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鼎盛到撤離,大陸臺企的這些年

2021-02-14 勢銀膜鏈

試試點擊圖片看看······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剛從文革中甦醒過來的中國仍然面臨著極為嚴峻的就業形勢,農村6.5億剛解決溫飽的剩餘勞動力被困於一畝三分地,國企4000萬面臨下崗的員工急需尋找就業機會。

恰逢其時,臺企攜從日企學來的質量管理和精益管理經驗登陸了,憑藉對大陸人性和政府的深刻了解,以富士康、華碩、金仁寶、廣達、英葉達、友達光電、奇美電子、頂新、統一、達夫妮、寶成等為代表的臺資企業迅速在大陸開枝散葉。

據《費加羅報》報導,臺灣1990年以來共向大陸投資超過1400億美元,八萬家工廠共僱用了八千萬大陸員工。如果算上間接帶動的就業,臺資企業給大陸帶來的就業機會應不低於2億。可以說在大陸的改革開放政策中臺企扮演的極為重要的角色。

從2008年開始,中國政府對肥得流油的外資和民營企業開啟了切蛋糕模式,見勢不妙的臺企逐漸把企業轉移到東南亞、印度等地,外資撤離潮就此暴發。

在2015年達到撤離的頂峰,以企業集中地東莞為例,在最鼎盛時,東莞的臺資企業有6000多家,大多以製造業為主。而到2015年底這個群體,已經降到4000多家,近三分之一的臺企倒閉或撤離。而這些倒閉的臺企主要集中在電子行業。

2015年1月,大億科技關閉位於深圳和寧波的背光模組廠,同年在泰國設立新廠。

2015年3月,金仁寶集團旗下位於蘇州的孫公司泰金寶電子在春節前全面停產,在同一廠區的泰金寶光電(內部稱之CE)也將結業,並將相關的設備材料轉出到泰國、巴西、波蘭等國。

2015年6月18日,在大陸擁有多家子公司的臺灣合正集團旗下的崑山合正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傳出老闆偷偷賣廠的消息,造成員工罷工、供應商集中討債致工廠停產。

2015年7月,臺資企業千人大廠東莞鑫佑光電科技公司全線奔潰,企業倒閉,老闆失聯,拖欠員工三個月,及東莞、深圳、珠海、崑山、蘇州等地供貨商1000多萬元的貨款。

2015年8月8日,一個令中國打工者顫抖的消息傳來,在中國僱傭員工達120萬人的富士康大舉進軍印度。未來五年投資50億美元設廠,計劃在2020年前在印度新建12座工廠,並最多僱傭100萬當地工人。

2015年國慶長假期間,東莞長安金寶電子廠將生產線偷偷搬遷至泰國,數千員工回廠上班時發現工廠不在,現場一片恐慌。

2015年10月12日,全球最大觸控螢幕生產廠家、三星等十幾家500強企業的御用工廠臺資企業洋華光電宣布關停惠州友威工廠,將手機代工訂單轉移至越南工廠。至此,洋華在大陸的3家工廠已全部被關停,上萬就業機會灰飛煙滅。

2015年10月20日,臺灣太乙集團旗下的崑山宏詮電子突然宣告倒閉,公司法人代表和一眾臺幹銷聲匿跡。11月15日,深圳鴻詮電子宣布倒閉,失業員工在維權時與維穩警察發生激烈衝突。

2015年10月22日,臺灣前三大背光模組廠的中強光電南京分廠——璨宇光學(南京)有限公司突然停產歇業,造成1500多員工失業。

2015年12月21日,臺灣上市公司介面光電老總葉裕洲宣告,介面光電(湖南)公司正式破產倒閉,一千多名員工在春節前突然失業。

2015年年底熒茂在年底出售福州廠給大陸玻璃薄化廠華宸、悅城陸續宣布關閉位於大陸的廠區,政翔也宣布解散清算蘇州廠。

2015年全球前四的面板廠群創光電位於寧波的E廠關閉,2016年A廠關閉。影響員工近萬人。

2016年1月,TPK宸鴻旗下全球最大6代觸控面板廠達鴻停產和資遣員工,7月宣布正式破產。

2016年年底,背光模組廠菱茂光電成批次與員工解除勞動協議,預計2017年年初工廠關閉······

向來是臺商投資獲利主要來源的中國大陸,緣何出現如此戲劇性的變化?

統計顯示,屬於中大型企業的臺灣上市公司,超過5成的中國投資項目都處於零獲利或虧損狀態;中小企業未獲利或虧損的比率更高達7成以上。也因此,從2013年開始,臺商從大陸撤資就已如星火燎原般擴散開來,據臺灣官方統計,還有臺商私下初步保守估算,近3年從大陸撤出的資金超過了一千億元新臺幣。

臺資為何紛紛離場?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

臺商在中國投資,經營環境日趨惡化,除了工資、匯率等各種客觀條件改變之外,他們也對愈來愈多的罷工、怠工事件心生恐懼。


文章未完

下面送個禮物

我要送你:防雨鍍膜


文章繼續

unima新材網通過與多家選擇撤離中國的臺企高層交流後發現造成這個局面,主要包括以下4點:

1、全球最大的會計事務德勤今年7月公布的一份報告稱:自2005年以來的十年期間,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了五倍,比1995年漲了15倍。作為勞動密集型的電子行業,勞動成本的支出已經成為企業不可承受之重。

2、紅利消失,生產成本過高。高稅收,高房租,高社保等等,無疑讓經營成本大大增加。

3、智慧財產權缺乏有效保護,假冒產品分享市場份額,導致產品或服務的價值衰減。甚至有的外企員工拿走了內部資料或技術模式,去開辦新公司,這令情況愈加不妙。

4、紅色供應鏈崛起,全產業鏈替代效應加強。在大陸政府的引導下,從光電行業的終端(華為、聯想、小米、創維等)到核心部材(京東方、華星光電、紫光集團等)再到關鍵材料(藍思光電、康得新、東旭光電等)都已經出現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而這些企業對臺企的替代效應也是對在華臺企打擊最大的,仿佛一片陰影籠罩在臺企上空,看不到行業從慘業轉為璨業的希望。

臺企包括其他外資企業在正撤離大陸這是不爭的事實,但由此對大陸經濟的影響卻遠小於大家的預期。

還是以外企的集中地東莞為例,15年1~9月份東莞關停外遷企業243家,涉及合同利用外資為3.3億美元。而東莞市商務局稱:「外資企業壓力大,優質項目也在提升,增加的優質項目遠多於關停外遷項目。」

今年1-9月,全市新增及增資項目698宗,涉及合同利用外資金額為38.5億美元,其中引進的物流與總部企業等超億美元項目4宗。這樣看來,關停外遷企業所涉及的3.3億美元只相當於新籤及增資項目的8.5%。

中國大陸企業已經羽翼漸豐,企業的優勝劣汰只是市場的自然選擇。

來源:unima新材網

● 溫控設備優質供應商-恩德特

● 2016年臺灣光學膜企經營狀況如何?能不虧損就很了不起了!

● 紅色供應鏈絞殺,臺灣嘉威退出光學膜市場?

● 明基材南科廠關廠裁員!臺灣偏光片業何去何從?

● 玩大了!康得新、雙星聯手建銀行

● 59秒懂長陽科技

● 華星光電借殼上市遇最嚴新規,深紡織與TCL重組告吹

● 世界窗膜協會成員——哈尼塔被美國包裝巨頭收購

● 臺企牽手杜邦PVF薄膜,目標是——廠房屋頂

● 【正在投票】2016十大功能膜企評選

● 2017unima夥伴計劃【全年合作,保證曝光量】

● 送!送!送!小米充電器?油卡?都送你!

相關焦點

  • 讓臺企融入「紅色供應鏈」
    有意思的是,成立於2004年的立訊精密,與富士康淵源頗深,其掌舵人王來春原是鴻海的產線作業員,在臺灣島內,很多人將其稱為「女版郭臺銘」。故而此次,立訊收購緯創旗下在大陸的崑山廠,島內輿論也多指向會威脅鴻海。在富士康工作十年後,王來春晉升為課長,這是當時大陸員工能做到的最高級別。後來,她與其兄成立香港立訊公司,並2004年在深圳創辦立訊精密。
  • 福州出臺措施支持臺企發展和臺青就業創業
    《措施》提出,鼓勵具備產業準入條件的工業園區臺資企業進行廠房升級改造,增加容積率不再增收土地價款;對因城市發展退城入園及轉型升級擴大規模的臺企,由相關部門統籌做好項目用地保障服務;優先支持臺企申請技改發展專項貸,積極幫助在榕臺資工業企業申報福建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支持臺資外貿企業參與拓展大陸市場,著力打造榕臺跨境物流黃金通道,鼓勵臺資企業通過保稅備貨模式開展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業務,鼓勵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為臺企融資提供增信服務
  • 臺企對「美國禁華為」左右為難
    臺積電則是半導體製造公司,成立於1987年,是全球第一家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晶圓代工)企業,總部與主要工廠位於臺灣新竹科學園區。  15家臺企將受影響  面對美國對華為的舉動,島內又呈現當局和業界「兩樣情」。
  • 倫家旭榮拿了江蘇臺企中的奧斯卡內~~
    今天小天給大家帶來的是,江蘇臺企中的奧斯卡紫峰獎她是江蘇臺企最高獎項  據了解,「紫峰獎」評選活動經國務院批准,由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自2015年11月在江蘇省臺資企業範圍內開始啟動這是江蘇授予省內臺資企業的最高獎項,也是大陸各省(區、市)中首個面向臺資企業的表彰獎項。該獎根據江蘇臺資企業特點,聘請專門機構制定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設立了五大類別獎項,分別是出口貿易領軍企業、納稅貢獻領軍企業、現代服務業領軍企業、成長型企業和青年創業企業。天寧獲獎企業  成長型企業常州旭榮針織印染有限公司
  • 三星、聯想御用工廠友威停產,洋華徹底退出大陸!
    大陸3家工廠陸續關停,又一家臺企將徹底退出大陸洋華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總部位於臺灣,成立於2000年,距今已有15年歷史。在短短十多年時間內,洋華早已躍升為全球第一大中小尺寸觸控面板生產製造商。然而,近兩年來隨著手機觸控面板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洋華的盈利也開始不盡人意。
  • 美國客戶推動臺企融入「紅色供應鏈」,真是喜感十足
    大陸企業立訊(LuXshare)以138億臺幣,收購臺企緯創資通(Wistron)的部分工廠。蘋果iPhone供應鏈上豎起了大陸工廠的旗幟。日經新聞對此形容為,臺灣企業壟斷iPhone生產的歷史落幕。 媒體標題雖然總是顯得大驚小怪,但表達得倒也很生動。「臺企壟斷」,其實就是蘋果扶植大陸工廠的關鍵字,是為了應對押寶過於集中臺企、對衝風險的正常策略。
  • 郭臺銘富士康從大陸撤離,誰哭誰笑?
    富士康要從大陸撤到印度去。郭臺銘表示今年將會把蘋果主要生產線轉移至印度,投資50億美元在印度建廠。
  • 大陸首個!天貓/考拉/淘寶/閒魚都來廈門了!
    這些頭部電商平臺將入駐島外最高樓  海峽兩岸(廈門)直播電商產業合作園打造兩岸經濟合作新模式  8月29日,首屆大陸臺商臺企電商轉型升級推介會在集美舉辦  該產業合作園,由廈門市集美區政府、市臺聯、市臺協等多個單位共同發起成立,是集美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省委十屆十次全會、市委十二屆十一次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國家發改委、國臺辦、商務部等十部委推動大陸臺企臺商適應網際網路+和消費升級相關政策的重要舉措,也是落實市委市政府「網際網路+」與消費升級戰略,發揮全省唯一兩岸融合縣域集成改革試點區的優勢
  • 外媒:臺企扼住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命門」
    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1月26日報導,根據市場調研機構集邦科技公司近期的數據,2021年全球晶片代工市場的
  • LG、三星陸續撤離,園區內一片荒涼...曾經的製造業「重鎮」,深陷衰落困境
    韓國東南部龜尾市的產業園區距離首爾市大約3小時車程,記者觀察到,在韓國大型電子製造企業LG的員工宿舍區,園區內雜草叢生,一片荒涼氣息。一棟一棟的宿舍樓很多已經搬空,樓上掛著轉讓出售的橫幅。其實早在LG之前,三星等龜尾市產業園區的其它大企業,已經出售資產或是撤離。今年疫情發生以來,這些大企業位於龜尾市的工廠一度出現停工、停產、物流受阻等情況。
  • 拋棄華為撤離大陸?郭臺銘再傳要跑路,美國印度均有工廠,員工百萬
    2019年6月,富士康曾在官方帳號集中回應外界傳聞,稱自己沒有拋棄華為、沒有大規模裁員、不會撤離大陸、在美設廠是在局勢變化之前。澄清搭配「我不是,我沒有」表情包,似乎難掩委屈。作為全球最大電子業代工廠,在大陸投資設廠超30年,負面傳聞為何總圍繞富士康?經久不衰的「要跑」的聲音,又從何而來?
  • 大陸首個! 天貓/考拉/淘寶/閒魚都來廈門了!
    該產業合作園,由廈門市集美區政府、市臺聯、市臺協等多個單位共同發起成立,是集美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省委十屆十次全會、市委十二屆十一次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國家發改委、國臺辦、商務部等十部委推動大陸臺企臺商適應網際網路+和消費升級相關政策的重要舉措,也是落實市委市政府「網際網路+」與消費升級戰略,發揮全省唯一兩岸融合縣域集成改革試點區的優勢,與大陸其他城市
  • 羅文| 富士康也在撤離?
    近幾年印度手機市場快速崛起,在2017年成功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市場。根據印度行動電話和電子協會統計數據,2018年在印度組裝的手機約有2.9億部,而2014年時只有5,800萬部,該協會希望提高到5億部,2025年達10億部。如果說蘋果最大的組裝廠富士康和緯創的撤離是因為關稅和成本問題,另外一些製造廠的撤離就涉及到更多層面的問題了。
  • [重磅]溫哥華地震撤離指南:專家稱這些地方千萬不要去
    相信災害發生時,這些城市會及時公布相應的應急方案。同時,我們也發現了其他有用的信息,幫助大家在最短的時間內撤離到安全的地方。一般級別的地震並不需要離開家,家裡反而可能是最安全的地方。但是如果你住在海邊,或者遇到了非常大的地震,那麼如何安全的撤離就是你要首先考慮的問題。
  • 三星撤離!蘇州三星電腦生產線也要搬了
    ,公司擁有研發及測試部門、以及SMT、Assembly生產線;產品除內銷外,還外銷到歐美等地區。2018年4月深圳三星電子通信公司打響撤退第一槍;2018年12月,天津三星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停產;2019年10月,三星入華首家工廠——惠州三星電子廠關閉,宣告三星在中國大陸的手機產線全部撤離。此外,蘇州的電機工廠、威海的印表機廠也都被三星關閉或甩賣。回溯過往三星撤出中國的說辭中,人力成本上升並不是其撤離訴求,而是聚焦在市場份額萎縮上。
  • 富士康、華為、高通們欲撤離,深圳要徹底被拋棄?
    富士康是深圳規模最大、出口額最高的工業企業,深圳總部員工數量最高時達40萬人,目前已經降低到20萬人。而且富士康一度佔據深圳進出口總額的半壁江山。若富士康被逼遷走,整個龍華新區將成一座空城。目前,華為在龍崗工業總產值的比例已經從2012年的40%增長到2015年的50%以上。
  • 臺灣離不開大陸!島內專家急了,喊話蔡英文:把握兩岸和解的機遇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一段時間以來,民進黨當局利用新冠疫情之機,加緊勾連外部勢力,頻頻製造事端挑釁大陸,不斷在謀「獨」的邪路上越走越遠,使得臺海局勢面臨嚴峻複雜局面。更為荒謬的是,民進黨當局還無視臺灣經濟高度依賴大陸的客觀事實,極力推動所謂「新南向政策」,打算藉此繞過兩岸之間的經貿合作,以達到其叫囂的所謂「擺脫對大陸依賴」的目標。然而,臺灣財政事務主管部門此前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額達1514.52億美元,創歷年新高,同比增長14.6%,佔臺灣總出口額的43.9%。
  • 揭開「外資撤離中國」真相 撤離的只是少數外資
    (廣州)有限公司宣布關閉,微軟決定逐步關停原諾基亞在華手機生產線.面對一些這樣的現象,有觀察者誇大出一幅「外資大舉撤離中國」的圖景,其潛臺詞是說中國的投資環境正在失去長久以來的魅力。這些世界500強企業CEO們的感覺,與中國政府公布的數據吻合。最新統計顯示:今年前兩個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831家,同比增長38.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381.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
  • 近水樓臺先得月 | 臺企走向世界的快捷方式是大陸
    值得關注的是,72家臺企以及33家臺灣食品文創商家參加了進博會,希望把握大陸消費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機遇,藉助進博會平臺推動智能製造領域合作,在大陸市場更上一層樓。尤其是電子產業,臺商的訂單主要來自美國大廠,生產則大部分在中國大陸。隨著貿易戰升溫,臺企面臨的挑戰也更嚴峻。擺在臺企前面的路無非有三條:一是繼續留在大陸,進行轉型升級,擴大市場;二是回臺灣投資設廠,避開貿易摩擦的「炮火」;三是響應臺當局「新南向」的號召,前往東南亞尋找市場。到底何去何從,考驗臺商的智慧和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