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佳科創·時訊】剛剛,2020年度中國科技十大進展公布!

2021-03-02 小佳科創

2月27日,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202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嫦娥五號首次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奮鬥者」號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從31項候選進展中脫穎而出。

根據得票高低,202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分別為:

·我國科學家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突出進展

·嫦娥五號首次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

·「奮鬥者」號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揭示人類遺傳物質傳遞的關鍵步驟

·研發出具有超高壓電性能的透明鐵電單晶

·2020珠峰高程測定

·古基因組揭示近萬年來中國人群的演化與遷徙歷史

·大數據刻畫出迄今最高精度的地球3億年生物多樣性演變歷史

·深度解析多器官衰老的標記物和幹預靶標

·實驗觀測到化學反應中的量子幹涉現象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國科學家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疫情防控的重要講話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和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統籌下,團結協作,爭分奪秒,取得了一系列突出進展,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支撐。

在病原學和流行病學方面,第一時間分離鑑定出新冠病毒毒株並向世界衛生組織共享了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為診斷技術的快速推進和藥物疫苗開發奠定基礎;闡明了新冠病毒入侵細胞的關鍵機制;持續深化病毒傳播途徑研究,為防控策略的優化提供科技支撐;定量評估了我國防控措施的效果。

在檢測試劑研發和動物模型方面,在疫情之初迅速研發了新冠核酸診斷試劑,並研發了免疫檢測試劑,為病原檢測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構建了小鼠、猴感染新冠病毒的動物模型,為藥物篩選、疫苗研發以及病毒傳播機制的研究提供支撐。

在藥物和臨床救治方面,揭示了新冠臨床特徵,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實行中西醫結合,先後推出八版全國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篩選出「三藥三方」等臨床有效的中藥西藥和治療辦法,被多個國家借鑑和使用;解析了新冠病毒及關鍵蛋白質的結構,揭示了一批中西藥的作用機制;提出了建立方艙醫院、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大數據追蹤溯源等科學防控方案,提高了收治率和治癒率,降低了感染率和病亡率。

在疫苗和中和性抗體研發方面,同時開展了滅活疫苗、病毒載體疫苗、蛋白亞單位疫苗、核酸疫苗等的研發,腺病毒載體疫苗在全球率先開展1期臨床試驗,滅活疫苗在全球率先開展3期臨床試驗,並獲批附條件上市;鑑定並創製靶向新冠刺突蛋白S和受體結合域RBD的一系列中和單克隆抗體,形成抗病毒「雞尾酒」中國抗體組合方案。

我國科學家通過不懈努力和無私奉獻,通過嚴謹高效的科研工作,為我國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重大戰略成果提供了強大科學支撐。

11月24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此後,探測器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月面著陸、月面採樣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月地入射、月地轉移和再入回收等飛行階段,歷時23天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致電,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祝賀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嫦娥五號首次完成了地外天體採樣與封裝、首次地外天體表面起飛、首次無人月球軌道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首次月地入射並攜帶月球樣品高速再入返回地球等我國航天史上多個重大技術突破,最終實現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嫦娥五號月面自動採樣返回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的圓滿收官,是中國航天向前邁進的一大步,將為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太陽系演化歷史的科學認知做出貢獻。

「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研製是我國「十三五」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領域的重大攻關任務,於2016年立項啟動。2020年6月,「奮鬥者」號完成總裝集成與水池試驗。2020年7月,「奮鬥者」號完成第一階段海試,共計下潛17次,最大下潛深度4548米。2020年10月10日,「奮鬥者」號啟航赴馬裡亞納海溝開展第二階段海試,期間共計完成13次下潛,其中11人24人次參與了8個超過萬米深度的深潛試驗。2020年11月10日8時12分,「奮鬥者」號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深度紀錄。

中國船舶七〇二所是「奮鬥者」號研製的牽頭單位,在潛水器的總體設計、關鍵技術研發、集成建造及試驗驗證等工作中發揮了核心作用,創建了獨立自主的全海深載人深潛裝備設計技術體系,構建了穩定可靠的高標準、規範化的試驗、檢測與應用體系,進一步在潛水器總體設計與優化、系統調試與仿真、深海作業等關鍵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國際上首次攻克高強高韌鈦合金材料製備和焊接技術,實現萬米級浮力材料固化成型新工藝自主可控,潛水器動力、推進器、水聲通信、智能控制等核心技術水平進一步提升。

「奮鬥者」號作為當前國際唯一能同時攜帶3人多次往返全海深作業的載人深潛裝備,其研製及海試的成功,顯著提升了我國深海裝備技術的自主創新水平,使我國具有了進入世界海洋最深處開展科學探索和研究的能力,體現了我國在海洋高技術領域的綜合實力,是我國深海科技探索道路上的重要裡程碑。

DNA複製是人類遺傳物質在細胞之間得以精確傳遞的基礎,人們對高等生物中識別DNA複製起始位點的具體過程並不清楚,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人們對癌症發生發展機制的理解。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國紅團隊及其合作者揭示了一種精細的DNA複製起始位點的識別調控機制。該研究發現,組蛋白變體H2A.Z能夠通過結合組蛋白甲基化轉移酶SUV420H1,促進組蛋白H4的第二十位胺基酸發生二甲基化修飾。而帶有二甲基化修飾的H2A.Z核小體能進一步招募複製起始位點識別蛋白,從而幫助DNA複製起始位點的識別。該研究進一步發現,被H2A.Z-SUV420H1-H4K20me2通路調控的複製起始位點具有很強的複製活性,並偏向在複製期早期被激活使用。在癌細胞中破壞該調控機制後,癌細胞的DNA複製和細胞生長都受到了抑制。在T細胞中破壞該調控機制後,T細胞的免疫激活也受到了抑制。

該研究闡述了一個新穎的由H2A.Z介導的DNA複製表觀遺傳調控機制,對理解高等生物DNA複製起始位點的識別提供了新的視角,為解決長期存在的真核細胞DNA複製起始點選擇啟動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

弛豫鐵電單晶[Pb(Mg1/3Nb2/3)O3-PbTiO3, PMN-PT]具有優異的壓電效應,已廣泛應用於超聲成像、聲吶裝備和微電子機械系統(MEMS)等領域。然而,自其發現20多年以來,壓電性能就再沒有新的突破,並且由於鐵電疇壁的存在,導致其透光率低,無法滿足當前壓電器件多功能、高靈敏度的發展需求,急需新的理論和設計方法。

西安交通大學徐卓教授研究團隊揭示了弛豫鐵電單晶高壓電效應的起源,研發出了釤摻雜的PMN-PT單晶,其壓電性能超過4000 pC/N,相比未摻雜單晶提高了一倍。在此基礎上,利用電疇結構調控,消除了單晶中對光起散射作用的鐵電疇壁,首次在PMN-PT單晶中同時獲得了高壓電性和高透光性,突破了長期以來二者難以共存的國際難題。其壓電係數比現有的透明壓電單晶LiNbO3提高了100倍,電光係數最大可提高40倍,同時還具有更高的抗光損傷閾值和非線性光學效應。這種透明鐵電單晶可大幅提升光聲成像系統在乳腺癌、黑色素瘤和血液疾病診斷中的成像解析度,也為研製高性能電光調製器、光學相控陣和量子光學器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關鍵材料。這種具有優異電光、聲光和聲-光-電耦合效應的單晶材料,有望進一步開闢更多新的應用領域。

珠峰高度長期以來受到全世界關注,精確測定珠峰高度並向全世界公布,彰顯國家綜合實力和科技水平。2020珠峰高程測量,中國科學家團隊綜合運用多種現代測繪技術,實現多個重大技術創新突破,獲取了歷史上最高精度的珠峰高程成果。

此次珠峰高程測量,北鬥衛星定位技術和國產測量裝備首次全面擔綱主力,國產測量裝備應用實現重大突破。首次完成了峰頂地面重力測量,獲取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珠峰峰頂的重力測量結果,有助於提升珠峰高程測量精度。科學家團隊克服珠峰地區極端氣象和惡劣環境,首次實現珠峰峰頂及周邊區域1.27萬平方千米的航空重力、光學和雷射遙感測量的歷史性突破,填補了珠峰地區重力資料空白,大幅提升了珠峰高程測量的精度。與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相比,珠峰地區大地水準面精度提升幅度達300%。中國和尼泊爾科學家團隊開展科技合作,首次建立了基於全球高程基準的珠峰地區大地水準面,歷史上首次共同確定了基於全球高程基準的珠峰雪面高程8848.86米,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尼泊爾總統班達裡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讚譽。除此之外,珠峰測量獲取的豐富觀測數據成果,將為珠峰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自然資源管理、地質研究與調查、地殼運動監測、氣候變化和冰川凍土研究等領域提供寶貴、翔實的第一手資料。

在國際古基因組學領域,有關東亞,尤其是中國史前人群的古基因組研究非常匱乏。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團隊首次針對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展開時間跨度最大、規模性、系統性的古基因組研究,通過前沿實驗方法成功獲取我國南北方11個遺址25個9500-4200年前的個體和1個300年前個體的基因組,揭示中國人群自9500年以來的南北分化格局、主體連續性與遷徙融合史。

研究發現中國南北方主體人群9500年前已分化,但南、北方同期人群的演化基本是連續的,沒有受到明顯的外來人群的影響,遷徙互動主要發生在東亞區域內各人群間;此外明確以臺灣島原住民為代表、廣泛分布在太平洋島嶼的南島語系人群,起源於中國南方沿海地區且可追溯至8400年前。該項成果填補了東方尤其是中國地區史前人類遺傳、演化、適應的重要信息缺環,為闡明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及修正東亞南方人群演化模式做出重要科學貢獻。

大數據刻畫出迄今最高精度的地球3億年生物多樣性演變歷史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之一。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99%以上已經滅絕,通過化石記錄重建地球生物多樣性變化歷史是認識當今生物多樣性現狀與未來趨勢的最重要途徑之一。然而,地質歷史時期地球生物多樣性變化研究的時間解析度低、生物分類粗,無法精確識別突發性重大生物演變事件,也不能為近代地球生態系統演變研究提供重要參考。

南京大學沈樹忠、樊雋軒團隊聯合國內外專家創建國際大型資料庫,自主研發人工智慧算法,利用「天河二號」超算取得突破,獲得了全球第一條高精度的古生代3億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曲線,時間解析度較國際同類研究提高400多倍。新曲線精準刻畫出地球生物多樣性演變過程中的多次重大生物滅絕、復甦和輻射事件,揭示了當時生物多樣性變化與大氣CO2含量以及全球性氣候劇變的協同關係。該研究將推動整個演化古生物學研究的變革。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日益加劇,深入研究衰老、科學應對人口老齡化是新時代的國家重大需求。圍繞衰老的機制和幹預等核心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曲靜研究組,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張維綺研究組,同北京大學湯富酬研究組聯合攻關,利用多學科交叉的方法,在系統水平上揭示了哺乳動物多器官衰老的新型生物學標記物和可調控靶標。

在衰老機制解析方面,發現氧化還原通路穩態失衡是靈長類卵巢衰老的主要分子特徵,為評價卵巢衰老及女性生殖力下降提供了新型生物學標誌物,也為尋找延緩卵巢衰老的措施及開發相關疾病的幹預策略提供了新思路。在衰老乾預方面,闡明熱量限制(「七分飽」)可通過調節機體各組織的免疫炎症通路,延緩多器官衰老的新型分子機制,揭示了代謝幹預、免疫反應與健康壽命之間的科學聯繫。這些研究成果加深了人們對器官衰老異質性和複雜性的理解,為建立針對衰老及衰老相關疾病的早期預警和科學應對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礎。

化學反應的進程伴隨著複雜的量子力學現象,但其通常難以被直接觀測到,因而化學反應的本質亦難以得到透徹的理解。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學明院士、張東輝院士、孫志剛和肖春雷研究團隊提供了一個研究範例。他們研究發現,在H + HD→H2 + D反應中,在碰撞能量為1.9~2.2電子伏的範圍內,產物H2(v'= 2,j'= 3)的後向散射呈現顯著的振蕩(其中v'是振動量子數,j'是轉動量子數)。通過拓撲理論分析,發現該反應存在兩條迥然不同的反應路徑,振蕩是由這兩條路徑之間的量子力學幹涉所產生的。該研究揭示了該反應在較低能量處,量子幾何相位效應仍然存在,並可以被觀測到。這非常類似於眾所周知的Aharonov-Bohm效應,清晰地揭示了化學反應的量子性。

來源 | 創青春

監製 | 郭志超

編輯 | 朱新宇

校對 | 張偉莉

審閱 | 方言海

相關焦點

  • 科技日報 | 202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2月27日,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202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聚焦】2020年度中國塗料十大財經新聞揭曉:固克、展辰、久諾等事件上榜
    2021年2月1日,國內塗料產業首家財經媒體《塗界》評選出了「2020年度中國塗料十大財經新聞」。北新建材與富思特併購洽談失敗、松井股份成功登陸科創板、固克節能創業板IPO獲受理、中國建材收購燈塔塗料51%股權、久諾集團衝擊A股IPO等10大新聞事件入選。
  • 《國際眼科時訊》2014年度「十大熱點」評選結果新鮮出爐!
  • 2020年度十大銳意進取品牌重磅揭曉!
    接下來,「2020年度十大銳意進取品牌」入圍名單正式公布:(榜單排名不分先後,按品牌首字母排序)附獲獎企業品牌詮釋↓↓↓2020年度十大銳意進取品牌:深圳警翼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警翼以執法記錄儀為核心,打造智能執法整體解決方案
  • 202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智源學者成果入選
    2021年1月20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2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京揭曉。
  •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2月8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
  •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為推動古生物科學領域的創新發展,充分展示和宣傳我國古生物學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根據《中國古生物學年度十大進展評選細則》,由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和分支機構提名推薦,經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一屆理事會成員和榮譽理事(含院士)組成評審委員會進行評選與審核
  • 2018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為推動生命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充分展示和宣傳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組織22家成員學會推薦,經生命科學、生物技術以及臨床醫學等領域同行專家評選與審核,現向社會公布2018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排名不分先後)。
  • 高光效黃光LED材料與晶片製造技術入選2020年「科創中國」十大先導技術
    1月18日,中國科協在「科創中國」年度工作會上重磅發布2020年「科創中國」榜單。
  • 兩院院士評出2020年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中新網北京1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評選的2020年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日揭曉,嫦娥五號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 2016年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②中國古生物學會日前在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人類頜骨可以最早追溯到何時?冰河時期歐洲人還是暗色的皮膚和棕色眼睛,為何後來變成了白色皮膚和藍色眼睛?植物對地球系統演化究竟有怎樣的影響?這一系列問題,都可以在這十大進展中找到答案。據介紹,在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中,有11項科研成果入選(含並列),內容涉及早期生命、古生代魚類、早期陸生植物等研究領域,反映了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學各個分支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推動了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志留紀古魚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
  • 崑山唯一——崑山移動物聯網科創孵化器榮獲2020年度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
    ,2021年1月25日科技部確定崑山移動物聯網科創孵化器為2020年度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這是2020年度崑山唯一獲此榮譽的科創載體!崑山移動物聯網科創孵化器成立於2016年6月,位於崑山市昆太路756號,總建築面積16000㎡,原為廢舊老廠房,為提升崑山中心城市形象,根據崑山城市總體規劃,崑山高新區引進孵化器專業運營機構「復客中國」,專業化建設崑山移動物聯網科創孵化器,重點引進培育物聯網、人工智慧、文化創意等方面的科創企業,形成以物聯網為特色、以文化創意和現代服務業為輔助的產業聚集區。
  • 2020深港澳科創百強榜公布,潤海電子入圍新銳企業TOP70
    2020年12月28日,2020(第三屆)深港澳科創大會暨科創百強榜發布活動在深圳舉行。
  • 2018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文章來源: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為推動生命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充分展示和宣傳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組織
  • 202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出爐!
    2021年1月20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2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京揭曉。
  • 「2017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昨晚揭曉!
    昨晚,中國雷射雜誌社在上海浦東召開 「2017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會,來自浙江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等機構的20項成果獲此殊榮(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       首先,評選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光機所研究員周常河代表評選委員會公布了2017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入選論文名單。隨後,評選委員會主任範滇元院士、中科院上海光機所所長李儒新院士等向獲獎代表頒發了獎盃和證書。清華大學黃翊東教授作為獲獎代表發言。
  • 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
    2020年2月27日,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構架出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異構晶片、提出基於DNA檢測酶調控的自身免疫疾病治療方案
  • 2020中國科幻十大事件
    雖然作家們早就在科幻小說中寫過無數次全球流行病的爆發,但不得不承認,2020年如此魔幻的現實還是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本年依然發生了許多與科幻相關的大事件,有科幻大會、頒獎、論壇這樣高大上的活動,也有爆款產品的破圈和傳播,有作家藝術家們的高光時刻,也有關鍵人物的不幸離世。前幾天,我們組織了一個年度十大事件的投票活動,一共收到超過650份問卷。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揭曉,古植物研究成果上榜
    2020年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的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團隊完成,內容涉及動物早期演化與寒武紀大爆發、脊椎動物演化(恐龍類、古鳥類、哺乳類等)、白堊紀琥珀生物群、古植物與古生態、古人類學、分子古生物學等多個研究領域。
  • 【中國科學報】2020年中國科學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團隊
    陸朝陽。  近年來,陸朝陽的這些原創性的系統工作贏得了學術界的高度評價,研究成果3次入選美國光學學會評選的「國際光學重要進展」,5次入選我國兩院院士評選的年度「中國科技十大進展新聞」,量子隱形傳態相關工作作為中國本土成果首次雄居英國物理學會的「國際物理學年度十大突破」之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