豌豆小棉襖 :貝類海鮮是指海洋生物貝類中,能夠為人類食用且味道鮮美的貝類(包括花蛤、毛蛤、蠔、貝貽、鮑魚、螺、蟶子等) 。貝類是海中寄生物的主要寄主,由於貝類的特殊結構使其體內的寄生物不容易殺死,故不宜嬰幼兒食用,大人食用時切記一定要高溫煮熟、煮透方可食用。
@開水族館的生物男 :貝類除了寄生蟲的問題,還包括生物富集作用下重金屬也會更多,很容易就超標。但一些清水領域的貝類如果不超標,還是可以給孩子吃的。此外更關鍵的是,要測試孩子是否對貝類海鮮有過敏反應。
@開水族館的生物男 :其實相比魚類和貝類,甲殼類對於孩子是更好的選擇,蝦和蟹都是非常好也更安全的。但需要警惕的是,越來越多孩子對甲殼類食物過敏,所以在食用前要注意測試過敏反應。除此之外,過敏還分為原發性過敏和繼發性過敏,有可能孩子之前吃不過敏忽然有一天吃就過敏了錢。這些都要家長額外留心。
A:怕魚刺卡著寶寶的媽媽要避免鯉形目和鯡形目的魚。鯉形目比如鰱、鱅、青魚、草魚、鱤魚、小似鯝、齊口裂腹魚、鯉魚、鯽魚等,鯡形目比如刀魚(又稱鳳尾魚或鱭魚)和鯡魚等。
舉例來說,海魚可以給寶寶選擇銀魚、鱈魚、青花魚、黃花魚、比目魚、馬面魚、三文魚等,淡水魚則比如鱸魚、桂花魚、黃辣丁都是很好的選擇。這些魚肉中幾乎沒有小刺。吃帶魚時先去掉兩側的刺,就只剩中間與脊椎骨連著的大刺了,也很好剔。如果選擇吃鯽魚、鰱魚、胖頭魚、武昌魚時,那麼就要讓寶寶吃魚腹肉,沒有小刺,相對會放心一些。
(@萌芽研究所BUD 根據鳳凰網的魚產品專題,和諮詢@開水族館的生物男 後整理)
@輔食達人張丹:我的做法是把魚肉夾到帶底色的盤子裡,左手用勺子壓住魚肉,右手用筷子一點點弄開魚肉,將檢查過的魚肉絲兒劃到盤子的一邊,就這樣整體篩查一遍後,再檢查一遍。
@開水族館的生物男 :要補充的是,我們去魚刺不能通過用嘴咀嚼餵食的方式。這個嘴嘴相餵很容易傳播螺旋桿菌等一些病菌給孩子,要絕對避免這行為。此外,很重要的是如果發生魚刺卡住喉嚨事件,一定要儘快就醫,不能用土方法解決。
@Amy娘親和豌豆小棉襖 :蝦類海鮮給嬰幼兒食用時應注意剔除乾淨蝦肚(位於蝦背上的黑色細腸直至蝦尾的排洩系統均須剔除乾淨,用牙籤即可輕鬆挑出)。(媽媽補充建議)
A:這個報導主要是來源於一篇新聞,三歲女孩常吃野生的鮪魚、旗魚、鮭魚等深海魚,汞含量竟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容許值20倍。但是臺北榮民總醫院的研究指出,許多學者澄清汞含量和魚生活的海水深度沒有關係,和食物鏈的位置關聯較大。
野生的鮪魚、旗魚、鮭魚屬洄遊魚類,吃小魚維生,位處食物鏈頂端,累積汞含量因此較高。生活在200公尺以下、陽光照不到的水域,才叫深海魚。但無論是深海魚或野生的鮭魚、鮪魚,生物族群都較少,考量到健康,都不該吃過量。
(@紅鼻子喬巴 綜合臺北榮民總醫院一月份的研究整理)
@開水族館的生物男 :需要澄清的一點是,我國市面上流通的三文魚主要是養殖性的鮭魚。各種指標都是合格的,民眾無需過慮。
A:深海魚不等於海魚。八成以上深海魚不可以吃。漁獲通常以沿岸、近海、遠洋分類,不會特別用深度劃分。
生活在200公尺以下、陽光照不到的水域的魚是深海魚。沒有陽光的世界和淺海截然不同,深海魚多半為肉食性,有尖銳的牙齒和大嘴,比如鯊魚;由於沒有光線,很多深海魚的眼睛都退化失明;許多深海魚如燈籠魚、巨口魚的身體側面都演化出發光器。
太平洋深海食肉魚類體內的汞含量比生活在海水錶層的同類魚高得多。同時,深海魚為了調節壓力,會形成特殊脂肪,但這些脂肪並非完全適合食用,有些還會導致腹瀉,許多減肥中心就常用油魚、鯊魚作為減肥餐。所以即便是普通成年人,都不建議長期吃。
(@萌芽研究所BUD 根據臺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昭、和研究領域為海洋毒物的海洋大學特聘教授黃登福的採訪言論整理)
A:汞含量多寡要看魚類在食物鏈中的位階,人們說的汞中毒指的是有機汞中的甲基汞,由無機汞經過細菌、微生物轉化而來,甲基汞不論在人體或魚類身體都很難代謝,在水中會被植物吸收,小魚吃植物,大魚再吃小魚,因此食物鏈上端的鮪魚、旗魚、鮭魚等大型魚類,汞含量會比小魚來得多,其中又以魚皮、內臟、脂肪最容易累積。
大自然中的巖石、海洋底泥本就有少量汞,甲基汞也有容許值。內地方面數據不詳,但臺灣的衛福部制定的"水產動物類衛生標準"中,鯨、鯊、旗、鮪魚、油魚等五種食物鏈高階魚類,甲基汞容許值為2ppm,鱈魚、鯛魚、比目魚等18種魚類則為1ppm,其他魚類、貝類、頭足類、甲殼類為0.5ppm。
(@萌芽研究所BUD 根據研究領域為海洋毒物的海洋大學特聘教授黃登福的採訪言論整理)
Q:之前沸沸揚揚說過多少雪卡藻毒中毒又是怎麼一回事?
A:不要給家人和孩子吃來路不明的魚種。若海洋或河流沿岸發現汞數值異常,不要食用附近捕撈的魚,超過100公斤的大型魚類也儘量少吃。
熱帶性海魚毒又稱為雪卡毒素, 目前已證實是有毒渦鞭毛藻甘畢爾毒藻。這種有毒的渦鞭毛藻主要寄生在紅藻、褐藻、綠藻等大型藻類上,並且附著於珊瑚礁巖的表面,當草食性魚類攝食到這些有毒藻類後,毒素便開始在魚體中累積,使魚類遭到毒化。最後再經由食物鏈讓人類吃了這些有毒魚類,導致中毒的現象。
熱帶性海魚毒的中毒症狀通常在攝食 1~24小時後出現, 隨著魚體所含毒性、攝食魚體部位及個人的敏感性不同而有所差異,而不同於其他海洋生物毒的症狀,是中毒章對溫度的感覺有顛倒的情況發生。(@Banky半姍姍 根據自身經歷和維基百科資料綜合整理)
@開水族館的生物男:此外,海瓜子和野生的河豚也不應該給嬰幼兒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