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試點擊圖片看看······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剛從文革中甦醒過來的中國仍然面臨著極為嚴峻的就業形勢,農村6.5億剛解決溫飽的剩餘勞動力被困於一畝三分地,國企4000萬面臨下崗的員工急需尋找就業機會。
恰逢其時,臺企攜從日企學來的質量管理和精益管理經驗登陸了,憑藉對大陸人性和政府的深刻了解,以富士康、華碩、金仁寶、廣達、英葉達、友達光電、奇美電子、頂新、統一、達夫妮、寶成等為代表的臺資企業迅速在大陸開枝散葉。
據《費加羅報》報導,臺灣1990年以來共向大陸投資超過1400億美元,八萬家工廠共僱用了八千萬大陸員工。如果算上間接帶動的就業,臺資企業給大陸帶來的就業機會應不低於2億。可以說在大陸的改革開放政策中臺企扮演的極為重要的角色。
從2008年開始,中國政府對肥得流油的外資和民營企業開啟了切蛋糕模式,見勢不妙的臺企逐漸把企業轉移到東南亞、印度等地,外資撤離潮就此暴發。
在2015年達到撤離的頂峰,以企業集中地東莞為例,在最鼎盛時,東莞的臺資企業有6000多家,大多以製造業為主。而到2015年底這個群體,已經降到4000多家,近三分之一的臺企倒閉或撤離。而這些倒閉的臺企主要集中在電子行業。
2015年1月,大億科技關閉位於深圳和寧波的背光模組廠,同年在泰國設立新廠。
2015年3月,金仁寶集團旗下位於蘇州的孫公司泰金寶電子在春節前全面停產,在同一廠區的泰金寶光電(內部稱之CE)也將結業,並將相關的設備材料轉出到泰國、巴西、波蘭等國。
2015年6月18日,在大陸擁有多家子公司的臺灣合正集團旗下的崑山合正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傳出老闆偷偷賣廠的消息,造成員工罷工、供應商集中討債致工廠停產。
2015年7月,臺資企業千人大廠東莞鑫佑光電科技公司全線奔潰,企業倒閉,老闆失聯,拖欠員工三個月,及東莞、深圳、珠海、崑山、蘇州等地供貨商1000多萬元的貨款。
2015年8月8日,一個令中國打工者顫抖的消息傳來,在中國僱傭員工達120萬人的富士康大舉進軍印度。未來五年投資50億美元設廠,計劃在2020年前在印度新建12座工廠,並最多僱傭100萬當地工人。
2015年國慶長假期間,東莞長安金寶電子廠將生產線偷偷搬遷至泰國,數千員工回廠上班時發現工廠不在,現場一片恐慌。
2015年10月12日,全球最大觸控螢幕生產廠家、三星等十幾家500強企業的御用工廠臺資企業洋華光電宣布關停惠州友威工廠,將手機代工訂單轉移至越南工廠。至此,洋華在大陸的3家工廠已全部被關停,上萬就業機會灰飛煙滅。
2015年10月20日,臺灣太乙集團旗下的崑山宏詮電子突然宣告倒閉,公司法人代表和一眾臺幹銷聲匿跡。11月15日,深圳鴻詮電子宣布倒閉,失業員工在維權時與維穩警察發生激烈衝突。
2015年10月22日,臺灣前三大背光模組廠的中強光電南京分廠——璨宇光學(南京)有限公司突然停產歇業,造成1500多員工失業。
2015年12月21日,臺灣上市公司介面光電老總葉裕洲宣告,介面光電(湖南)公司正式破產倒閉,一千多名員工在春節前突然失業。
2015年年底熒茂在年底出售福州廠給大陸玻璃薄化廠華宸、悅城陸續宣布關閉位於大陸的廠區,政翔也宣布解散清算蘇州廠。
2015年全球前四的面板廠群創光電位於寧波的E廠關閉,2016年A廠關閉。影響員工近萬人。
2016年1月,TPK宸鴻旗下全球最大6代觸控面板廠達鴻停產和資遣員工,7月宣布正式破產。
2016年年底,背光模組廠菱茂光電成批次與員工解除勞動協議,預計2017年年初工廠關閉······
向來是臺商投資獲利主要來源的中國大陸,緣何出現如此戲劇性的變化?
統計顯示,屬於中大型企業的臺灣上市公司,超過5成的中國投資項目都處於零獲利或虧損狀態;中小企業未獲利或虧損的比率更高達7成以上。也因此,從2013年開始,臺商從大陸撤資就已如星火燎原般擴散開來,據臺灣官方統計,還有臺商私下初步保守估算,近3年從大陸撤出的資金超過了一千億元新臺幣。
臺資為何紛紛離場?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
臺商在中國投資,經營環境日趨惡化,除了工資、匯率等各種客觀條件改變之外,他們也對愈來愈多的罷工、怠工事件心生恐懼。
文章未完
下面送個禮物
我要送你:防雨鍍膜
文章繼續
unima新材網通過與多家選擇撤離中國的臺企高層交流後發現造成這個局面,主要包括以下4點:
1、全球最大的會計事務德勤今年7月公布的一份報告稱:自2005年以來的十年期間,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了五倍,比1995年漲了15倍。作為勞動密集型的電子行業,勞動成本的支出已經成為企業不可承受之重。
2、紅利消失,生產成本過高。高稅收,高房租,高社保等等,無疑讓經營成本大大增加。
3、智慧財產權缺乏有效保護,假冒產品分享市場份額,導致產品或服務的價值衰減。甚至有的外企員工拿走了內部資料或技術模式,去開辦新公司,這令情況愈加不妙。
4、紅色供應鏈崛起,全產業鏈替代效應加強。在大陸政府的引導下,從光電行業的終端(華為、聯想、小米、創維等)到核心部材(京東方、華星光電、紫光集團等)再到關鍵材料(藍思光電、康得新、東旭光電等)都已經出現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而這些企業對臺企的替代效應也是對在華臺企打擊最大的,仿佛一片陰影籠罩在臺企上空,看不到行業從慘業轉為璨業的希望。
臺企包括其他外資企業在正撤離大陸這是不爭的事實,但由此對大陸經濟的影響卻遠小於大家的預期。
還是以外企的集中地東莞為例,15年1~9月份東莞關停外遷企業243家,涉及合同利用外資為3.3億美元。而東莞市商務局稱:「外資企業壓力大,優質項目也在提升,增加的優質項目遠多於關停外遷項目。」
今年1-9月,全市新增及增資項目698宗,涉及合同利用外資金額為38.5億美元,其中引進的物流與總部企業等超億美元項目4宗。這樣看來,關停外遷企業所涉及的3.3億美元只相當於新籤及增資項目的8.5%。
中國大陸企業已經羽翼漸豐,企業的優勝劣汰只是市場的自然選擇。
來源:unima新材網
● 溫控設備優質供應商-恩德特
● 2016年臺灣光學膜企經營狀況如何?能不虧損就很了不起了!
● 紅色供應鏈絞殺,臺灣嘉威退出光學膜市場?
● 明基材南科廠關廠裁員!臺灣偏光片業何去何從?
● 玩大了!康得新、雙星聯手建銀行
● 59秒懂長陽科技
● 華星光電借殼上市遇最嚴新規,深紡織與TCL重組告吹
● 世界窗膜協會成員——哈尼塔被美國包裝巨頭收購
● 臺企牽手杜邦PVF薄膜,目標是——廠房屋頂
● 【正在投票】2016十大功能膜企評選
● 2017unima夥伴計劃【全年合作,保證曝光量】
● 送!送!送!小米充電器?油卡?都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