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華為、高通們欲撤離,深圳要徹底被拋棄?

2021-12-23 網際網路思想

近日深圳國稅局、地稅局聯合聯合發布了2015年深圳納稅十強企業名單,其中沒有富士康,2015深圳企業100強排行榜中,更不見的蹤影,可以說 富士康已先撤離……


富士康、華為、高通們欲撤離,深圳要徹底被拋棄?  

來源:政商界lcbd168

深圳作為開放的窗口,在中國政府舉全國之力打造一個樣本的絕佳歷史條件下成就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但自本世紀初開始,隨著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向長三角和中西部傾斜,深圳逐漸歸於平淡。

然而,過去一年,全國上下再次掀起一股深圳熱。只不過,這一次熱潮似乎引來爭議不斷。因為,持續發燒的深圳樓市正逼迫越來越多的實體企業遷離。

打開網站,深圳樓市瘋狂的消息幾乎刷屏。深圳某樓盤遭哄搶,而成交均價竟高達13萬每平的消息,佔據了各大媒體雜誌頭條。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月份深圳房價同比上漲52.7%。春節過後,在央行2.5萬億大放水的推波助瀾下,2月份深圳房價再創新高。

這種結果,對少數地產商和炒房者來說,無疑是天上掉下個金娃娃。但對深圳的實體行業來說,卻有著說不出的苦痛。

網上有個段子,說有一個人賣掉深圳南山的房子去創業,辛苦打拼十幾年,公司上市了,結果一年利潤還湊不夠原來那套房子的首付。又有媒體報導,2014年的年報數據顯示,494家上市公司淨利潤不足1500萬元,佔全部2818家上市公司的17.53%。

上市公司傾盡一年利潤卻無力買房,賣房創業十年還湊不夠原來那套房子的首付,房地產陷入瘋魔狀態的深圳顯然已經不再是昔日的財富發動機,而是蛻化成財富的黑洞。

當大家談到美國如何強大時,往往會想到美國有蘋果、谷歌、微軟、高通等年贏利逾千億美元的實體企業。而當人們對深圳的經濟奇蹟大為驚嘆的時候,也是因為有華為、騰訊、萬科、招商銀行、中興、富士康、創維、康佳、比亞迪等一些企業非常牛逼的存在。  

而今,樓市的瘋狂大大推高了實體企業的土地成本和經營成本,大量實體企業乃至實體店被驅離深圳。2008-2014年,由於人工成本大幅上漲,深圳龍崗以製鞋、家具為代表的低端製造業大面積倒閉。近年來,隨著深圳房地產的高燒不退,以智慧型手機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也成片倒下。如今,以富士康、華為、高通為代表的企業似乎也有了撤離的計劃。

繼去年11月宣布投資280在鄭州擴產後,今年2月,富士康又宣布在南寧籌建產值千億的IT產業園。據悉,深圳富士康已經停止招募正式工,該公司有可能將部分生產線從深圳搬遷至鄭州、重慶、南寧、煙臺等二三四線城市;華為正計劃把華為大學、研發中心、中試中心等功能載體搬遷至松山湖,帶動東莞與華為終端業務;國際半導體大廠高通,2016年春節開工就討論計劃將辦公室遷往廣州,實驗室和工作室搬到東莞;而中興通訊深圳生產基地的大部分將搬遷至河源;另外,因難以忍受高租金或高房價,一些知名企業如海韻達通信、萊寶高科、茂碩電源、鼎智通訊等正計劃將部分業務遷走。

富士康是深圳規模最大、出口額最高的工業企業,深圳總部員工數量最高時達40萬人,目前已經降低到20萬人。而且富士康一度佔據深圳進出口總額的半壁江山。若富士康被逼遷走,整個龍華新區將成一座空城。

目前,華為在龍崗工業總產值的比例已經從2012年的40%增長到2015年的50%以上。而2015年前三季度,剔除華為之後,龍崗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工業銷售產值、出口交貨值均陷入了負增長。利潤總額更是下降16 %,其中,虧損企業有392家,虧損額同比增長26%。待2017華為東莞總部建成,龍崗或將一地雞毛。

美國高通更不用說,作為全球最大的專利許可收費公司和最大的無線通訊晶片製造商,其專利之多,讓幾乎所有手機廠商都離不開這家公司的授權。截至2013年9月底的財年中,高通在中國的總營收為123億美元。作為比華為和富士康實力大得多的企業,其撤離對深圳的稅收影響非常之大。

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因實體行業而輝煌的深圳其實須臾離不開實體企業。況且,被高房價逼離的實體企業遠不止這幾家。

  

無可奈何花落去,算而今重到須驚。曾經遍布於深圳的工業園區,漸漸被林立的居民樓所取代。行走於深圳的各條高速上,雖然依舊是車水馬龍,但貨櫃車的鋼鐵洪流漸漸消逝。在大街小巷,實體店倒下一茬又一茬,惟有滿街遊走的房中介在賣力吆喝。

13年前,面對中央政府的開放政策向上海、北京傾斜,鄙人的同學「我為伊狂」曾寫下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深圳,你被誰拋棄》。但好在有華為、富士康、高通等大量實體企業的支撐,深圳並未就此衰落。如今,當深圳漸漸失去這些支撐點之後,恐怕真的就要被徹底拋棄了。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剛從文革中甦醒過來的中國仍然面臨著極為嚴峻的就業形勢,農村6.5億剛解決溫飽的剩餘勞動力被困於一畝三分地,國企4000萬面臨下崗的員工急需尋找就業機會。

恰逢其實,臺企攜從日企學來的質量管理和精益管理經驗登陸了,憑藉對大陸人性和政府的深刻了解,以富士康、華碩、金仁寶、廣達、英葉達、友達光電、頂新、統一、達夫妮、寶成等為代表的臺資企業迅速在大陸開枝散葉。據《費加羅報》報導,臺灣1990年以來共向大陸投資了1400億美元,八萬家工廠共僱用了八千萬大陸員工。如果算上間接帶動的就業,臺資企業給大陸帶來的就業機會應不低於2億。

從2008年開始,中國政府對肥得流油的外資和民營企業開啟了切蛋糕模式,見勢不妙的臺企逐漸把企業轉移到東南亞、印度等地,外資撤離潮就此暴發。2015年,在政府官員的一片闢謠聲中,在陸臺企實現了勝利大逃亡。

2015年3月,金仁寶集團旗下位於蘇州的孫公司泰金寶電子在春節前全面停產,在同一廠區的泰金寶光電(內部稱之CE)也將結業,並將相關的設備材料轉出到泰國、巴西、波蘭等國。

6月18日,在大陸擁有多家子公司的臺灣合正集團旗下的崑山合正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傳出老闆偷偷賣廠的消息,造成員工罷工、供應商集中討債致工廠停產。

8月8日,一個令中國打工者顫抖的消息傳來,在中國僱傭員工達120萬人的富士康大舉進軍印度。未來五年投資50億美元設廠,計劃在2020年前在印度新建12座工廠,並最多僱傭100萬當地工人。

國慶長假期間,東莞長安金寶電子廠將生產線偷偷搬遷至泰國,數千員工回廠上班時發現工廠不在,現場一片恐慌。

2015年8月,當年在手機領域叱吒風雲的臺商企業HTC,巨虧2億美元正在準備變賣上海的工廠。

10月12日,全球最大觸控螢幕生產廠家、三星等十幾家500強企業的御用工廠臺資企業洋華光電宣布關停惠州友威工廠,將手機代工訂單轉移至越南工廠。至此,洋華在大陸的3家工廠已全部被關停,上萬就業機會灰飛煙滅。

10月20日,臺灣太乙集團旗下的崑山宏詮電子突然宣告倒閉,公司法人代表和一眾臺幹銷聲匿跡。11月15日,深圳鴻詮電子宣布倒閉,失業員工在維權時與維穩警察發生激烈衝突。

10月22日,臺灣第一大、全球前三大面板廠之一的中強光電南京分廠——璨宇光學(南京)有限公司突然停產歇業,造成1500多員工失業。

12月21日,臺灣上市公司介面光電老總葉裕洲宣告,介面光電(湖南)公司正式破產倒閉,一千多名員工在春節前突然失業。 

此外,熒茂在年底出售福州廠給大陸玻璃薄化廠華宸,悅城陸續宣布關閉位於大陸的廠區,政翔也宣布解散清算蘇州廠。

自從金融危機以來,東莞全球生產規模最大的運動鞋生產企業———裕元集團、中國最大的女鞋生產企業———華堅集團,以及大力卜集團(綠洲鞋業、綠揚鞋業)、順天集團(力凱鞋業)等多家風靡全球的製鞋集團,紛紛都在轉移。

3月18日下午,力凱高層在緬甸接受南都記者電話採訪澄清東莞工廠倒閉傳聞,稱正在逐步收縮東莞生產線,未來研發和採購依然會留在東莞,生產將轉移到緬甸。

與力凱同處於東莞厚街赤嶺工業區的另一鞋業大鱷大力卜公司,一邊在向中國內陸轉移,一邊在越南擴大投資規模。

去年農曆春節前,位於廣東東莞的萬人臺資鞋廠興昂鞋業突然宣布關閉工廠並將產能轉移到東南亞,又有三千名產業工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飯碗。

裕元在清空東莞產線的同時,也加快了在印尼、緬甸、越南的投資。集團在印尼投資5,000萬美元的第4座新製鞋廠已經投產,2015年年初還宣布加碼緬甸MyanmarPouChen公司投資1,000萬美元,同時也將持續投資曾經鬧過工潮的越南。

在運動鞋製造行業的地位僅次於寶成集團的賜昌鞋業,原先在深圳兩家工廠加起來有3萬~4萬名工人,現在縮減到幾千人。與此同時,賜昌鞋業在東南亞發展速度則更快,目前在越南的工廠已達到5~6萬人。

08年之後,面對鋪天蓋地的用工荒,中國似乎好了傷疤忘了痛。罔顧外資和民企等實體製造業對就業的巨大貢獻和對拉動內需的源源動力,一波又一波的房地產和鐵公基高潮將數十年積聚的財富化為烏有。房地產一枝獨秀的政策也導致了鋼鐵、水泥、建材、陶衛、家具、家電等行業的產能嚴重過剩。

算而今重到須驚!東北被波濤洶湧下崗潮的下崗潮淹沒,華北在霧霾和去產能的雙重夾擊下動彈不得,長三角臺資企業倉皇逃走,珠三角倒閉和跑路潮此起彼伏,全國各地陷入比慘模式。短短八年間,中國由商賈雲集的世界工廠變成鬼城遍地、失業高漲。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2015年東莞企業納稅榜單出爐 華為一枝獨秀摘兩桂冠 

 2015年東莞企業納稅榜單出爐 前十名中內資企業佔7個席位

  本月8日,東莞召開全市2015年度工作總結大會。會議曬出了東莞2015年成績單:2015年東莞市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增長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0%,進出口增速在全國外貿總額前五名城市中排名第一,成為全國非省會城市中第四個存款餘額超過萬億的城市。

  值得關注的是,會議還出爐了2015年度納稅額、主營收入、實際出口總額等榜單,其中華為終端(東莞)有限公司(華為機器)可謂是一枝獨秀,摘得了納稅和主營業務收入兩頂桂冠。

多年以來,東莞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都雄踞東莞市民營企業納稅榜單的第一名,2014年度該公司納稅額更是接近13億元。2015年,東莞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多年蟬聯民營企業納稅榜冠軍的局面被打破,這匹黑馬是華為終端(東莞)有限公司(華為機器)。

  據了解,在東莞71萬企業中,2015年華為終端(東莞)有限公司(華為機器)在納稅和主營業務收入兩方面,都位居第一名。而在2013年度東莞市納稅前10名民營企業榜單中,華為機器有限公司僅以37049萬元的納稅額位居第7位。

來源:深圳夢 公眾號:SZeverything


網際網路時代,必讀網際網路思想(wanging0123)!每日分享網際網路、科技思想、動態。按住「掃一掃」,加入我的朋友圈

相關焦點

  • 拋棄華為撤離大陸?郭臺銘再傳要跑路,美國印度均有工廠,員工百萬
    眼下,公司在做產能調整,但關於產能在各國的具體佔比,要到疫情結束後才能明朗。也就是說,富士康的確正在中國以外地區,增加產能。8月12日,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召開業績說明會,會後,一篇題為《iPhone製造商說,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時代已經結束》的報導廣泛傳播,令富士康緊急發布聲明,直言「我們沒有這麼說」。這並非富士康首次自證清白。
  • 郭臺銘富士康從大陸撤離,誰哭誰笑?
    富士康要從大陸撤到印度去。郭臺銘表示今年將會把蘋果主要生產線轉移至印度,投資50億美元在印度建廠。
  • LG徹底放棄手機處理器研發,華為欲將筆記本訂單轉移給富士康,新一代iPhone9月7日發布...
    3、戴正吳有意與日本顯示器組建有機EL同盟4、小米支付同時支持銀行卡和公交卡5、Fitbit進軍臺灣市場 新款健身手環亮相6、英特爾推出面向PC/數據中心/物聯網設備的3D NAND SSD新品7、比亞迪代工難達要求,華為欲將筆記本訂單轉移給富士康8、和碩否認「血汗工廠」指控:沒有強制工人加班
  • 今日熱點|富士康要撤離大陸?NO;華為手機2019年海外出貨量預計下降6000萬部;滴滴也要做聚合打車模式,再次與美團對決
    富士康否認「撤離大陸」:生產經營有序進行,無撤資針對近期外界流傳的關於「富士康撤離大陸」等相關信息,富士康科技集團發布聲明稱,相關流言均為不實信息,目前富士康大陸各園區生產經營有序進行未來,富士康仍將持續紮根大陸,深耕發展。富士康在聲明中指出,針對近期個別自媒體刻意曲解事實、惡意抹黑富士康的行為,將保留通過法律手段維護集團形象及利益的權利。
  • 富士康老總說出實情:蘋果手機若撤離中國,會對中國損失極大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廠,最躲不開的就是「富士康「富士康,做的是國際上頂尖高科技電子產品,每年的用工量達到數百萬之多。就光說深圳的這幾個富士康,大約有50萬人之多。這樣的一個龐大的數字甚至可以說達到了國內一個縣的人口。
  • 深圳需要華為,也需要富士康
    要是沒什麼大的志向,在這裡,生活節奏也沒現在的深圳其他地方那麼快,養老都行!」L笑著說道。也難怪,華爾街日報在2007進入深圳富士康龍華工業區後,給這裡貼上了一個標籤——「郭臺銘的紫禁城」。上次一個員工情緒不太對,可把我折騰壞了,他說什麼就是什麼,半夜要見他哥,我們就訂機票,聯繫,凌晨兩點去機場接機……」作為HR,T對富士康的評價很正面。「血汗工廠?沒覺得,養老基地還差不多!哪個血汗工廠能讓你說請三個月假就請三個月假的!」富士康工程師W先生很激動,「也就是你們外面人不知道才這麼說!富士康都把我養懶了!」
  • 華為中國總部落戶北京,深圳真的被拋棄了嗎?
    華為真的在北京設中國總部嗎?看到這個消息,很多網友都挺詫異的,因為一直以來華為的總部一直在深圳,那為什麼華為要將中國總部搬到北京呢?因此對這個消息很多人都持懷疑態度,畢竟目前華為官方並沒有宣布這個消息,大家聽到的消息都是潘石屹一己之言,所以到底可信度有多大,在這我們要打一個問號。
  • 「捅刀」華為後,又一手機巨頭「拋棄」富士康,郭臺銘悔不當初!
    ,再加上富士康與蘋果集團的合作,也讓富士康賺得「盆滿缽滿」,創始人郭臺銘還登上了中國臺灣首富的寶座,所以富士康在國內的影響力以及名氣還是比較大的,但現如今的富士康處境就非常擔憂了。,富士康在國內的鄭州、天津、深圳等多個地區都建立了富士康工廠,但在最近一段時間裡,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富士康以及郭臺銘卻一直備受「質疑」。
  • 世界500強霍尼韋爾(Honeywell)深圳關廠內遷,千人員工拉橫幅抗議!
    500強工廠欲撤離,近日該廠上千名員工聚集在寶安區萬福廣場,拉上橫幅以示抗議。事實上這樣的事件已經上演過多次了,為何名企們要紛紛「出走」深圳呢,是時代的浪潮還是大格局的趨使?是盲目的跟風還是產業調整的考量呢…… 從華為、中興到富士康,企業出走深圳的消息接踵而至,今天又傳出一則消息,深圳一世界500強企業霍尼韋爾(Honeywell International)欲撤離,而管理層與員工關於補償方案存在較大分歧,公司擬定的賠償方案是 N+3,而員工期望的賠償方案是2N+1,溝通不暢,由此才引發員工集體拉橫幅維權。目前有關部門已經介入調查。
  • 為華為兩肋插刀,富士康出手解決光刻機和晶片兩大卡脖子難題
    大家都有些擔心和著急,10天前,徐參謀寫了《回擊川普對華為下死手,中國已布局,有多張牌》,受到較大關注。其中寫到中國華為做晶片,要聯合富士康。有人不理解,說這不可能。富士康有什麼本事能做晶片?上周三,徐參謀有個講座,也再次講了華為與富士康的合作。徐參謀的預感很強,果然,上周就發生大事,華為68家公司從美國撤離,富士康共進退,一起撤離美國公司。
  • 華為突放「大招」,谷歌、高通:我們被拋棄了?
    華為突放「大招」,谷歌、高通:我們被拋棄了?大家也都知道,自從華為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以後,谷歌、偉創力等眾多美國巨頭,紛紛對華為進行了「斷供」,特別是「晶片禁令」發布後,不僅是美國企業,連臺積電和中芯國際等國產企業,同樣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被迫中止與華為的合作,然而如今,川普也沒想到?華為突放「大招」,谷歌、高通:我們被拋棄了?
  • 華為或暫停高通專利費
    近期的科技市場中傳出了三則新消息,分別是華為或暫停高通專利費,ASML再次表態,立訊精密或崛起!
  • 【曝光】高通傳計劃委兩新董事以紓緩股東不滿;驍龍1000性能曝光超A12;印度招商局高層密訪深圳龍華,鴻海富士康印度設廠不遠了;
    1.獨家:印度招商局高層密訪深圳龍華,鴻海富士康印度設廠不遠了;芯科技獨家消息,印度國際招商局高層近日親赴鴻海富士康深圳龍華等製造基地,考察鴻海集團所規劃的設廠計劃。印方高層到訪約一周時間,其中前半周在鴻海富士康土城總部參訪,後半周則是到深圳龍華廠實地考察。此舉似乎透露出鴻海集團鴨子划水已久的印度設廠計劃可能有新突破。
  • 再見,富士康!
    當時後者作為富士康深圳工廠的課長,眼神中充滿尊敬與崇拜。這個場景之所以令他印象深刻,是因為王來春的立訊精密,市值已經先後超過富士康的母公司鴻海、也超過富士康在A股的工業富聯,成為全球代工製造首屈一指的新巨頭。三十年間,商海沉浮,換了人間。
  • 門徒群毆富士康
    當時後者作為富士康深圳工廠的課長,眼神中充滿尊敬與崇拜。這個場景之所以令他印象深刻,是因為王來春的立訊精密,市值已經先後超過富士康的母公司鴻海、也超過富士康在A股的工業富聯,成為全球代工製造首屈一指的新巨頭。這年6月25日,《國務院關於鼓勵臺灣同胞投資的規定》通過,允許「舉辦臺灣投資者擁有全部資本的企業」。
  • 川普自掘墳墓坑殺高通蘋果偉創力,成就華為富士康京東方
    可今天就看到了消息,高通宣布下調其2019年智能手1億出貨量。同時還下調營收,下調幅度高達12%到26%。原因是什麼呢?高通CEO親自說明,現在的華為將重點放在了中國本土市場,大幅度侵蝕了高通的合作夥伴OPPO、vivo、小米等的市場,嚴重影響了高通晶片的出貨量。前段 時間二季度實情公布,OPPO、vivo、小米全面下跌,唯獨華為上漲。
  • 郭臺銘富士康回心轉意?郭臺銘宣布擁護任正非,網友:終於做對一件事
    但是在國人心中,富士康一直扮演著一位「背叛者」的角色。因為,就在去年美國宣布對華為進行制約的時候,富士康沒有選擇與華為一致對外,而是選擇響應美國,與華為停止合作。也因為如此,富士康可謂受到了網友們的各種吐槽。而富士康的總裁郭臺銘,更是揚言「大陸靠我吃飯」。在蘋果庫克表達出想要去印度發展的規劃以後,郭臺銘立馬就表態,將要跟隨蘋果去海外市場發展,也就是去印度建立自己的工廠!
  • 一周芯情——老二舉報臺積電,富士康發大紅包給幾十家上市公司;事關5G晶片和產業未來?華為被高通併購案躺槍!
    華為躺槍,美國政府干預博通收購高通,害怕華為讓中國5G崛起?從2月1日富士康招股書申報稿上報,到首發獲批共經歷36天,富士康股份創造了A股市場IPO的新速度。目前富士康公司直接或間接持有31家境內子公司和29家境外子公司。
  • 富士康搬到美國、越南、印度的工廠,怎樣?
    對此,美國媒體Common Dreams撰文稱,富士康(Foxconn)其實是個"騙局"(con):富士康承諾的工作崗位根本不會來,他們當初承諾將在當地僱傭大量藍領工人,現在卻改口"將有四分之三的只為用於研發和設計";而且,富士康至今只僱傭到178人,美國政府卻要為其提供超過40億美元的補貼,創造一個就業崗位竟然要花2200萬美元。7月15日,郭臺銘在國民黨2020初選中落敗。
  • 從鼎盛到撤離,大陸臺企的這些年
    恰逢其時,臺企攜從日企學來的質量管理和精益管理經驗登陸了,憑藉對大陸人性和政府的深刻了解,以富士康、華碩、金仁寶、廣達、英葉達、友達光電、奇美電子、頂新、統一、達夫妮、寶成等為代表的臺資企業迅速在大陸開枝散葉。據《費加羅報》報導,臺灣1990年以來共向大陸投資超過1400億美元,八萬家工廠共僱用了八千萬大陸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