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前幾年想要擺脫微軟統治的桌面作業系統,還是現在想要打破安卓、iOS壟斷的智能終端作業系統,國產作業系統的發展一直未能繞開同一個問題,那就是構建一個完整的作業系統生態系統是否具有可行性。
近日,由中國智能終端作業系統產業聯盟主辦的2015自主可控智能終端作業系統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斯諾登事件」讓大家意識到信息安全對於國家、政府甚至個人的重要性,但作為智能終端核心技術的作業系統卻長期被國外廠商壟斷著。
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cs第三季度數據顯示:與安卓和iOS的84.1%和13.6%的全球手機作業系統市場份額佔比相比,Windows Phone市場份額從去年的3.2% 降到了如今的1.7%。而三星自家開發的手機作業系統Tizen佔全球行動作業系統份額僅有0.3%。
在安卓和iOS市場份額加起來高達97.7%的絕對壟斷態勢下,即便微軟和三星,也在說服開發者開發Tizen應用程式這個問題上無計可施。這樣的大局之下,作業系統國產化之路並不被外界看好。
國家戰略與市場化的背離
事實上,國產作業系統的發展飽受詬病已是老生常談。一些國產作業系統廠商被曝缺乏自主創新意識,在國外系統或內核基礎上修改了事,並未做出真正自主的系統,以此來騙取國家經費的現象屢見不鮮。
此前的麒麟作業系統涉嫌抄襲和造假就是典型案例。而成立14年之久的國產作業系統廠商紅旗也因陷入財務危機,以破產收尾。
除了國產桌面作業系統出現的問題外,幾款國產行動作業系統同樣遭遇或多或少「都是安卓修改而來」的質疑,比如COS系統與基於安卓的HTC Sense 界面非常相像被質疑,元心、960 OS被質疑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含金量或安全性。
業內人士表示,這些國產作業系統廠商都具有一定的政府背景。國家把作業系統廠商寫到扶持計劃裡面,符合要求的便可申領經費。「它的出發點是在於國家的補貼,不是從商業化角度考慮。」
「國產作業系統的研發若是上升到國家戰略和安全地位,實際操作過程卻需要通過市場化手段完成,這兩個首先是背離的,還是需要市場化的手段從真正離用戶體驗最近的方向上做這個事。」網際網路觀察人士楊磊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奇酷科技CTO祝芳浩也表示:「作業系統最重要的不是靠國家的力量,作業系統從商業模式上是要要有號召力的,上下遊產業鏈廠商能夠在上面獲益,不管應用程式開發者、設備製造商等都非常重要。」
事實上,對於國產作業系統來說,技術並不是問題,難點是生態系統。像三星人力、物力、財力都非常強,但自主研發的作業系統Tizen一直不成功,核心原因還是生態系統。
所謂生態,就是應用開發者的支持,而這個不是通過行政命令能夠決定的,而是哪個平臺能賺錢開發者就往哪個平臺跑。應用程式匱乏造成用戶體驗下降,用戶不願意購買搭載該作業系統的手機,以至於形成開發者掙不到錢不願意開發應用程式的惡性循環。
調查機構Comscore數據顯示, 2015年7月份,美國智慧型手機用戶總數量為1.914億,Windows Phone用戶數量在555萬左右。相比之下,公開資料顯示,現階段安卓全球用戶總數達14億,iOS系統用戶數量則超8億。
用戶數量的巨大差距,「使得比如像今日頭條這樣的軟體在安卓、iOS系統上更新很快,而在Windows Phone平臺上只有一個版本。」楊磊說道。
對於微軟的Windows Phone來說,從其可用性和應用角度來看已經不錯了,為什麼份額還在掉,如果在中國再去做這套系統,誰會使用?
不久前,微軟內部宣布Windows10兼容安卓的計劃遭無限期擱置。「兼容可以彌補自身應用不足,但存在技術問題和授權問題,很複雜。」楊磊認為,「如果國產作業系統比微軟做得好,這個事情還可以商量。不過,在不考慮國家戰略的情況下,由手機廠家或者產業去爭取目前行動作業系統市場基本上可能性不大了。」
隨著時代的變化,打電話、發簡訊的功能已經降為智慧型手機的次要功能,更重要的是一些APP應用和服務。而只有成熟的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生態體系才能提供較豐富的APP應用與服務,對於起步較晚的國產移動終端作業系統來說,從頭構建這樣的生態系統顯然很難。
作業系統形態之變
從信息技術發展角度來說,任何一輪IT浪潮帶來的市場機會只有短暫幾年,國產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顯然已經錯過了智慧型手機時代的市場。
然而,從服務和入口的角度來講,作業系統的形態也在發生著一定變化。
智能終端作業系統已經不是簡簡單單做內存管理、技術調度、設備管理等,也逐漸並不專指桌面作業系統或手機作業系統,這樣的作業系統已經成為過去時,已經沒有多大意義。從這個角度來看,國產智能終端作業系統未必沒有一條出路。
事實上,谷歌一直在維護整個安卓版本的演進,而隨著這種版本演進的趨勢,目前越來越多的處理已經不在手機本地上做了,而是通過基於後臺的雲服務、大數據來給用戶提供很多服務,於是本地的作業系統的作用逐步在弱化。
「很多服務轉到雲端,終端實現的服務實際上是在雲端完成的,沒有雲端參與,終端上做的服務是很有限的,過去需要對設備支持的作業系統,價值沒那麼大,目前更多需要的是對服務支持的作業系統。」祝芳浩說,「現在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的格局已定,如果再做一個安卓,其實意義並不大。」
但未來也許會出現顛覆性的、其他形態的智能終端作業系統,或者這種顛覆會出現在不同的產品形態上,但現在來講,短時間內還看不到這樣的顛覆。
在祝芳浩看來,從未來機器人角度來講,機器人需要一個能夠智能學習的終端作業系統,這樣的作業系統將變成機器人的內核,而類似這樣的內核會變得非常有價值,當然,這樣的系統還離不開各種各樣的服務,但是本身智能性比智慧型手機的強。
如果從這個角度講的話,肯定還需要對智能終端作業系統進行持續性的投入,才能研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智能終端作業系統。
「這是另外一個業態,你的發展進步慢,可能是整個行業發展慢。當這種業態的規模足夠大,就可能成為標準,這就看這家公司的切入點,比如物聯網、機器人、智能硬體、智能家居等等。」祝芳浩說。
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像Windows之於PC、安卓和iOS之於手機作業系統,基於物聯網的作業系統也會不斷冒出。
華為在2015華為網絡大會上推出一款物聯網作業系統LiteOS,雖然引起不少關注,但被業內人士認為亮點不多。
隨著技術的成熟,行業內必然會逐步形成統一的標準。這也許是國產智能終端作業系統的機會和價值所在。
從更高的角度來看,作業系統實際上已經變成一種服務,一些超級應用本身就已經是作業系統了。
比如說,微信就是一個作業系統,提供通信、支付、電商、遊戲等各種各樣的服務。「其實這些服務甚至是無所不能的,人們需要的東西都可以做,關鍵在於需不需要,至於說具體是iOS還是安卓作業系統,都不再是關鍵了。」祝芳浩說。(來源: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