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獨家:印度招商局高層密訪深圳龍華,鴻海富士康印度設廠不遠了;
芯科技獨家消息,印度國際招商局高層近日親赴鴻海富士康深圳龍華等製造基地,考察鴻海集團所規劃的設廠計劃。印方高層到訪約一周時間,其中前半周在鴻海富士康土城總部參訪,後半周則是到深圳龍華廠實地考察。此舉似乎透露出鴻海集團鴨子划水已久的印度設廠計劃可能有新突破。
在中美貿易戰狀況更趨白熱化之際,業內人士表示,看得出鴻海集團加速印度設廠以分散貿易戰風險的態度。
印度招商高層密訪鴻海富士康
消息人士指出,鴻海富士康規劃在印度設立的新廠區,預計將可容納15-20萬人,包括廠房及宿舍等生活空間,幾乎等同「造鎮」計劃。對於印度官方來說,歡迎外資投資,但對鴻海富士康的計劃內容仍不明了,而龍華廠區最高人數一度逼近50萬人,因此印方直接派人前往鴻海了解該廠區的規劃。
事實上,稍早外界一度傳出鴻海富士康總裁郭臺銘在今年8月赴印度籤約,準備啟動預定在馬哈拉什特拉邦的JNPT港口(Jawaharlal Nehru Port Trust)經濟特區的投資計劃。不過現階段鴻海重心仍放在美國,包括進行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合作計劃,因此讓印度投資籤約進度又再次延滯。
鴻海集團印度投資延宕多年
鴻海富士康集團目前在印度的投資,主要是由旗下的非蘋手機代工廠富智康所主導,其在2005年設立清奈廠,包括印度新創公司Smartron India,中國手機品牌廠一加、小米、OPPO、金立,臺灣手機品牌廠華碩以及鴻海集團自有品牌富可視等,都是富智康印度廠的客戶。
除了硬體製造外,富智康也在2015年投資印度電商巨頭Snapdeal母公司Jasper Infotech Pvt,以及投資在印度擁有1億個註冊用戶的即時通訊應用程式軟體公司Hike的優先股。
其實鴻海富士康要在印度設廠的計劃由來已久。2015年鴻海富士康總裁郭臺銘親口表示,將在印度投資50億美元,中期目標是2020年要在印度設立10到12個據點,而長期目標則是2025年要在印度每個邦都設立生產據點,進行整合製造服務及建立下遊電商行銷,打造產銷一條龍布局。
分析鴻海進軍印度,除了印度本身的內需市場外,另一關鍵因素則是順應大客戶蘋果衝刺印度市場。只不過印度本身基礎建設仍不足,包括水、電供應都還有待官方的支援,剛好又遇到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積極拉攏企業到美國設廠,因此排擠了鴻海富士康印度設廠的計劃。
中美貿易爭端加快鴻海印度投資計劃
不過全球局勢瞬息萬變,原本鴻海赴美設廠主要是因為電視等產品需求,不料冒出川普大打貿易戰,引發紛擾。業界指出,中美貿易戰持續紛擾,而這兩個國家又剛好是蘋果最大及第三大市場,儘管雙方對於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關稅均未有動作,再加上多家企業上書應將電子產品排除在關稅報復之外,但是誰也不能保證,如果貿易戰越演越烈,會不會讓戰火延燒到電子產品身上。
換言之,中美兩國只要一個不小心,將貿易戰的火苗延燒到蘋果產品,對於鴻海富士康來說,都是重大衝擊,因此在第三地設立具備一定規模的生產基地,當然可以直接減緩貿易戰的衝擊。
業內專家表示,鴻海富士康近期兩大投資案中,美國進度已上軌道,大陸廣州增城面板廠也在明年就可望開始運作,印度投資應該不會光打雷不下雨,預計在印方高層低調親訪後,雙方對於相關投資計劃將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天時、地利、人和都已成熟,鴻海富士康正式啟動印度投資將不會太久了。(校對/範蓉)
2.黃金時代的PCB不受待見,各地如何選擇引入半導體廠商?
集微網消息(文/文標)兩年前,深圳某家PCB廠商想在合肥半導體產業園區落戶,擴建新廠,實現產能轉移;不料,合肥半導體產業園區經過調研之後,婉言拒絕了深圳這家PCB廠商的落戶請求。
一年前,以深圳為中心的泛珠三角地區的PCB廠商開始大規模遷移,向江西、湖南、湖北、重慶等地中部地區轉移,不少PCB小廠開始被淘汰或被兼併,整個PCB產業發生巨大變化;與此同時,國內集成電路熱潮席捲,不少二、三線城市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如火如荼,各地半導體產業園推進企業入駐蔚然成風,可是,以PCB為代表的廠商並不受這些產業園的歡迎。
如今,中國製造面臨產業升級,作為製造升級戰略高地的晶片產業如沐春風,各地半導體產業園都想引進優質創新的IC企業,可承載板PCB卻「一退再退」。在第二屆集微半導體峰會上,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相關人士表示,曾經有PCB廠商找到我們,但我們需要吸引高技術、高成長型企業,我們希望來合肥入駐的半導體企業,更多是符合我們整個產業鏈配套,對我們整個產業生態形成是有幫助的。
拒絕PCB,各地如何選擇引入半導體廠商
自2014年《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打開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元年之後,各地相繼出臺集成電路產業相關政策以及配套布局集成電路產業園。不過,在推進半導體產業的同時,環保問題也不能忽視。自去年開始,包括上海、江蘇、深圳等地開展了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聲環境以及其他等五類重點排汙單位的篩選排查工作,要求各地產業園環保限排。
今年年初,不少地方政府發文表示,為防治環境汙染,改善環境質量,促進半導體行業生產工藝和汙染治理技術的進步,制定相關標準。相關標準基本要求,汙染物項目仍執行國家或地方汙染物綜合排放標準,國家或地方發布的(綜合或行業)汙染物排放標準中,排放限值嚴於本標準限值的,按照從嚴要求的原則,執行更嚴格的排放控制要求。
上述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相關人士表示,基於合肥地理位置的優越性,我們希望打造合肥成為華東區域集成電路產業配套的中心,那就不能引進低端的半導體產業,我們也不希望這種高汙染的企業落戶,汙染太大的(PCB)還是不符合我們產業園區規劃發展的方向。
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代表則更為直接的表示,我們目標就是需要引進「高精尖」的半導體廠商,PCB這類高汙染的廠商我們已經不歡迎了。
馬鞍山市經信委信息辦副主任李國勇表示,對於半導體行業的企業引進,總體來說,我們是歡迎的;不過,在我們產業園區落戶,環保要求方面還是要達到國家基本標準。現在各地都在提倡環保限排,部分地區都全面整改高汙染的半導體廠商,像臺積電在南京落戶建廠,環保測評也是重點考核。
事實上,按照規劃,不同地區的半導體產業園汙染排放總量都是有限的,既然排放總量是有限的,那自然是要把有限的資源充分利用在優質的項目中,吸引更多高技術、高成長新的優質企業。
產業洗牌,黃金時代的PCB該何處去?
在環保限排和各地方園區又不待見的情況下,以深圳為中心的泛珠三角地區PCB廠商去年開始大規模遷移;再加之從2018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環保稅》,PCB廠要根據其排汙、排氣的具體情況增交稅收,其中廢水、廢氣排放費用增加3-5倍,甚至更多,運營成本大幅增加。
受此影響,不少珠三角PCB開始倒閉或被收購,其中PCB大廠建滔集團旗下達信電路板(深圳)有限公司(簡稱「深圳達信」)將於本月底停產解散。深圳達信日前發布公開信表示,受環保政策及深圳坪山區城市發展更新等因素影響,現按政府部門要求,公司受於限制被迫將停產關停,無法繼續經營,將定於2018年9月30日前結束經營,進行全廠解散。
此外,不少小規模 PCB 廠商環保投入不足,資本渠道又不通暢,正面臨被收購的局面。不久前,深圳康佳就完成了對PCB廠商廣東興達鴻業的收購,深圳康佳將對廣東興達鴻業及其子公司上海欣豐卓群電路板有限公司、中山市澤維科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具有控制權,且已經納入康佳集團的財務合併範圍。
在這一態勢下,中小PCB廠商開始被迫退出市場競爭,PCB大廠商則通過擴建,實現產能轉移。其中就包括深南電路逾20億元電路板項目於南通開始投產;廣東駿亞投資19億元在珠海建設PCB項目;明陽電路超6億元投資九江印製電路板生產基地擴產建設項目……
再加之,整個下遊終端市場也開始湧現的新需求,帶動PCB產品的發展開始趨於高端,整個行業已經步入產業汰換整合階段,國內市場份額又在持續提升。根據行業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PCB產值在600億美金左右,預計未來幾年全球PCB產值會達到700億美元,加之本土製造產業的支撐,國內PCB廠商會陸續搶佔美日韓及臺灣的市場份額,會迎來黃金髮展期。
「未來全球70%的PCB產值會來自中國,當前這個時機,是國內PCB產業發展的最好時機。」行業資深人士表示,PCB市場空間持續加大的情況也正推動著行業巨頭們開始進入新一波的成長期,整個PCB行業正朝著「大者恆大、強者愈強」的軌跡發展。
而在PCB行業洗牌之際,國內PCB廠商在移動終端、車載、IoT等市場的全面帶動,正迎來新一輪的成長機遇;同時這將對PCB產品的性能、技術、質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國內PCB廠商一方面需要為終端客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一方面需要通過資本市場的力量提升融資渠道,加強供應鏈管理,改進工藝,重視低汙染的環保問題,才能在這一輪「黃金時代」的PCB產業洗牌中持續前行。(校對/叨叨)
3.高通傳計劃委兩新董事 以紓緩股東不滿;
路透引述消息人士稱,高通計劃加入至少兩名新董事,爭取更多股東在即將舉行的周年大會上支持董事會。消息人士指出,Irene Rosenfeld與Martin Anstice正與高通商談,很可能加入成為董事。
據美港電訊獲悉,近年來,高通董事會的表現惹起股東的不滿。今年3月舉行的股東大會上,支持高通原有董事續任的支持比率少於50%,只是不滿股東未有投反對票。今年以來,高通的一些決定,包括拒絕了博通的1200億美元收購,又無法讓中國監管機構批准收購恩智浦,以及無法解決與蘋果的訴訟,很可能導致股東不滿的大爆發。因此,高通有需要尋找新的董事,紓緩有關情況。新浪科技
4.高通驍龍1000(SCX8180)性能曝光:擁有超85億個電晶體,超過蘋果A12;
IT之家9月18日消息 高通似乎對他們即將推出的用於PC的驍龍處理器非常認真。最近曝光了關於用於PC的驍龍1000處理器,也就是所謂的Snapdragon 8180,現在高通已準備好和其他競爭對手更好地比拼。
據爆料,即將推出的Snapdragon 8180代號為「Poipu」項目,將擁有超過85億個電晶體。作為對比,驍龍835擁有30億個電晶體,而蘋果A12擁有69億顆電晶體。新的驍龍8180還可以提供高達15W的最大功率,與英特爾的U系列酷睿i3、i5和i7晶片相當。驍龍8180的尺寸為20×15mm,由臺灣製造商臺積電製造,基於7nm工藝打造。
即將推出的高通晶片組應該會對微軟的Windows 10 on ARM項目產生重大影響。但是,只有時間才能證明微軟是否足以確保ARM項目保持活躍,並在市場上表現良好。IT之家
5.三星拋出萬億投資計劃 布局四大科技創新領域;
三星近日拋出震驚世人的投資計劃,未來三年將在全球範圍新增投資180萬億韓元(約1萬億元人民幣)、新增員工4萬名。這是韓國單一企業集團大規模的投資計劃。
筆者獲悉,三星萬億投資計劃主要分兩大部分,一是在自己現有優勢領域——半導體和顯示領域進一步追加投資,二是面向未來的新興產業進行戰略投資,包括5G、人工智慧、汽車半導體、生物技術四大新興產業。
更具體的計劃是:5G領域三星希望成為全球5G晶片組和相關設備的積極參與者;人工智慧領域三星計劃將全球人工智慧高級研究人員增至1000名;在汽車電子領域,三星希望打造自動駕駛的晶片系統;在生物技術領域,三星願意繼續投入巨資,開發和製造用於對抗慢性病、疑難雜症的生物製藥。
三星一直在研發投入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是名副其實的全球創新驅動型公司。據了解,截止到今年的1月1日,三星旗下「三星電子」持有75596項美國專有技術,成為持有美國專有技術數量最多的公司之一。
5G領域一馬當先
在5G領域,三星近期最引入注目的消息,莫過於8月15日對外宣布已經推出適用於5G標準的Exynos數據機5100。目前5G領域已形成三星、高通、英特爾、華為四大巨頭並立的局面。三星達成這一成就意義非凡,因為基帶晶片(即數據機)是智慧型手機CPU處理器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負責手機與附近基站的通訊,也就是說基帶晶片是決定手機信號好壞的核心部件。
近日,美國領先的電信運營商AT&T已經宣布,三星、愛立信、諾基亞將為其供應5G網絡設備,這對於三星來說,又是一個令其振奮的消息。
在全球通信設備市場,華為、愛立信、諾基亞、中興通訊原本是排名全球前四的廠商。現在,美國主要運營商選擇引進三星的5G通信設備,勢必將大幅度提升三星在全球通信設備市場所佔的份額。
普通消費者最關心的5G話題,可能是全球首款5G手機的爭奪戰。目前來看,全球排名靠前的智慧型手機蘋果、華為、三星、OPPO、vivo、小米等都已宣布於2019年上半年將出自己的首款5G手機。但在具體推出時間的表態上,三星表示最快將於2019年2月推出其首款5G手機,可謂是一馬當先。
三星從最上遊的5G晶片,到中遊的組網設備再到下遊的5G手機均有涉獵,三星如果繼續在5G領域投入巨資,那麼,達成「成為全球5G晶片組和相關設備的積極參與者」的目標,肯定不在話下。
人工智慧「近水樓臺」
在人工智慧領域,三星也是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因為在人工智慧推廣最迅速的智慧型手機領域,三星在全球依然位居前列。
同時,包括美國亞馬遜和中國阿里巴巴等公司在內希望通過智能語音助手,連接用戶家中所有電器,進而實現「智能家居」。其實,三星更容易實現此種策略,因為三星不僅有手機,還有已經佔領用戶客廳的白色家電產品。通過人工智慧實現「智能家居」對三星而言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
實際上,三星在人工智慧領域早有布局。最早在2012年,三星選擇從智能語音助手領域突破,曾經推出的S Voice,是類似於蘋果Siri的一個語音助手,支持用戶通過語音指令打電話、發簡訊等。但S Voice僅僅在三星旗艦手機上使用,未能實現普及。
此後,到2016年10月,三星於2016年10月收購致力於打造開放式人工智慧助理平臺的Viv Labs,這家公司的創始成員原本是Siri的聯合創始人,後來因為Siri被蘋果收購,就離職打造了全新的公司。收購這家初創公司之後,三星馬上在2017年上半年Galaxy S8發布會上,推出了全新的語音助手Bixby。現在,Bixby已經在三星智慧型手機上得以推廣,並成為三星「智能家居」戰略核心平臺。
最新報導顯示,三星電子人工智慧(AI)業務主管Maja Pantic近日已經表態,到2020年,人工智慧技術將應用在三星所有電子產品中。Bixby將成為承載三星人工智慧技術的重要平臺。
據了解,Maja Pantic原本是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教授,今年5月22日三星設立劍橋人工智慧中心,Maja Pantic成為該中心兩位主要領導者之一。該中心另外一位領導者Andrew Blake,原本是劍橋微軟研究實驗室主任。
有人才,才有科技創新。所以,從收購Viv Labs初創公司到成立人工智慧中心,三星在人工智慧上的策略是廣納人才。9月7日,三星在全球的第六個人工智慧研究中心——紐約人工智慧中心正式成立,Maja Pantic前述表態也是在該中心成立儀式上發出的。在三星紐約人工智慧中心,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錢教授丹尼爾·李目前負責運營,該中心首席研究科學家承現峻(H。 Sebastian Seung),此前也是神經工程學領域的AI著名學者。
除倫敦、紐約人工智慧中心外,目前三星還在韓國、美國矽谷、加拿大、俄羅斯設立了另外四個人工智慧研究中心。根據萬億投資計劃,三星在人工智慧領域的計劃是到2020年聘用超過1000名AI高級研究人員。
熱點領域積累優勢
5G和人工智慧之外,三星還有汽車電子、生物技術兩大重點投資領域。為什麼是汽車電子?因為在人工智慧領域,自動駕駛是最為熱門也最具前景的細分領域。而自動駕駛的最前沿領域,毫無疑問就是三星聚焦的自動駕駛晶片系統。事實上,在自動駕駛晶片系統領域,全球主要半導體巨頭都已經在加大自己的籌碼。
作為人工智慧晶片領域的新貴,英偉達不僅為特斯拉供應了自動駕駛晶片系統,還推出專有的人工智慧汽車平臺,用於開發可以大規模量產的高級自動駕駛系統;PC晶片巨頭英特爾於2017年3月耗資153億美元收購了特斯拉自動駕駛系統供應商Mobileye;智慧型手機晶片巨頭高通於2017年6月發起對汽車電子巨頭恩智浦高達440億美元的世紀併購,只可惜該收購最終未成功。而與此同時,三星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布局也不遺餘力。
公開資料顯示,三星在2015年2月就成立了汽車零部件部門,並一直在擴大這一業務。2016年,三星又斥資大約100億美元收購美國音頻和信息娛樂巨頭哈曼國際工業公司,作為全世界領先的網際網路汽車解決方案提供商,哈曼國際在全球超過3000萬輛汽車上安裝了自己的網際網路汽車及音頻系統,這個系統包含嵌入式信息娛樂、車載信息、互聯安全服務等。收購哈曼國際以後,三星與哈曼已集合超過1000名員工組建研發團隊,進行自動駕駛相關技術的研發,在2017年又花費80億美元收購其他相關公司,還投入1億美元設立研發基金,加快自己在自動駕駛「合作夥伴生態系統」上的工作進度。
韓國媒體最新消息顯示,三星近期又在其先進技術研究院設立一個新的團隊,專門研究自動駕駛。該團隊將和汽車零部件業務部門一起引領三星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研發工作。
很多人並不清楚,三星在生物技術領域也是野心勃勃,更不清楚在製藥能力方面三星擁有單一設備達到世界高水平的工廠。外媒普遍認為,生物技術是一個能夠幫助提振三星利潤快速增長的發展領域。
公開資料顯示,在生物技術領域,三星已經確定的一個目標就是,2020年之前成為全球領先的生物製藥代工(CMO)廠商,同時希望複製在半導體領域的成功經驗,最終從全球最大的生物製藥代工廠商之一,變成具備全產業鏈科技創新能力的生物製藥領軍企業。中國經營報
6.聯網汽車市場被動元件需求穩定成長;
被動元件市況持續熱絡,尤其中長期汽車應用相關需求備受期待,全球定位系統以及其他駕駛輔助服務增強,使得聯網汽車市場需求持續飆升,被業者視為是推動未來成長的關鍵應用之一。日本、韓國、臺灣等地業者憑藉自身產品的差異性,各自在不同的領域取得優勢地位。
國巨(2327)認為,5G、汽車電子化、工規及其它新應用,市場對電阻、電容的需求持續增長。同時,日系廠商維持退出部份產品線的方向。加上技術障礙、大陸環保法規限制趨嚴、上遊材料供貨吃緊,及機器設備交期拉長等,導致擴產不易,預期市場對被動元件需求仍穩定成長。
華新科也認為,MLCC至2020年都將供不應求,甚至2020年供需缺口還會擴大。經濟日報