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打開大門喜迎四方客,近日在上海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吸引了來自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家企業參展。值得關注的是,72家臺企以及33家臺灣食品文創商家參加了進博會,希望把握大陸消費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機遇,藉助進博會平臺推動智能製造領域合作,在大陸市場更上一層樓。
臺灣企業參加進博會(圖片源自《中時電子報》)
香港《大公報》7日發表臺灣問題專家朱穗怡的評論文章說,進博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切實體現了中國政府主動開放市場的真誠意願。尤其當下美國政府挑起貿易戰,民粹主義、保護主義等逆流襲來,中國將以更大力度、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自身發展和全球共同發展。
自中美貿易摩擦爆發以來,臺商受到不小的衝擊。尤其是電子產業,臺商的訂單主要來自美國大廠,生產則大部分在中國大陸。隨著貿易戰升溫,臺企面臨的挑戰也更嚴峻。擺在臺企前面的路無非有三條:一是繼續留在大陸,進行轉型升級,擴大市場;二是回臺灣投資設廠,避開貿易摩擦的「炮火」;三是響應臺當局「新南向」的號召,前往東南亞尋找市場。到底何去何從,考驗臺商的智慧和眼光。
臺灣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參加進博會(圖片源自臺灣「東森新聞網」)
這幾個月來,臺當局不斷放出「臺商回流」的風聲。然而,臺灣投資環境面臨「五缺」(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和「六失」(臺當局失能、社會失序、「立院」失職、經濟失調、世代失落、臺灣失去總體目標),臺商即使「鮭魚返鄉」,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有臺商原本準備回臺北發展家居智慧控制、智慧醫療等產業。公司已開發出一套節電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統,只要在手機下載App,透過WiFi就可以控制屋裡的家電。不料卻聘請不到會硬體分析設計與程序撰寫的硬體研發工程師,而不得不暫緩設廠。
其實,除了島內投資環境不盡如人意之外,回臺設廠也難逃避貿易摩擦。由於美國提高關稅,中國大陸輸美產品或將減產,這意味著也會減少從臺灣進口原材料及中間商品的數量,進而降低島內企業外銷訂單數額。於是有人認為,那臺企可以開拓大陸以外的市場。但所謂的「新南向」早在二十多年前臺灣方面就已進行推廣,但最終慘澹收場。而在兩岸關係惡化的情勢下,又會有哪個經濟體願與臺灣籤署自由貿易協議,給予臺企優惠關稅?開闢新市場,談何容易。
高雄市世貿會展協會理事長何玲玲建議臺灣企業在大陸把握商機(圖片源自《中時電子報》)
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臺企最大的市場仍是大陸,而且臺企走向世界的最便捷的途徑仍是通過大陸。這些年大陸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給臺商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如今首屆進博會也是難得的交易平臺。目前中國正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變,臺商又怎能錯失良機呢?
【本文綜合自中國臺灣網、環球網等媒體】
編輯: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